李白《上李邕》译文及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8.66 KB
- 文档页数:3
上李邕/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译文】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注释】⑴上:呈上。
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⑵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⑶假令:假使,即使。
⑷簸却:激起。
⑸沧溟:大海。
恒:常常。
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⑹余:我。
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⑺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
见《新唐书·礼乐志》。
宋本“宣父”作“宣公”。
⑻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李邕在开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
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作品鉴赏】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
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
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
李白《上李邕》译文及注释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上李邕》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译文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
世间人们见我老是唱高调,听到我的豪言壮语都冷笑。
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也,焉知来之不如今也”,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注释
1、上:呈上。
2、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
3、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4、假令:假使,即使。
5、簸却:激起。
6、沧溟:大海。
7、恒:常常。
8、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9、余:我。
10、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11、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尊孔子为宣父。
12、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大鹏一日同风起——李白《上李邕》原文、译文与赏析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译文】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注释】⑴上:呈上。
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⑵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⑶假令:假使,即使。
⑷簸却:激起。
⑸沧溟:大海。
恒:常常。
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⑹余:我。
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⑺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
见《新唐书·礼乐志》。
宋本“宣父”作“宣公”。
⑻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李邕在开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
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作品鉴赏】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
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
上李邕_上李邕的诗意及赏析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上李邕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李邕在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至九年(公元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
李白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原文:《上李邕》唐代: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释:上:呈上。
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假令:假使,即使。
簸却:激起。
沧溟:大海。
恒:常常。
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余:我。
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
见《新唐书·礼乐志》。
宋本“宣父”作“宣公”。
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诗意: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
即使待到风停下来,它的力量犹能簸却沧溟之水。
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豪言壮语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少年人啊!赏析: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
李白《上李邕》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上李邕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海。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简析:《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
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
年轻的李白敢于向大人物挑战,充满了初出犊儿不怕虎的锐气。
注释:⑴上:呈上。
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⑵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⑶假令:假使,即使。
⑷簸却:激起。
⑸沧溟:大海。
恒:常常。
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⑹余:我。
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⑺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
见《新唐书·礼乐志》。
宋本“宣父”作“宣公”。
⑻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译文: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李邕在开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
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诗歌赏析: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古诗《李白·上李邕》注释与赏析李白·上李邕①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②直上九万里。
假令③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④沧溟⑤水。
世人见我恒⑥殊调⑦,闻余⑧大言⑨皆冷笑。
宣父⑩犹能畏后生,丈夫⑾未可轻年少。
【注释】①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
有才华,性倜傥,唐玄宗时任北海(今山东益都县)太守,书法、文章都有名,世称李北海。
后被李林甫杀害,年七十余。
②抟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③假令:假使,即使。
④簸却:激扬。
⑤沧溟:大海。
⑥恒:常常。
⑦殊调:不同一般的格调。
⑧余:我。
⑨大言:大话。
⑩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尊孔子为宣父。
⑾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赏析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他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
于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二十四岁的李白只身出蜀,开始了第一次漫游。
他出三峡,过江陵,经岳阳,游庐山,离金陵,下扬州。
一路风尘,不幸病倒。
病愈之后,李白西归,回到了荆门,拜谒并结识了孟浩然。
公元727年,李白经孟浩然介绍,认识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并得其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
后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十二年,公元738年许氏不幸去世,令李白伤心不已。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被“赐金放还”。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他遇到了小他十一岁的杜甫。
《上李邕》(作者:李白)唐诗赏析【作品介绍】《上李邕》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8卷第38首。
此篇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自己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
【原文】上李邕(此首萧士赟云是伪作)[1]作者:唐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2]直上九万里。
假令[3]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4]沧溟水[5]。
世人见我恒[6]殊调[7],闻余[8]大言[9]皆冷笑。
宣父[10]犹能畏后生,丈夫[11]未可轻年少。
【注释】1、上:呈上。
2、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
有才华,性倜傥,唐玄宗时任北海(今山东益都县)太守,书法、文章都有名,世称李北海。
后被李林甫杀害,年七十余。
《旧唐书文苑传》有传。
李邕年辈早于李白,故诗题云上。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李白的豪情壮志。
3、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4、假令:假使,即使。
5、簸却:激扬。
6、沧溟:大海。
7、恒:常常。
8、殊调:格调特殊。
9、余:我。
10、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11、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尊孔子为宣父。
12、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13、扶:凭借。
【译文】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
世间人们见我老是唱高调,听到我的豪言壮语都冷笑。
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赏析】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
古诗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翻译赏析《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古诗全文如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前言】《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
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
年轻的李白敢于向大人物挑战,充满了初出犊儿不怕虎的锐气。
【注释】⑴上:呈上。
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⑵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⑶假令:假使,即使。
⑷簸却:激起。
⑸沧溟:大海。
恒:常常。
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⑹余:我。
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⑺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
见《新唐书·礼乐志》。
宋本“宣父”作“宣公”。
⑻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翻译】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赏析】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OrG/b/2705htm,李白“赋《临终歌》而卒”。
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意思|赏析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
世间人们见我老是唱高调,听到我的豪言壮语都冷笑。
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也,焉知来之不如今也,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作者:佚名大鹏是李白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
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
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
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
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
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鹏自比。
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
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
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
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大鹏的神力。
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李白古诗《上李邕》鉴赏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
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
上李邕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⑵。
假令风歇时下来⑶,犹能簸却沧溟水⑷。
时人见我恒殊调⑸,闻余大言皆冷笑⑹。
宣父犹能畏后生⑺,丈夫未可轻年少⑻。
【注释】⑴上:呈上。
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⑵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⑶假令:假使,即使。
⑷簸却:激起。
⑸沧溟:大海。
恒:常常。
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⑹余:我。
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⑺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
见《新唐书·礼乐志》。
宋本“宣父”作“宣公”。
⑻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白话译文】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李邕在开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
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赏析】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上李邕》译文
上李邕
【作者】李白【朝代】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释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
世间人们见我老是唱高调,听到我的豪言壮语都冷笑。
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也,焉知来之不如今也”,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神话里曾有一只大鹏鸟,它在六月借着风力起飞,它可以一直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就算有时风停,它不得不落下来,它庞大的身躯也足以将大海的水全部翻起。
这世上的人发现我常常说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言论,但他们听了我的高谈阔论常常以冷笑待之。
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仍然能说出“后生可畏”的话,我劝那些做了高官的
人也不要小瞧了我们这些年少之人!。
上李邕李白原文译文赏析一、原文上李邕唐· 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二、译文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
世间人们见我老是唱高调,听到我的豪言壮语都冷笑。
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也,焉知来之不如今也”,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三、赏析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
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
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
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
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全诗开篇激昂高调,前四句均以“大鹏”自比。
“大鹏”这一意象经常在李白的作品中出现。
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
大鹏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是自由的象征,李白深受其影响,故而李白的作品中永远有最浪漫的幻想,永远充满对权贵的傲视和对自由的追求。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李白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浩荡之景象,更是表现出了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向。
李白在诗中第三、四句写到:“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即使大风停下来,大鹏落了下来,也会在江湖激起波澜。
李白《上李邕》赏析李白《上李邕》赏析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通过对大鹏的赞扬,表达作者的凌云壮志,以及勇于追求的自信、自负,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下面是此诗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原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翻译: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主题思想: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
年轻的李白敢于向大人物挑战,充满了初出犊儿不怕虎的锐气。
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李邕在开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
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字词解释:⑴上:呈上。
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⑵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⑶假令:假使,即使。
⑷簸却:激起。
⑸沧溟:大海。
恒:常常。
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⑹余:我。
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⑺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
见《新唐书·礼乐志》。
宋本“宣父”作“宣公”。
⑻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赏析: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诗词翻译及赏析《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前言】《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
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
年轻的李白敢于向大人物挑战,充满了初出犊儿不怕虎的锐气。
【注释】⑴上:呈上。
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⑵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⑶假令:假使,即使。
⑷簸却:激起。
⑸沧溟:大海。
恒:常常。
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⑹余:我。
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⑺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
见《新唐书·礼乐志》。
宋本“宣父”作“宣公”。
⑻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翻译】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赏析】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
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
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
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
《上李邕》原文翻译及赏析《上李邕》古诗全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上李邕》古诗赏析这是李白青年时代写下的一篇干谒之作,约作于开元八年(720),是年诗人二十岁。
《通鉴》卷二一二记,开元六年冬十一月,宋璟奏请除括州员外司马李邕为渝州(今四川重庆)刺史。
《金石萃编》卷七一《修孔子庙碑》文末记:“朝散大夫持节度渝州诸军事守渝州刺史江夏李邕文”,“开元七年十月十五日立”。
由此可知,开元八年李邕正在渝州刺史任上,李白本年漫游蜀中,可能于渝州谒见他。
大凡干谒之作,一少不了谀美对方,二少不了哀切陈词。
李白这篇《上李邕》恰恰相反,它一方面飞扬跋扈地夸耀自己,同时,又以很不敬的语言冒犯对方,读来令人绝倒。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诗的前半用《庄子·逍遥游》的典故,以大鹏自比,抒写其宏伟不凡的抱负。
抟摇,即抟扶摇,扶摇谓旋风。
《逍遥游》说:“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一、二句由此化出,意思是有朝一日,时来运转,我将乘风万里,直上云霄。
三、四句说,假如风停了,大鹏从万里云天落下来,它强有力的翅膀仍能扇起大海的波涛,那阵势也是够壮观的。
李白出蜀后写过一篇有名的《大鹏赋》,正是这四句诗的扩展,可参看。
赋中说,大鹏憩息下来时,“猛势所射,余风所吹,溟涨(海)沸渭(海水动荡的样子),岩峦纷披”,与诗的三、四句意思想同。
以上正面言志,表现出对人生的充分自信。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以下兜转,全力抵拒现实中的种种非难,愈益显示了志向的坚定。
调,指风调,即人的思想、气度、精神状态等。
诗人说,世人见我处处表现得与众不同,听了我的放言大语,无不报之以冷笑。
然而,这种光荣的孤立非但不能挫伤青年李白的意志,反而更*** 了他傲视世俗的精神。
这两句虽然只说“时人”“冷笑”自己,其实诗人也在冷笑世人。
李白古诗《上李邕》鉴赏李白古诗《上李邕》鉴赏《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
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
上李邕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⑵。
假令风歇时下来⑶,犹能簸却沧溟水⑷。
时人见我恒殊调⑸,闻余大言皆冷笑⑹。
宣父犹能畏后生⑺,丈夫未可轻年少⑻。
【注释】⑴上:呈上。
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⑵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⑶假令:假使,即使。
⑷簸却:激起。
⑸沧溟:大海。
恒:常常。
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⑹余:我。
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⑺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
见《新唐书·礼乐志》。
宋本“宣父”作“宣公”。
⑻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白话译文】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李邕在开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
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赏析】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李白《上李邕》译文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上李邕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译文】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
世间人们见我老是唱高调,听到我的豪言壮语都冷笑。
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也,焉知来之不如今也”,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鉴赏】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
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
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
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
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
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
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鹏自比。
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
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
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
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大鹏的神力。
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
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
“殊调”指不同凡响的言论。
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
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
”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诏尊孔子为宣父”(《新唐书·礼乐志》)。
《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jié ào],显示出少年锐气。
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
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
”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
“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