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15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古诗两首教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古诗两首》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老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为三年级语文老师整理了《古诗两首》教案,希望大家有所收获!更多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课文请点击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9课《古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2、教师: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
见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本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二、了解乞巧节,学乞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 乞三声,区别乞──气)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
见124页)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1、自读,齐读诗。
2、学霄( 霄夜。
上雨字头,下肖)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⑴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⑵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⑶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
见后⑷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再出示故事课件)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四、读诗,理解大意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
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⑴齐读;⑵比赛朗读;(男女生)⑶同桌互读;⑷齐读;⑸背:(提示:根据第1、2句意)①自背;②互相抽背;③齐背。
三年级下册课文《29.古诗两首》29.古诗两首《乞巧》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千万条。
词句注释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白话译文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文学赏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词句注释⑴常娥:原作“姮娥”,今作“嫦娥”,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传说是夏代东夷首领后羿的妻子。
⑵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
云母,一种矿物,板状,晶体透明有光泽,古代常用来装饰窗户、屏风等物。
深:暗淡。
⑶长河:银河。
晓星:晨星。
或谓指启明星,清晨时出现在东方。
⑷灵药:指长生不死药。
《淮南子·览冥训》载,后羿在西王母处求得不死的灵药,姮娥偷服后奔入月宫中。
⑸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碧海,形容蓝天苍碧如同大海。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