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 格式:pptx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30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技术导则编制说明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管理中心2015年3月目录1 本导则制定的背景、原则和技术路线 (2)1.1项目背景 (2)1.2工作过程 (3)2 导则编制的基本原则及适用范围 (4)2.1编制原则 (4)2.2适用范围 (5)3 国内外相关工作基础 (5)3.1国外相关环境监理工作基础 (5)3.2国内环境监理工作基础 (7)4 主要技术要点 (9)4.1主要内容 (9)4.2术语和定义 (10)4.3环境监理的定位和作用 (10)4.4工作程序的确定 (14)4.5工作内容 (17)4.6工作方法 (23)4.7工作制度 (24)5 本标准的实施建议 (24)6 参考文献 (25)1本导则制定的背景、原则和技术路线1.1项目背景随着国家“退二进三”政策的实施,城市中出现大量遗留、遗弃的污染场地,引起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等诸多问题,直接威胁人体健康和地下水环境安全。
据统计,2001-2008年间我国关停并转迁企业数由6611迅速增加到22488个,增速为1984个/年,总数达10万个以上。
2008年之前北京市四环路以内就有200多家污染企业搬迁,2014年年底之前,仍有300家污染企业将完成搬迁,遗留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2004年,国家环保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04〕47号)。
通知规定“所有产生危险废物的工业企业、实验室和生产经营危险废物的单位,在结束原有生产经营活动、改变原土地使用性质时,必须经具有省级以上质量认证资格的环境监测部门对原址土地进行监测分析,报送省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审查,并依据监测评估报告确定土壤功能修复实施方案。
当地政府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土壤功能修复工作的监督管理。
”200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搬迁企业必须做好原厂址土壤修复工作,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实行综合治理。
污染地块土壤修复工程验收技术指南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验收的总体要求、验收方法、采样监测技术要点、修复效果评价、验收报告编制及验收后续管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污染地块土壤修复工程验收评估工作。
本标准不适用于致病性微生物、核辐射导致的污染地块土壤修复工程的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1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HJ682污染场地术语HJ/T394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91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194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25.1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2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指南污染影响类(生态环境部公告2018年第9号)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技术评估指南(试行)(环办土壤函〔2017〕1953号)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42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污染地块疑似污染地块,是指从事过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从事过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活动的用地。
按照国家技术规范确认超过有关土壤环境标准的疑似污染地块,称为污染地块。
3.2原位修复不移动受污染的土壤,直接在地块发生污染的位置对其进行原地修复或处理。
3.3异位修复将受污染的土壤从地块发生污染的原来位置挖掘或抽提出来,搬运或转移到其他场所或位置进行治理修复。
3.4修复目标由污染地块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的目标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不产生直接或潜在危害,或不具有环境风险的污染修复终点。
3.5污染地块修复验收在污染地块修复工程完成后,对地块内土壤和地下水进行监测,以确定地块修复是否达标并总体评估修复效果的过程。
HJ25.1-2014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4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在当今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土地的使用性质发生了变化。
曾经的工业用地可能被规划为居住用地或商业用地,这就使得对这些场地的环境调查变得至关重要。
HJ251-2014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为场地环境调查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
这一导则首先明确了场地环境调查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其目的在于识别场地中的污染物种类、浓度及其分布,评估场地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风险。
而基本原则则包括针对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针对性要求根据场地的特点和潜在污染情况,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规范性确保了调查过程和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可操作性让调查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顺利进行;科学性则保证了调查方法和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在调查的准备阶段,需要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
这包括场地的历史使用情况,比如曾经从事的生产活动、使用的原材料和化学品等;场地的地理和地质信息,如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以及周边环境的状况,例如周边是否有污染源、敏感目标(如学校、医院、居民区等)。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场地可能存在的污染问题,为后续的现场调查提供线索。
现场调查是整个场地环境调查的核心环节。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现场踏勘、人员访谈和采样分析。
现场踏勘主要是对场地的现状进行观察,包括土壤的颜色、气味、质地,地上建筑物和设施的状况等。
人员访谈则是向曾经在场地工作或生活过的人员了解场地的历史情况,获取一些可能被忽视的信息。
采样分析则是通过科学的采样方法,采集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环境介质的样品,并在实验室进行检测分析,以确定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
在采样过程中,采样点的布设是一个关键问题。
导则规定了采样点的布设原则和方法,要根据场地的面积、形状、潜在污染区域的分布等因素进行合理布局,以确保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
同时,采样的深度和频率也需要根据场地的情况进行确定。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导读《场地环境调查》等5项污染场地系列环保标准,已经正式实施。
这对于有效管理、调查、评估、修复以及监测污染场地,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非常有利,更将大大有助于规范土壤地下水修复市场,推动修复产业健康发展。
以下为《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的一些导读:场地环境调查的主要任务是识别污染物和污染分布,为风险评估和修复提供基础数据;识别场地地层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降低调查的不确定性,提高调查的精准性。
1.此导则不适用与含放射性污染、沉积污染物的场地调查《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主要针对污染场地中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不适用于含有放射性污染的场地调查、沉积污染物调查及场地建筑物、设备、固废的调查;场地内建筑物和设备调查取样可以参考《杀虫剂类可持续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管理技术研究》。
2.场地调查分三阶段场地调查一共分三阶段调查步骤。
第一阶段包括资料收集与分析,现场勘查,人员访谈。
第二阶段包括初步采样分析、详细采样分析,确定是否需要风险评估或修复。
第三阶段场地环境调查以补充采样和测试为主,为风险评估及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所需的参数。
第三阶段的调查工作可以由单位单独进行,也可以在第二阶段调查过程中同时开展。
在第一阶段分为资料收集与分析、现场踏勘、人员访谈三个步骤。
资料收集指的是能反应场地污染历史情况的文件、档案、影视资料等。
现场踏勘主要是观测污染痕迹、有无异常及周边关系。
最后进行人员访谈,针对前期疑问,补充信息,考证已有资料。
最后,通过筛查整理信息、构建概念模型、不确定性分析,判断是否存在污染及进一步工作建议。
如何判断需要进行第二阶段场地调查呢?在第一阶段调查过程中,现有资料和历史追溯资料欠缺无法判断场地是否被污染。
判断的要点在于场地有可能产生有毒有害废弃物设施或活动,如化工厂、农药厂、冶炼厂、加油站、化学品储罐、固废处理,一般要进入第二阶段调查。
在第二阶段调查工作分为初步采样分析和详细采样分析两个步骤。
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12020年5月29日ICS 13.020.30Z 04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DB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Technical Guideline for Contaminated Sites Remediation Validation(征求意见稿)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文档仅供参考目次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术语和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文件审核与现场勘察................................................................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采样布点方案制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于发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等5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公告(2019)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建设用地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规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修复等相关工作,现批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等5项标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并予发布。
标准名称、编号如下。
一、《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9);
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9);
三、《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9);
四、《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 25.4-2019);
五、《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术语》(HJ 682-2019)。
以上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
标准内容可在生态环境部网站(*******)查询。
自以上标准实施之日起,《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4)、《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 25.4-2014)和《污染场地术语》(HJ 682-2014)废止。
特此公告。
生态环境部
2019年12月5日
【此件社会公开】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环境标准研究所,各标准承担单位。
(本资料仅供参考,请以正式文本为准)。
污染底泥修复治理技术方案污染底泥修复治理技术方案一、污染底泥修复技术筛选修复技术的筛选与污染物、场地特征情况、修复成本、修复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修复时间、技术可获得性等各种因素相关。
在修复技术的筛选方面应主要考虑以下问题:1.针对沟渠池塘内污染物特征:由于涉及沟渠中污染物种类浓度均不同,因此需要结合污染浓度选择合适的场地清理方法。
2.修复技术成熟可靠:目前,国内外针对河塘沟渠有多种疏浚清淤技术,对于污染底泥的修复技术,有些技术已经成熟,有些还在研究阶段。
为了保证该沟渠清理顺利完成,本方案设计采用成熟可靠的修复技术,避免采用不成熟的修复技术。
3.修复时间合理:为尽快完成该底泥修复工作,降低修复过程中的潜在环境风险,在选择修复技术时,同等条件下,选择场地修复时间短的技术。
4.费用经济合理:本方案将结合污染物特性,选择几种经济可行的清理技术,既满足修复要求,又尽量控制清理费用。
5.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在修复施工过程中,控制二次污染,减少污染底泥的转移,减少废气、废水、扬尘、噪声等排放,将对周边居民、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小。
6.修复效果好:污染底泥修复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恢复沟渠池塘原有的环境,确保环境安全及周边居民健康。
技术筛选矩阵见表1-1.二、本项目修复技术方案确定根据上述修复技术比选,综合考虑本项目污染程度、修复技术的科学性等因素,推荐以下修复技术作为主要技术。
1.针对单独重金属污染底泥以及重金属与氟化物复合污染底泥,选用稳定化修复技术进行集中处置,处置合格土进行安全利用,可考虑采用异位临时储存+固化稳定化技术组合处理。
2.针对单独有机物污染底泥,化学氧化技术适用于本项目有机污染底泥的修复,且操作简便,修复时间短,原位、原地、异位均可操作,施工灵活,因此本次项目选用化学氧化修复技术作为本项目有机物污染修复的优选技术。
3.针对有机物与重金属、有机物与氟化物复合污染底泥,考虑到修复有机物加入的化学氧化药剂会对底泥中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相互干扰,造成修复效率的降低,因此本项目考虑按化学氧化+稳定化的顺序修复复合污染底泥。
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旨在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文属性,保障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
通过科学的土壤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污染和土壤退化的影响,促进土壤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
本文将从土壤污染的现状、修复技术的原则、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土壤污染的现状1.1土壤污染的来源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有机或无机物质,以及微生物等有害物质,使土壤质量下降,对农作物、水源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弃物排放、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城市垃圾填埋等。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土壤污染程度逐渐加剧,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
1.2土壤污染的影响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首先,土壤污染会降低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其次,土壤污染会导致地下水和水源水质的恶化,从而危害人类健康。
此外,土壤污染还会影响土壤的生态功能,破坏生态平衡,加剧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
因此,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格外重要。
二、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的原则2.1修复目标的明确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的首要原则是要明确修复的目标和标准。
根据土壤污染的类型和程度,制定相应的修复目标,确保土壤修复的效果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保障土壤的生态功能和农业生产安全。
2.2综合治理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需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多种手段。
综合利用不同的修复技术,针对土壤污染的不同成分和程度,采取相应地规划和措施,提高修复效果。
2.3可持续发展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在土壤修复过程中,要遵循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25.4—2014代替HJ/T 25-1999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site soil remediation(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
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4-02-19发布 2014-07-01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目次前言 (1)1 适用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术语和定义 (2)4 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 (2)5 选择修复模式 (4)6 筛选修复技术 (4)7 制定修复方案 (5)8 编制修复方案 (6)附录A (7)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加强污染场地环境监督管理,规范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与以下标准同属污染场地系列环境保护标准:《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4)《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自以上标准实施之日起,《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HJ/T 25-1999)废止。
本标准规定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编制的基本原则、程序、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4年2月19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4年7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编制的基本原则、程序、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的制定。
地下水修复技术导则另行公布。
本标准不适用于放射性污染和致病性生物污染场地的土壤修复。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总第190期2020年第6期山西化工SHANXI CHEMICAL INDUSTRYTotal190No.6,2020环境保护DOI:10.16525/l4-1109/tq.2020.06.73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杜芳芳(山西鑫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0)摘要:城市化发展导致我国土地贫瘠,而土壤污染更是雪上加霜,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土壤污染问题,不仅难以维持城市建设顺利进行,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还会对国家发展带来阻碍。
基于此,我国应加大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对污染场地的土壤实行综合评价,制定科学改善措施,以恢复土壤活力,攻克现存困境。
关键词: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综合评价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50(2020)06-0210-02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是利用现代化人工技术对污染土壤的成因进行调查和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恢复土壤原有的生态活性,以增大土壤的开发利用率。
现阶段随着我国土壤污染的加剧,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方案,加大了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希望解决现存污染问题,保护自然环境的质量。
1污染场地土壤污染形成原因1.1农业种植与工业排放污染农业种植引发的土壤污染与种植中化学肥料的过量使用有直接关系。
很多农民在种植农作物过程中,为提高收益增加化学肥料的使用,而过量的化学肥料无法被农作物吸收,散落在土壤中,与土壤中的有机质反应,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结构,逐渐降低了土壤肥力。
工业生产中排放较多废水,这些废水内含有较多有毒、重金属元素,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增加污染,破坏土壤的结构性能。
再加上工业生产监管的不严谨,废水排放量在不断增加。
在这样环境背景下,土壤使用率降低,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及人们正常饮水。
1.2生活与自然污染目前,生活垃圾的排放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不同类型的垃圾堆放在环境下,经过环境侵蚀或人为处理,产生的有害物质直接融入到土壤内,增加了土壤中放射性、化学性物质含量,破坏了原本的结构体系,导致土壤性能逐渐降低,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收稿日期:2020-09-16作者简介:杜芳芳,女,1982年出生,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本科,工程师,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ICS 13.020.01Z 05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DB43/T1165-2016目次前言 (II)1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土地利用类型 (2)5标准分级 (2)6目标污染物种类 (2)7标准值 (2)8监测要求 (3)9标准实施 (4)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治土壤污染,保护土壤资源和土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加强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指导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湖南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灿、文涛、万勇、钟振宇、付广义。
本标准于2016年3月29日首次发布。
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标准1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湖南省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指标、限值和监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效果评价、验收。
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重金属污染场地,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土壤修复工程效果评价、验收可参照《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HJ25.1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2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3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557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水平振荡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污染场地contaminated site对潜在污染场地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后,确认污染危害超过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场地,又称污染地块。
3.2土壤修复soil remediation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固定、转移、吸收、降解或转化场地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含量或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