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的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12.57 KB
- 文档页数:1
武汉大学简介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位于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省武汉市。
学校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地势蜿蜒起伏,错落有致;校园绿树成荫,花香流溢;建筑独具风格,美仑美奂,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武汉大学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1893年),后数易校名,1928年7月正式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抗日战争期间,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抗战胜利后迁回珞珈山。
到1946年底,学校已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
武汉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很高的学术地位。
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邓颖超、罗荣桓等在这里从事过革命活动。
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等相继担任校长。
辜鸿铭、竺可桢、邬保良、查谦、桂质廷、叶雅各、李四光、闻一多、黄侃、郁达夫、沈从文、朱光潜、刘赜、刘永济、叶圣陶、杨端六、李剑农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先后在这里任教。
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中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武汉大学文理学士毕业生成绩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叶剑英、彭德怀、张闻天、陆定一等亲临学校视察。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直属国家高等教育部领导的重点文理科综合性大学。
党的“一大”代表、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原中科院学部委员李达教授担任校长十四年,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胆改革、开拓前进,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经国务院批准,2000年8月2日,原武汉大学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
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是我国水利电力行业专业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重点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是世界上测绘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国家重点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是湖北省唯一创建于新中国成立前并延续发展至今的医学医疗中心的重点大学。
中国十大名校之一:北京大学简介: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担任了先锋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 [详细]中国十大名校之二:清华大学简介: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
发展初期,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
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过1952年大陆国家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清华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 [详细]中国十大名校之三:中国人民大学简介: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
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综合性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有研究生院、17个学院和8个校属系、13个校级研究所;拥有56个学士学位专业、8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91个硕士学位学科点、64个博士学位学科点、9个一级学科授权、8个博士后流动站。
…… [详细]中国十大名校之四:复旦大学简介: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
“复旦”二字选自《尚书》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
2000年4月27日,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直属教育部指导。
复旦大学学科和专业门类齐全、基础扎实。
全校有人文、法学、新闻、经济、管理、技术科学与工程、生命科学、药学、护理、基础医学与公共事务学院等14个学院、45个系、57个本科专业…… [详细]中国十大名校之五:南京大学简介:南京大学,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盘的六朝古都南京。
1目录01学校简介01历史沿革08建筑历史13杰出人物23武大樱花 24语录·记录 24趣事·往事26题型示例学校简介武汉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珠峰计划高校之一。
武汉大学由四大校区组成,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因为如画的校园风景,每年4月的樱花更是吸引百万的游客,被誉为“世界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截至2012年12月,武汉大学有普通本科生32925人,硕士研究生13896人,博士研究生7499人,其中包括港澳台侨学生1022人,有外国留学生1422人。
武汉大学共培养了30百年栉风沐雨、艰苦奋斗,武大正乘风扬帆,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
历史沿革清朝自强学堂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朝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
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
这座名为自强学堂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位于湖北武昌三武汉大学的校园风光2佛阁大朝街,开办之初,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
由曾任中国驻美联社使馆翻译、师从李善兰的蔡锡勇担当首任总办。
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
1896年,鉴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教训,张之洞对自强学堂进行改章。
1898年,方言一门扩大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东文(日语)5种语言。
同年2月,自强学堂派遣总稽察姚锡光率团赴日考察学习。
方言学堂1902年10月自强学堂迁往武昌东厂口正街,改名方言学堂。
课程设有地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等。
方言学堂不设总办,由曾任岳麓书院学监、自强学堂末任提调的程颂万出任方言学堂提调。
辛亥革命前夕的1911年3月,新任湖广总督瑞征认为学堂“风气不端”,湖北提学使王寿彭认为经费无法支持,遂以教育经费紧张为由强令停办。
此后湖北时局逐渐紧张,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朝迅速灭亡,方言学堂无法立即复校,武汉大学办学中断。
武汉大学校史一、学校概况武汉大学,简称武大,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
目前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与法国同行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
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早期建筑】学校的建筑在整体上既遵循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原则,又引入了西方的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
建筑群十分注重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利用“对景”、“借景”、“造景”等手法,使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国建筑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特点。
【校训释义】“朴、诚、勇”——武昌高师(1919)“明诚弘毅”——国立武汉大学(30年代)“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武汉大学(1993)经1993年第一次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
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
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其中,自强是武汉大学之魂,弘毅是武汉大学之志,求是是武汉大学之风,拓新是武汉大学之的。
二、校史档案【历史上比较著名武汉大学校名】湖北自强学堂(1893.11-1902.10)国立武汉大学(1928.7-1949.8)武汉大学(2000.8-)【武汉大学建校纪念日(校庆日)的变迁】自强学堂成立(11.29)(1893)武昌高师开学(11.2)(1913)(校产移交,正式迁入,11.29)国立武汉大学开学(10.31)(1928)1963年50周年校庆(11.15)1983年70周年校庆(11.15)1993年100周年校庆(11.29)【校史重要事件年表】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武汉大学的简介
关于武汉大学的简介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985工程”
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孕育了光荣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形成“和而不同”的独特办学风格,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优良校风。
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响遏行云;巨星闪耀,光照寰宇。
周恩来、董
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4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100余人,有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欧亚科学院院士、8位
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和5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近年来,一批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学术界展露才华,担当起武大在新世纪
新阶段再铸辉煌的历史重任。
武汉大学这座如诗如画的高等学府,
开启了多少催人奋进的`青春之旅,奏响了多少气势恢宏的创业乐章。
从这里,走出了3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2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制定了尽快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明确了以
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中心,以
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新的发
展之路,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学校整体呈现出
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