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颅凹肿瘤常用手术入路
- 格式:ppt
- 大小:2.96 MB
- 文档页数:11
后颅窝肿瘤手术的灯塔—斜坡区骨性结构解剖斜坡的形态学解剖上常被分为上、中、下斜坡,根据外展神经硬膜孔和舌咽神经,将斜坡分为上、中、下段。
张亚卓主任根据内镜下解剖结构将上中斜坡分界定位鞍底水平,中下斜坡分界定位于蝶窦底水平,上中斜坡交界的鞍底大约也是外展神经硬膜孔水平,但这取决于这取决于蝶窦气化的程度。
斜坡上、中、下部斜坡上部位于鞍背和外展神经硬膜开口间,下部位于舌咽神经内口和枕骨大孔前缘之间,中部位于上部和下部之间。
中下斜坡交界处在颈静脉孔中部的静脉孔内突的水平。
上中斜坡的边界在多数情况下,上中斜坡交界在外展神经硬膜孔水平,大约是处于鞍底的水平。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下界在破裂孔段和岩旁段的交界处,是硬膜孔的一个标志。
外展神经进入桥岩沟,上升至桥前池,到达破裂孔,然后在两层硬膜之间上行,走形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中部的后方,在岩骨床突韧带的后方,几乎垂直于颈内动脉,然后进入海绵窦。
这个硬膜孔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下缘,处于颈内动脉破裂孔的上界,是辨别外展神经的标志。
中下斜坡的边界中下斜坡的分界是由舌咽神经水平的一条分界线,这条水平线对应颈静脉孔的上内缘。
从前面看颈静脉孔颅外段展现舌咽神经源自于乙状窦的一个开口,咽结节是斜坡中线上一个恒定的小突出,是中下斜坡分界的一个可靠标志。
中上斜坡分界向前平行于硬腭线,位于咽结节前缘水平。
打开斜坡咽结节前端下方,可以暴露刚离开硬脑膜的舌咽神经池段。
颈静脉孔位于枕髁的前外侧,呈不规则的肾形或椭圆形。
颈静脉孔内存在颞骨和枕骨突出的颈静脉内突,也称为颞突和枕突,部分可融合成骨桥。
在斜坡内表面,颈静脉结节是颈静脉孔与舌下神经管内口之间的卵圆形骨性凸起,向下延续为下斜坡枕骨基底部,舌下神经管位于颈静脉结节和枕髁之间,颈静脉结节后外侧下方与枕骨颈静脉内突相延续。
斜坡内表面侧面观 1 枕髁 2 舌下神经管内口 3 颈静脉孔内口 4内听道 5 岩斜裂 6 乙状窦沟 7 弓状隆起 8 颈静脉结节 9 颈静脉孔骨桥经鼻腔探查时斜坡的外表面呈凸状向下倾斜。
后颅窝肿瘤术后观察及护理发表时间:2011-07-15T09:40:18.4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6期供稿作者:范苏[导读] 做好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每天口腔护理2次及留置尿管护理2次,预防口腔及泌尿系统感染,嘱病人多饮水。
范苏(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云南昆明 650011)【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6-0279-01 【摘要】本文以后颅窝肿瘤患者手术后护理体会为基础,从专科护理角度,重点对术后患者的病情观察、术后体位、引流管的护理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后颅窝肿瘤护理后颅窝是颅内肿瘤较好发的部位,也是小脑、脑干等重要中枢的位置所在,位于此区域的肿瘤术中及术后较易发生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常会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因此,做好术后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力争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防范十分重要。
1 手术及术后特点后颅窝肿瘤一般选择枕下正中或旁正中切口入路,要求手术既彻底切除肿瘤,避免复发,解除脑脊液梗阻,又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局部及周围组织的损伤。
故要求手术技巧精细、止血彻底。
术后为了避免因渗血过多积存出现压迫症状,常需放置引流,这种切口位置及引流给护理工作增加了特殊的专科护理内容。
2 主要并发症后颅窝肿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是颅内感染、颅内压增高、形成血肿、脑干受压移位致损伤、后颅神经损伤。
3 病情观察3.1神志神志是最早反映脑损伤程度的一项指标。
对术后的患者要定时通过观察吞咽动作、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
对术后24h内患者,要随时观察神志,最长间隔不宜超过30min,并且详细记录,使观察对照有连续性、系统性。
3.2生命体征术后24h内的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1次/30min,24h后视病情可适当延长。
在观察时不但要记录准确,更重要的是对观察记录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3颅内高压的判断患者如出现血压升高,脉搏洪大缓慢,呼吸深慢,表现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麻醉苏醒期患者如过度烦躁不安可导致或加重颅内压增高,若不及时处理或持续时间过长可致严重后果。
颅后窝脑膜瘤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颅后窝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后窝脑膜瘤(ICD-10:D32.012 /D42.003 /C70.003)行颅后窝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 01.5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颈痛,颅内压升高症状,肢体力弱,感觉障碍,脑神经受累,小脑损害体征,锥体束症等。
2.辅助检查:头颅MRI,CT,DSA提示病变。
3.术中病理证实。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手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远外侧/其他入路颅后窝脑膜瘤切除术。
2.术前栓塞(酌情)。
3.残余肿瘤术后放射治疗(酌情)。
(四)标准住院日为12-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D32.012/D42.003/C70.003颅后窝脑膜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4天。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2)凝血功能;(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头颅MRI平扫加强化(冠、矢、轴位);(6)病变区域颅底骨质薄层CT扫描(冠、轴位);(7)脑神经功能检查(视力,视野,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行心、肺功能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颅内肿瘤手术体位及入路简明图示FIGURE 1. Illustration showing Brodmann’s cortical areas of functionalbehavior.FIGURE 2. Illustration showing subcortical white matter fascicles connecting cortical functional regions.FIGURE 3. T2-weighted axial MRI scan of a tumor occupying the left 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The motor pathways (white area) are seen to emerge from the anterior portion of the motor cortex, which is flanked posteriorly by the central sulcus.FIGURE 4. Example of a set-up for MSI to localize functional regions preoperatively.FIGURE 5. T2-weighted axial MRI scan of a tumor in the posterior frontal region on the left. The white area represents the superimposed DTI of the descending motor pathways.FIGURE 6.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ed DTI depiction ofthe descending motor pathways posteriorly located to the lesion.FIGURE 7. DWI obtained 2 and 4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o identify areas of ischemia (bright signal DWI, dark signal void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that enhances briefly postoperatively.FIGURE 8. MRS image showing voxels of residual tumor (choline to NAA index 2) in areas adjacent to a gross total resection of a glioblastoma. Asterisks, high choline points.额叶肿瘤额叶肿瘤依据病变距中线的距离基本上可分为2个不同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