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23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7篇)《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篇1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根据《故都的秋》的文章特点,教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和通过景物分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
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故都秋的“悲凉”感受上。
学情分析学生对散文阅读难度较大,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
学生一般认为“清”、“静”的景物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 同学们,读以下诗句,你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寒蝉凄切,对长亭往,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明确:在以上的诗句中,毛泽东读到的是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的是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的是秋雨的凄凉。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描绘细腻的景物描写。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情感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创作的一篇描写北京秋天景色的散文。
郁达夫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2.2 课文分析: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及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如对天空、白云、落叶等的描绘,以及它们所传达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京秋天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氛围。
引导学生回顾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章:课堂练习4.1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写一段自己熟悉的秋天的景色描写。
学生通过写作,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2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和给予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观察细节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5.2 课后拓展: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关于秋天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故都的秋》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故都的秋》。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了解作者郁达夫的背景和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作者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的鉴赏。
难点:(1)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郁达夫及其作品《故都的秋》。
(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找生词和短语。
(2)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生词和短语的理解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探讨成果。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故乡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是否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调整教学计划,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郁达夫的时代背景和《故都的秋》中的相关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完整版)辛弃疾《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目标:
本公开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辛弃疾的《故都的秋》这首诗歌作品。
教学内容:
1. 课前准备
- 向学生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和他在宋代的地位和影响
- 将《故都的秋》的原文分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提前阅读和思考
2. 文本解读
- 分析诗歌的词句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辛弃疾的表达和写作手法
- 解释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分析来揭示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3. 情感体验
- 通过朗诵诗歌和感受其中的节奏、音韵等元素,让学生更深入地融入到辛弃疾的情感世界中
-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于诗歌的感受和思考,并与他人进行分享和讨论
4. 创作练
- 提供有关《故都的秋》主题的写作练,让学生试着模仿辛弃疾的写作风格,并自由发挥
- 鼓励学生在练中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考,培养他们对于诗歌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文分析和讨论,促进思想碰撞和深度理解
- 教师引导:教师通过提问和点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 学生表达:鼓励学生多次朗读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人进行分享和交流
教学评估:
- 参与度观察: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小组讨论和课
堂回答问题的情况
-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完成有关《故都的秋》的个人写作练,
并对其内容进行评估和指导
-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供对于本节公开课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质量
结束语:
通过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辛弃疾及其作
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创作的浓厚兴趣,
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完整版)《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故都的秋》,使学生了解作者老舍以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的认识。
2. 分析《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学习课文中所展现的故都秋天的景色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领略故都秋天的美。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领略故都秋天的美。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课文的语言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老舍以及《故都的秋》的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3.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领略故都秋天的美。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拓展: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写一篇短文。
2. 请学生谈谈对故都秋天的感受,以及对自己的启示,写一篇日记。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者老舍及其作品《故都的秋》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故都秋天景色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3. 学生对课文语言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故都的秋》。
2. 老舍作品集《骆驼祥子》、《茶馆》等。
3. 相关研究老舍的论文和书籍。
4. 互联网资源,如关于老舍的生平介绍、对《故都的秋》的评论等。
八、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故都秋天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故都的秋》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老舍以及他的创作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老舍,他的生平以及他的文学地位。
2. 简要介绍《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教学活动:1. 播放一段关于老舍的纪录片,让学生对他的生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3. 向学生分发《故都的秋》的复印件,让他们预习。
第二章:文学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故都的秋》文学背景。
2. 分析老舍的创作风格。
教学内容:1. 向学生讲解20世纪初中国文学背景。
2. 分析老舍的创作风格及其在《故都的秋》中的体现。
教学活动:1.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舍的生活照片以及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2. 引导学生分析老舍的创作风格,如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等。
3. 让学生结合《故都的秋》的具体内容,分析老舍的创作风格在文中的体现。
第三章:文本分析(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
2. 分析文章中的形象描写。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文章中的形象描写,如对秋天景物的描绘。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
2. 指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文章中的形象描写,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故都秋天的魅力。
第四章:文本分析(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 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 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如城市与自然、古人与现代人的对比。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尝试解读文章的深层含义。
2. 指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故都的秋》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故都的秋》中的经典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出的秋日景色;(3)能够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其对故都秋的喜爱与怀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培养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提高环保意识;(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故都的秋》中的经典诗句;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出的秋日景色;3. 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其对故都秋的喜爱与怀念。
三、教学难点1. 领悟作者在诗中运用的独特写作技巧;2. 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表达;3. 将诗中的意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秋日的美好;3. 采用合作探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运用朗读感悟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诗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情感表达;(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秋日的感悟;(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与怀念。
5. 诗歌背诵:(1)挑选出诗歌中的经典诗句,让学生进行背诵;(2)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对背诵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