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群体的社会工作介入-XX社区为例
- 格式:docx
- 大小:10.57 KB
- 文档页数:2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精神残障患者帮扶一、案例背景:1.个人情况:服务对象,男,今年42岁,患有精神残疾二级,属于低保家庭。
2010年服务对象投资失败,从而引发了精神疾病,与前妻离异后,现又组建了家庭。
服务对象因身体原因,很难像普通人一样正常工作和生活,目前处于无业、无经济来源。
2.家庭情况:服务对象父亲,患有肢体残疾三级,右眼失明,腿部有严重的关节炎。
服务对象母亲,患有精神残疾二级,骨瘦如柴,拄着拐杖还会经常摔倒,其母亲还患有糖尿病,每天需要打胰岛素,早中晚以及半夜需各打一针,有时生理上不受控制会大小便失禁。
服务对象女儿目前在上高中,到今年9月份升读大专,其性格较开朗活泼,与家人之间相处和谐。
服务对象妻子在外地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工作较辛苦。
3.社会支持:服务对象的正式支持网络是镇民政办以及所在村委会,帮助其申请低保,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确保服务对象家庭能够维持日常生活。
村委会对于服务对象一家的情况较为关注,会定期进行探访。
服务对象的非正式支持网络是其家属、亲戚、邻居,不仅在生活上对其照顾有加,还在精神层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二、问题及需求分析:(一)经济层面:服务对象因患有精神疾病,从2022年12月至今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家里的日常开销以及服务对象的医疗费用一直都是靠其父亲在维持。
服务对象希望社工可以协助链接到合适的工作资源和残疾人员相关福利,从而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
(二)心理层面:服务对象父亲除了要维持家庭生计外,还要长期照顾服务对象及其母亲,对于父亲的付出和辛苦,服务对象心里非常愧疚和无奈,他认为“都是因为我,家庭才变成这样”。
社工根据服务对象的心理状况,为服务对象开展心理疏导,排解不良情绪。
(三)社会支持层面:服务对象母亲患有精神残疾以及严重的糖尿病,25年以来一直都是由服务对象父亲在尽心照料,多年前腿部因多次摔跤不能正常行走,需要拄拐支撑。
服务对象希望能够为母亲链接长护资源,缓解其父亲的照顾压力。
285区域治理LIVELIHOOD作者简介:魏建婷,生于1997年,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智障儿童照顾者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魏建婷摘要:智障儿童照顾者作为弱势群体,对于专业支持、心理、生理、经济以及家庭支持的需求更加明显。
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救难、解困的工作,可以借由网络、社会组织、社区等途径,为智障儿童家庭照顾者的需要提供一些支持,从而达到解决家庭照顾者的困难,缓解照顾者的压力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支持;智障儿童照顾者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3-0285-0002社会工作力量的重要性表现在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的工作从而使之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国家与社会的稳定是社会工作者的职责[1]。
在遇到特殊情况或者时期时,社会工作处于非常态的境况下,因此如果想要参与其中服务对象,因具有明显的突发性、不确认性和复杂性而集中地遭受到一种特殊的“情境挑战”[2]。
因此在这情况下,作为一项助人的工作,社会工作在面对智障儿童家庭照顾者这类相对于弱势的群体时能做些什么?一、智障儿童及其家庭照顾者的概念界定目前,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约在900万(0-14岁),其数量占我国儿童总数的2.66%[3]。
“智力障碍”也被称为“智力残疾”,是指患者智力明显低于正常人水平,并具有适应行为障碍,包括在智力发育期因为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缓;或是智力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智力损害或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弱[4]。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将智障儿童定义为年龄在14岁及以下且智力发育迟缓低于正常水平,并且伴有显著性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
特殊儿童家庭照顾者是指,与特殊儿童生活在一起并具有血缘关系,向特殊儿童提供主要照顾以及其他支持服务的亲属。
二、智障儿童照顾者的需求由于智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生理以及心理发育迟缓,使得特殊儿童的家庭照顾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面临着比正常儿童的照顾者更多的压力和困难。
残疾人社会工作介入案例一、案例背景。
我要讲的这个故事主角是老张,老张是一位因车祸导致下肢残疾的大叔,住在咱们社区。
他出事之后啊,整个人就变得特别消沉。
以前那个开朗爱聊天的他,现在整天就把自己闷在屋子里,不愿意和任何人打交道。
他家里人也很着急,不知道该怎么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二、介入过程。
# (一)建立关系。
我刚接触老张的时候,那可真是吃了不少闭门羹。
每次去他家,他都爱答不理的。
不过我也不气馁,就像个牛皮糖一样粘着他。
我知道他喜欢下棋,就厚着脸皮跟他说:“张叔,我听说您下棋可厉害了,我也喜欢下棋,就是个臭棋篓子,您能不能给我指点指点呀?”就这么着,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我也不着急跟他谈什么振作起来之类的大道理,就先唠家常,聊聊以前他下棋的趣事,偶尔请教他几个下棋的小技巧。
时间一长,他对我就没那么排斥了,还开始主动跟我分享他以前的生活经历呢。
# (二)需求评估。
通过和老张的深入交流,我发现他其实有好几个需求。
首先呢,他因为残疾了,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了,这是他最苦恼的地方。
他行动不方便,家里很多事情做不了,他又不想总是麻烦家人,这让他很沮丧。
还有就是,他特别怀念以前能自由活动,和朋友们出去玩的日子,现在他觉得自己就像被囚禁在家里一样。
# (三)制定计划。
针对老张的这些需求,我就开始制定计划啦。
我想啊,得先让他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感。
我联系了社区里的一个手工制作小组,这个小组专门做一些简单又好看的手工艺品,像编织小挂件啊,制作小陶土摆件之类的。
我跟老张说:“张叔,您看这个手工制作可有意思了,而且做出来的东西还能卖钱呢。
您这么聪明,肯定一学就会。
”老张一开始有点犹豫,但是在我的鼓励下,还是决定试一试。
然后呢,为了解决他家里的一些实际困难,我联系了社区志愿者。
我们安排了几个志愿者定期去老张家里,帮他打扫卫生、买菜做饭啥的。
这样老张就不用总是担心给家人添麻烦了。
为了让老张能重新感受户外的乐趣,我找了社区里一个做轮椅改装的热心大哥。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7050万户残疾人家庭,残疾人总计8296万人,其中智力残疾者为554万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6.68%,同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相比,我国残疾人总数呈上升趋势[1]。
智障人士遍布世界各地,受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影响,处于社会弱势地位,为智障人士提供适切的服务,是我国社会服务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去标签化”和“正常化”理念提出,智障人士自我需求和生活品质逐渐得到重视,社区化服务模式由此应运而生,其强调打破传统的封闭照顾模式,让智障人士享受与普通人同等的权利,全面参与到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
通过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依托社区家庭帮助智障人士建立和发展与他人、家庭和邻居的良好关系,使智障人士真正融入社区,享受正常化的生活和应有的生活乐趣,不断向前推进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入进程。
一、正常化理论应用于智障人士服务的研究正常化理论认为,智障人士有享受社会成果的权利,应当像普通人一样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强调智障人士应拥有平等的机会和正常化的生活环境。
徐方指出,开展弱智工作的首要问题是以何种视角看待弱智人,强调弱智工作的目标是正常化,将弱智人当作“人”来看待,他们应该被社会所接纳,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尽可能做到“正常化”,其研究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出从生活融合、社会融合、生活节奏正常化、改变社会风气等十二个方面帮助弱智人正常化的具体措施[2]。
季蕾认为,正常化理念的基本含义是承认弱智人士是一个普通人,他们应享受与常人一样的权利,但在实际生活中,家长、老师、社会依旧秉持传统观点,认为智障人士并非“正常人”,其对正常化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智障人士的社会化进程“不正常”,导致智障人士不能真正融入社会生活[3]。
王慧立足于正常化理论对成年智障人士社区化模式开展研究,从生活节奏变化、地点分离、生命进程、性别交往、经济条件、设施水平等方面开展分析,主张智障人士应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像正常人一样拥有普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正常化服务,促进智障人士正常生活[4]。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智障人士康复的社会工作介入分析——以兰州市城关区智障慧灵人士服务中心为例郑悦(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甘肃兰州)摘要: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理解人的问题的重要性,在社工实务领域社工应该对案主的各个系统进行干预。
本文以兰州市城关区智障慧灵人士服务中心为例,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看待智障人士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交往、就业问题及个人能力提升;以及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析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智障人士一、生态系统理论概述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在情境中”,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分析问题和实务操作的视角。
生态系统理论主要有两个维度。
第一,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借用一系列的生物学、生态学的概念,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与人生过程进行了分析。
第二,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属于系统理论的分支,注重把人放在环境系统中加以考察,,以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概念架构,理解复杂的系统如何积极地影响个人及其行动场所,同时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案主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人的病态或性格缺陷所致,社会工作干预的目标对象是个人、家庭、次文化、社区等各个层次系统。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案主的问题来源于与环境的不相适应,表现在两个方面:案主对环境的不适,以及环境对案主的排斥。
这对于社会工作的实务意义在于,评估问题时不应仅注重案主本身、心里,还要关注与案主互动的多重系统。
兰州慧灵是一家专门针对智障青少年及成人提供专业服务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在城关区设有一个工作站。
城关区慧灵机构共有十三名学员,年龄最小的13岁,最大的35岁。
机构的工作目标是希望更多智障朋友及其家庭过上正常化、有品质、社区化的普通生活。
本文以城关区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为例,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分析智智障人士问题的形成,以及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分析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
二、智障人士面临的问题(一)“智障”的界定。
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群体的服务方法和技巧一、引言残疾人群体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残疾人群体的服务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改善生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群体的服务方法和技巧。
二、了解残疾人群体的多样性和特殊需求1.了解残疾人的各种类型和程度(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肢体障碍等),以及每种类型的特殊需求和挑战。
2.了解残疾人群体的多样性,包括芳龄、性别、种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以制定针对性服务计划。
三、制定个性化的服务计划1.根据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和个人目标,制定个性化的服务计划,确保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与残疾人及其家人密切合作,了解他们的意愿和期望,将其纳入服务计划的制定过程中。
四、建立支持性的社会网络1.协调各种社会资源,包括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促进残疾人群体的自我支持和互助,建立残疾人社区和互助小组,提供情感支持和信息交流评台。
五、促进社会融合和参与1.推动社区和社会环境的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场所参与社会活动。
2.鼓励残疾人参与各种社会组织和志愿活动,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归属感。
六、结语通过以上方法与技巧的介入,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残疾人群体融入社会,在家庭和社会中获得尊重、理解和支持。
这不仅是社会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我们整个社会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
只有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与包容的社会。
个人观点:作为社会工作者,我深知残疾人群体在服务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介入服务,以确保残疾人群体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我深信,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和共同关注,才能真正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让他们能够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一样,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在文章中,我多次提及了“残疾人群体的服务方法和技巧”,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全面的讨论,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一重要的社会工作领域。
最新残障儿童及其家庭介入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最新残障儿童及其家庭介入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一、个案背景介绍男,罗某,2005年出生,八个月的时候因为缺氧问题,大脑细胞严重受损,智力发展不正常,不能独立行走,不能说话,生活不能自理,个人日常生活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
在罗某3岁的时候,关于罗某的康复与日常照顾问题,罗某的父亲母亲产生分歧,经常吵架,最后达成协议离婚。
罗某的抚养权被法院判给自己的父亲。
目前爷爷奶奶年事已高,爷爷患有心脏病、奶奶的腿脚有毛病,照顾孩子的精力有限。
罗某的父亲忙于工作,只有到周六周日才能帮忙照顾孩子。
周围亲戚都忙于上班和自家的事情,所以很难抽出时间来帮助照顾罗某。
罗某的爸爸比较爱面子,不想向周围资源求助。
家里经济来源主要靠罗某的爸爸以及爷爷奶奶有退休工资,经济条件一般。
目前罗某家里的老房子正在城中村改建,现在所住的房子是租赁的房子,他们没有更多的经济资源请保姆,大部分经济资源都用来给罗某看病。
目前家里面除了爷爷、奶奶、爸爸以外,没有照顾孩子的人,罗某的家人在一般情况下很难正常按点吃饭,爷爷奶奶有事情需要忙的情况下一般找邻居帮忙照看罗某。
在社区居委会的协调帮助下,爷爷奶奶有给罗某申请残疾证,认定为一级残疾。
爷爷奶奶希望能够寻求志愿者帮助他们照顾罗某。
二、分析预估通过三次家访,社会工作者采用过程式评估的方式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做出了分析预估,运用个案管理模式的实务方法来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
(一)建立关系。
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开展专业服务的第一步,只有与服务对象建立真诚的关系,服务对象才会毫无保留地表达内在的情绪、深层次的想法,才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对服务对象的家属面谈这种途径来了解服务对象情况,对服务对象和整个家庭系统的需求进行评估,来和他们建立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者是通过一场社区活动和个案服务对象的家人结识。
在社区活动结束后,服务对象的奶奶认真地询问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并向社会工作者讲述了她家里的具体情况,希望社会工作者有时间可以到她的家里去走访一下,是否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
社会工作介入智力残疾人士的可行性与案例解析作者:赵婉毅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11期摘要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现有各类残疾人约8500万人,其中智力残疾人士约568万人。
随着社会日益进步,智力残疾人士的寿命在延长,但由于智力和社会适应因素,他们在生活中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应有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显然是弱势群体。
更令人担忧的是,智力残疾人士还往往成为被迫害的对象,诸多丧心病狂的案例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应对智力残疾人士给予更多关注。
本次社会工作在智力残疾人士中的干预,力在探讨社工在这一领域发挥的作用,为我国智力残疾人士的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关键词智力残疾温馨家园社会工作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4-182-02一、智力残疾及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智力残疾”是我国对智障人士的一种称谓,主要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障碍的人,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健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之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它强调“助人自助”,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人格。
笔者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一直都很关注弱势群体,这次在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与哈尔滨市温馨家园智力残疾人士托养中心建立的合作项目中担任负责人,针对托养中心的智力残疾人士进行了相应的社会工作介入。
二、社会工作介入智力残疾人士工作中的可行性和方法(一)社会工作介入智力残疾人士的可行性由于专业基础薄弱、资金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原因,社会工作在我国对智力残疾人士的介入可谓是困难重重。
但随着一些智力残疾人士托养中心的建立及其与社工的合作,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智力残疾人士已日益成为趋势,社会工作以其利他主义的原则日渐凸显出了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第1篇一、活动背景智障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智障儿童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智障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社会的温暖,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活动目的1. 帮助智障儿童了解社会,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
2.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交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
3. 增强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
4. 激发智障儿童的兴趣爱好,挖掘他们的潜能。
5. 增强社会对智障儿童的关爱,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活动内容1. 开场致辞:由主办方代表致辞,向智障儿童及其家长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和意义。
2. 互动游戏:组织一系列寓教于乐的互动游戏,如接力跑、猜谜语、丢手绢等,让智障儿童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增进彼此间的友谊。
3. 生活技能培训:邀请专业老师为智障儿童进行生活技能培训,如穿衣、洗漱、整理床铺等,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4. 社交能力提升: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智障儿童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精神。
5. 爱心传递:邀请志愿者与智障儿童结成对子,一起参与活动,传递关爱,让智障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6. 亲子互动: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增进亲子关系,同时让智障儿童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7. 结束语:总结本次活动,向智障儿童及其家长表示感谢,并祝愿他们生活愉快、健康成长。
四、活动安排1. 时间:周六上午9:00-11:302. 地点:市儿童公园3. 参与人员:智障儿童、家长、志愿者、主办方代表4. 活动流程:(1)9:00-9:30 报道、签到、领取活动物资(2)9:30-10:00 开场致辞、互动游戏(3)10:00-10:30 生活技能培训(4)10:30-11:00 社交能力提升(5)11:00-11:30 亲子互动、爱心传递、总结发言五、活动效果通过本次活动,智障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
残障社会工作案例篇一:残障社会工作案例精解危机干预模式随着老年人人数的增加,我们这个社会正逐步迈进老龄化,老年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而残疾老年人又是这个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生理的衰老,老年人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有时还会造成残疾,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他们也会产生悲观厌世情绪,甚至有些老年人还会走上极端。
因此需要社会工作者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方法,来引导这些残疾老年人消除心理上的消极想法,享受生活,安度晚年。
案例描述(一)基本情况高老太,77岁,小学文化程度,家住上海市某街道。
退休前她是某菜场工人,退休后和丈夫依靠退休金单独生活。
老两口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富裕,但平日里两人关系很融洽,经常结伴外出锻炼、购物,和周围邻居的关系也很好,时常相互帮忙。
高老太有6个子女,其中有3个在上海,都下岗在家,平时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其余的子女都在外地。
由于各自经济上的拮据和交通的不便利,儿女们不经常回来看父母。
有时还会因为经济的原因,彼此产生冲突和矛盾。
但由于经济上的自给和生活上的自理,这些冲突和矛盾并没有给老夫妻俩的生活带来太多的问题。
但是在几年前,高老太的左小腿突然开始溃烂,并逐渐蔓延到整条腿,经医生诊断是脉管炎,需要立即实施截肢手术,否则还会继续向上蔓延危及生命。
在这种情况下,高老太的左腿被截掉了。
在患病期间,由于丈夫的悉心照料以及她刚强的个性,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大的精神压力。
被控制住的病情在几年后又开始恶化,蔓延到右腿,为了保住性命,必须尽快截掉右腿。
在医院截肢期间,她的丈夫积劳成疾,被远在湖州的女儿接去养病,不久就在湖州去世,但她并不知道丈夫去世的消息。
截肢出院之后,闻此噩耗,高老太无法接受,整日以泪洗面。
上海的几个儿女平日和她的关系比较疏远,再加上下岗,各自的家庭生活境况并不是很好,无法整日陪伴在她身边,只好请了一个保姆照顾她。
但没过多久,保姆就被她辞退了。
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群体的服务方法和技巧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群体的服务方法和技巧1. 引言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残疾人群体,并意识到他们同样应该享有平等的权益和机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介入残疾人群体,提供各种服务和支持,帮助他们全面参与社会生活。
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在残疾人群体服务中的方法和技巧。
2. 不同残疾类型的个体差异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不同残疾类型的个体差异。
残疾人群体包括肢体残疾、视觉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等各种类型。
每种残疾都有自身的特点和需求,社会工作者需要在服务中考虑到这些差异。
对于视觉残疾人群体,提供盲文教育和无障碍交通设施等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3. 社区介入和资源整合社会工作者还应重视社区介入和资源整合。
社区是残疾人群体生活的核心,通过与社区建立联系,社会工作者可以了解残疾人的需求和问题。
借助社区资源,社会工作者可以为残疾人提供更为全面和合理的服务。
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学校、医院、就业机构等合作,为残疾人提供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4. 建立信任与沟通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残疾人群体时,建立信任和有效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了解残疾人的需求和期望,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准确地提供服务。
通过积极地倾听和有效地沟通,社会工作者可以与残疾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鼓励自主和自立社会工作者应该鼓励残疾人群体的自主和自立能力。
残疾并不意味着无能或无助,残疾人同样应该被尊重和给予自由选择的权利。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提供培训和辅助技术等方式,帮助残疾人发展他们的自主和技能。
对于智力残疾人群体,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辅导,帮助他们融入就业市场。
6. 多学科合作社会工作者在残疾人群体服务中,应该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合作。
与康复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人士合作,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残疾人的需求和问题,并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只有通过多学科合作,才能够从各个角度全面照顾到残疾人的需求。
轻度智障人士就业的小组社会工作介入
汇报人:
日期:
•引言
•轻度智障人士就业现状分析
•小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目录
•具体实施步骤及方法
•效果评估及反思
•结论与展望
01引言
主题介绍
•轻度智障人士的就业问题具有复杂性
和多元性。
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如
认知障碍、沟通能力受限、缺乏自信
等。
此外,社会对轻度智障人士的认
知和接纳程度也较低,导致他们在就
业中受到歧视和排斥。
因此,针对轻
度智障人士的就业支持需要多方面的
努力,包括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指导、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链接
社会资源等。
小组社会工作介入的意义
•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对于轻度智障人士的就业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小组工作能够提供一种集体环境,让轻度智障人士在互相支持和鼓励中提高自我认知和技能水平。
其次,小组工作能够促进轻度智障人士的社交互动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他们融入社会提供良好的平台。
最后,小组工作能够链接社会资源,为
轻度智障人士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帮助。
02
轻度智障人士就业现状分析
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就业率
轻度智障人士的就业率相对较低,部
分原因可能是社会对轻度智障人士的
认知不足,以及相关就业政策和支持
的缺乏。
就业质量
轻度智障人士在就业过程中往往面临
诸多困难,如工作不稳定、工资待遇
低等问题,导致其就业质量不高。
智力障碍长者“突发事件”的干预社工案例计划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作者 | 翟凤阳单位 | 惠州市惠阳区三和街道社区康园中心一、案例背景案主老辉(化名),60岁,男,智力四级,五保户,生活上基本可以自理,与弟弟一起在某村租房子居住,平时两个侄子偶尔会照看老辉两兄弟。
老辉乐于参加康园中心服务,康园中心工作人员与其建立了良好的服务关系。
因疫情期间,康园中心根据上级指示,暂停一切线下活动,社工定期开展线上以及有针对性的线下服务。
3月16日,社工致电老辉问起最新近况,老辉告知社工,其弟弟住了一个星期的医院,昨晚已去世。
老辉近两天也搬离原出租屋,其侄子暂时帮案主找了临时房居住,为期7天,因临时房环境条件有限,缺少做饭煮菜条件,案主每天一日三餐在外面吃汤粉,对于生活上的变故,其情绪上较为低落,哀叹自己人老命苦。
因其生活状态变化较大,社工将老辉情况上报到上级。
二、问题需求分析1.案主为五保户,收入情况有限,因其不愿意过多打扰其侄子,吃和住问题成了当前较为急迫的问题。
2.心理情绪上的疏导,案主与弟弟相依为命,弟弟去世以及生活的的变故,打破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加重了案主的心理负担,对生活上感到无所适从。
三、服务计划1. 指导理论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
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
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其一案主老辉虽然是弱势群体,但根据康园中心的日常观察,老辉自身是有能力去寻求帮助以及应对生活上的变故,其自身的潜能可以发掘发挥出来;其二老辉有两个侄子,老辉和侄子虽感情上不密切,但侄子仍不定期照顾他,可以发掘利用起来,同时老辉是智力类残疾人和五保户,必要时可以向村委、街道残联、民政等资源寻求咨询或帮助。
视障人士的社会工作服务介入:问题与专业反思浅谈视障人士社会工作服务的营造性介入我国目前有视力残障人士1700万余人,受年龄、地区、医疗保障水平、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环境因素和性别等影响,视障人士现状不容乐观。
伴随着残障人士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及推进,社会工作者们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服务对象克服自身困难,突破障碍,从而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成果。
但在专业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是面临着诸多的困难,现结合笔者视障人士社会工作个案服务介入反思视障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实践。
案例背景阿梅,36岁,女,视力一级。
为后天视网膜脱落致双目失明,与丈夫、女儿及公公婆婆一同居住,丈夫工作地点不在本地,女儿就读小学,日常生活由公公婆婆照顾,失明前为电信公司员工。
案主失明后一年,主动向社区居委会提出求助申请,希望获得相关的康复及社区服务提供。
接到案主求助申请后,社区工作者将案主转介给社区日间托养中心社工进行服务跟进,残障社会工作者在评估案主情况后,制定如下介入计划:一为改善案主出行情况,为案主增能。
主要是通过为案主提供定向行走方面的训练,增强案主的出行能力。
二是开展心理疏导,促进案主社会参与。
主要为引导案主参与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的相关服务,增加案主与其他群体的互动机会,结合家属参与增加案主使用社区资源的机会及次数。
通过服务介入后,案主已经习得了一定的基本出行知识及技巧,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同时案主参与社区活动、使用社区资源的机会及次数明显增加,案主自身的心理状态平稳,生活幸福感增加。
社会工作服务介入后的问题反思1、微观层面的介入不足微观层面的介入,案主有迫切的社区参与服务需求,在社会工作者服务介入中,主要是通过引导案主参与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以及推动案主家庭共同参与,以满足案主需求;在此期间,社会工作者对案主个人能力的增能性设计存在一定不足,案主对于自我独立出行还是存在自信心不足的情况,案主在实践定向行走方面的知识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操作不足。
支持性就业智障人士社会工作介入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智力残疾人554万。
同年进行的深圳市残疾人调查数据显示,深圳市智力残疾人数约9000人。
智力残疾人是一个人数众多、特性突出、特别困难的群体。
2007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关于进一步做好智力残疾人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做好智力残疾人工作,改善智力残疾人状况,推进智力残疾人的社会融合,并提出“着力解决智力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与社会融合问题,缩小智力残疾人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全面提高智力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智力残疾人以平等的地位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任务目标。
根据中国残联的要求,为扎实做好深圳市智障人士职业康复工作,满足智障人士日益增长的康复教育需求。
2007年,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大力推进街道综合职业康复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职康中心”)建设。
截至2008年12月,全市建立55家服务机构和1家市级智障人士职业训练中心,为2300多名智障人士提供日间照料、职业技能训练、心理辅导和康复治疗等服务。
还专门开设支持性就业服务,为那些暂时不能进入正式职场工作,需要职业指导师工作支持的轻、中度智障人士提供支持。
支持就业机构主要提供融合式的就业训练与安置,每一家支持就业机构一般开发1~3个支挣性就业岗位(如清洁、餐饮、零售、保安、文员、手工艺制作等岗位或工作)安排智障人士就业。
支持就业机构的规划与布置也会考虑智障人士的状况及特点,训练的环境或工作岗位都为开放式。
支持就业机构提供多种配套服务,一方面,培养智障人士的工作意愿、工作兴趣、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提高他们的社交技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另一方面,评估他们的就业能力与适应能力,并做好岗位匹配,为智障人士提供最适当的就业安置。
实践经验表明,建立支持就业机构,安排智障人士就业,有助于广大智障人士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实现人生价值,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残疾人社会工作案例案例分析题一某家政服务公司的工作人员杜女士在为客户擦玻璃窗时,不胜从窗台上跌落,从此失去了双腿。
家政服务公司给了她一笔数额不多的赔偿金。
杜女士的丈夫对她和关心,为了多挣钱养家,又去做兼职。
杜女士的女儿刚上小学四年级,但非常懂事,上学前后都细心地照顾妈妈。
邻居也经常关照和帮助他们家。
杜女士觉得丈夫和女儿很辛苦,内心十分愧疚,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担。
一天,她趁着家里只有她一个人,便割脉自杀,幸好丈夫及时发现救了过来。
问题:1.请简要说明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
2.请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分析杜女士面临的优势和困难各有哪些3.针对杜女士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答案要点:1.在我国,根据《残疾人保障法》的界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1分)(1)残疾人的特点包括:(4分)①部分残疾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觉范围受到严重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②部分残疾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渠道受到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③部分残疾人在自理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寻在较大障碍。
④部分残疾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正常人有很大差异。
(2)残疾人的需要主要包括十种:①社会福利政策落实;②家庭扶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③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④就业政策倾斜;⑤康复与医疗救助;⑥伤残抚恤;⑦社会保险;⑧特殊教育;⑨文化生活照顾;⑩改善社会环境。
2.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分析杜女士的情况,其面临的优势和困难分别如下:(1)杜女士的优势。
①环境优势。
杜女士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亲密,女儿与丈夫都很关心她,邻居与他们的关系也不错,平日很关照他,能及时帮助她。
②个人的优势。
杜女士虽然失去了双腿,但上半身功能完好,精神正常,是一个为家庭着想的人。
(2)杜女士面临的主要困难①环境的缺失。
杜女士的丈夫工作很忙,为了多挣钱养家,还在外面做兼职,陪伴杜女士的时间较少,不能很好地照顾她,也不了解杜女士内心的想法;杜女士的女儿尚且年幼,尽管上学前后都细心地照顾妈妈,非常懂事,但其他时间无法照顾妈妈的生活。
失智症老人的社会工作介入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国际失智症协会(Alzheimer '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预估全世界近3600万人患有老年痴呆症,预计其人数将在2050 年翻三倍。
我国老年痴呆的患病率已随着年龄的升高呈显著增长趋势。
目前针对失智症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我国对于失智症的非药物治疗了解和实践甚少,很多家庭和机构对于失智症老人缺乏必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在时间精力和心理承受力上备感压力。
亟需社会工作在失智老人的非药物治疗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
社会学界对失智症的定义突出患者社会功能的丧失,它是指在老年期发生的渐进的智能退化,这种渐进性的智能丧失,明显的足以妨害患者的社交及职业功能,并危及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
智能丧失包括记忆力、判断力、计算能力、抽象思考及合并有人格特质与精神行为的改变。
其中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老年痴呆症。
失智症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治愈,同时我国在失智症照顾方面欠缺经验。
同时目前我国70%的失智老人居住在家中,由家属或请人照护。
居家照护在失智老人的照护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研究意义我国在老年社会工作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在理论上将老年社会工作与失智症老人的需求相结合,有利于失智症老人需求的满足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同时有利于老年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与探索。
为日后日益增多的失智症患者提供了可借鉴的工作方法和理论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老年社会工作关于失智症有效预防的新思路和经验方法。
在实践上,对失智症老人进行社会工作介入。
一方面为老年社会工作开拓了新的领域,也为提高失智症老人生活品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的进一步落实。
进一步加大了社会工作的影响力,有利于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正处于萌芽发展阶段,本文期望将社会工作介入失智老人,总结经验与教训,提出建议和方法,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经验研究,减轻失智症老人照顾者的压力,提升失智老人的生活质量。
智障群体的社会工作介入-XX社区为例
智障群体是指由于智力发育障碍或脑部损伤等原因,导致智力
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的人群。
这部分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面临
许多困难和挑战,同时也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和帮助。
下面以XX
社区为例,介绍智障群体的社会工作介入。
XX社区的智障群体主要包括智力残疾儿童、智力障碍青少年和
智力残疾成年人。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介入:
1. 资源整合:社工可以帮助智障群体获取需要的资源,包括医疗、教育、康复等方面的资源。
例如,帮助他们申请医疗保险、参
加康复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以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和自理能力。
2. 教育服务:社工可以在社区内开展针对智障人群的教育服务,如智力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智能障碍青少年的职业针对性培训等。
同时,社工也可以提供心理支持服务,如儿童的游戏治疗和个体心
理咨询。
3. 社会融入:社工可以帮助智障人群融入社会,例如通过组织
社区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等方式,缩小他们与外界的隔阂。
在实
现融入过程中,需要关注他们的身体、智力和环境等特殊需求,鼓
励他们参加团队合作和社交活动,增强自信和自我意识。
4. 家庭支持:社工可以通过家访、讲座等方式,为智障群体家
庭提供咨询和支持服务。
家庭成员可能需要针对智障家庭成员的情况,开展家庭教育和行为干预等措施,以促进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总的来说,智障群体的社会工作介入需要多方合作,包括教育、康复、医疗等方面的专业人员。
同时,社工需要关注智障人群的特
殊需求,通过资源整合、教育服务、社会融入和家庭支持等多种手段,为他们提供全面的咨询和服务,以推动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本身的自我价值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