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白山地区不同林型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

长白山地区不同林型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

长白山地区不同林型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

长白山地区位于中国边境的东北部,是一个环境非常特殊的地方。这里盛产森林资源,而不同的林型所属的土壤特性,水源涵养功能也自然各有不同。

长白山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包括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针叶林。其中,针阔混交林是占该地区森林面积最大的林型。其土壤特性为酸性、黄棕壤,属于非常肥沃的土壤类型。这种土壤透水性能强,能较快地将降雨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资源,对于水源涵养功能有不错的效果。

另外长白山地区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林型——针叶林。因为该地区地处边境,气候寒冷潮湿,很多植物无法在此地生长。但乔木和灌木可在这里通过适应性演化而存活下来。因此,该地区的针叶林分布范围非常小。针叶林的土壤特性为酸性,粘砂土,含有很多有机物质。这种土壤也非常透水,但由于该地区气候较寒冷,因此它的蒸发速度比较慢,使得它在水源涵养功能上的效果非常显著。

最后,阔叶林是长白山地区的另一种重要林型。阔叶林天然的特点是枝叶繁茂,树高伸缩自如,所以阔叶林生长在地面土层深厚、松软、黄褐色或棕色或黑色壤土上。这种土壤可以很好的保水,只要一有雨水灌溉就能将水分吸收,作用于水源涵养功能。不同的阔叶林所属的土壤特性虽有细微差异,但都属于肥沃的土壤。

总之,不同的林型所属土壤有着各自的特点,在长白山地区有

着不同的水源涵养功能。针阔混交林的土壤透水性力强,可形成地下水资源;针叶林能显著的减缓水体蒸发,对于水源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阔叶林的壤层深厚且富含营养,能良好的保水,对于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很有帮助。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长白山地区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地基。

长白山地区不同林型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

长白山地区不同林型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 长白山地区位于中国边境的东北部,是一个环境非常特殊的地方。这里盛产森林资源,而不同的林型所属的土壤特性,水源涵养功能也自然各有不同。 长白山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包括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针叶林。其中,针阔混交林是占该地区森林面积最大的林型。其土壤特性为酸性、黄棕壤,属于非常肥沃的土壤类型。这种土壤透水性能强,能较快地将降雨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资源,对于水源涵养功能有不错的效果。 另外长白山地区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林型——针叶林。因为该地区地处边境,气候寒冷潮湿,很多植物无法在此地生长。但乔木和灌木可在这里通过适应性演化而存活下来。因此,该地区的针叶林分布范围非常小。针叶林的土壤特性为酸性,粘砂土,含有很多有机物质。这种土壤也非常透水,但由于该地区气候较寒冷,因此它的蒸发速度比较慢,使得它在水源涵养功能上的效果非常显著。 最后,阔叶林是长白山地区的另一种重要林型。阔叶林天然的特点是枝叶繁茂,树高伸缩自如,所以阔叶林生长在地面土层深厚、松软、黄褐色或棕色或黑色壤土上。这种土壤可以很好的保水,只要一有雨水灌溉就能将水分吸收,作用于水源涵养功能。不同的阔叶林所属的土壤特性虽有细微差异,但都属于肥沃的土壤。 总之,不同的林型所属土壤有着各自的特点,在长白山地区有

着不同的水源涵养功能。针阔混交林的土壤透水性力强,可形成地下水资源;针叶林能显著的减缓水体蒸发,对于水源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阔叶林的壤层深厚且富含营养,能良好的保水,对于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很有帮助。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长白山地区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地基。

水源涵养林

水源涵养林 水源涵养林(forestforwaterresourcesconservation),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水土防护林种之一,是一种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森林普遍具有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主要的是具有涵养保护水源、调洪削峰、防止土壤侵蚀、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 水源涵养林-简介 水源涵养林 水源涵养林是调节、改善、水源流量和水质的一种防护林,简称水源林。它泛指河川、水库、湖泊的上游集水区内大面积的原有林(包括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和人工林,是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以及保护可饮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水源涵养林-功能作用 水土保持功能 水源林可调节坡面径流,削减河川汛期径流量。

一般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渗透速度时,即使土壤未达饱和状态,也会因降雨来不及渗透而产生超渗坡面径流;而当土壤达到饱和状态后,其渗透速度降低,即使降雨强度不大,也会形成坡面径流,称过饱和坡面径流。但森林土壤则因具有良好的结构和植物腐根造成的孔洞,渗透快、蓄水量大,一般不会产生上述两种径流;即使在特大暴雨情况下形成坡面径流,其流速也比无林地大大降低。在积雪地区,因森林土壤冻结深度较小,林内融雪期较长,在林内因融雪形成的坡面径流也减小。森林对坡面径流的良好调节作用,可使河川汛期径流量和洪峰起伏量减小,从而减免洪水灾害。结构良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90%以上。 滞洪和蓄洪功能 水源涵养林 水源林可减少径流泥沙含量,防止水库、湖泊淤积。 河川径流中泥沙含量的多少与水土流失相关。水源林一方面对坡面径流具有分散、阻滞和过滤等作用;另一方面其庞大的根系层对土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训练-森林资源开发(含答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训练-森林资源开发 一、单选题 在低碳要求下,林业碳汇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比于耕地与草地,林地具有更强的碳吸收能力。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是影响其固碳价位的主要因素。下表是2013年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北方(华北)、西南(横断山区和喜马拉推山东段南坡)和南方(东南丘陵)四大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和林业经济产值统计(单位:108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耕地和草地相比,林地具有更强碳吸收能力的原因是单位土地面积上 A.水土流失量少B.枯枝落叶层厚C.叶片总面积大D.生物种类多样2.表中代表南方林区的是 A.甲林区B.乙林区C.丙林区D.丁林区 3.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A.更换绿化树种B.采林育林结合C.禁止采伐森林D.营造护田林网【答案】1.C2.B3.D 温度、湿度和风是影响人体舒适度的重要气象要素。舒适度指数越小表示人体越舒适,下图示意7月份杭州市不同区域人体舒适度指数的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7月份,半山国家森林公园人体舒适度指数较城市硬化区域低,主要是因为城市森林能A.吸烟除尘B.释放氧气C.增湿降温D.降低风速 5.相对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半山国家森林公园人体舒适度较好的时间段及原因是A.白昼温度低B.白昼湿度高C.黑夜温度低D.黑夜湿度高 【答案】4.C5.A 读森林的覆盖率和表面土流失程度的关系图,回答下列小题。 6.图中反映的是森林的哪种生态环境效应 A.防风固沙B.保持水土 C.净化空气D.平衡大气成分 7.与上图中森林的主要生态环境效应相同的是 A.城市园林B.西北地区的防护林带 C.长江上游的防护林带D.热带沿海的红树林 【答案】6.B7.C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东北林区主要土壤

第十章东北林区主要土壤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意义: 使学生掌握我国东北林区主要土壤(棕色针叶林土、灰色森林土、暗棕壤、棕壤、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的地理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基本性状和改良利用途径。 二、学时计划:6学时 三、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棕色针叶林土 棕色针叶林土是在寒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冻融回流淋溶型的土壤。 1 分布 棕色针叶林土是我国北部寒温带针叶林下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段和中段部分山地,约在北纬46030′~53030′之间。 2 成土条件 1)气候棕色针叶林土分布于寒温带季风气候区,本区是我国最寒冷的地区。 2)植被本区棕色针叶林土的植被,主要是明亮针叶林。 3)地形大兴安岭大部分地区属于中山类型、北部为中山、台原地貌。 4)母岩和母质棕色针叶林土的地下岩层,基本由岩浆岩构成。岩浆岩中,以花岗岩类、石英粗面岩的面积最广。沉积岩主要有砂岩、砾岩,变质岩主要为片麻岩。 3 成土过程 1)毡状凋落物层的泥炭化过程针叶林及其下木和藓类,每年以大量枯枝落叶、树皮、球果等有机残体凋落地表。这些凋落物因缺乏灰分元素,富含单宁树脂,具有残余酸性物质,影响微生物活动;一年中低温时期长,并且因冻层造成了上层湿度较大的水分状况。因此,微生物不能完全分解当年的凋落物,而逐渐积累成为半泥炭化的毡状层。 2)酸性淋溶过程针叶林下的凋落物主要是在真菌的活动下进行转化。只有在温暖多雨的季节里(6~8月)微生物的活动较为旺盛,在分解有机质的同时也形成了以分子小、酸性强、活性大的富里酸类为主的腐殖酸类。森林毡状层具有较强的保蓄水分的能力。稠密的灌木在土壤中具有庞大的根量,也可导致土壤水分向下移动。但向下的水流只有在多雨的季节才较多。富里酸类随下渗水流进入土层与土壤中的盐基发生作用,导致了土壤盐基的淋失,土壤盐基饱和度降低,土壤具有稳定酸性。土壤中铁铝化合物也可被富里酸类活化并向下移动,但由于气候寒冷淋溶时间短促,淋溶物质受到冻层的阻隔,这种酸性淋溶作用不能有显著的发展。 3)铁铝在表层的聚积过程当冬季到来时,表层首先冻结,上下土层间产生了温差,下移的可溶性铁铝锰化合物等又随上升水流重返地表,因冻结脱水析出,成为稳定的铁铝锰等化合物聚积在土壤表层,使土粒染成棕色,并且在剖面上层的石块底面及侧面有大量暗棕色至棕黑色胶膜的淀积。活性铁铝在表层的聚积尤为明显。这与灰化土中活性铁的分布是截然不同的。 4 形态特征和基本性质 典型的棕色针叶林土主要的形态特征是表土为暗棕灰至棕色,全剖面分层不明显,土层浅薄,多含石砾。可以区分出A0、AB、B、C等发生层次。 A00及A T层:约10厘米左右,一般可再分为两层,上层是由木本和苔藓的未分解的遗体所组成的凋落物层,显褐色,疏松而有弹性,局部可见白色菌丝体;下层是半分解的凋落物,色泽晦暗, 比上层紧密,多白色菌丝体和植物根,下部显泥炭化。 AB层:暗棕灰——暗灰色,厚度仅数厘米至10厘米左右,具不稳固的团粒、团块状结构,多树木粗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1·济南二模)长白落叶松是长白山区的非地带性植被,分布范围广,因其清晰的年轮界限和对气候敏感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树木年代学研究中。通常使用年轮指数来反映长白落叶松的实际径向生长状况,受气候的影响,生长状况越好,年轮指数越大。下图示意长白山北坡高海拔地区采样点长白落叶松年轮指数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长白山北坡高海拔采样点的长白落叶松当年生长状况最主要的气候因子为() A. 光照 B. 气温 C. 降水 D. 蒸发 2.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长白山北坡高海拔采样点的长白落叶松年轮指数与4月份气温相关性呈显著上升 趋势,主要原因是() A. 太阳辐射增强 B. 生物活动活跃 C. 水分条件改善 D. 雨季时间提前 (2021·广东汕头三模)森林火灾是大兴安岭危害性较大的自然灾害,对大兴安岭北部高纬度地区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性状和群落结构具有重要影响。下表表示大兴安岭北部根河样地在重度火灾后,不同时期植被的恢复情况。此次火灾火烧迹地地表乔木均被焚毁,恢复期前15年内,落叶松林生长慢。根据表格资料,完成3~5题。 样地名称火烧强度落叶松材积占比样地的主要植被类型 恢复2年重度灌草群落阶段 恢复3年重度灌草群落阶段 恢复9年重度灌草群落阶段 恢复15年重度灌草群落阶段 恢复31年重度19.05% 白桦林阶段 恢复50年重度80.19% 落叶松林阶段 原始林86.94% 落叶松林阶段 3.据表推测森林过火后短期内() A. 乔木层的密度增加 B. 草本和灌木层光照减少 C. 土壤养分含量减少 D. 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 4.土壤有机碳指土壤中含有的与有机质有关的碳素。恢复2-9年,导致火烧迹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不断增加 的原因主要是() A. 气温明显上升 B. 草本灌木恢复 C. 降水明显增多 D. 岩石风化加剧 5.恢复15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最低值,主要原因是() A. 凋落物输入量的增加 B. 处于乔木向灌木转型阶段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土壤的退化和水资源的短缺正逐渐成为全 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纷纷采取植被恢复措施 来改善土壤质量和保护水源涵养功能。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性质和水 源涵养功能有着不同的影响,以下将从不同植被类型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森林植被是最常见的植被恢复类型之一、森林植被恢复能够改 善土壤质地、结构和肥力。森林植被对土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以保 持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平衡。森林植被根系发达,能够保持土壤的稳定性, 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此外,森林植被的林荫覆盖可以减少土壤表面 的蒸发,提高土壤中的水分储存量,有利于水源的涵养功能。 其次,草地植被也是一种常见的植被恢复类型。草地植被的根系较短,能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透过性。草地植被的覆盖能有效防止水土流 失和土壤侵蚀,并能够保持土壤的湿度,减少水分的蒸发。草地植被的根 系能够将水分渗透到土壤深处,提高土壤中的水源储量和水源涵养功能。 再次,湿地植被是一种重要的植被恢复类型,尤其对水源涵养功能的 影响较大。湿地植被能够在水体附近形成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可以有效 地净化水源和保持水质。湿地植被的根系非常发达,能够增加土壤的持水 能力和透水性,保持土壤湿度,提高水源涵养功能。此外,湿地植被还能 吸附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净化水源,保护水生物多样性。 除了上述三种常见的植被恢复类型,还有一些其他的植被恢复类型也 对土壤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有着一定的影响,比如灌木林、农田植被等。 灌木林植被的根系也比较发达,能够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减少水分的损

专题09 植被与土壤-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

专题09 植被与土壤 植物是生物土壤是环境土壤形成的几大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因素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为植物提供水份,土壤性质的不同会造成植被分布的不同,相互适应、相互改造,土壤植被提供养分植被 反过来保护土壤 知识点一.植被与环境 1.植被定义 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植被的分类 (1) 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例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2) 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例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3.类型 森林(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热带雨林:特征是发育最繁茂的类型,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是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温带落叶阔叶林:特征是乔木一般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特征是耐寒针叶乔木组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抗寒抗旱

草原(分布在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热带草原:特征是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具有独特的群落外貌 温带草原:特征是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普遍存在旱生结构 荒漠(分布在干旱地区) 热带荒漠:特征是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4.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都依赖于所生活的环境。 5.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气候条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①热量: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性差异,导致植被从赤道向两极呈带状分布。 ②水分: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2)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导致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6.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 (2)当地表失去了植被,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 (3)人们要特别重视以各种方式来恢复植被,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知识点二.土壤 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估与管理

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估与管理随着经济与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需求也显著增加。而水源涵养是指水文循环过程中的土壤保水、植被覆盖、山地水源地保护等作用,是保障城市及农村供水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估与管理尤为重要。 一、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估 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率、地形、气候等因素。其中,土地利用类型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土地利用类型是指用地功能的种类和分布。不同类型的土地对水源涵养的功能有不同的影响。例如,林地、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对水源涵养功能的保护作用非常显著,而城市、工业用地和农业耕地等则对水源涵养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评估土地利用类型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非常关键。 植被覆盖率是指用植被覆盖地表的面积比例。不同种类植被对水源涵养功能的保护作用也不同。例如,乔木和草本植物能够增

加土壤吸水能力,减缓径流速度,保护水源地的水质,而灌丛、灌木、藤本植物的水源涵养功能相对较弱。因此,评估植被覆盖率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同样非常重要。 地形的地貌、坡度、高程等因素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山地地区土壤厚、植被茂盛、降雨分布较为均匀,因此水源涵养功能比较强;而平原地区土壤侵蚀较为严重,通常植被覆盖率较低,水源涵养功能也相对较弱。 气候条件也是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气候干旱的地区,水源涵养功能较弱,水源地的持续供水能力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二、水源涵养功能的管理 评估水源涵养功能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对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保护和修复。 首先,土地利用类型应尽可能地向生态保护型转化。政府可以通过撤档还林还草、生态补偿等措施,鼓励农民和企业自愿放弃

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

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 中国具有非常丰富多样的森林类型,根据森林生态学的原理,这些森 林可以根据不同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进行分类。下面将介 绍中国主要的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 一、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低山丘陵地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 包括南方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南方平原常绿阔叶林。 南方山地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山地地区,如云贵高原、云南山地、广西山地等。这种林型的主要特征是树木高大,物种丰富,林 冠层密闭,自然更新能力较强。常见的树种有大叶黄杨、福建柏、毛白杨等。 南方平原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平原地区,如江南地区、 珠江三角洲等。这种林型的特征是树木高大,物种组成简单,林冠开散, 自然更新能力较弱。常见的树种有冠毛悬钩子、水蒲桃、臭椿等。 二、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中部和北部地区,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 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北方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北方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如黄土高原、长白山 地区等。这种林型的特征是树木高度适中,物种相对贫乏,自然更新能力 较好。常见的树种包括榆树、山梅花、灰杨等。

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和长白山地区。这种林型的特征是树种多样性高,同时包括了针叶树和阔叶树两种类型,因此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常见的树种有红松、白桦、黄杨等。 三、针叶林 针叶林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高山地区和寒温带地区,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高山针叶林和北方寒带针叶林。 高山针叶林: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高山地区,如青藏高原、秦岭横断山区等。这种林型的特征是树木矮小,物种相对贫乏,林冠层疏松,自然更新能力较弱。常见的树种有云杉、琼岛松、岷江松等。 北方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这种林型的特征是树木矮小,物种相对贫乏,林冠层相对密集,自然更新能力较弱。常见的树种包括落叶松、云杉、红松等。 以上是中国主要的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每种森林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物种组成和生态特征,对维持地球环境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了解这些森林类型的特征,也能指导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对凉水林区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对凉水林区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摘要: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与地上植被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功能体系,土壤可为森林植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及动力支持,土壤理化性质是评价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植物是土壤有机质及各种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其存在反过来也在不断地影响森林土壤的形成。因此,研究土壤的理化性质差异对森林生长和分布有重要意义。而本文主要探讨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的分布情况,旨在为凉水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森林土壤;土壤有机质;土壤性质; 前言:在凉水自然保护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种森林类型(人工红松幼林、枫桦幼林、白桦次生林、落叶松人工林、云冷杉人工林、椴树红松林),36个土壤样品,用来比较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在(0-30cm)深度的理化性质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并对其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2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2.1土壤容重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容重平均值在0.390~0.449g/cm-3 之间,6种森林类型中,土壤容重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人工红松幼林(0.449g/cm-3)>白桦次生林(0.448g/cm-3)>枫桦幼林(0.440g/cm-3)>云冷杉人工林(0.437g/cm-3)>落叶松人工林(0.396g/cm-3)>椴树红松林(0.390g/cm-3),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人工红松幼林含量最高,椴树红松林含量最低,前者比后者高5.9%,不同森林土壤容重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容重变化不规律,土壤剖面容重在0.255~0.591g/cm-3 之间,其中在5-10cm土层深度的椴树红松林土壤容重最高,而在15-20cm土层深度的椴树红松林土壤容重最低,其次是落叶松人工林15-20cm土层深度土壤容重为0.396g/cm-3。在中间层10-15cm土层深度,各林型的变化趋势分别是人工红松幼林(0.543g/cm-3)>白桦次生林(0.470g/cm-3)>云冷杉人工林(0.436g/cm-3)>落叶松人工林(0.432/g•cm-3)>枫桦幼林(0.343g/cm-3)>椴树红松林(0.322g/cm-3),人工红松幼林比其它林型土壤容重分别增加了6.3%,10.7%,11.1%,10.0%,22.1%,不同土层,各森林土壤容重有变化但幅度不大。同一林型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差异均显著(P<0.05)。 根据凉水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土壤容重的调查结果可知:人工红松幼林的土壤缺少团粒结构,而椴树红松林的土壤就相对疏松多孔,结构性要比其它林型土壤好。 2.2土壤含水量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在11.71~13.81%之间。不同土层深度,落叶松人工林、椴树红松林、云冷杉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土

森林的保持水土与涵养水源功能分析

森林的保持水土与涵养水源功能分析 作者:周洪波 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21年第04期 摘要针对森林保持水土与涵养水源的相关功能和效应展开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对森林保持水土与涵养水源的具体作用层级及功能进行深入探索,以期充分发挥森林保持水土与涵养水源的功能,有效实现森林资源的良好保护工作效果,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森林;水土保持;涵养水源 中图分类号:S71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https://www.doczj.com/doc/2a19363347.html,ki.1673-890x.2021.12.068 森林资源是保证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森林中的植被和自然界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对周围的环境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植被在吸收周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同时释放出大量氧气,还可以进一步控制空气湿度与降水量等,具备控制风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及净化空气等多方面优势。保持水土与涵养水源功能是森林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可以为人们创造出更多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价值。 1 林冠和林下植被层保持水土与涵养水源功能 林冠即植被的枝冠,具有良好的截留降水的效果。林冠相当于一把伞,可以有效截留降雨和保护地面,植被的树冠和林下植被层可以截留一部分的外部降雨,可以削减甚至消除降水对水土所造成的侵蚀性影响。影响水体截流量的主要因素包含实际降水强度、森林自身的结构构成特点及所处位置等,在我国中纬度地势条件下,一个基本郁闭的森林生态系统可截留当年降水的15%~30%[1]。 如果外部降雨直接落在地表,会造成土壤的破坏和土壤流失问题,导致土壤受到侵蚀。在外部强降雨的击打和浸润下,地表土壤结构会被进一步破坏,土壤的抗侵蚀作用会大幅度下降,同时水分饱和状态下的表层土壤,随着降雨量的不断增加会呈现出泥浆状态,泥浆状态的土壤会堵塞土壤的空隙进而进一步影响水体的渗透,造成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现象。1)通过树木自身的林冠和林下植被所产生的遮挡性作用,树木的林冠越低、植被越茂密,则整体的遮盖效果越明显。2)通过林冠的作用,可以进一步降低太阳长波所产生的严重辐射现象,进一步降低风速和气温条件,有效控制林地空气饱和与水气的压差,防止地面土壤中的水分大量蒸发。 2 枯枝落叶层保持水土功能与涵养水源 功能

水源涵养林水文生态效应研究

水源涵养林水文生态效应研究 摘要水源涵养林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防护林种,从水源涵养林流域试验(系统)研究、水文生态作用过程研究、水源涵养林对径流泥沙和水质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水源涵养林水文生态效应的研究概况,论述了水源涵养林在涵养水源、减少径流泥沙、净化水质等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水源涵养林;水文生态效应;径流泥沙;水质 水源涵养林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水土防护林种,具有多种功能和不同的效益,它不但有森林普遍具有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涵养保护水源、调洪削峰、防止土壤侵蚀、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1]。 1水源涵养林的流域试验(系统)研究 森林水文学作为一门科学进行实际观测和分析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集中在森林变化(主要是森林砍伐而不是造林)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1900年开始于瑞士Emmental山区2个小流域的对比试验是研究森林变化对流域产水量影响的开端,也是现代试验森林水文学开端的标志。美国始于1909年的Wagon Wheel Gap的试验研究是严格意义上的对比流域试验,从此以后,通过流域试验评价植被清除或植被类型变化对流域产水量影响的研究日渐增多。对比流域试验研究在美国于1965年左右达到了顶峰。从各国的研究结果来看,普遍认为流域产水量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减少而增加,造林及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减少流域产水量。但是由于存在环境异质性,也有得出相反结论的,这就使得采用流域研究、系统研究的方法所得到的实验结果无法可靠地推广到其他领域,迫使人们从20世纪60~70年代起更加注重森林水文过程物理机制的研究[2]。 2水源涵养林水文生态作用过程的研究 水源涵养林水文生态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物理过程。就其本身来说,涵养水源的功能并不强大,但是由于它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十分明显,同时水源涵养林使林内的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时间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了流域的水文过程,

水源涵养林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水源涵养林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生态文明理念被明确引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以及水害防治等方面,有关水利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也被明 确要求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加快经济发展、优化产业 结构和市场转型升级的关键。而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水资源 浪费和地区缺水等现象层出不穷,一些大城市由于水量消耗过大,导致经常性的 缺水。特别是西部开发地区由于地势问题,一方面水源稀少,另一方面缺乏先进 的技术无法有效利用水源。本文就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和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进 行分析。 关键词:水源涵养林;水资源;作用 引言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为人们敲响警钟,这意味着人类社会的支持系统正在逐 渐退化,环境和发展也将逐渐成为人们关心和关注的重点问题。而森林资源不仅 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具体形态的物质产品,同时还可以向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服务,所以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森林资源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但是由于森林资源具备 一定的经济价值,因此这也使得森林环境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冲突。在实 际工作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也制定了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政策,按照森林主 导功能的不同,将森林资源划分为商业林和公益林。本文就以水源涵养林为主要 研究对象,对当前水源涵养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补偿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水源涵养林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水源涵养林的生态功能不受行政区域限制,只受地形地貌相对制约。水源涵 养林在其可达范围内,充分发挥其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吸碳放氧、减小地表径流、保持土壤的完整功能,体现森林生态功能的无限性。而生态功能从森林形成 就开始生产,随森林年龄的增加而源源不断增长,如不受外界的干扰,森林将自 行繁衍生息、更新换代,充分体现森林生态功能的持续性。包括水源涵养林在内 的森林生态系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森林生态功能直接作用于土壤、河流、气候、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复杂的子系统,在自然界中相互协调发展,相互利 用而生存,从而推动整个自然界的繁荣。 2水源涵养功能降低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在治理水源问题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虽然做出了不小的 进步,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但从整体上来说,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生 态现象仍有继续恶化的趋势。据有关资料表明,一些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逐年 上升,水土流失面积不再局限于干旱地区25°以上的陡坡,而是逐渐扩大到高寒 山区的天然草地和灌木丛。同时,全球变暖的趋势日益加强,随着气候变化呈多 样性,冰雹、暴雨时有发生,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边远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加 大了对水利工程的破坏,严重影响到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经济的发展。就西 部地区而言,高海拔的地理劣势和恶劣的高原干旱性大陆气候,导致这些地区的 植被分配不均匀,绿化覆盖率低下,且高原地区缺氧,植物生长周期缩短,日照 强度大,导致降水量稀少。加之水源涵养林少,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加强水源 涵养林建设是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必经之路。

水源涵养功能

水源涵养功能 水源涵养是指利用地表水、地下水、水土资源,通过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和水工设施等方法,使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的一种水资源管理方法。水源涵养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功能。 首先,水源涵养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水源涵养林能够有效地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它们可以保护土壤免受风蚀和水蚀,维护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储备,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植被的恢复。此外,水源涵养林还能够提供适宜的生境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繁殖和迁徙的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其次,水源涵养有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源涵养林可以保护水源地的水质,减少土壤中的农药和化肥流失,保持水体的清洁和透明度。通过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可以实现水的循环利用,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能力,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持续的水源。 此外,水源涵养还有助于防洪减灾。水源涵养林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可以有效减少暴雨的径流量,降低洪水的峰值和危害。水资源涵养工程的建设可以改善流域的水文特征,增加地下水储量,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减轻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加强水资源涵养的管理,能够有效地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洪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此外,水源涵养还具有重要的景观和文化功能。水源涵养林具

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生态系统,能够为人们提供自然休闲和游览的场所。它们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传承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保护和开发水源涵养林,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地方经济的收入。 总之,水源涵养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功能。保护水源涵养,不仅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还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加强对水源涵养的管理和保护,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博士论文长白山森林土壤纤维素酶基因多样性分析及基因克隆与表达

生物博士论文长白山森林土壤纤维素酶基因多样性分析及基因克隆与表达生物博士论文:长白山森林土壤纤维素酶基因多样性分析及基因克隆与表达 引言: 长白山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山脉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其 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长白山森林土壤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土壤养分循环至关重要。而纤维素酶作为一种关键的酶类,能够分解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释放出可供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因此,研究长白山森林土壤中纤维素酶基因的多样性以及其克隆与表达机制,对于深入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长白山森林土壤中纤维素酶基因多样性分析 1.1 样品采集与DNA提取 为了研究长白山森林土壤中纤维素酶基因的多样性,我们在不同海拔和植被类 型的样点进行了土壤样品的采集。通过使用土壤DNA提取试剂盒,我们成功地从 土壤样品中提取到了高质量的DNA。 1.2 PCR扩增与测序 通过设计引物,我们对土壤DNA样本进行了PCR扩增,以扩增目标基因片段。随后,利用测序技术,我们对扩增得到的DNA片段进行了测序,并获得了高质量 的测序数据。 1.3 多样性分析

通过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计算了纤维素酶基因的多样性指数,包括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同时,我们还使用聚类分析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曲线等方法,对样品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了评估。 第二部分:长白山森林土壤中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2.1 基因克隆 根据多样性分析结果,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纤维素酶基因进行进一步的克 隆实验。通过设计引物,我们扩增得到了目标基因的全长序列,并进行了酶切和连接反应,将目标基因插入到表达载体中。 2.2 基因表达 将重组的表达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中,通过诱导表达,我们成功地获得了纤维 素酶基因的表达产物。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等技术,我们验证 了目标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水平和酶活性。 2.3 功能分析 通过对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产物进行酶活性测定和底物降解实验,我们评估了 目标基因的功能特性。同时,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结构生物学的方法,我们还研究了目标基因与其他相关基因的关系,并预测了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机制。 结论: 通过对长白山森林土壤中纤维素酶基因的多样性分析以及基因克隆与表达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土壤生态系统中纤维素酶的多样性和功能特性。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揭示土壤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提高土壤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纤维素酶基因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在抗逆境和生物修复过程中的应用潜力。

寒温带落叶松林不同林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相关性分析

寒温带落叶松林不同林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相关性分析 李金博;朱道光;崔福星;倪红伟 【摘要】本文以大兴安岭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种主要落叶松林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四种不同落叶松林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将样地土壤分为A层(腐殖质层)与B层(土壤层)。结果表明,影响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 主要因素为低地植被的种类与密度。四种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关系为:泥炭藓-落叶松林>杜香-落叶松林>杜鹃-落叶松林>草类-落叶松林。 A层各植被类 型土壤有机碳含量为:杜香-落叶松林>泥炭藓-落叶松林>杜鹃-落叶松林>草类-落叶松林。 B层各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为:泥炭藓-落叶松林>杜鹃-落叶松林>草类-落叶松林>杜香-落叶松林。四种林型中除杜鹃-落叶松林与草类-落叶松林在 B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上无显著差异,其余林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均显著。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机碳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变现为显著负相关 (P<0.05)。%This paper study on four species of larch forest in nature reserve, analyse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different larch for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the area are the species and density of the lowland vegetation and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carbon in soil of different larch forests were from big to small is Sphagnum larch, Ledum larch, Cuckoo larch, Grass larch. A layer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from large to small is Ledum larch, Sphagnum larch, Grass larch, Cuckoo larch. B layer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from large to small is Sphagnum larch, Cuckoo larch (A), Grass larch (A), Ledum larch. there were significant

不同林分林下植被的多样性特征及生物量研究

不同林分林下植被的多样性特征及生物量研究 摘要:对承德市山区土壤含水率与不同林分林下草本层植物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种森林群落类型中,土壤含水率的高低顺序为油松-落叶松混交林>落叶松中龄林>落叶松幼龄林>油松成熟林>油松幼龄林,其林下草本层的地上生物量表现为油松-落叶松混交林大于油松纯林、落叶松纯林,在纯林中也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生物量增大。对土壤含水率与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林下草本植被在林分处于幼龄林时期,土壤含水率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林分的成熟,土壤含水率虽然增加,但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促进作用逐渐丧失。在油松-落叶松混交林中土壤含水率虽然较高,但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却产生了抑制作用。 关键词:林下植被;土壤含水率;生物量;多样性 Abstract:TherelationshipofsoilmoisturewithbiomassandspeciesdiversityofundergrowthvegetationinmountainousareaofChengdecitywasstudi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soilmoistureinthe5foreststandsrankedfromhightolowasLarixgmelinii(Rupr.)Rupr.-PinustabulaeformisCarr.mixedforest,middle-agedforestofL.gmelinii,youngforestofL.gmelinii,matureforestofP.tabulaeformis,youngforestofP.tabulaeformis.TheabovegroundbiomassofunderstoryherbaceouslayerinL.gmellini-P.tabulaeformismixedforestwasgreaterthanthatinpureP.tabulaeformisforestorL.gmelliniforest.Thebiomassincreasedwiththeincreaseofsoilmoistureinpureforests.Correlationanalysisonsoilmoistureandunderstoryherbaceousspeciesdiversityshowedthatsoilmoisturepromotetheincreaseofonunderstoryherbaceousspeciesdiversityduringyoungforestperiod.Soilmoisturewouldincreaseastheforestmatured;however,itseffectonunderstoryherbaceousspeciesdiversitymightgraduallylose.SoilmoisturewashighinL.gmellini-P.tabulaeformismixedforest,butit had inhibitory

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作用的具体体现

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 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层次主要是林冠和林下植被层(灌木和草本植物)、枯枝落叶层、根系土壤层,通过这三个层次对降水进行调节,并提高土壤的抗蚀抗冲性能。 根系土壤层01林冠和林下植被层 ①植被截留 林冠和林下植被层就像一把伞,削减了雨滴势,也拦截了部分降水。植物截留量可视为两部分组成,其一,降水过程中从枝叶表面蒸发的水量;其二,降水终止时枝叶上存留的水量,这部分最终也消耗于蒸发。 截留后,阻止了雨滴击溅表土,避免了土壤颗粒被击碎;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了落到地面的降雨量,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量,也从而减少了土壤侵蚀量。 林冠越低,郁闭度越大,林下植被越茂密,这个作用就越强。在中纬度条件下,一个基本郁闭的森林生态系统,大约可截留当年降水量的15%—30%。其中乔木冠层对降水有较强的截持能力。 同时,林冠可减少太阳长波辐射,降低风速和气温,减小林地空气饱和水气压差等,从而降低士壤水分蒸发量。 02枯枝落叶层 ①截蓄降水 当林冠和林下植被层的承雨能力达到饱和后,从树冠和植冠上落下的水滴对地面土壤具有更大的冲击力。此时森林的枯落物所形成的枯枝落叶层就构成了第二道屏障。 森林每年产生的枯落物很多,其中数量最多、作用最大的是乔木树种的叶子,约占60%—80%。与林冠层相比,枯枝落叶层覆盖在地面,防止雨滴击溅土壤的效果更为明显。这些枯落物具有很大的孔隙度,可以吸收和渗透降水,具有很强的水源涵养性能,最大持水率均在136.56%以上,最大持水量在9.32t/hm2以上。 ②改善土壤性质 枯枝落叶层腐烂后,形成腐殖质和有机质,参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特别是还能组合粗粒土壤和增加粘重土壤的孔隙度,使前者持水量增加,使后者易于通气透水,促进雨水的迅速下渗,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

小陇山林区主要林地类型土壤入渗特征

小陇山林区主要林地类型土壤入渗特征 刘小林;李惠萍;郑子龙;高兴红;胡小林 【摘要】[目的]选择小陇山林区最适宜的涵养水源森林类型,减轻水土流失程度.[方法]采用环刀法对小陇山林区6种主要林地类型土壤入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6种主要林地土壤稳渗率依次为:锐齿栎林(6.52 mm/min)>阔叶混交林(5.30 mm/min)>油松林(4.89 mm/min)>华山松林(4.48 mm/min)>日本落叶松林(3.87 mm/min)>无林地(3.62 mm/min);Kostiakov模型对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精度比较高;同一林地类型土壤初始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初渗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稳渗率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非毛管孔隙度成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阔叶林土壤入渗能力较强,可有效改善生态质量.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6(051)006 【总页数】6页(P89-94) 【关键词】小陇山林区;土壤入渗;入渗模型 【作者】刘小林;李惠萍;郑子龙;高兴红;胡小林 【作者单位】甘肃省小陇山林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小陇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甘肃天水 741022;甘肃省小陇山林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小陇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甘肃天水 741022;甘肃省小陇山林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小陇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甘肃天水 741022;甘肃省小陇山林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小陇山森林生态系

统定位研究站,甘肃天水 741022;甘肃省小陇山林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小陇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甘肃天水 741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4 森林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发挥水文调节作用的主要场所. 土壤入渗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降水、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3].降水穿过林冠到达地表,其中大部分渗 入到土壤中形成土壤水,小部分沿坡面流失形成地表径流[4].进入土壤的水分一部 分存储在土体中被植物吸收利用,另一部分则在土壤中流动形成壤中流,剩余部分将穿过土层成为地下水.土壤的渗透性能是重要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之一,土壤的 渗透性能越好,地表径流就越少,土壤的侵蚀量也会相应地减少[5-6].小陇山林区 是嘉陵江、渭河上中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随着近年来小陇山林区天保工程、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等森林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展开,使得小陇山林区植被覆盖率大为提高,但森林生态质量仍较低,林区水土流失情况较严重[7].本试验通过对小陇 山主要林地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研究,揭示了植被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为森林资源的合理经营和科学管理,以及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小陇山林业科学研究所生态定位站沙坝实验基地,隶属天水市秦州区娘娘坝镇李子园乡,地理坐标E 105°54′,N 34°07′.海拔1 550~2 100 m,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总面积2 117.0 hm2,年均降水量757 mm;平均相对湿度78%;平均年蒸发量1 012.2 mm;≥10 ℃有效积温2 480 ℃,年日照时数1 520~2 313 h,无霜期120~218 d[8-9].林分类型以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Maxim.)为主的天然次生林、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