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2017
- 格式:ppt
- 大小:5.12 MB
- 文档页数:38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1)膜结构的液态镶嵌模型: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选择性地通过细胞膜摄入和排出某些物质。
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主要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根据膜结构的液态镶嵌模型,认为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间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物质的跨膜转运途径有:
①单纯扩散: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容易通过的物质有O2、CO2、N2、乙醇、尿素和水分子等。
②经载体和通道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属于被动转运,转运过程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是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经载体易化扩散指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经通道易化扩散指溶液中的Na+、C1-、Ca2+、K+等带电离子,离子通道分为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
③主动转运:分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的膜蛋白为离子泵(钠-钾泵,简称钠泵,也称Na+-K+-ATP 酶)。
继发性主动转运:它是间接利用ATP 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转运对象与特点细胞膜是细胞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界面,扮演着物质转运的重要角色。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主要包括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两类。
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耗费能量的方式将物质从浓度低的区域
转移到浓度高的区域,从而实现对物质的积累。
主动转运的一个例子是钠-钾泵,它能够将钠离子从细胞内部排出,同时将钾离子从外部
吸入。
被动扩散是指物质在细胞膜中沿着浓度梯度自由扩散,不需要耗费能量。
被动扩散的物质包括氧气、二氧化碳、水和一些小分子物质。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对象主要包括离子、小分子物质和大分子物质。
离子的转运主要通过离子通道实现,离子通道具有高度选择性,只能允许特定的离子通过。
小分子物质的转运则主要通过扩散和转运蛋白实现,转运蛋白可以选择性地将特定的物质从一个侧面转移到另一个侧面。
大分子物质的转运则需要通过胞吞作用或胞吐作用实现,这需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特殊膜蛋白。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特异性,这是由于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和离子通道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物质浓度、温度、pH值、离子浓
度和分子大小等。
对于细胞内部的物质代谢和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作用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2.物质转运的分类3.各类物质转运的实例【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细胞膜是细胞的保护膜,它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起到屏障保护作用,还可以实现细胞内部和外部物质的转运、选择性过滤等功能。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是这么一个过程,它允许细胞利用外部物质来增强各自的功能,并保护细胞免受外界影响。
【物质转运的分类】物质转运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随机运输、电动运输和液体运输。
随机运输是指通过细胞膜的自由渗透来实现的运输方式,这种方式物质来去自由,也可以被称为非结构性运输。
电动运输也就是细胞膜电位梯度的自发作用下,某些物质受控于细胞膜上电压势的影响而被运输,这种方式可以将细胞外的某些重要元素如离子、苯甲清等运入细胞内部。
液体运输,即利用细胞膜的液快机制,通过改变其外形以便物质的运输,是一种自发性的运输方式。
【各类物质转运的实例】在随机运输的运输方式中,比如O2的渗透运输,它的这种自由渗透受到细胞膜膜电位的影响,当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时,O2就会随着变化而发生渗透;此外,K+、Ca2+等离子可以通过细胞膜的随机运输进入细胞内。
电动运输中,由于细胞内外电压差的存在,Na+和K+等阳离子可以被尤其是Na+运[3]输参与的转运蛋白“操纵”穿过细胞膜,将细胞外离子传输到细胞内;然而质子(如H+)在电动运输时,只能借助转运蛋白实现运输,且只能从低离子到高离子,从细胞内到细胞外。
液体运输也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膜物质转运形式,其最大特点是被运输物质只要满足缩减就可以转换为胞囊或胞泡形式,在利用细胞膜改变形态的作用下运输到另一端,它可以实现大分子的跨膜传输。
比如有一种能量转换的叫做雨后橄榄球,它能够利用一个细胞,将膜外或膜内的大分子疏水物质运入细胞内,而不用通过渗透或转运蛋白等方式。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的主要物质转运功能包括:
1. 跨膜转运:细胞膜能够将溶质跨越膜,从细胞外转移到细胞内或者从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
膜内蛋白质通道和载体蛋白质等结构体可协助物质通过细胞膜。
2. 承运转运:细胞膜上存在一种被称为转运体的蛋白质,它们可将各种分子或离子穿过细胞膜,如糖类、氨基酸、脂质等。
3. 分泌:细胞膜可分泌各种物质,包括酶、激素等。
4. 吞噬:吞噬是指细胞膜通过改变形态将外界固体物质包裹在细胞内部形成胞吞体,其中溶酶体可降解吞噬的物质。
5. 呼吸作用:细胞膜可对货物进行透过和离子选择,支持细胞呼吸过程中的生成和消耗能量。
6. 细胞识别:细胞膜上的一些分子(如糖蛋白、黏蛋白等)具有特殊的受体,通过与外界分子进行特异性结合,完成细胞识别功能。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转运对象与特点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关键结构之一,它通过物质转运功能调节细胞内外营养物质的平衡。
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质是实现物质转运功能的关键分子,它们可以选择性地将特定物质从细胞内向外排放,或从外部环境转运进细胞内。
这些转运蛋白质还可以根据物质的输送方向进行分类,包括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两种类型。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对象包括各种有机小分子、离子和水分子等,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转运蛋白质实现其转运。
其中,氨基酸、糖类和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的转运常常由运载体蛋白质实现,而离子如钠、钾、钙、镁等则由离子通道蛋白质或离子泵蛋白质实现转运。
各种转运蛋白质在转运过程中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具有高度的选择性、灵敏性和饱和性等。
同时,它们的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化学物质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转运蛋白质的构象和活性,从而影响物质的转运效率。
总之,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类型的转运蛋白质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转运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物质代谢和调控机制,为疾病的治疗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途径。
- 1 -。
细胞膜的基本物质及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的基本物质及物质转运功能:一切动物细胞都被一层薄膜所包被,称为细胞膜或质膜,它把细胞内容物细胞周围环境(主要是细胞外液)分隔开来,使细胞能相对地独立于环境而存在。
很明显,细胞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不仅细胞的内容物不能流失,而且其化学组成必须保持相对稳定,这就需要在细胞和它所和的环境之间有起屏障作用的结构;但细胞在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又需要经常由外界得到氧气和营养物质。
排出细胞的代谢产物,而这些物质的进入和排出,都必须经过细胞膜,这就涉及到物质的跨膜转运过程。
因此,细胞膜必然是一个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半透性膜,它允许某些物质或离子有选择的通过,但又能严格地限制其他一些物质的进出,保持了细胞内物质成分的稳定。
细胞内部也存在着类似细胞膜的膜性结构。
组成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的膜性部分,使它们与一般胞浆之间既存在某种屏障,也进行着某些物质转运。
膜除了有物质转运功能外,还有跨膜信息传递和能量转换功能,这些功能的机制是由膜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决定的。
膜成分中的脂质分子层主要起了屏障作用,而膜中的特殊蛋白质则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跨膜转运和转换有关。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环境的分界线,同时也是物质转运的关键结构。
其主要结构包括磷脂双分子层、膜蛋白和糖脂等。
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最基本的结构,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每层分子的亲水头部朝向细胞外侧和细胞内侧,而疏水尾部则朝向膜内部,这种结构使得细胞膜可以维持稳定的分界线。
膜蛋白是细胞膜中起着许多功能的蛋白质,包括物质的转运、信号的感知和传递、细胞间的黏附等。
不同种类的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分布和功能也不同。
糖脂则主要参与细胞膜的识别和信号传递功能,包括糖蛋白和糖脂等。
这些分子通常附着在细胞膜表面,与细胞外环境进行交互作用。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包括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和细胞吞噬等。
主动转运是指细胞膜通过耗费能量的方式将物质从低浓度区域转移到高浓度区域,这个过程需要ATP的参与;被动转运则是指物质自发地从高浓度区域转移到低浓度区域,这个过程不需要额外能量;而细胞吞噬则是指细胞膜通过包裹和摄取物质的方式将大分子物质引入细胞内部,这个过程也需要能量的参与。
简述细胞膜的四种物质转运功能及其特点
1. 物质转运的重要性
细胞膜是细胞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隔离膜,能够控制外界物质
进出细胞。
细胞膜上存在许多蛋白质通道和控制物质运输的通道,因
此物质转运是细胞生存不可或缺的过程。
2. 被动扩散
被动扩散是指物质沿着浓度梯度自发性地通过细胞膜进行的扩散。
这种过程不需要细胞耗费能量,但仅适用于小分子物质的扩散,例如
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
3. 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向浓度梯度不利的分子和离子扩散,需要耗费能量。
通过这种方式,细胞可以把小分子物质和离子从低浓度区域运输到高
浓度区域。
4. 载体蛋白转运
这种方式是使物质穿越细胞膜的第三种途径。
由蛋白质所组成的
通道可以选择性地通过一些物质,进出细胞,从而控制物质的转运。
5. 胆固醇转运
胆固醇是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存在于许多真核细胞膜上。
这种
转运过程使用胆固醇载体蛋白来帮助胆固醇穿越细胞膜,以维持细胞
膜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简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是细胞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重要界面,它不仅能够保护细胞内部结构,还具有物质转运的重要功能。
细胞膜通过多种机制,实现了物质在细胞内外之间的选择性转运,维持了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主要由膜蛋白质介导。
膜蛋白质分为两类:通道蛋白和转运蛋白。
通道蛋白形成了细胞膜上的孔道,可以让特定溶质通过。
转运蛋白则通过与溶质结合,改变蛋白的构象,实现溶质的跨膜转运。
通道蛋白是一类高度选择性的蛋白质,能够实现溶质的高效传递。
通道蛋白可以根据溶质的大小、电荷和亲疏水性等特性选择性地让特定的物质通过。
例如,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能够实现离子的快速转运,维持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和离子浓度差。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通道蛋白,如水通道蛋白(水脑、水通道蛋白)能够实现水分子的快速转运,调节细胞的渗透压和细胞内外水分平衡。
另一类膜蛋白质是转运蛋白,它们能够与溶质结合,通过改变蛋白的构象来实现溶质的跨膜转运。
转运蛋白根据溶质的特性分为被动转运蛋白和主动转运蛋白。
被动转运蛋白利用溶质浓度梯度驱动溶质跨膜转运,而主动转运蛋白则需要耗费能量,反对溶质的浓度梯度,实现溶质的跨膜转运。
例如,葡萄糖转运蛋白是一种主动转运蛋白,它能够将葡萄糖从低浓度区域转运到高浓度区域,维持细胞内外葡萄糖浓度的平衡。
除了通道蛋白和转运蛋白,细胞膜还有其他一些物质转运机制。
一种重要的机制是胆固醇介导的转运。
胆固醇是细胞膜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它能够调节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
胆固醇通过与膜磷脂相互作用,调节膜的流动性,影响溶质的跨膜转运。
细胞膜还可以通过囊泡运输和外泌体分泌等机制实现物质的转运。
囊泡运输是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重要方式,通过囊泡的融合和分裂,实现物质的转运。
外泌体分泌是细胞释放物质的一种方式,细胞通过膜包裹物质,形成外泌体,然后释放到细胞外。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在维持细胞内外环境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功能发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细胞膜具有较为复杂的物质转运功能,常见的转运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胞吞(入胞)作用.
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在膜两侧浓度差驱动下,顺浓度差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的过程。
特点是不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膜蛋白参与。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或离子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的过程。
特点是相对单纯扩散而言,需要消耗的能量较低,也需要膜蛋白的帮助。
根据参与的膜蛋白不同,易化扩散可以分为载体运输和通道运输。
3、主动转运:小分子或离子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逆浓度差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的过程。
特点是相对单纯扩散而言,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也需要膜蛋白的帮助。
主动转运有多种类型,如钠泵、钙泵、质子泵等。
4、出胞和入胞:大分子或团块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内排至细胞外的过程为出胞,例如消化酶的分泌、激素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等过程;大分子或团块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为入胞,包括吞饮和吞噬两种形式,例如中性粒细胞消灭细菌的过程。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具有特异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细胞膜中的酪氨酸激酶受体的肽链有一个α螺旋,跨膜一次,膜外部分与相应的配体特异结合后,可激活膜内侧肽段的蛋白激酶活性,引发此肽段中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或促进其它蛋白质底物中的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由此引发各种细胞内功能的改变。
★ 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 ,RP ) 骨骼肌:-90mV ;神经细胞:-70mV ;平滑肌细胞:-55mV产生机制: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具有较高的通透性是形成静息电位的最主要因素。
细胞膜内K+浓度约相当于细胞外液的30倍,K+将顺浓度梯度跨膜扩散,但扩散的同时也在细胞膜的两侧形成逐渐增大的电位差,且该电位差造成的驱动力与浓度差的驱动力的方向相反,阻止K+进一步跨膜扩散。
当逐渐增大的电位差驱动力与逐渐减小的浓度差驱动力相等时,便达到了稳态。
此时的膜电位处于K+的平衡电位(E K +=-90~-100mv ),电位差的差值即平衡电位,平衡电位决定着离子的流量。
当细胞外液中K+浓度增加(高钾)时,膜内外K+的浓度差减小,K+因浓度差外移的驱动力降低,K+外流减少。
故达到稳态时,K+平衡电位的绝对值减小;反之亦然。
而细胞膜对Na+亦有一定的通透性,扩散内流的Na+可以部分抵消由K+扩散外流所形成的膜内负电位。
所以,EK+=-90~-100mv,而RP=-70~-90mv 。
可见,细胞外液Na+浓度对RP 的影响不大。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还有钠泵的生电作用。
钠泵使细胞内高钾、细胞外高钠。
若钠泵受抑制,膜内外K+的浓度差减小,K+外流减少,K+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1)细胞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如果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相对增大,静息电位将增大;(2)细胞外液K+的浓度,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升高,将使E K 的负值减小,导致静息电位相应减小;(3)钠泵的活动,活动增强将使膜发生一定程度的超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