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王维比较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188.45 KB
- 文档页数:22
李白和王维山水诗比较唐代山水诗创作,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涌现了以王维、李白等为代表的山水诗人。
尽管,这两人的山水诗都是描摹山水寄托情感的典范,但由于诗人的思想和人生遭遇等因素的影响,其诗歌内容和风格也不尽相同。
那么李白和王维山水诗怎么进行比较呢?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
一、山水诗差异体现(一)山水景色王维在山水诗中,主要描写的是辋川别业和长安附近的山水景象,且多用写实手法。
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描绘了诗人和友人裴迪闲居时倾听蝉鸣、欣赏秋日胜景的一幕。
李白山水诗中描绘的对象很广,因为云游四方,所以大唐的山川景色很多都有涉及。
峨眉山、九华山、庐山等他都写诗赞颂过。
同时,李白还运用丰富的想象能力,将从未到过的地方描绘得如身临其境一般。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李白凭借着自己云游的丰富经验将从未见到过的山川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总之,王维的山水诗描绘景物的范围比较狭小,多采用写实手法;而李白描绘的景物范围十分广阔,描写手法虚实结合。
(二)人物形象在山水诗中,人物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景物,景物才能够表现出美感。
文学和绘画中都经常采用以人点景的'手法,而王维和李白在山水诗中出现的人物也是大不相同的。
王维的山水诗中,出现的人物大多都是山翁隐士一类,例如《汉江临眺》中“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美好的景物中出现的是诗人和山翁同醉的场景。
王维喜爱以樵夫或山翁入诗,表现了他能够将平实的景色写出美感的能力。
而李白总会在名山大川中点缀一两个仙人。
例如《登峨眉山》中的“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以及《游泰山》(其六)中的“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都描写了仙人的存在。
李白认为名山具有灵性,因此山中很可能飘逸着仙人的广袖。
王维爱以山林野老入诗,李白则以仙人点缀山水,这也是李白和王维山水诗的差异之一。
(三)审美偏好纵观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二人的审美趣味是完全不同的。
xx,xx,xx诗歌风格比较xx,xx,xx诗歌风格比较唐玄宗时代,大唐辉煌达到顶点,同时又是由盛转衰的开始。
经历了唐玄宗与杨玉环浪漫的歌舞升平,也遭遇过安史之乱的社会痛苦剧变。
个人命运在巨大的社会反差之中跌荡起伏,孕育了唐代三位伟大的诗人——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诗言志,诗的风格与人生境遇,自我心镜习习相印。
王,李,杜生活在同一时期,王维生于公元700年,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杜甫生于公元712年。
他们都追求功名,渴望在官场一展平生之志,李白官至翰林,待于玄宗左右;王维少年得志,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然而,他们又屡屡受挫,都遭遇过逮捕入狱之苦,李白还遭流放。
杜甫一生不得志,穷困撩倒,颠沛流离。
他们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压抑中度过的,目标与现实的差距,诗人心中的郁闷与悲愤催生了他们的作品,他们的诗歌多流淌着悲喜交加的矛盾之美,这正是诗人作品流芳百世的精华所在!三人所处时代相同,都有过悲喜的人生经历,然而,他们各自的思想修养与人生理念却各有不同。
王维研究佛学,心系禅机,诗,画,书法,音乐造诣颇深,他的诗有一种空灵,清新,深刻的简洁与透析;李白追求道家的飘逸自然与剑侠的豪爽,他的诗作流淌着仙气与浪漫;杜甫以儒家圣人为楷模,严谨自侓,他的诗作对仗工整,严谨。
这里,我们选取诗人们以相同题材为对象的作品,比较三人不同的诗歌风格。
在以送友为题的诗中,李白有《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云:故人xxxx,烟花三月下xx。
孤帆远影毕空尽,唯见xx天际流。
诗人在好友孟浩然登船远去时,表现的仿拂是神仙之间的交往,飘忽而来,乘鹤而去,远逝天际,渐无踪影。
没有凡人离别的悲伤,没有难分难舍的愁怅。
诗人面对滚滚东去的江水,望远去的白帆,陶醉其中,飘飘欲仙。
我们再比较王维送友诗作《渭城曲》,诗云:xx朝雨浥轻尘,客舍xx柳色新。
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友却另是一派田园风光,一幅清新的水墨画。
嫩绿的杨柳,碧瓦客舍,被晨雨清洗得一尘不染,在此圣洁之地,诗人为友把盏,尽离别之情。
李白与杜甫的诗风比较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
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一、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着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但自唐代以来,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更有学者对他们的进行比较,以致很多诗评家都卷入了对李杜孰优孰劣的争论。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虽然学界还存在着李杜优劣论,但人们更喜探讨李杜之间的交谊、李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
一、李杜之交谊和相互影响本世纪较早探讨李杜交谊的学者是闻一多。
他在《杜甫》一文中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描述了李杜二人的交往和友谊。
如他在写到李杜第一次会面时说:"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
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四十年代,陈叔渠在《唐代两大诗人的风义感及其他》中也论及李杜之交谊。
他认为,"杜甫对于李白,一片怜才之忱,在他的诗中,时时可见";"最奇怪的是,李白对于杜甫,却是很为冷淡","这可见老杜的怜才爱友,一热烈至诚,出于无情的了。
"五十年代,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较为细入地探讨了李杜之间的交谊。
他认为,"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倾心的诗人",而其因素又有政治和诗歌两方面。
李白与杜甫相会游从的半年中,李白影响杜甫的成分要多一些。
他们真无愧于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对于政治的警惕性,对于现实的敏感,乃是时代真实的镜子。
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四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形式上丰富多样,情感丰富,思想深刻,更是对我国古代社会、历史、人文和自然风物的真实记录和表达。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四位诗人及其作品的价值。
1. 李白李白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广泛涉及社会、历史、人文和自然风物,其中以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豪情壮志为主要特点。
在他的诗歌作品中,经常描绘醉酒仙乐,放浪形骸的情景,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个性。
他的代表作《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十载”的诗句,表达出他对人生、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2. 杜甫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篇广泛涉及社会、历史、人文和自然风物,以抒发对社会苦难和人民疾苦的关怀为主要特点。
他的代表作《登高》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古来征战几人回?长安一片月”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思考和感怀。
3. 白居易白居易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作以抒发对人生、自然和爱情的感悟和追求为主要特点。
他的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4. 王维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风物、山水田园和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思考为主要特点。
他的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中“天淡星稀深深月,海风吹我欲何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和友谊的情感。
总结回顾通过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这四位诗人及其作品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他们的诗作不仅在形式上丰富多样,情感丰富,思想深刻,更是对我国古代社会、历史、人文和自然风物的真实记录和表达。
他们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写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许多精彩诗篇,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诗词赏析—唐代大诗人中的杰出代表:李白、杜甫和王维如果在为数众多的唐代诗人中选出三位,作为唐诗的代表,当选的一定是李白、杜甫和王维。
因为他们无论是从诗的风格,还是人生经历来说,都很值得玩味。
如果把他们比作人生的三个阶段,那么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宛如意气发的青年时期。
提到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画面就会浮现在眼前,活脱脱是尝尽了酸甜苦辣的中年写照。
而“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王维,那份淡泊和宁静,恰如安逸闲适的老年阶段。
如果再按照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来分,那么“五岁诵六甲,十岁读百家”,“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渴望像《道德经》中描绘的那样,功成名遂而后身退,无疑代表着道家的超群拔俗。
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则代表了儒家的忠君爱国。
而自号为摩诘居士的王维,其意就取自佛教的《维摩诘经》,自然是佛家的代表了。
他们的经历就更有趣了。
李白渴望建功立业,但又不走寻常路,不屑于像常人那样参加科举选拔。
他幻想像庄子《逍遥游》里的大鹏那样,扶摇直上,一飞冲天,尽快实现自己的抱负。
然后再“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潇洒地退隐林下,为道家“功遂、身退,天之道”的理想,做个完美的注脚,留下千古美名,让后代的文人永远羡慕去吧。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的士大夫家庭,自然是循规蹈矩地去参加科举考试。
但遗憾的是,这么一个大诗人,考进士竟然落了榜,在长安熬了十几年,才得了个从八品的小官。
相比之下,王维就幸运多了,开元九年,二十一岁的他就中了进士,据说还是当科的状元,可谓春风得意马蹄轻。
李白的人脉果然厉害,通过他朋友圈的大力推荐,直接得到了唐玄宗的招唤。
于是他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冲冲地上任去了。
杜甫在安史乱中,被叛军所获。
当兵的才不管他会不会写诗呢,一听他只是个仓库保管员,嫌他官小,都懒得搭理他。
他冒险逃脱,追上了唐肃宗。
肃宗感他一片忠心,授予他左拾遗之职。
试论诗圣社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的取境特征1.诗圣杜甫的取境特征(1)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在杜诗中,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最露无遗。
(2)诗风多变,沉郁顿挫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3)同情人民,揭露阶级矛盾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
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都滲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
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
2.诗仙李白的取境特征(1)将多种情感融为一炉李白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救弱扶强的精神结合起来,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和愤怒;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
(2)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在表现手法上,他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
(3)题材广泛在描写对象上,他所接触到的题材也比屈原更为广阔。
因此,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
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就是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
3.诗佛王维的取境特征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他诗画意境统一的观念。
“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
唐宋诗人之比较研究:李白与杜甫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诗人。
其中,李白和杜甫被誉为唐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他们在创作风格、主题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各自独特的诗歌魅力。
李白的创作风格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气势磅礴。
他的诗作常常写人生风风雨雨,歌咏自然和英雄志向,充满激情和豪情壮志。
他的诗歌语言生动多样,运用辞藻华丽,形象生动。
他的诗作往往以开头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而闻名,这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豪情壮志的追求。
李白的诗歌常常以社会时事为背景,他热衷于描写政治风云和时代变革。
他的作品以豪放的笔调,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时事的关切和对社会的审视。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权贵的讽刺和对平民百姓的关爱,这也是他诗歌的特点之一。
此外,李白的诗歌还富有民间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
他常以饮酒作为写作的动力,借酒浑欢,舒发豪情。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爱情、友情和自由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的写法,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杜甫的创作风格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风格严肃庄重,深入人心。
他的诗作往往以人民生活和社会命运为主题,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担忧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表达了他对现实问题的痛心疾首。
杜甫的诗作以深沉的思考和抒发为特点。
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描写常常令人动容,他用真实的语言和饱满的情感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他的诗歌常以自省和自省的姿态揭示了社会的弊端和人民的艰辛。
他的诗作令人深思,也带来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此外,杜甫的诗歌也展示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崇敬。
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自然景色的美丽和恢弘,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为什么说天才李白,地才杜甫,人才王维?'天才李白,地才杜甫,人才王维'这一说法来自于徐增的《而庵诗话》,原文是:'诗总不离乎才也。
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
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
'李白是天才,诗歌俊逸豪放,天纵豪情;杜甫是地才,诗歌沉郁顿挫,萧散自然。
此二人是浪漫主义诗歌和现实主义诗歌的典型代表,他们足令众人对其'天才'和'地才'的赞誉了然于心。
而在众多出色的盛唐诗人中,王维为何能获得'人才'这一至上称号呢?一、周全人物,名盛千古王维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三十岁时状元及第,后拜为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史之乱时被迫接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有幸免于死罪。
王维一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后于辋川别墅逝世。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另在边塞诗方面卓有成就,尤善五律。
王维参悟佛禅,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篆刻,是难得一见的文学艺术全才,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
唐代宗誉之为'天下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诗画之妙更是被苏轼夸赞为:'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
二、禅哲理趣,超然物外徐增将王维定位为诗中人才的依据:一是以理趣胜;二是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
这两点是紧密结合的。
王维号称诗佛,自然是因为其诗中富含禅意理趣。
王维在诗中表现的禅理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而是化禅理入诗中,自然天成,引出对人生的感悟。
如《终南别业》一首: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诗仙”与“诗圣”诗歌之较量“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可谓是古代文学银河中两颗闪亮的星,身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墨客,他们满腹才情、一腔爱国热忱,在他们作品中便可一览无余他们对国家炽热的感情,然而都仕途不顺,报国无门。
他们间的情谊可用“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游玩”概括,其诗歌有一致性,但更多的是由于他们生活背景经历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不同。
李白诗歌主要风格:豪放飘逸。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他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杜甫诗歌主要风格:沉郁顿挫。
风格形成的原因:其一是由于他恪守儒家思想,其二,仕途不济,命运多桀,使得理想与现实差距增大,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二、诗人思想不同李白思想可用以下四句概括:“讴歌理想,抒发悲愤。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情绪起伏,充满矛盾。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破灭了理想,渴求个性解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的诗歌创作,主线为忧国忧民,主角为普通百姓。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所以他的作品堪称“诗史”。
三、他们的诗歌创作方面手法迥异。
李白善用浪漫主义手法,用绝妙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和蓬勃的激情来勾勒出生活图景,他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
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
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对比与比较1. 引言1.1 概述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最著名、最伟大的两位诗人。
他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丰富的主题内容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对比和比较这两位诗人,从他们的生平背景、诗歌风格以及主题与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李白和杜甫的生平背景,包括他们的成就和影响以及在历史背景下的位置和作用。
然后,我们会比较这两位诗人的诗歌风格,探讨他们在表达方式、意象运用等方面的异同点。
接下来,我们将着重讨论他们在主题与思想上的差异,并比较他们对国家、社会以及人生观念等方面的表达方式。
最后,我们将总结整个文章,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1.3 目的通过对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进行比较与对照,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同时,通过分析他们在不同主题和时代背景下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对于文学与人生的认识和追求。
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我们可以对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产生更深入的了解,并欣赏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瑰宝。
2. 李白与杜甫的生平背景:2.1 李白的成就和影响:李白(701年-762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文人学者。
李白自幼聪慧好学,在少年时期就展示出卓越的才华。
他游历于各地,与许多知名诗人交往并受到启发。
李白以其豪放狂放、奔放灵动的诗风而闻名,情感奔放,笔调豪迈。
他用浓墨重彩和丰富多样的意象描绘了大自然、爱情和饮酒等主题,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充满了热情和个人感受,表达了对自由、独立以及追求理想生活的向往。
李白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代表之一。
他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大胆夸张和丰富形象,并以自由主义态度批评和反抗当时社会政治现状。
他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望庐山瀑布》、《静夜思》和《将进酒》等,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2.2 杜甫的成就和影响:杜甫(712年-770年)是唐代另一位伟大的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李白王维杜甫诗歌风格比较李白王维杜甫诗歌风格比较李白王维杜甫诗歌风格有什么特点呢?关于李白王维杜甫诗歌风格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哪里?唐玄宗时代,大唐辉煌达到顶点,同时又是由盛转衰的开始。
经历了唐玄宗与杨玉环浪漫的歌舞升平,也遭遇过安史之乱的社会痛苦剧变。
个人命运在巨大的社会反差之中跌荡起伏,孕育了唐代三位伟大的诗人——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诗言志,诗的风格与人生境遇,自我心镜习习相印。
王,李,杜生活在同一时期,王维生于公元700年,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杜甫生于公元712年。
他们都追求功名,渴望在官场一展平生之志,李白官至翰林,待于玄宗左右;王维少年得志,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然而,他们又屡屡受挫,都遭遇过逮捕入狱之苦,李白还遭流放。
杜甫一生不得志,穷困撩倒,颠沛流离。
他们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压抑中度过的,目标与现实的差距,诗人心中的郁闷与悲愤催生了他们的作品,他们的诗歌多流淌着悲喜交加的矛盾之美,这正是诗人作品流芳百世的精华所在!三人所处时代相同,都有过悲喜的人生经历,然而,他们各自的思想修养与人生理念却各有不同。
王维研究佛学,心系禅机,诗,画,书法,音乐造诣颇深,他的诗有一种空灵,清新,深刻的简洁与透析;李白追求道家的飘逸自然与剑侠的豪爽,他的诗作流淌着仙气与浪漫;杜甫以儒家圣人为楷模,严谨自侓,他的诗作对仗工整,严谨。
这里,我们选取诗人们以相同题材为对象的作品,比较三人不同的诗歌风格。
在以送友为题的诗中,李白有《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毕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好友孟浩然登船远去时,表现的仿拂是神仙之间的交往,飘忽而来,乘鹤而去,远逝天际,渐无踪影。
没有凡人离别的悲伤,没有难分难舍的愁怅。
诗人面对滚滚东去的江水,望远去的白帆,陶醉其中,飘飘欲仙。
我们再比较王维送友诗作《渭城曲》,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英特越逸之气”时代中的空灵、沉静在文学繁盛的盛唐,似乎每个人都是有诗气的,又似乎每个人都可以功成名就。
越是昌盛的时代,就越是心浮气躁。
但在这喧嚣嘈杂之下也有那么一群人坚守者文人应有的气质。
菩提树下虔诚的弟子——“诗佛”王维王维对“佛”之信仰,除去他是虔诚的佛教徒之外,还有他把佛学变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王维评价:“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物我合一此为佛家之境。
王维不是历史上被称为“佛”的第一人(较早就有“佛”之称的贾岛),也不是最后一人,却是唯一得到广泛认可和普遍接受的。
王维“诗佛”之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历史慢慢沉淀中形成的。
王维虽有“诗佛”之名,然对这一称号的来历多语焉不详。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对王维有如下说明:“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
”具体是谁人所说却没有详细记载。
王维之诗歌境界却不得不令人咂服,以禅入诗诗中禅机似乎是他人生的顿悟也是对世人的劝诫。
谁人才可站于万物之上俯瞰苍生,曰:“佛也”。
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关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
孙昌武说:“王维的诗歌创作与宗教关系非常密切……死后更是得到‘诗佛’的称号。
”陈洪:“说道诗中有禅,人们第一个就会想到王维。
在我国的大诗人中,他是与佛教关系最深的一位,也是以诗传达禅悟体验最巧妙、最成功的一位,因此,获得了‘诗佛’的称号。
”林继中也有如下阐释:“宋人有云:‘说禅作诗,本无差别,但打得过者绝少。
’如何是打得过?王摩诘在寂照中完成了宗教体验向审美经验的转化便是,以故称‘诗佛’。
”以禅入诗这已成为王维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他“诗佛”之名的佐证。
“王右丞邃于禅旨……以禅旨为诗,得上乘秘密,即诸题咏,虽壮丽新巧,而精远澹逸,往往悟禅于言外。
杜甫被称做“诗圣”观点,则早在唐宋间就有了。
秦观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我国过带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
秦观已把杜甫比为诗坛上的集大成者了。
杜甫是一个非常重视修身养性的人。
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了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要报效国家、有所作为等思想。
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
他一生得到的追求就是成为一个“儒”。
人们他称为“诗圣”认为他是个“集大成者”,这是孟子对孔子的称呼。
但杜甫一生都没有奢求自己能成为什么“圣”,他一生为之自豪的是自己的儒生身份。
杜甫的诗歌中常自称“儒”、“老儒”我们不能否认他的一生中曾经有过对儒家思想的动摇,因为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曾说“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同山中一位儒生朋友一起嗟叹自己的怀抱没有机会实现。
但是,杜甫最可贵的就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改变自己思想的核心。
直到临终前在洞庭湖上漂荡时,他仍然可以自豪地称自己是“天地一腐儒”。
综合他的一生来看,他真正符合孔子“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要求。
杜甫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
由于安史之乱,社会显得一片狼藉,所以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
杜甫身上有着儒家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杜甫不会像李白那样看到政坛的黑暗便云游天下不再过问政事。
他在各地漂泊的过程中无时不盼望着能得到为君王效力的机会。
他是这样一个踌躇满志的人,却是一生不得意,最终落得“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
”的下场。
但是,他的“入世”,更多的是表现在他以平民的身份,以自己的道德为榜样去影响其他人。
在这一点看来,杜甫更像被孔子盛赞的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杜甫李白孟浩然王维的诗唐朝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诗人,其中杜甫、李白、孟浩然和王维是最著名的四位。
他们的诗歌代表了唐朝文化的高峰和辉煌,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颂和崇拜。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这些诗人的诗歌进行分析。
一、杜甫杜甫的诗歌多写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疾苦,反映时代风貌。
他的诗歌风格严谨正式,语言庄重有力,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现实描绘得深刻而生动。
比如杜甫的《登高》是一首以登高望远的主题来揭示社会现实的诗,诗中把社会波澜及天地的景色相联系,表现了他的良心和思想。
二、李白李白的诗歌多以豪迈潇洒、奔放自由的风格著称,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常以自我为中心,形象地表现了他的追求自由、激情、理想和抱负。
比如他的《将进酒》就是以豪放不羁的姿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令人印象深刻。
三、孟浩然孟浩然的诗歌以清新、婉约、沉静、含蓄为主要特点,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充满了田园诗般的温婉柔美,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出内心深处的世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比如他的《春晓》是一首充满唯美情调的诗,抒发出自然生命的美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四、王维王维的诗歌风格简约明快,常表现出静美、淡雅的艺术特色。
他的诗常以富有艺术幻想的方式表现自然和人类之间的联系,多注重描写自然界的景色、山水、季节和过去的历史,富于情趣和哲理。
比如他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诗人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综上所述,杜甫、李白、孟浩然和王维的诗歌体现了唐代思想文化的精髓,既有对现实的刻划与抒发,也有对人生与自然的感悟。
他们的诗歌为我们展现了唐朝的文化风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和启迪着后人。
唐代四大诗人的创作特色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诗歌创作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这个时期,唐代四大诗人——杜甫、李白、王维和白居易,各自展现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他们的创作特色。
一、杜甫的创作风格和特点杜甫(712年-770年),被誉为“诗史”,他的诗作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杜甫的作品大多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对民生状况关注度高,表现出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
他的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冷酷,同时也展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情怀。
杜甫的诗作语言生动朴实,常常直抒胸臆,充满激情和感染力。
他以豪迈的情感和坚定的斗志,揭示出人性的伟大和坚韧,给人以力量和启迪。
二、李白的创作风格和特点李白(701年-762年),被誉为“诗仙”,他是唐代最具个性和想象力的诗人之一。
李白的作品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具有浪漫主义倾向。
他的诗语言华丽奔放,意象丰富多样,常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给人一种豪情壮丽的感觉。
李白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寄托情怀,他以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反映了他不拘一格、自由奔放的个性。
三、王维的创作风格和特点王维(701年-761年),是唐代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被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王维的作品以清新淡雅、意境深远著称。
他以山水自然和田园生活为主题,抒发自己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王维的诗作语言清新简约,画面感强烈,能够通过简单的描写带给读者琼楼玉宇般的美感。
王维的作品追求“永恒之美”,通过捕捉瞬间的光景和凝视自然景色展示对生命和人生哲学的思考。
四、白居易的创作风格和特点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后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白居易的诗作多以叙事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的作品通俗易懂,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记叙性特点。
白居易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女性的赞美和艳情描写,同时也展示了对人生欢乐和悲伤的思考与体验。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一:《静夜思》《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二:《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词鉴赏: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朽内幕有深刻了解。
早期格律严谨,晚期“以古入律”;山水诗壮美秀丽,充满理想主义与自由精神却并无真正忘记社稷;想象丰富,大胆夸张,集兵家的机敏政变、释家的空灵超脱于一体,诗风纵横变化,空灵玄远。
的约有二十四首,大部分记述了他应聘、赴征、败走的过程,记述了永王东下的大致情形;其中有八首诗对安史之乱的大局进行了反映,基本上是对乱初中原动荡局势总体的印象式的勾勒,抒发了对灾难的痛心和伤感,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和自信,也表示了无奈和退避。
此期还有一部分诗表示用世之心和救世之志。
李白其人,天才盖世,志气冲天,又深受蜀地纵横之风的浸染,携策士之风,内心深处对趁乱立功向往不已。
因此。
安史之乱对李白的人生志向具有明显的激发作用。
【诗句】特别是在永王幕中,由于有着现实经历的激荡,他仍然和安史之乱前一样,发大言以抒宏志。
这个时期诗人的感情痛苦,主要表现在乱起之初对国难的悲伤,以及报国无门的焦虑。
【诗句】【入狱至获赦】这段时间从至德二载(757)二月到乾元二年(759)三月,约两年有余。
李白以从永王事入狱,经人援救脱囚,又因朝廷的穷究和李白的有关言论再次入狱直至长流夜郎。
此期诗歌约有六十余首存世。
其中。
抒发个人痛苦成为诗歌的主旋律。
此类诗有六首,占当时诗歌的百分之十五。
而在此期间,诗人自身深陷政治灾难,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深重的不幸,表达痛苦的诗歌明显增多,约有二十二首,占此期诗歌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六,比例有了大幅上升。
从所抒发的痛苦来看,内容转向了,程度加强了。
所抒发的痛苦主要表现为个人痛苦,如自己的冤屈忧惧,与亲人的隔离之痛,长流夜郎的伤痛孤独,理想落空时的悲哀;而且痛苦的程度极为强烈【诗句】。
当然,作为胸怀天下的诗人,李白所表达的个人痛苦不少时候是与乱世之忧结合在一起的。
是浑厚的,【诗句】。
此期约有十二首诗涉及到对战乱时局的反映,占诗歌总数的百分之二十,较之前期的百分之六十,有着明显的下降。
究其原因,一则从磷事败,诗人离开政坛,疏隔了自己与时世的血肉联系;二则,李白作为豪士,前期往往是将时世艰难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联系起来,而此时诗人的雄心大为消减,从而也就1减退了反映时局的动力;这都导致乱世的影像在诗人笔底的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