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结构急需优化
- 格式:doc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8
39[摘 要]张家边村位于中山市主城区与火炬开发区之间。
其改造应从城市空间优化角度出发,形成“一心、四轴、六组团”的总体布局和“两环、四干道”的路网结构,置换用地功能,调整公共设施,强化以两个山体绿地为重要节点的绿化景观系统,以求融入整个城市体系中,发挥城市功能。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空间结构优化;功能置换Reflection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Vil-lage in Ci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Optimization of Urban Space —With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Zhangjiabian "Village in City" as an Example/Pang Xilian, Wang Rui[Abstract] Zhangjiabian Village is located between the main city zone of Zhongshan and the T orch Development Zone. Its reconstruc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optimization of the urban space so as to form an overall pattern of "one core, four axes and six clusters" and a road network of "two rings and four arteries". Mean-while the function of land use should be replaced,public facilities adjusted, the landscaping system strengthened with two mountains greenbelts as the important nodes so as to make them integrated into the whole urban system and to bring into full play the urban functions.[Key words] Reconstruction of "village in city",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Replacement of function从城市空间优化角度思考“城中村”改造 —以张家边“城中村”改造为例□ 庞熙炼,王 锐[文章编号]1006-0022(2006)S0-0039-03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B在过去的十多年中,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中村”成为了城市问题之一。
生态城市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与对策李建军【摘要】我国的生态城市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城市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与生态城市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期刊名称】《四川水泥》【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1页(P90-90)【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问题;措施【作者】李建军【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067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101.1 生态意识普及推广不足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对于生态城市相关规划的落实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往往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口号响亮,但却没有具体实施的时间框架和建设指南,生态意识在全社会普及推广的力度不够,缺少必要的实施规划及细则,来指导城市建设和配合生态化发展。
城市居民生态城市理念欠缺,环境保护意识淡漠,在建设过程中群众参与力度不足,生态城市建设延续性不够,没有建立良好、完善的生态城市建设公众参与机制。
由于生态城市建设水平难以定量化表征,使得人们对生态城市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特点没有清晰的认识。
1.2 生态城市规划不合理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可实施和可操作性不足,往往仅是打着生态城市的旗号,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现象严重,使城市的生态建设与城市自身基础设施建设脱节。
生态城市的空间规划不合理,对城市的扩张和城市自身结构优化方面存在局限性,不注意开放空间的利用和保护,使城市开放空间日益减少,生态质量随之下降;交通组织形式混乱,公共交通系统不发达;土地集约利用能力不足,盲目扩张城市用地范围,土地浪费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3 生态城市建设表面化现象严重由于受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城市政府往往强调生态城市的表面层次,即城市外在环境的改善,在一些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盲目仿照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建成一批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不相符的人文景观,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
面向国土空间优化的三生空间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国土空间优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国土空间资源的利用和规划变得尤为关键。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传统的国土空间规划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如何实现国土空间的优化,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生空间的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和规划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涉及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还关乎到城市的发展格局、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持续健康。
而三生空间概念的提出,则是为了在国土空间的规划中更加充分地考虑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需求,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国土空间优化对于三生空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目前社会急需深入探讨的话题之一。
1.2 研究意义三生空间是指生产生活空间、生态环境空间和人居空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土空间的不断开发利用,三生空间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进行面向国土空间优化的三生空间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三生空间优化可以提升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以在有限的国土空间内实现生产、生态和人居空间的协调发展,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优化三生空间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可以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改善居住环境,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研究三生空间优化还可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合理规划和管理三生空间,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土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也是三生空间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针对国土空间优化对三生空间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管理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地、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国土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十四五”我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的特征、原则及总体思路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
“十三五”中后期(2018年前后)开始,我国城镇化进程发生了诸多阶段性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出现新的特征,对“十四五”(2021-2025年)时期城镇化空间管理带来极大挑战,对城镇化空间优化提出新的要求。
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将呈现“四化”互动特征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城镇化率接近60%,“十三五”中后期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开始放缓,城镇化的“后工业化”特征也日趋显现。
如,一些地区城乡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城乡关系发生重大转变,人口加快向大都市集聚,一、二线城市及省会城市出现极化效应,都市圈加快形成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致使“十四五”时期空间布局出现新特征。
(一)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不同城市和区域的自然禀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异质性决定了其空间需求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其当前和未来空间供给的多元化趋势。
不仅有宏观尺度上的“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层次性,也有微观地域或业态上的创新走廊、科学城、特色小镇、未来社区、共享空间等新载体。
“十四五”时期,随着产业、科技、人口等要素组合的新变化,空间布局形态更加多元的趋势性特征日益明显。
(二)空间布局结构协同化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产业转移、要素流动不断增强,“两横三纵”新型城镇化重点轴带相互间的经济联系也明显加强,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效应不断显现。
“两横三纵”城镇化轴带内的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大中小城市等不同层次和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扩大,多方向、多领域、多层次的耦合互动效应明显加强。
“两横三纵”城镇化轴带之外的其他大中小城市、县城、各类城镇等不同形态间的互促互动功能不断释放,同样呈现互相影响、互相支撑的空间互动效应。
“十四五”时期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加快发展,空间布局结构协同化的范围、水平、深度还将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规划摘要:为加快提高综合交通枢纽的服务,发挥好区位优势,配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指引太原市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及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急需创建一个与现代化进程相符合、与区域的快速发展相协同、可持续、低耗能、高效率、各种模式一体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各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促进区域、城市及城乡交通协同发展。
以某市为例,对轨道交通与其它公共交通的衔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其他交通;衔接规划引言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为人们的日常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
但由于城市布局的复杂化,只单靠一种交通方式不足以保证城市交通工作的正常运行,所以必须将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进行有效的衔接规划,通过密切各交通方式之间的联系,使其能够相互配合,共同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提高城市便捷性,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推动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
1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对城市交通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传统的交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基于此,有关单位和部门必须对城市交通模式做出革新,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效果,使其得以真正发挥价值。
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其速度相对较快、准时性良好、乘坐起来相对舒适,并且运行体量较大,同时也更加绿色、环保,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较少的污染物,因此相对于其他交通方式来说,有着天然的优势,在城市交通运行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鉴于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相较于传统公共交通,其也存在着力不能及的问题,无法实现“门到门”“户到户”的服务问题。
因此,为了保证城市整体交通的正常运行,提高人们出行的便捷性,必须将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传统交通方式进行有效衔接,将其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形成有效配合,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促进城市交通发展。
另外,由于城市活动的复杂多样,人们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各不相同,因此城市交通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会产生不同的交通出行方式链,城市居民在出行过程中,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并对交通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与组合,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出行方案,而这就要求有关单位或部门要对各项交通设施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均衡各项设施、资源的配置,使得交通流量的分布更加均匀,采用交通运行联运化模式,优化交通资源整体配置,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特性。
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摘要:国土空间合理规划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源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国土空间规划类型复杂,各种内容多次重叠,衔接问题缺乏有效管理,所以对于这些缺陷性问题,必须及时解决,从而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性。
基于此,本文概述了国土空间规划,对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问题;对应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绿色发展新理念,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总体部署和战略布局,拟定了2035年和2050年国家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要务。
国土空间规划应遵照党中央部署,重构职能体系,重建任务框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
因此为了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性,以下就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国土空间规划的概述根据我国相关政策法规和相关要求,国土空间规划是为了合理配置资源开发,统筹规划城市建设发展以及治理环境问题等所作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的建议和规划,是国家战略性布局发展,地区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的国土资源需求越来越大,而可用资源且相对不足,做好国土空间的规划工作,有助于合理利用土地以及保护土地资源的不被破坏,保证国民经济的长久发展。
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和发展迅猛而快速,资源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问题也愈来愈被人们重视。
因此合理进行国土空间规划,解决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土地资源矛盾,是极有必要的。
二、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土地空间规划的上下级存在重复。
随着土地空间规划的层级逐年递增,难免会出现层级重复等现象,这可能会影响土地空间规划的整体进度。
另外,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制约性较弱,进而使得指导这个职能难以发挥其价值。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发展规划、土地空间规划在上下级之间的管理上各有千秋,约束力不足,无法保证土地规划管理的有效施行;同时,城乡规划改革中所涉及到的城、镇、乡的规划在管理强度上还不够到位,难以让大众信服。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2282012年6月 现代休闲服务业是人力资本主导的“新经济”,现代休闲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有休闲服务业管理精英人才支撑。
目前,河南现代休闲服务业人才缺乏,整体素质不高,一方面应有计划地引进如管理、旅游、物流、运输等行业急需高级人才。
另一方面,休闲服务业部门可以通过委托、定向培养、双向交流等多种途径,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社会机构的作用,有计划地对自身人才进行各类培训或进修,更新原有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培养一批休闲产业的营销、管理精英人才,并完善休闲产业优秀人才、特殊人才的使用与激励机制。
4 结语现代休闲服务业已成为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国家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的政策措施。
河南现代休闲服务业已具备相当基础,正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空间巨大。
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现代休闲服务业在河南一定能够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成为拉动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1] 卿前龙.休闲产业:概念、范围与统计问题[J].旅游学刊,2007(8).[2] 马惠娣,王国政.休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J].瞭望新闻周刊,2000(34).[3] 王新前.扩大内需与发展休闲经济[N].中国经济时报,2009-4-13.[4] 河南省统计局.201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2-29)./hntj/tjfw/tjgb/qstjgb/webinfo/2012/02/1330470015621925.htm.[5] 徐万佳.过半受访者看好旅游演艺市场[N].中国旅游报,2010-9-8.竞合理论视角下贵州经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蒲文彬摘 要:贵州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间经济关系的协调和互助能力。
贵州发展新的空间布局中存在较为凸显的问题,要破解发展困境应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空间结构优化,市场网络体系构建以及经济合作原则设定等方面做出探索,才能使贵州经济发展呈现共赢格局。
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建筑环境的需要,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在房屋结构设计中已经有了很明显的应用,房屋结构设计主要是针对房屋的格局、舒适度以及美观性和安全性进行统一规划,对建筑的功能性和使用的稳定性进行多方面的评估,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房屋结构实用性的作用,还能保证房屋在日后投入使用后的质量功能,利用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对房屋结构进行设计,能够增强的优化房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使其在生产和使用中能够更加稳定,本文通过对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进行概述并分析房屋结构设计中的要点,希望能对今后的房屋结构设计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标签: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房屋结构设计;应用引言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于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房屋的作用也从最一开始的实用性慢慢的转变为功能性和安全性,这对于房屋结构设计工作来说是非常困难且重要的,当前在进行房屋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会以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来进行房屋整体结构的规划,能够有效的提高房屋的安全性、空间利用价值和功能性,能够保证人们在舒适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到更加实用性的房屋设计模式。
一、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不仅可以对建筑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重复性的检测,还能够保证建筑结构在投入使用之后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建筑的作用就是为了使人们能够更好的居住和工作,不同的建筑有着不同的功能,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在房屋结构设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对于房屋结构设计而言不仅对房屋的整体结构进行设计,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的美观性和实用性,还能够根据不同的房间类型对房屋进行不同的内部结构的划分,有效的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在进行结构设计中,优化方法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材料运用和空间结构,有效的节省了建筑的成本。
对于建筑开发商来说,当然是希望建筑工程竣工后能够以最少的投入资金获得最大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建筑工程单位来说,要想满足这个要求,不仅要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还要对建筑的安全性做出保障,这必然要求要对建筑结构设计工作进行优化,通过对于我国当前不同地区的房屋结构设计工作情况来看,运用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房屋结构设计建筑要比没有应用建筑结构设计方法的房屋结构设计建筑所投入的工程资金降低了百分之六到百分之三十五,由此可见,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应用在满足人们居住要求的前提下,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的实用性,还能够减低建筑工程成本,做到建筑结构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能达到最佳协调,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还能够对于建筑工程所应用的材料进行分类利用,既保证了建筑工程的各类相关系数,还能够实现建筑结构设计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时空二维”视角下汕头在“深汕深度协作”中的转型发展研究李湲(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汕头515078)[摘要]“深汕深度协作”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交给深、汕两市的重要任务,是广东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安排。
汕头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传统企业转型较慢,产业链韧性与活力不足,经济总量扩展速度较慢,城市人才竞争力不强等。
在深汕深度协作下,汕头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三重发展契机。
汕头需要在产业结构优化、城市能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平台经济发展以及体制机制改革五个方面着力推进实施改革,以期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变道超车。
[关键词]时空二维;深汕深度协作;汕头;转型;发展[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4)03-0044-03[作者简介]李湲(1979—),女,广东潮州人,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国际商务。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后疫情时代传统外贸STO 路径研究———以汕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为例(2020WTSCX248);2021年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时空二维”视角下汕头在“深汕深度协作”中的转型发展研究(SZK2021Y12)。
第2024年第3期(总第571期)商业经济No.3,2024Total No.571一、汕头转型发展的“时空二维”解构(一)时间维度:经济发展迎来崭新的转型时期现代化是综合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平衡发展的一个进程。
在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存在着一种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奋勇拼搏、大胆实践,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广东在位居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要素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困境。
深圳和汕头虽然同为经济特区,但是两市的综合实力差距巨大。
2022年深圳市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27万元,是广东省平均水平的1.54倍,而汕头市常住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3.27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还不到深圳的一半。
5.1 空间结构急需优化从开始建设到现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整体空间进行了很大范围的延伸。
1984年,南通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为四点六二平方公里,到了2004年,政府将南通经济开发区的面积定位二十四点二九平方公里。
可是,事实上,南通经济开发区的实际建设面积远不止这些数字,2004年的时候,范围线面积就超过了一百一十公里,2006年时候,范围线面积所有缩小,为九十平方公里。
南通经济开发区的空间延伸、土地的规划利用方面有很多不足。
5.1.1 内部空间失衡(1)整体规划不科学建立初期,南通经济开发区按照工业区与生活区分开的思路建设的。
在开发区的西北方向,因为经济水平比较高,开发比较成熟,而且到崇川区比较方便,所以就建设为配套服务中心。
后来南通经济开发区空间延伸,开发区的功能调整之后,整体布局发生变化,由西北调到东南。
西北地区的配套服务中心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的需要了,必须对之前的规划进行调整,重新选择配套中心的位置。
此外,城市尤其是工业区域的均质度很高,导致员工的生活区与上班企业的距离逐渐变远,造成了生产单位和员工的诸多不便(对比图5-1、5-2)。
2005年,南通经济开发区调整布局,确立的原则为“南拓东移,北靠西优”,以便最大程度的利用土地。
南拓的范围指的是包含化学新材料工业园、滨江新城以及通海港区在内的南部区域和即将开发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化纤产业区,这几个区域是南拓的主要范围。
东移是将原来的工业重心向东部迁移,与工业重心相对应的其他区域也相应迁移。
北靠是将开发区的北部区域和南通的北边城区内的东城区、行政中心、大学城等相融合。
西优是将已经开发的富民港区、江海港区等升级,对这个区域的资源优化重组,促使开发区和狼山风景区在空间上更协调。
(2)内部土地利用效益低南通经济开发区虽然在生产总值上大幅提升,但是也消耗了很多的土地、珍贵资源。
从下图5—3能够看出,南通经济开发区从建设到目前,土地的出让数量是呈递增趋势的,土地面积大幅度拓展,可是没有充分发挥土地的功能,并且土地的产出效益偏低。
假如出让的土地经过一年的开发可以产生效益,将这一年的生产总值与上一年的所有土地面积相比,能够看出产出效益在2001年出现下滑,尽管在2003年时有所上涨,但总体来说依然是下滑的(表5-1)。
导致这种趋势的重要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土地没有充分的被利用,开发区的建筑很多都是低层的,而且厂房与厂房之间的空隙较大,不集中。
二是相当一部分的土地闲置,尽管这部分土地已经出让给相关单位,可是没有被开发和利用。
5.1.2 外部扩展水平低建成初期,南通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的重要措施是土地的低价出让,因此企业的程度参差不等,甚至有很多低层次的公司,造成了开发区土地的大面积浪费,况且在建成初期南通经济开发区没有意识对土地进行整体规划,造成了土地开发呈现滚动态势,造成了开发区不能大范围的拓展[101]。
比如在2004年,政府审批给南通开发区的土地面积为二十四点二九平方公里,可是南通开发区的实际土地面积远不止这个数字,当年开发区范围线面积超过一百一十公里,超过政府规划用地的5倍。
此外,南通经济区的外部拓展还受到非产业因素的影响,非产业因素是指和土地有关的规章,比如土地储备、预征标准等,这方面的相关规定造成了南通经济产业区的土地出让速度大于产业发展速度,导致开发区的土地呈现特殊的“光圈”效应(图5-4)。
特殊情形下,政府往往利用土地表现自己的工作成果,这也是土地过度开发的重要原因[102]。
城市空间进化实际上就是城市的经济、政治等所有因素的变化发展在空间上的呈现。
城市的空间进化和很多方面息息相关,让空间进化时体现出繁琐的集中于分散现象。
开发区是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当然也会受到空间进化过程中集中于分散的制约,造成开发区的空间呈现出多样性和时期性的特点[103]。
南通开发区的空间延伸和园区内的产业经济相对应,按照经济发展的轨道,空间延伸历经三个时期(图5-5)。
(1)起步时期(1984-1991):南通开发区建成初期,工作的重点是工业开发,呈现独立生长的特点。
在建设初期,开发区按照“规划一部分,建设一部分,收益一部分”的标准,由贷款开发逐步向滚动开发、自身建设扭转。
工业发展的同时,南通经济区的空间也逐渐得到延伸。
1984年,开发区的审批得到政府的认可,但是政府规划的范围是北边到天星恒河,南边到长江,西边到营船港,东边道富民港。
东西距离为1.8公里。
南北距离为2.25公里,总体面积不足5公里。
第二年,南通政府举行了经济区的总体规划相关会议,确立的开发区面积基本与政府规划面积一致,只是北部区域有所延伸,到达了通启运河,总面积达到7.62公里,除了包含政府的规划用地外,还包含备用地2.6平方公里。
南通市政府的规划,将开发区分为南部区域和北部区域,分界线为天星恒河,其中南部作为规划用地,北方作为备用地。
这个时期,开发区的空间布局呈现点状内聚生产的特征,出现紧凑的小团块现象。
因为行政边界的制约,南通开发区不能向西部和南部拓展,所以逐渐向北、向东发展。
开发区没有与相邻地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区位优势还没有显现,与相邻地区在人力、技术、物资等方面的交流很少,南通经济区呈现孤立发展特点。
(2)快速发展时期(1992-1996 年):这一时期,开发区空间布局开始走向分散,孤立态势更加突出。
1992年,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南巡时发表讲话,这个讲话促使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南通开发区也趁机发展,很多外商落户南通开发区。
这个时期的土地政策有所调整,按照多主体、全面的原则进行土地开发,整个开发区的面积也大力扩张,到了1994年,开发区范围线面积已经达到四十平方公里。
伴随开发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产业发展,提供生活所需,南通经济区从1992年,逐渐加大公共配套建设的步伐,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南通经济区由工业园区发现为现代新城区。
观察新城区可以发现,工业所占土地面积呈现下滑趋势,公共设施的用地面积呈现上升趋势。
可是,当时的居住、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不高。
有关材料表明,到了1996年底,完工的建筑用地中,住宅以及公共配套设施所占土地比例仅为百分之三十二,城市功能还很缺乏。
这个时期,开发区的空间布局和上个时期不同。
一方面,南通经济区在第一时期的基础上向东部和南部推移;另外,随着开发区内建设了很多的小型园区,南通经济区和相邻区域的经济往来逐渐增多,区位优势开始显现。
可是,因为南通经济区的产业布局和相邻区域有很大不同,无法形成互补关系,再加上受到行政管理的制约,孤立态势依然没得到改观。
另外,经济区的建设尤其是生活区的建设和相邻区域有很大差异。
(3)优化调整时期(1997 年以来):这一时期开发区具备了基本的城市功能,闲置土地被开发,但是和相邻区域的经济往来还不紧密。
开发区的空间布局改变了前两个时期外延拓展迅速的局面,开始提高已有土地的利用程度。
建设区的拓展相比于第一时期和第二时期,速度减慢。
2004年,政府相关部门将开发区土地面积规划为二十四点二九平方公里。
可是实质上此时开发区区的范围线面积已经达到了一百一十六平方公里。
这个阶段,伴随园区内道路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南通经济区进入全新时期,由原来的分散态势开始走向集中,开发区内的道路更加顺畅,可是依然没有与相邻区域建立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
5.1.3城市空间融合程度低以下从两个空间层次看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空间融合程度。
(1)空间层次1:是上海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长江阻碍着两岸的经济往来以及互相影响,但是现在长江的这种制约作用不断减少。
经济不发达时期,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类型不同,但现在这种区域界限的打破对于区域经济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开发区的地位位置决定了其能够和大都市上海共同利用长江的先天优势。
南通,既是经济水平较高的上海经济圈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以长江为核心的十四个中心城市中的一个。
伴随浦东新区的发展,上海逐渐加大对南通的经济辐射,加强与开发区在人力、技术、物资等方面的往来。
可是调查显示,开发区和上海的各方面协调度不高,上海的一些技术产业很少迁移到开发区中,南通经济区还未变为上海经济的产业、产品以及技术向周边城市拓展的通道。
苏通大桥的完工,减短了开发区和上海的地理距离,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开发区和上海的经济往来。
开发区将变为上海这个经济发达城市农副产品、海鲜产品、植物产品等产业的大后方以及人力储备基地。
可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南通开发区和上海大都市的协调度还有待加强。
(2)空间层次2:是南通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通属于港口城市,随着城市区域的拓展,空间形态不断调整、不断变化,由之前的“江河时代”转变为“江海时代”。
南通市区和开发区的关联构成了南通市空间形态的重点。
①“一带、两心、三轴、四廊”的空间结构南通市的空间形态特点是“一带、两心、三轴、四廊”(图5-6)。
其中,“一带”指的是以长江为中心的港口区域。
“两心”指的是以濠河为中心的老城区、新城区。
“三轴”指的是为老城为中心,南边到苏通大桥,北边到火车站,连接南北的轴线;青年路和人民路为中心,西边到长江,东边到东火车站。
连接东西的轴线;南通市区为中心,连接历史街区、老城中心区、新城区、风景区的轴线。
其中,第一个轴线是生长之轴、后两个轴线是魅力之轴。
“四廊”指的是狼山风景区、老洪港风景区、通吕运河、九圩港这四个地方的廊道。
以上是南通空间布局的组成部分。
②“一主三副三轴线”、“两轴三区四带”的空间发展规划南通市在2008至2030年的城市构想中提出本市的空间布局将构成“一主三副”、“两轴三区四带”的形态。
“一主”指的包含南通市区、通州市区、海门城区、长江镇等几个地区的南通都市区;“三副”具体是指“掘港—长沙”、“汇龙—吕四”、“如皋—海安”三个城镇组群。
“两轴”指的是青年路、长华路、星湖大道、工农路;“三区”指的是开发区、港闸区、崇川区;“四带”和“四廊”的范围是一致的(5-7)。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期的外部空间是其经济发展的地位条件和前提,开发区在经过了高速度的发展后,其和南通城区以及相邻区域的经济往来有很多不足。
①空间拓展过程中依然对南通市区过度依赖建成初期,南通开发区将园区规划为工业产业园区,相应的配套设施等依托南京城区。
可是,目前的开发区已并非简单的工业区,已经发展为现代化综合城区,所以应具备一些城市的基本功能以及开发区所特有的功能,并且依托与相邻区域的互补来满足自身需要,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南通市区的依赖。
2009的相关资料显示,在开发区上班的人员有五分之二来源于南通市区,能够看出,开发区对南通市区仍然呈现过度依赖的态势,开发区自身的人口接待水平以及和相邻区域的融合度并不高。
②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不够,“孤岛经济”的特征仍然很明显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相邻区域在经济上的合作还没有成型,和相邻区域在城区建设、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等内容上融合度较低,经济往来较少,导致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相邻地区在产业以及城区智能方面呈现“各自为政”的特征,这样的形势导致了其资金上的浪费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无法达到比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