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古莲花池介绍 PPT
- 格式:ppt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3
直隶千年古莲池,缤纷四季景不同。
春花秋月冬飘雪,夏日荷
花别样红。
【莲池印象】
保定古莲池简介
古莲池初名雪香园,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在临漪亭的基础上建立,距今1344年
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池开办书院。
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乾隆、嘉庆、慈禧等帝后出巡,途经保定均在此驻跸。
乾隆帝曾多次来这里并赋诗赞美莲池。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在莲池书院学习,考中状元。
1952年11月22日,毛泽东主席曾莅临莲池故地重游,他说:“莲池之所以有名,关键是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国书院之冠”。
中国十大历史名园之一(古莲花池是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圆明园等齐名的十大历史名园之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定古城八景之一
特邀摄影师:墨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早秋惊叶落,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摄影师:公茂秀网名(墨秀)
我从很多年前就拍蓮池,这也是我多年来积累,很多照片都是自己欣赏。
以上作品均由墨秀女士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保定行·全国十大名园之古莲花池暨莲池书院2016年6月22日下午,参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名园之一,保定八景之一的古莲花池暨莲池书院。
古莲花池,地处河北保定市莲池区,是保定八景之一,称“涟漪夏艳”。
古莲花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
古莲池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更因与莲池书院同处一址而声名远播。
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
池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塘,蜿蜒曲折的东西二渠将两塘沟通一体。
南塘呈半月形,外围峭壁环峙,松柏滴翠。
北塘呈不规则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杨柳垂丝。
水心亭居其中。
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
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
莲池实为中国北方古代园林明珠,前人曾用“几疑城市有蓬莱”形容她,有"城市蓬莱"、"小西湖"的美誉。
古莲池初名雪香园,为元代汝南王张柔建造,建成于公元1234年。
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代以后的志书,就把它随俗称为“莲花池”。
到了清代,兴建了莲池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
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皇帝多次出游驻跸。
古莲池几经修建,达到了极盛。
园内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卉,仙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山水水之间,交织成画,交织成诗。
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亲书了“古莲花池”横匾,该名沿用至今。
莲池园林以池为主体,临漪亭为中心,主要建筑有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濯锦、洒然、不如、六幢、观澜等亭,宛虹桥、曲桥和元建白石桥等,构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使人领略到古典园林之美。
信步莲池,随处可遇佳境。
古莲花池的简介
莲花池公园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1985年,占地面积1500亩。
莲花池中有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牌坊,牌坊上有“古莲花池”四个大字,背面镌刻着清康熙皇帝的御笔“古莲池”。
莲花池边
还有一座造型别致的八角亭,亭内有四根铁柱,柱子上刻着四幅对联,分别是:“莲花香远溢清波”、“玉露生香迎旭日”、“玉池
映山色”和“莲池映天映地开”。
每幅对联的上方都刻着一朵莲花。
每年莲花开时,满池的莲花都会竞相开放,美丽极了!古莲花池公园内还种植了很多花草树木。
有高大的榕树、高大的雪松、挺拔的白玉兰、小巧玲珑的金桂……夏天的时候,花儿们争奇斗
艳地开着,好像在举行一场选美大赛呢!古莲花池公园里有一个小岛叫“浮玉岛”,它是为了纪念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而建的。
古莲花池公园里还有很多雕塑,其中有一个雕像叫“张翼德大战铁链”。
—— 1 —1 —。
古莲花池的历史故事一、背景介绍1.1 文化历史背景古莲花池位于中国某省的一个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该地区曾是古代文人雅士聚居之地,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艺术氛围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瑰宝。
1.2 莲花的象征意义古莲花池得名于其周围盛开的莲花。
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被赋予了纯洁、高尚、崇高的美德。
莲花的池塘因此成为了一个寓意美好和宁静的地方。
二、莲花池的起源2.1 传说起源古莲花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一个传说中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这个地方曾是一个贫瘠的沼泽地。
有一位名叫李子涵的年轻人,他为了帮助村民们改善生活,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创造一个仙境。
他不断努力,劈山填海,在这片贫瘠之地上修建了一个池塘,并种下了许多莲花。
2.2 莲花盛开的奇迹随着李子涵的努力和祈祷,莲花池逐渐呈现出美丽的景象。
每年夏天,池塘周围的莲花开始盛开,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莲花的花瓣洁白如玉,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迷人的香气。
莲花池的美景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也带动了周边的旅游业发展。
三、莲花池的艺术价值3.1 诗词歌赋的灵感来源古莲花池的美景不仅吸引了游客,也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
他们在莲花池边静心观赏,为自己的作品汲取灵感。
很多著名的诗词歌赋都与莲花池有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3.2 传统绘画中的主题之一莲花也常常出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题材。
画家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来表现莲花的美丽和高洁。
莲花池成为了画家们的创作源泉,也在艺术作品中流传下来。
四、莲花池的文化底蕴4.1 与佛教的关系莲花在佛教中有着特殊的含义,被视为佛陀的象征之一。
因此,古莲花池成为了一座重要的佛教圣地。
每年都有许多信徒和朝圣者来到这里,祈福和参拜。
4.2 艺术与生活的融合古莲花池的文化底蕴也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当地居民将莲花的形象融入到建筑、衣物等方方面面。
莲花的美丽和纯洁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也体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中。
保定古莲花池,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精神世界
保定古莲花池,历经七八百年的风风雨雨,一直美在那里,尽管那些年也曾经历了一波一波的劫难和烽火,但是,正如那池中的古莲一样,古莲花池也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重生和复兴。
保定古莲花池之所以经历七八百年而不衰,其中奥秘就在于那曾经书声朗朗的莲池书院,那书声,那书生,就是这古莲花池生生不息的命脉所在。
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还会在这悠悠的古莲花池,再次听到那珠圆玉润的朗朗书声,再次看到那指点江山的英姿少年。
我们,期待吧。
这是古莲池的标志。
这生生不息的古莲花池呀
保定古莲花池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精神世界。
古莲花池法帖
摘要:
一、古莲花池简介
二、古莲花池的历史背景
三、古莲花池的园林特色
四、古莲花池的文化价值
五、总结
正文:
一、古莲花池简介
古莲花池,位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区中心,是北方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
它历经私人、官府、书院、行宫和公共园林的历史变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美的十大园林之一。
古莲花池始建于金元之交的公元1227年,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二、古莲花池的历史背景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保定发生大地震,当时的园林建筑“雪香园”尽皆废毁。
但由于雪香园池水深而不涸,园内池塘中荷花茂盛。
明代后的志书中把它随俗传记为“莲花池”,其名称逐渐演变为“古莲花池”。
三、古莲花池的园林特色
古莲花池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园内有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如“映日荷花别样红”、“鱼跃荷塘”、“翠竹风声”等。
古莲花池以水为主题,池水清澈,荷花映日,鱼跃其间,美不胜收。
园林设计巧妙,融合了江南水乡的特
色,又具有北方园林的雄浑大气。
四、古莲花池的文化价值
古莲花池不仅是一处优美的园林景观,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园内珍藏有元、明、清三代的文物和碑刻,如元代的“莲池书院碑”、明代的“雪香园记”等。
古莲花池还是保定市的地标性建筑,被誉为“保定八景”之一。
五、总结
古莲花池,一座见证了历史的园林,一处融合了南北风格的景观,一处承载了文化底蕴的宝地。
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保定市区中心,向世人展示着它的美丽、悠久和历史底蕴。
论古莲花池古建筑鉴赏古莲花池,地处河北保定市内闹市区,是保定古城八景之一,称“涟漪夏艳”。
古莲花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
古莲池初名雪香园,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在临漪亭的基础上建立。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元代汝南王张柔,由满城移驻顺天军(金代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重新修筑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重修莲池。
后为行军千户乔惟忠的私人宅地。
因池内荷花茂盛,故名“莲花池”。
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
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
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以激人励己: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
从此,莲池成了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水鉴公署”也成了莲池的别称。
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池开办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
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乾隆、嘉庆、慈禧等帝后出巡,途经保定均在此驻跸。
乾隆帝曾多次来这里并赋诗赞美莲池。
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亲书了“古莲花池”横匾,该名沿用至今。
莲池园林以池为主体,临漪亭为中心,主要建筑有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濯锦、洒然、不如、六幢、观澜等亭,宛虹桥、曲桥和元建白石桥等,构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使人领略到古典园林之美。
古莲池园内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卉,仙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山水水之间,交织成画,交织成诗。
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河北保定的古莲花池是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圆明园等齐名的十大历史名园之一。
莲池的出名,不仅仅是由于它有着“摇红涤翠、虫儿带霞衣”的婀娜风姿,更主要的是它有着浓郁的从古到今延续下来的文化氛围。
一踏进莲池的大门,满目的碑林仿佛在向你默默述说着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
“古莲花池”牌楼亩泉之水,种藕养荷,构筑亭榭,兴建园苑,名谓“香雪园”。
后因荷花繁茂,又称“莲花池”。
时人郝经在《临漪亭记略》中曾赞曰:“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可谓胜地矣。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园苑被地震震毁,仅存莲池。
明清两代几经修葺,园内琼楼玉阁,画舫楼船,奇花异卉,仙禽灵兽,芙蕖香荷,景色达到了极盛,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
清乾隆皇帝、嘉庆皇帝、慈禧太后等巡幸过境,均在此驻跸,乾隆皇帝一人就达六次之多。
乾隆年间时任清苑知县的时来敏有《莲漪夏滟》诗:“一泓潋滟绝尘埃,夹岸亭台倒影来。
风动红妆香细送,波摇锦缆鉴初开。
宜晴宜雨堪临赏,轻暖轻寒足溯洄。
宴罢不知游上谷,几疑城市有蓬莱。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莲花池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裕华路,是保定八景之一的“涟漪夏艳”,为元朝汝南王张柔开凿,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亲书“古莲花池”横匾后,该名沿用至今。
古莲池曾辟为皇帝行宫,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还因莲花池旁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的人才辈出的莲池书院而声名远播。
1952年11月22日,毛泽东主席到保定重游莲花池时说:“莲池之所以有名,关键是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国书院之冠。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张柔由满城移驻保州(今保定),重新修筑城垣,疏浚河道,营建保定,同时役使大批由江南掳来的工匠,凿塘挖池,引城西北鸡距泉和一保定莲花池Baoding Lotus Pond陆 琦LU Qi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攻陷保定,园内宝物被抢劫一空,亭台楼阁几成灰烬。
次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为谄媚慈禧,耗费巨款复建莲花池。
但至1949年解放前夕,莲花池多次被毁已破败不堪,今日所见为解放后修复。
莲花池总面积为2.4万m2,以池水为主体,面积7 900 m2左右,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清代时莲池水面有南北大小两岛,池水以南面大岛作为中心岛界分南、北两池。
古莲花池:兼有江南之秀的北方名园莲池书院博物馆金贞元年(1227年),蒙古大军攻占保州(今保定市),古莲花池的缘起,便要从保州城的风雨飘摇讲起。
枋心篆书“古莲花池”的牌楼戏剧化的身份演变史古莲花池起于元代,穿越明、清,纷杂中进入民国,前后近八百年间被戏剧化地付诸了不同属性。
元代都元帅张柔重建保州城,规划了城中水系,在将帅府邸近处建造四座私家园林,其中唯一留存下的一座便是古莲花池的前身——雪香园。
在保州被屠城后所建造的人文景观中,始修于1227年的古莲花池在摇曳的历史中凿楔而入,成为古城保定最年老的园林瑰宝。
到了明代,雪香园的主人家势力渐衰,园子几乎无人打理,保定知府便把它接管过来,改设为供达官贵人们游冶宴饮的官府花园,并为之命名“水鉴公署”,意在以水为鉴,提醒自己“恢弘度量”“润泽苍生”。
“行宫十二景”第一景——春午坡雍正十一年(1733年),皇帝下诏在各个省城建书院,直隶总督李卫见古莲花池“林泉幽邃,云物苍然,于士子读书为宜”,便在莲池北部划出面积相当的两块地,西边一块建书院,东边一块建使馆。
到了乾隆十年(1745年),为满足皇帝西巡的驻跸需求,使馆被改建成莲池行宫。
乾隆皇帝一生巡幸莲池行宫7次,共为古莲花池题诗50多首,单“行宫十二景”的第一景“春午坡”就题了五首,可见其在乾隆皇帝心中的独特地位。
道光时期,皇帝下诏裁撤行宫,莲池行宫便又恢复成使馆属性。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侵至保定城,在莲池纵兵大抢三天,珍贵文物被劫掠一空。
古莲花池如同圆明园一样难逃被焚烧殆尽的命运,大火后,亭台楼阁尽化灰烬,只剩一座元代的石桥未被烧毁。
不久后,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
其时朝政腐败、财政枯竭,但袁却为了迎候从西安回銮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而抢修莲池,并将距莲池八百米的永宁寺改建为慈禧行宫(其遗址现位于保定市第二中学校内)。
行宫和古莲花池之间还打通了一条地下御道,相当于把古莲花池作为慈禧行宫的御花园。
清代保定古莲花池图概述作者:柴汝新来源:《文物春秋》 2010年第3期柴汝新(保定莲池博物馆,河北保定 071000)【关键词】保定莲池;清代;古莲花池图;现存情况【摘要】保定古莲花池是我国最古老的园林之一,清代曾先后多次绘制过古莲花池图,现存有四种,即乾隆二十五年《保定名胜图咏》、咸丰十一年重绘《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光绪年间《古莲花池全景图》和光绪三十四年《慈禧行宫御苑全景图》,它们真实地记录了清代不同时期古莲花池的历史风貌,是研究、保护和修缮古莲池的重要历史资料。
古莲花池是我国最古老的园林之一,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保定市老城的中心。
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蒙古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人)由满城移驻保州,重建州城时建此园,初名雪香园,为其副帅乔维忠(字孝先,易州定兴人)所有。
明代时因园内池中荷花茂盛,遂称之为莲花池。
清雍正时期,直隶总督李卫(字又,江苏铜山人)在此修建了遐迩闻名的莲池书院,乾隆时又辟为行宫。
自乾隆年间始,至光绪末年,曾先后多次绘制古莲花池图,它们真实地记录了清代不同时期古莲花池的历史风貌,是研究古莲花池的第一手资料,也为保护、修缮古莲花池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笔者所知,国内现存的清代古莲花池图有四种,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保定名胜图咏》,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绘的《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光绪年间(1875~1908年)的《古莲花池全景图》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慈禧行宫御苑全景图》,分别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和保定莲池博物馆。
1、乾隆二十五年《保定名胜图咏》乾隆十年(1745年),为满足清帝西巡驻跸之需,古莲花池被辟为行宫。
自乾隆十四年(1749年)始,在新任直隶总督方观承(字遐,号问亭、宜田,安徽桐城人)的主持修建下,园内的亭台楼阁焕然一新。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方观承将莲池园景分为12组,分别是春午坡、万卷楼、花南研北草堂、高芬阁、宛虹亭、鹤柴、蕊幢精舍、藻泳楼、绎堂、寒绿轩、篇留洞、含沧亭,绘图12幅,每图各系以图解和图赞,图赞为方观承的五言古诗和莲池书院院长张叙(字宾王,号凤冈,江苏太仓人)的七言绝句各一首(图一)。
始建于1227年,原名“雪香园”,由于园内池塘中荷花茂盛,所以称为古莲花池。
占地24000平方米,是中国十大历史名园之一,2001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者是蒙古军事将领张柔,元代仍为私人苑囿,明代成为知府衙署,清代被辟为皇帝行宫后,经过进一步扩建,建成了占地100亩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誉。
雍正年间直隶总督李卫又在院内创办了书院。
1904年改为校士馆,1912年改为小学堂。
1936年宋哲元主持河北省政务,恢复了莲池书院,聘请高步瀛任教,第二年因卢沟桥事变,莲池书院从此走完了辉煌的历史。
编辑本段简介自古以来,作为“关山带河,联络表里,控扼燕蓟,四达之冲”的古城保定,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值得考究的文化遗产,古莲池与莲池书院就是其中之一。
保定古莲池,她虽几度兴衰,现非全貌,却基本上保持了漪碧涵虚的独特风格。
人们说,到保定如果不去莲池,等于没到保定。
编辑本段详细介绍古莲花池,地处河北保定市内闹市区,是保定古城八景之一,称“涟漪夏艳”。
古莲花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
古莲池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更因与莲池书院同处一址而声名远播。
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
池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塘,蜿蜒曲折的东西二渠将两塘沟通一体。
南塘呈半月形,外围峭壁环峙,松柏滴翠。
北塘呈不规则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杨柳垂丝。
水心亭居其中。
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
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
莲池实为我国北方古代园林明珠,前人曾用“几疑城市有蓬莱”形容她,有"城市蓬莱"、"小西湖"的美誉。
编辑本段历史故事古莲池初名雪香园,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在临漪亭的基础上建立。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元代汝南王张柔,由满城移驻顺天军(金代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重新修筑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重修莲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