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地区闽、客方言的地理分布情况
- 格式:doc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21
粤东地区闽、客方言的地理分布情况
调查报告
摘要:在广东粤东地区(特别是潮汕地区),闽方言和客家方言同时存在于一个镇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还出现同一个村使用这两种方言的情况。本文通过实地的调查考证,切实地揭示了粤东地区闽、客方言地理分布的现状。以个案形式分析粤东地区闽、客方言的演变,并从总体上分析形成粤东地区这种闽、客方言地理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及影响要素,进而推测出这种分布演变的趋势。
关键词:粤东 闽方言 客家方言 地理分布 方言地理
一、导言
方言,就是地方话,是通行于某一地点或地区的交际工具。也是一个地区所保留的反映当地民俗和信仰以及搬迁情况的重要佐证。方言的分布情况没有固定的规律,在两种方言的交汇处,方言的分布并不都是与行政区域的划分相符合。例如,在广东粤东地区(特别是潮汕地区),潮汕方言(闽南方言的一支)经常跟客家方言的分布同时存在于一个镇,甚至还有同一个村出现使用两种方言的情况。对方言分布情况的调查,有利于我们了解这个地区方言的演变情况,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当地政府制定相关语言、文化政策提供依据。
历史上,人们对粤东闽、客家方言的研究只落实到县或镇,没有具体到村,而且对于闽、客方言的分界线没有明确的划分,资料多来源于第二手,对族谱之类的比较原始详实的资料收集引用得较少。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迁移,方言分界线也在发生偏移。不同方言在具体村落中的使用也必将相互影响。因此,这种不同方言间的接触,使方言的兼用和方言的转用现象也就随着产生了。
众所周知,客家方言之所以被称为“客家话”,与汉语的其他各大方言以地域为名的叫法有异,就是因为它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大的“移民集团”。这种方言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与当地土著方言的接触。由于土著方言的侵蚀,后来新方言的入侵,以及语言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等,某些特定方言的生存空间会变得相对狭窄。粤东地区的客家方言就属于这种情况。
虽然在闽语强势的粤东闽语区,客家方言也是存在的。但这些客家话多零散地分布在偏僻的村落中,在夹缝中生存。我们将对稳定的和有转化趋向的客家方言村落和双语区进行调查,阐述客家方言在与潮汕方言接触之后产生的现象,
以及对具体村落的影响。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课题组对粤东五市(汕头、潮州、揭阳、梅州、汕尾)做了一个调查。在调查中,对客家方言村落的地理分布现状做了详细的记录,对潮、客方言兼用村落以及客家方言转用为潮汕方言的村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访问。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历史上粤东地区闽、客两种方言的分布情况,揭示了粤东地区闽、客方言的地理分布现状。通过实地了解双语(潮汕话和客家话)村落的分布位置和规律,以个案形式分析粤东地区闽、客方言的演变,重点分析潮汕地区闽、客方言分界线形成的原因,推测出闽、客方言地理分布的发展趋势。
(二)历史上潮、客方言的分界线
在粤东五市(汕头、潮州、揭阳、梅州、汕尾)中, “潮中有客,客中有潮”已是普遍现象。约在二百年前的乾、嘉年间,人们已清楚在潮州府境内,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讲“潮音”或“白话”(闽南方言),离滨海稍远的内地山区是讲另一种方言称为“客话”。①
李新魁先生认为客家方言是从中原汉语分化出来的,其彻底分化的关键时期是北宋之末到元代初年2。潮语归属闽方言,客语与赣方言有密切关系,其各自独立形成时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区分视野的差异,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潮、客方言的形成与潮州闽语区和梅州客语区的形成显然属于两个不同的命题。周振鹤先生认为:作为闽南话一种的潮州话,与粤语、客家话一同构成现代广东省三大方言区的界线与历史政区界线部分重合;而不重合之处,成因各异。
今天潮汕方言区归属于闽南语系区域,粤东地区形成闽方言与客方言对峙的局面,实际上在宋元时期即13-14世纪已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后世仅有一些小变动。无论是历史上潮州(府)政区,还是今天潮汕地区(含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在其政区范围内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闽语分布的语言格局,至少有相当部分地域为非闽语区,而粤东的闽语区不以潮州为限,方言界线与政区界线并未能完全重合或基本重合。历史上属于潮州(府)政区的大埔、丰顺县大体通行客语,而不属于潮州(府)政区的海陆丰地区却通行闽语。宋元以来粤东的闽、客方言区域基本上是以莲花山脉为界线的,山脉东南侧为闽语区,西北侧为客语区,当然后来有少部分客语区越过莲花山脉的东南侧。
二、潮、客方言在粤东分布的现状
①据吴榕青《试论粤东闽语区的形成》(J).潮州: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P8~P13;清·周硕勋纂修:《潮州府志》卷12《风俗》;清•郑昌时著,吴二持、吴颖点校:《韩江闻见录》卷10,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一)潮州市客家方言的地理分布状况
在潮州市中,主要调查了潮安县和饶平县,分别是潮安县的归湖、赤凤、古巷、登塘、凤南五个镇和饶平县的饶洋、上饶、上善、新丰、建饶、东山六个镇。调查客家方言现状时,具体访问到村落,以便能更细致地了解到客方言的演变过程。
1.潮安县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
(1)赤凤镇
赤凤镇原先讲客家话的村民分布于深山僻野处,主要有赤凤西部的大松村、小松水和大庵村以及赤凤东部的黄山坑、安溪、水口村、碑子坑(田螺湖的自然村之一)、四望坪等村。
其中大庵村的幸氏宗亲是清康熙年间(约于公元1710年前后)由广东兴宁水口小河背(迁居时是黄兴寨)迫于生活迁去的。这支宗亲是属于郎酆公长孙成凤公的后裔①。据安溪《蓝氏族谐》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大埔湖寮蓝氏迁此创村。”原名峙溪内村,1930年前后.为祈望村庄安全无恙,取吉祥之义,改名安溪②。四望坪村的祖先是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梅县雁洋何氏至此创村的。清顺治年间 (1644—1661年),兴宁县黄氏来此创村,后来江、李、彭等姓氏到此定居,原名与毗邻村松水同称盛水,后因村落小,故称小松水,简称小松。从这些迁徙路线可以看出原先赤凤客家村落广泛分布的情况属实。
这些讲客方言的村民,在与赤凤其他讲潮汕方言的人们交流相处中也学会了潮语,基本上是会潮、客两种方言。严格上说,现在赤凤镇讲客家话的村庄只有大庵村,有300多人。其他原先母语为客家话的村庄现今已经逐渐被周边潮语所同化,松水村、水口村老一辈会讲客家话,其他村庄几乎已经找不到客家话的影子,环绕村子的群山依稀能让人感觉到有客家先民迁徙的痕迹存在。赤凤总人口13000多人,其中会讲客家话的估计在十分之一左右,且讲客家话的人都能听、说潮语。③
(2)登塘镇④
①幸辉烈,《浅论肇山公迁往潮安县赤凤镇大庵村的时间》,幸氏家族网,网址:/bbs/dispbbs.asp?boardid=17&id=449
② 登塘镇安溪《蓝氏族谐》(内部资料)。
③ 调查者:谢许凤、姚洁 ,报告人:幸大伯等 ,时间:2007年10月12日,地点:赤凤镇大庵村、小松水村等。
④登塘镇现有人口数37257人,包括田东乡8000多人。田东乡以前为独立政区,2002年并入登塘镇。
其辖下原田东乡所管辖区域包括九个行政村:新西坑、横洋、田东、黄淡(潭)、四田、大葫芦、小葫芦、栖凤、五全。原田东所辖的九村再加上东寮村,这10个行政村基本上都会说潮、客两种方言,但原以客家话为母语,属于潮、客双语区。①
(3)凤凰镇和归湖镇
凤凰镇和归湖镇绝大部分村落是讲潮汕方言。凤凰镇的椿堀村是客家村落,位于凤凰镇北部,与大埔县交界,1760年,尤氏从西春乡石山埔村迁入,后有钟氏从大埔县桃源、张氏从大埔桃花迁至此②。归湖镇的岭脚村、碗窑村、山犁村为畲族人所居住。他们主要操类似于客家话的畲族语言(该语言能与客家话交流,但又有差异,我们暂且把它归为客家话。),以及潮汕话。小孩子能说潮汕、客家、普通话三种。大人基本上是操潮、客两种方言。③
(4)古巷镇
古巷镇的高美村原来是讲客家方言的,在古巷镇中形成了方言孤岛。现在只有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会听但不会讲客家话,现年轻一辈的既不会讲也不会听客家话。
在高美村调查时,从村民口中得知,他们原先都是客家人。一百多年前从梅县迁徙至此,后因日本侵占而“散乡”,直到日本人逃跑后村民才重新回来居住的。④
2.饶平县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
广东饶平的客家人共有二十余万人,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主要分布在饶平县北部山区的上善镇、上饶镇、饶洋镇、新丰镇、九村镇、建饶镇和中部山区的东山镇、渔村镇。此外还有一些原客家人居住在其他乡镇,他们是在近一二百年从饶平北部客家聚居地外迁到这些乡镇的,如三饶镇的詹氏,他们是在清末民国初迁至县城的(注:三饶为当时的县城,现在县城已迁到黄冈)。
其中,饶洋、上善、上饶、建饶为纯客区,居民基本上不会讲潮汕话。新丰镇区是潮、客两种方言的杂会之地,属潮、客双语区。新丰所管辖的20个村(包括 2004年被并入新丰镇的九村镇)中,除了溁西村、溁东村和扬康村讲潮汕话(少数村民会讲客家语)外,其余17个村均讲客家话。
① 调查者:许彩丽、吴琳,报告人:蓝爷爷等,时间:2007年11月10日 ,地点:登塘镇四田、新西坑、横洋、田东等。
② 《凤凰镇志》,1987版,P134-135(内部资料)
③ 调查者:谢许凤、姚洁,报告人:尤叔叔等,时间:2007年11月10日,地点:归湖镇碗窑村,凤凰镇的椿堀村等。
④ 调查者:许彩丽、吴琳,报告人:谢奶奶等,时间:2007年11月10日,地点:古巷镇的高美村。
东山镇的东山村管辖着七个自然村,处于其中的河东村和河西村是客属区,现在也能说潮客两种语言,但以客家话为母语。其中坡下村大约一百多年前从三饶搬迁至此。现在也能说两种方言,但以潮汕话为母语,风俗也与潮汕风俗无多大出入。
饶平县九村的坡墩村居民现在使用客家方言。该村只有200人左右,据该村老人讲,他们是在明朝时期从饶平黄冈迁移至九村定居的,以前讲潮汕话,已在此居住了几百年。由于周围的村落全是讲客家话,加之该村人少,在相互的交流之中不断受讲客家话居民的影响,原先坡墩村民所讲的潮汕话也逐渐被客家话所取代。①
(二)汕头市客家方言地理分布状况
1.潮南区客家方言村落分布状况
笔者调查发现,潮南客家方言消退的现象异常严重,很多原先讲客家话的村落已经逐渐被“潮汕化”。下文所讲的潮南客家方言分布区包括被“潮汕化”的客家人。潮南区客家方言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几个山区镇的部分村里面。大致如下:
两英镇:风华村、仙新村、仙斗村、圆山村、古厝村、永丰村、新圩村、新厝村、四十亩村、新寮门村、古溪村、秋风村、高美村;
雷岭镇:东尧村、东新村、样坑村、茶园村、南溪村、双新村、麻埔 (东盘)村、赤新村、赤尧村、济新(店前、龙坑)村、龟山村、松林村、霞厝村、鹅地(西坑)村;
红场镇:四溪村、铁板寮、蔡肥、大坡;峡山镇:九斗村;仙城镇:利陂村。
两英镇分布的客家人口有八万左右,是潮南客家分布最多的地区。由于他们要经常跟讲潮汕方言的居民交流,加速了与福佬人(指潮汕人)的融合,从而使自己的语言逐渐被“潮汕化”,到最后不讲客家话了。钟姓六乡,包括古处三乡,永丰,新圩,新处曾经是客语区,不过钟姓除了古处、永丰一些老辈的人(大概出生在二十世纪40年代以前)会讲客家话外,年轻一辈基本不会讲,甚至都不知道以前他们的老辈人是讲客家话的。
雷岭镇由于地处大南山南麓,其中就有近三万人说客家话。是汕头地区的客家话保存最完整的地区。雷岭地处南部偏僻地区,由于距区中心有一定的距离,交通不太发达,造成与周围讲潮汕话的联系比较少,因此他们仍形成一块较集中的客家方言区,而且他们的发音受潮汕话影响不是很大。其中村里的小孩一般在读书之前讲客家话,之后就开始学讲潮汕话,这是为了
① 调查者:谢许凤、凌云、姚洁、许顺进等,报告人:杨爷爷等,时间:2007年11月21日,地点:饶平县新丰镇溁西村、溁东村和扬康村、东山镇、九村镇、建饶镇等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