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保专用周实验
- 格式:pdf
- 大小:509.27 KB
- 文档页数:13
一、前言随着电力系统的日益复杂化,继电保护作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提高继电保护专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继保实验实训。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对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设备操作、故障分析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对本次实训的总结报告。
二、实训目的与内容1. 实训目的(1)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设备操作方法;(2)熟悉电力系统常见故障及继电保护的动作过程;(3)提高继电保护专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故障分析能力;(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2. 实训内容(1)继电保护基本原理:学习电流、电压、频率、功率等基本参数的测量方法,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动作特性;(2)继电保护设备操作:熟悉继电保护装置的结构、原理及操作方法,进行实际操作练习;(3)电力系统故障分析:分析电力系统常见故障,掌握故障处理方法;(4)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学习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方法,进行实际整定计算;(5)实训报告撰写:对实训过程进行总结,撰写实训报告。
三、实训过程1.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1)学习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了解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特性;(2)学习电力系统常见故障及继电保护的动作过程;(3)学习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方法。
2. 第二阶段:实验操作(1)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继电保护装置的操作练习;(2)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故障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 第三阶段:故障分析(1)分析电力系统常见故障,掌握故障处理方法;(2)针对实际故障,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模拟实验验证;(3)总结故障分析经验,提高故障处理能力。
四、实训成果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对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设备操作方法、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从事继电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践能力方面(1)掌握了继电保护装置的操作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2)提高了故障分析能力,能够迅速判断故障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3)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网络高等教育《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报告学习中心:奥鹏学习中心层次:专科起点本科专年级:学号:学生姓名:实验一电磁型电流继电器和电压继电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 熟悉DL型电流继电器和DY型电压继电器的的实际结构,工作原理、基本特性;2. 学习动作电流、动作电压参数的整定方法。
二、实验电路1.过流继电器实验接线图过流继电器实验接线图2.低压继电器实验接线图低压继电器实验接线图三、预习题1.过流继电器线圈采用_串联_接法时,电流动作值可由转动刻度盘上的指针所对应的电流值读出;低压继电器线圈采用__并联 _接法时,电压动作值可由转动刻度盘上的指针所对应的电压值读出。
(串联,并联)2. 动作电流(压),返回电流(压)和返回系数的定义是什么?答:1.使继电器返回的最小电压称为返回电压;使继电器动作的最大电压称为动作电压;返回电压与动作电压之比称为返回系数。
2.使继电器动作的最小电流称为动作电流;使继电器返回的最大电流称为返回电流;返回电流与动作电流之比称为返回系数。
四、实验内容1.电流继电器的动作电流和返回电流测试表一过流继电器实验结果记录表2.低压继电器的动作电压和返回电压测试表二低压继电器实验结果记录表五、实验仪器设备六、问题与思考1.电流继电器的返回系数为什么恒小于1?答:由于摩擦力矩和剩余力矩的存在,使得返回量小于动作量。
根据返回力矩的定义,返回系数恒小于1.2.返回系数在设计继电保护装置中有何重要用途?答:返回系数是确保保护选择性的重要指标,让不该动作的继电器及时返回,使正常运行的部分系数不被切除。
3. 实验的体会和建议电流保护的动作电流是按躲开最大负荷电流整定的,一般能保护相邻线路。
在下一条相邻线路或其他线路短路时,电流继电器将启动,但当外部故障切除后,母线上的电动机自启动,有比较大的启动电流,此时要求电流继电器必须可靠返回,否则会出现误跳闸。
所以过电流保护在整定计算时必须考虑返回系数和自起动系数,以保证在上述情况下,保护能在大的启动电流情况下可靠返回。
继电保护实验报告
继电保护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继电保护的原理,运用继电保护系统,对电力系统中的电力设备进行有效的保护,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实验内容
1. 综述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及功能。
2. 搭建、设置、测试继电保护实验仪器,分别熟练操作和应用它们。
3. 了解继电保护装置的种类、接线及作用原理,以及各种保护动作的原理。
4. 熟练掌握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及保护试验的实施方法,并且能够对电力系统中的电力设备进行有效的保护。
5. 熟练掌握继电保护装置的维护与检查,并能够找出系统中存在的负荷覆盖不足、响应时间过长等问题。
三、实验结果
1. 实验中熟练掌握了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及保护试验的实施方法,完成了对电力系统中的电力设备进行有效的保护的任务。
2. 熟悉了继电保护装置的维护与检查,了解了电力系统中存在的负荷覆盖不足、响应时间过长等问题,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四、结论
本次实验对继电保护的理论基础、原理及其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电力系统中电力设备的保护原理,以及对继电保护的维护与检查等工作的熟练运用。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2. 熟悉继电保护装置的组成和结构。
3. 掌握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实验方法。
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利用继电器等元件对电力系统中的故障进行检测、判断和动作的一种自动保护装置。
其主要原理是根据电力系统故障时出现的电气量(如电流、电压、频率等)的变化,通过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实现对故障的切除或报警,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继电保护实验装置2. 电流表、电压表、频率表3. 调压器、开关、导线等4. 实验记录表格四、实验内容1. 继电保护装置的组成与结构(1)实验目的:了解继电保护装置的组成和结构。
(2)实验步骤:1. 观察继电保护实验装置的组成,包括继电器、接触器、开关、电流表、电压表、频率表等。
2. 分析各元件的作用和连接方式。
3. 根据实验要求,搭建实验电路。
2. 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1)实验目的:掌握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方法。
(2)实验步骤:1. 根据实验要求,设置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值、返回值等参数。
2. 通过调节调压器,使电流、电压、频率等电气量达到设定值。
3. 观察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3. 继电保护装置的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继电保护装置的实验方法。
(2)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电路,接入电流表、电压表、频率表等测量元件。
2. 根据实验要求,设置故障情况(如短路、过载等)。
3. 观察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继电保护装置的组成与结构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继电保护装置的组成和结构,包括继电器、接触器、开关、电流表、电压表、频率表等。
各元件的作用和连接方式如下:- 继电器:实现电气量的检测和动作。
- 接触器:实现电路的接通和断开。
- 开关:实现电路的控制。
- 电流表、电压表、频率表:测量电气量。
实验一线路距离保护I段数字仿真实验一、实验记录与分析(1)保护范围内A相接地故障(a)记录B1处距离保护的三相测量电压(Vs)、电流(Is)变化波形(关注故障瞬间及断路器断开瞬间的);由电压电流波形分析A相接地故障的特征;断路器是否断开故障线路?由实验结果图分析可得,A相接地故障时测量电流增大为短路电流,测量电压为保护安装处的残余电压,故障相电压减小,非故障相的相电压和相电流几乎不变。
故障切除后电流为0,电压恢复为电源电压,断路器成功断开故障线路。
(b)各个接地距离、相间距离保护测量阻抗的变化插入显示测量阻抗变化和整定特性圆的两张XYPlot;从XYPlot分析说明接地距离保护测量阻抗的变化特点,相间距离保护测量阻抗的变化特点:接地距离保护测量阻抗相间距离保护测量阻抗A相接地时,故障A相测量电压减小,测量电流增大,故在A相接地距离保护测量阻抗减小,并落入了动作区内,接地距离保护动作;由于故障环路不包括B、C相,由图可看出B、C相接地距离保护测量阻抗阻抗值较大,不在动作区内。
相间距离保护中Rab、Rca 减小了,但仍然远离动作区,Rbc不受A相接地故障的影响,相间距离保护测量阻抗值较大,落在特性圆外,相间距离保护不动作。
(2)正向保护范围外A相接地故障插入显示测量阻抗变化和整定特性圆的两张XYPlot;从XYPlot分析说明接地距离保护测量阻抗的变化特点,相间距离保护测量阻抗的变化特点:接地距离保护测量阻抗相间距离保护测量阻抗当故障点在保护范围外时,接地距离保护中A相测量阻抗在动作特性圆外,靠近特性圆边界处;B、C相测量阻抗仍然很大,远离动作区。
相间距离保护测量阻抗值较大,落在动作特性圆外。
接地距离保护和相间距离保护都不动作。
(3)保护范围内BC相短路故障(a)记录B1处距离保护的三相测量电压(Vs)、电流(Is)变化波形(关注故障瞬间及断路器断开瞬间的);由电压电流波形分析BC相短路故障的特征;断路器是否断开故障线路?由实验结果图分析可得,发生BC相间短路故障时,B相C相测量电流增大为短路电流,测量电压幅值近似变为原来的2/3,故障相电压降低,非故障相的相电压和相电流几乎不变。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
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继电保护的原理、功能和动作特性,掌握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和测试方法,提高对电力系统故障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二、实验设备1、继电保护测试仪2、模拟电力系统实验台3、各种类型的继电保护装置,如过流继电器、差动继电器、距离继电器等4、示波器、万用表等测量仪器三、实验原理1、过流保护过流保护是根据线路或设备中的电流超过预定值时动作的保护原理。
当电流超过整定值时,过流继电器启动,经过一定的延时后,发出跳闸信号,切断故障线路或设备。
2、差动保护差动保护是基于被保护设备两端电流的差值来判断是否发生故障。
正常运行时,两端电流差值很小;当发生内部故障时,差值会显著增大,超过整定值时,差动继电器动作。
3、距离保护距离保护是根据测量故障点到保护安装处的阻抗来确定保护动作的。
通过测量电压和电流的比值,计算出阻抗值,与整定值比较,判断是否动作。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过流保护实验(1)按照实验接线图将过流继电器、模拟负载和电源连接好。
(2)设置过流继电器的整定值,例如 12 倍额定电流。
(3)逐渐增加负载电流,观察过流继电器的动作情况,记录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间。
2、差动保护实验(1)将差动继电器与模拟变压器的两侧绕组连接。
(2)在变压器正常运行和内部故障情况下,测量两侧电流,观察差动继电器的动作情况。
3、距离保护实验(1)在模拟电力系统实验台上设置不同的故障点和故障类型。
(2)使用继电保护测试仪向距离保护装置施加电压和电流信号。
(3)观察距离保护装置的动作情况,记录动作距离和动作时间。
五、实验数据及分析1、过流保护实验数据|负载电流(A)|动作电流(A)|动作时间(s)|||||| 10 |未动作||| 12 | 125 | 05 || 15 | 152 | 03 |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过流继电器在电流超过整定值时能够可靠动作,动作时间符合设定的延时要求。
图1-1 电流继电特性接线图实验一 电磁型电流、电压继电器特性校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DL 型电流继电器和DY 型电压继电器的实际结构,工作原理、基本特性。
2.掌握动作电流、动作电压参数的整定。
二.预习与思考1.电流继电器的返回系数为什么恒小于1?2.动作电流(压),返回电流(压)和返回系数的定义是什么? 3.实验结果如返回系数不符合要求,你能正确地进行调整吗? 4.返回系数在设计继电保护装置中有何重要用途?三.实验内容1. 整定点的动作值、返回值及返回系数测试实验接线图1-1、图1-2分别为过流继电器及低压继电器的实验接线。
(1)电流继电器的动作电流和返回电流测试:a .选择EPL-04组件的DL-21C 过流继电器,确定动作值并进行整定。
本实验整定值为1.8A 及5.4A 两种工作状态。
b .根据整定值要求对继电器线圈确定接线方式;c .按图1-1接线,调压器、220V 直流电源采用EPL-18单相交流电源、直流电源,降压变压器T1或T2 。
并把调压器旋钮逆时针调到底,。
d .检查无误后,合上主电路电源开关,顺时针调节自耦 调压器,增大输出电流,并观察光示牌的动作情况。
当光示牌由灭变亮时,说明继电器动作,观察交流电流表并读取电流值。
记入表1-2,用起动电流dj I 表示(能使继电器动作的最小电流值)。
e .继电器动作后,反向调节调压器降低输出电流,当光示牌由亮变灭时,说明继电器返回。
记录此时的电流值称为返回电流 ,用fj I 表示(能使继电器返回的最大电流值),记入表1-2,并计算返回系数:继电器的返回系数是返回与动作电流的比值,用K f 表示。
图1-2 电压继电特性接线图fjdj f I I K =过流继电器的返回系数在0.8-0.9之间。
当小于0.8或大于0.9时,应进行调整,调整方式见附。
f .改变继电器线圈接线方式,重复以上步骤。
(2)低压继电器的动作电压和返回电压测试a .选EPL-05中的DY-28C 型低压继电器,确定动作值并进行初步整定。
实验一电磁型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电磁型电流继电器和电压继电器的构造,规范。
2.掌握继电器基本参数的测试方法。
二、电磁型电流继电器实验:1.实验内容:(1)观察继电器的构造,熟悉其动作原理,了解整定方法。
(2)测量继电器的起动电流,返回电流,返回系数的意义。
2.实验接线:3.实验步骤:(1)观察继电器构造及铭牌上规范,线圈连接情况及整定把手与整定电流之间关系。
(2)将两个线圈顺向串联,整定把手置于刻度最小、最中、最大三个位置时,分别读取继电器起动电流值(常开接点刚好闭合时最小电流为起动电流)和返回电流( 接点闭合后逐渐减小电流,使接点刚好打开时电流即为返回电流)。
(3)计算返回系数:=Kre/IreIop(4)将继电器两个线圈并联,重复上述(2)步骤,并与其比较。
(5)记录实验读数并计算返回系数。
4.注意事项:(1)起动电流测量值与整定值误差不应大于±5%,如不符合要求时,可先将整定把手放在最大刻度位置,当测量值小于刻度值时,将Z形舌片起始位置向远离电磁铁的磁极位置调节,反之则反,然后再将把手放在最小位置,调节弹簧拉力,使在最小时亦满足,此时应注意接点接触的可靠性。
(2)返回系数应在0.85~0.95之间。
调整静接点片弹力及舌片弹力及舌片终置位置,限位螺杆的位置改变返回系数。
(3)在1.05倍起动电流使接点闭合时,接点不应抖动。
三、电磁型电压继电器实验:1.实验内容:(1)观察继电器的构造及线圈特点,理解其动作原理整定方法。
(2)测量继电器的动作电压、返回电压,求出返回系数,理解低电压继电器上述数据的不同点。
2.实验接线:3.实验步骤:(1)观察继电器构造及铬牌上规范,线圈连接情况及整定把手与整定电压之间关系。
(2)观察继电器线圈并用万能表测量线圈直流电阻。
(3)根据试验电源电压,选用试验设备及继电器整定电压范围,将继电器线圈串联或并联,分别在最小、中间、最大三个位置,读取动作电压与返回电压。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装置综合训练学生姓名: 学号:系 部: 自动化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指导教师:2019年9月实验一、直流屏一、系统原理图及工作原理1.系统原理图2.接线图3.工作原理:直流屏电力操作电源系统由交流配电部分、整流部分、直流馈电部分、监控部分组成。
其中交流配电部分主要由交流配电单元组成。
整流部分由充电模块和隔离二极管组成。
直流馈电部分由降压硅链、绝缘检测、合闸分路和控制分路组成,监控部分由监控模块和配电监控组成。
系统交流输入正常时,两路交流输入经交流切换控制电路选择其中一路输入,并通过交流配电单元给各个充电模块供电。
充电模块将三相交流电转换为220V或110V的直流,经隔离二极管隔离后并联输出,一方面给电池充电,另一方面通过合闸分路和控制分路给负载提供正常的直流电源。
交流输入停电或异常时,充电模块停止工作,由电池通过合闸分路和控制分路给负载供电。
交流输入恢复正常以后,充电模块对电池充电。
监控部分采用集散方式对系统进行监测和控制。
充电柜、馈电柜的运行参数和充电模块运行参数分别由配电监控电路和充电模块内部的监控电路采集处理,然后通过串行通讯口把处理后的信息上报给监控模块,由监控模块统一处理后,显示在液晶屏上。
二、各元器件功能及其作用1.电流表:检测控制回路输出电流的大小。
2.控母电压表:检测输出控制母线电压的大小。
3.电池电压表:检测蓄电池电压的大小。
4.转换开关:控制线路的转换、电压表、电流表的换相测量控制。
5.整流模块:将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再进行输出。
6.监控器:用于显示监控模块的处理参数。
7.交流进线开关:控制交流电的输入。
8.充电开关:控制充电模块给蓄电池充电。
9.指示灯:显示各个元件的开关、运行状态。
10.控制馈出开关:控制控制回路的直流输出。
11.交流馈出开关:控制交流电的输出。
12.避雷器:防止过电压入侵。
13.绝缘检测单元:接受主监控发出的告警上下限,检测并发出母线对地电压值、对地电阻值信息。
14.漏电流传感器:用于直流及交流供电系统的母线及各支路绝缘情况的实时监测。
15.电池巡检单元:对电源系统蓄电池进行实时、完善的在线检测与管理。
16.降压硅链:检测母线电压,并与设定值比较,当母线电压高于(低于)设定值的上限(下限)时,控制器发出信号,驱动执行继电器。
三、直流屏平面布置图KM:直流控制开关KC:交流控制开关实验二、备自投一、备自投的方式有几种?绘制每种自投方式的系统主接线图并阐述工作原理共有6中工作方式。
自投方式1工作原理:正常工作时,进线1运行,进线2备用,即1DL,3DL在合位,当进线1因电源故障或其他原因被断开后,进线2备用电源自动投入,并且只允许动作一次。
为了满足这个要求,设计了方式1自投的充电过程。
只有在充电完成后才允许自投。
方式1充电完成后在主屏的备投充电标志区显示1标志。
自投方式2工作原理:正常工作时,进线2运行,进线1备用,即2DL.3DL 在合位,1DL在分位;当进线2因电原故障或其它原因被断开后,进线1备用电源自动投入,且只允许动作一次。
为了满足这个要求,设计了方式2自投的充电过程,只有在充电完成后才允许自投。
方式2充电完成后在主屏的备投充电标志区显示2标志。
自投方式3工作原理:正常工作时,两段母线分列运行,每条进线各带一段母线,3当进线1电源因故障或其它原因被1断开后,分段开关自动投入,且只允许动作一次。
为了满足这个要求,设计了方式3自投的充电过程,只有在充电完成后才允许自投。
方式3充电完成后在主屏的备投充电标志区显示标志,如果此时方式4也充电完成则显示标志。
自投方式4工作原理:正常工作时,两段母线分列运行,每条进线各带一段母线,当进线2电源因故障或其它原因被断开后,分段开关自动投入,且只允许动作一次。
为了满足这个要求,设计了方式4自投的充电过程,只有在充电完或后才允许自投。
方式4充电完成后在主屏的备投充电标志区显示4标志,如果此时方式3也充电完成则显示1标志。
自投方式5工作原理:正常工作时,进线1运行,进线2备用。
当进线1因电源故障或其它原因被断开后,进线2备用电源自动投入,且只允许动作一次。
为了满足这个要求,设计了方式5自投的充电过程,只有在充电完成后才允许自投。
方式5充电完成后在主屏的备投充电标志区显示5标志。
自投方式6工作原理:正常工作时,进线2运行,进线1备用。
当进线2因电源故障或其它原因被断开后,进线1备用电源自动投入,且只允许动作-一次。
为了满足这个要求,设计了方式6自投的充电过程,只有在充电完成后才允许自投。
方式6充电完成后在主屏的备投充电标志区显示6标志。
二、阐述备自投保护实验屏各部分元器件的功能和作用1.电压互感器:测量进线端电压。
2.隔离开关:在投退进线段时起隔离电源的作用。
3.电流互感器:将一次侧大电流转换成二次侧小电流来测量。
4.1#进线断路器:通断1#进线。
5.2#进线断路器:通断2#进线。
6.联络断路器:通断1#母线与2#母线的联系。
7.PT柜:检测母线电压和实现保护功能。
三、每种自投方式的主接线图方式1,2系统主接线图(1) 方式3,4系统主接线图方式1,2系统主接线图(2)方式5,6主接线图三、无功功率补偿一、电容器进行无功功率补偿的原理电容器在原理上相当于产生容性无功电流的发电机。
其无功补偿的原理是把具有容性负荷的装置与感性负荷并联接在同一电路,当容性负荷释放能量时,感性负荷吸收能量;而感性负荷释放能量时,容性负荷却在吸收能量,能量在两种负荷之间互相交换。
这样,感性负荷所吸收的无功功率可由容性负荷输出的无功功率中得到补偿,电网中的变压器和输电线路的负荷降低,从而输出有功能力增加。
在输出一定有功功率的情况下,供电系统的损耗降低。
二、电容柜原理图并简述其工作原理1. 电容柜原理图2.接线图3.工作原理用电设备除电阻性负载外,大部分用电设备均属感性用电负载(如日光灯、变压器、马达等用电设备)这些感应负载,使供电电源电压相位发生改变(即电流滞后于电压),因此电压波动大,无功功率增大,浪费大量电能。
当功率因数过低时,以致供电电源输出电流过大而出现超负载现象。
电容补偿柜内的电脑电容控制系统可解决以上弊端,它可根据用电负荷的变化,而自动设置。
电容组数的投入,进行电流补偿,从而减低大量无功电流,使线路电能损耗降到最低程度,提供一个高素质的电力源。
三、电容柜元器件及其作用1.熔断器:对短路电流和过载提供保护2.热继电器:当电容电流过大时控制接触器断开电容,达到保护电容的目的。
3.交流接触器:控制电器的自动切换进行补偿,限制涌流。
4.转换开关:电容补偿手动/自动之间以及工业/试验电容之间的互相切换。
5.电流互感器:用于三相电流的取样6.交流电流表:用于测量三相电流的大小7.信号灯:用于显示当前电容投切路投入状态。
8.功率因素表:对功率因素进行测量。
9.无功补偿控制器:补偿无功功率,提高电能质量,降低损耗,同时提供配电运行数据。
四、常规继电保护实训屏一、各种继电器型号、结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1、根据分类方法不同,常用的继电器有下列几类(1)按动作原理分有:电磁型、感应型、电动型、晶体管型继电器。
(2)按测量的参量分有:电流型、电压型、功率型、阻抗型等电量继电器,以及温度型、压力型等非电量缎电器。
(3)按功能分有: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和信号继电器等。
常见几种继电器简介(1)电流继电器DL-33结构:由缠绕铁芯的线圈、安装于铁片上的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组成的“触点部分”共同组合而成(电流继电器线圈匝数少而导线粗)。
工作原理:电流继电器是用于电气设备或电动机过电流和欠电流的种保护电器器件。
将电流维电器线圈串接在主电路中,感测主电路的工作电流,电流继电器的过电流参数整定值一般为被保护线路额定电流的1.1~4倍。
当被保护线路中电流正常时,衔铁不动作,被保护线路中的电流高于额定值,达到过电流继电器的整定值时,衔铁吸合,触点机构动作,常开和常闭触点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从而达到保护的作用。
(2)电压型继电器:低电压继电器DY-32和过电压继电器DY-34C 结构:由缠绕铁芯的线圈、安装于铁片上的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组成的“触点部分”共同组合而成(电流继电器线圈匝数多而导线细)。
工作原理:低电压继电器-一般做低电压启动元件,当电压下降到一定数值时低电压继电器动作,起动保护电路。
过电压继电器:当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某一值时,继电器动作。
(3)电磁型时间继电器DX-34C结构:由铁芯、线圈、衔铁、触点簧片等构成。
工作原理:当线圈通电时,铁芯吸引使得衔铁和托板下移,瞬间动作触点接通或断开。
活塞杆和杠杆由于受阻尼作用影响缓慢下降,一定时间后,活塞杆下降到一定的位置,便通过杠杆推动延时动作触点发生动作,处于断开状态,而动合触点闭合。
继电器的延时时间便是线圈通电到延时触点完成动作的时间。
当线圈断电时,继电器依靠 弹簧的恢复作用复原。
(4)电磁型中间继电器DZY-201结构:由铁芯、线圈、衔铁、触点弹片等构成。
工作原理:线圈装在”U”形导磁体上,导磁体上面有一个活动的衔铁,导磁体两侧装有两排触点弹片。
在非动作状态下触点弹片将衔铁向上托起,使衔铁与导磁体之间保持一定间隙。
当气隙间的电磁力矩超过反作用力矩时,衔铁被吸向导磁体,同时衔铁压动触点弹片,使常闭触点断开常开触点闭合,完成继电器工作。
当电磁力矩减小到一定值时,由于触点弹片的反作用力矩,而使触点与衔铁返回到初始位置,准备下次工作。
(5)信号继电器DX-31/31B结构:一般由铁芯、线圈、衔铁、触点簧片等组成的。
工作原理: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常开触点)吸合。
当线圈断电后,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衔铁就会在弹簧的反作用力返回原来的位置,使动触点与原来的静触点(常闭触点)释放。
这样吸合、释放,从而达到了在电路中的导通、切断的目的。
2、各类继电器的使用方法(1)先了解继电器选用的必要条件1)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能提供的最大电流。
2)被控制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
3)被控电路需要几组、什么形式的触点。
选用继电器时,一般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可作为选用的依据。
控制电路应能给继电器提供足够的工作电流,否则继电器吸合是不稳定的。
(2)查阅有关资料确定使用条件后,可查找相关资料,找出需要的继电器的型号和规格号。
若手头已有继电器,可依据资料核对是否可以利用。
最后考虑尺寸是否合适。
(3)注意器具的容积。
若是用于一般用电器,除考虑机箱容积外,小型继电器主要考虑电路板安装布局。
对于小型电器,如玩具、遥控装置则应选用超小型继电器产品。
二、可以完成的实验举例三段式距离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