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8.67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设计心理学实验研究步骤和注意事项在设计心理学实验研究时,正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如何设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确定研究目的在设计心理学实验研究之前,首先要明确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可以是验证一种理论、探究某一现象的原因、检验某一观点或假设等。
明确研究目的有助于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和实验的变量。
二、收集背景资料在设计实验研究之前,需要对所研究的领域进行充分的背景调查和资料收集。
这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同时,通过背景资料的收集,可以为实验研究提供相关理论和假设的基础。
三、确定研究假设和研究问题在设计实验研究时,需要明确研究的假设和问题。
研究假设是对研究目的的具体化,是研究的核心内容。
研究问题是在假设的基础上具体提出的、需要进行实证验证的具体问题。
明确研究假设和问题可以为实验的设计提供明确的方向和依据。
四、确定研究变量和测量方法在设计实验研究时,需要确定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中研究者控制或操作的变量,因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变量。
同时,还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来测量研究变量,如问卷调查、观察、实验室测试等。
测量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和变量的性质来确定。
五、制定实验设计和程序在制定实验设计和程序时,需要确定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流程。
这包括实验的时间安排、实验的环境设置、实验的参与者选择等。
实验设计和程序的制定应当符合科学原理,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六、进行实验数据收集和分析在实验进行过程中,需要准确地收集和记录实验数据。
在数据收集完成后,需要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处理。
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根据研究的具体需求选择,如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
数据分析的目的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和解释。
七、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解释在实验数据分析完成后,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
这包括对实验结果的合理解释、与研究假设的比较和对研究问题的回答等。
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引言心理学实验是研究者通过科学的方法探索和解释人类心理现象的重要手段。
正确的实验设计和分析可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研究者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心理学实验研究。
一、实验设计1. 研究问题的明确在进行心理学实验前,需要明确研究问题并确立研究目的,例如探究特定行为、思维或情绪现象的成因,或验证特定理论的假设等。
明确的研究问题对实验设计至关重要,有助于指导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2. 变量的选择与操作在实验设计中,需要选择适当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操纵的变量,可以是实验条件、实验材料等;因变量是研究者观察和测量的变量,用于判断自变量对其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干扰变量,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设计的类型常见的心理学实验设计包括前后测试设计、双盲设计、随机对照设计等。
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和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实验设计类型有助于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 受试者的选择与招募实验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受试者的特征和数量。
在实验设计中,需要明确受试者的特征,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并合理选择和招募受试者样本,以保证实验结果的代表性和推广性。
二、实验分析1. 数据收集与整理在实验进行过程中,需要准确地收集、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
这包括将实验结果进行编码,并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和整理,以便后续的统计分析。
2. 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根据实验设计和数据类型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是实验分析的关键。
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t检验、回归分析等。
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从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回答研究问题。
3.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在实验分析中,需要利用统计方法对研究的参数进行估计和假设检验。
参数估计可以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总体参数的取值范围,而假设检验则用于判断样本数据是否支持或拒绝研究假设。
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1.预实验设计:预实验设计是最简单的实验设计方法之一,用于初步检验因果关系。
在预实验设计中,没有控制组,只进行一组实验,通过对相对较小的样本进行测量和操纵自变量,来评估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预实验设计通常仅用于提出假设,而不用于证明因果关系。
2.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之一、在这种设计中,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组和对照组。
实验条件组接受特定的自变量操纵,而对照组不接受操纵。
研究者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因变量测量结果,来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是否产生影响。
3.重复测量实验设计: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体变异的实验设计方法。
在这种设计中,每个参与者都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接受多次测量,以评估因变量在不同操纵条件下的变化。
这种设计方法可增加实验的内部效度,并减少由于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
4.配对实验设计:配对实验设计用于解决个体差异和实验随机分组引起的偏倚问题。
在这种设计中,参与者被配对成对,并且每对配对中的一个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另一个被分配到对照组。
通过在相同的偶数个体对中操纵自变量,配对实验设计能够消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5.交叉设计:交叉设计是一种特殊的实验设计方法,通过在参与者中操纵多个自变量,并在不同的时间点上重复测量因变量,来评估自变量之间的交互效应。
交叉设计具有高度内部效度,并且可以减少参与者间的差异。
总之,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通过系统地操纵和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从而可以得出关于心理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结论。
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法可以根据研究的特定目的和实验条件进行选择和应用。
心理学实验设计引言心理学实验设计是研究心理现象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创造控制的实验环境,观察和测量人们的行为、思维和情绪,以便推断出心理过程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本文将介绍一个心理学实验的设计过程,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假设、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等内容。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颜色对人们情绪的影响。
具体而言,我们希望了解哪种颜色能够引起积极情绪并提高注意力。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颜色对心理状态的影响,为颜色心理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实证数据。
实验假设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暖色调(如红色、黄色)会引起积极情绪,提高注意力;- 冷色调(如蓝色、绿色)会引起消极情绪,降低注意力; - 中性色调(如灰色)对情绪和注意力没有明显影响。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单因素设计,自变量为颜色调(暖色调、冷色调、中性色调),因变量为情绪和注意力。
受试者选择我们将选取10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实验参与者,性别比例均衡。
实验材料1.实验室房间:具备良好照明和通风条件的房间,以减少外界干扰。
2.颜色样本:从颜色模型中选择代表暖色调、冷色调和中性色调的颜色样本。
3.情绪评估问卷:采用经过验证的心理学量表,如情绪问卷、注意力测试等。
实验过程1.为了减少视觉疲劳和顺序效应的影响,我们将随机分配受试者,并使用带有颜色样本的电子屏幕,在每组前面放置一个独立的样本,以确保每位受试者在相同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受试者完成情绪评估问卷之前,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以确保他们的情绪和注意力水平恢复到基线状态。
3.实验开始时,受试者首先观看持续30秒的参考颜色样本,以激发他们对颜色的情绪反应。
4.观看参考颜色样本之后,受试者将被要求完成来自情绪评估问卷的有关情绪和注意力的题目。
我们将使用多个量表评估不同方面的情绪和注意力,如情绪积极度、注意力集中度等。
5.在受试者完成问题之后,我们将为他们提供休息和回答问题时所需的时间。
6.每组实验结束后,将进行数据记录和清理。
心理学的实验设计及其分析方法心理学实验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内在机制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实验设计及其分析方法。
一、设计心理学实验的步骤1.确定实验问题设计心理学实验前,需要确定实验问题。
实验问题应该是明确、具体并且有相关性的。
例如,我们想研究孤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设定以下实验问题:孤独是否会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2.制定假设在确定实验问题后,接下来需要制定假设。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假设检验,实验设计也不例外。
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预测性陈述。
例如,我们可以假设孤独会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
3.选择实验参与者实验设计需要选取参与者。
参与者可以是来自社会各层面的人群,但是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特征和标准:要有代表性,要有可比性,要尽可能控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
4.制定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是心理学实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实验材料应该是根据实验假设和预测研究问题设计的,一般包括任务、量表、仪器、现象的记录等等。
5.随机分组心理学实验中,随机分组是很重要的一环。
随机分组可以控制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并增加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如通过随机分组来消除参与者或环境的个体差异,增加实验效度等等。
6.进行实验在进行实验时,需要尽量保证实验的可控性。
实验者需要在实验开始前清晰地说明实验目的和参与者的权利,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对参与者进行保护。
同时,实验者需要仔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二、心理学实验数据分析方法1.测量手段的应用数据分析要依据测量的数据来进行,所以选择适当的测量手段非常必要。
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测量手段包括问卷调查、观察、实验、统计等等。
2.研究方法的选择心理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如实验组对照组对比法、事例对比法、交叉设计法。
每种方法都有特点,需要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和研究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3.数据分析的处理方法数据分析的处理方法有很多,如抽样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检验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等。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心理学实验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有效手段,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背后的机制。
在进行心理学实验时,正确的设计和实施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心理学实验设计和实施方法。
一、实验设计方法1. 实验目的确定在进行心理学实验之前,首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
实验目的应该明确、具体,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或者问题。
2. 变量选择实验中有两种主要的变量,即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者有意操作和改变的变量,而因变量是实验者观察和测量的变量。
在实验设计时,需要选择适当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便研究相关的心理现象。
3. 实验组和对照组设置在实验设计中,常常需要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处理或介入,而对照组则接受标准条件下的处理或介入。
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可以判断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是否是由实验处理或介入引起的。
4. 随机分组和对照为了避免实验结果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通常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这样可以保证两组之间的差异是由实验处理或介入引起的而非个体差异导致的。
5. 实验材料和任务设计根据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设计合适的实验材料和任务。
实验材料和任务应具有一定的标准化,以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并且能够准确地测量所要考察的心理现象。
6. 控制变量在实验进行过程中,需要控制一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变量,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这些变量称为控制变量,可以通过在实验设计中加入额外条件或使用随机分配的方法进行控制。
二、实验实施方法1. 实验前的说明和知情同意在实验开始之前,需要向参与者提供必要的实验说明,并获得他们的知情同意。
实验说明应包括实验的目的、程序、可能的风险和福利等信息,以确保参与者了解实验的性质并自愿参与。
2. 实验环境的准备在进行实验时,需要准备适当的实验环境,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实验一:情绪和记忆的相关性研究
实验目的:研究受试者的情绪对记忆能力的影响
实验方法:实验将由20名受试者组成,他们将被要求观看20张图片,每张图片展示不同的情绪,例如开心,伤心,害怕,厌恶等等。
每个受试者将被分配到两个组,一个组接受情绪暗示,另一个组没有
接受情绪暗示。
再次检查受试者时,如果有任何受试者表现出明显的情绪
反应,则将被移出试验组。
实验步骤:
1.首先,受试者被要求填写一份关于他们自身的抑郁情况的问卷,以
便对受试者的情绪状态进行初步评估。
2.其次,受试者将按照实验条件观看20张图片,每张图片将展示不
同的情绪,受试者可以选择是否受到情绪暗示,如果受试者选择了被情绪
暗示,则受试者将被要求观看暗示的图片;如果受试者不受情绪暗示,则
受试者将被要求观看每个图片一次。
3.接下来,受试者将被要求在观看过这些图片后对这些图片的细节进
行回忆。
4.最后,受试者的记忆细节将被记录,以便与初步评估的情绪和暗示
的情绪进行比较,以及他们的记忆能力是否受到情绪影响。
实验预期:
预期结果:在本次实验中。
高中心理学课堂的实验设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它不仅关注人的思维、情感以及个体差异,还涉及到社会心理、发展心理等各个方面。
在高中心理学课堂,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并锻炼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本文将探讨几个适合高中心理学课堂的实验设计。
实验一:短期记忆容量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测试学生的短期记忆容量,了解记忆的限制和记忆效应。
实验步骤:1. 准备一段数字串(例如:1 2 3 4 5 6 7 8 9 10)。
2. 按照阅读速度,将数字串展示给学生,并要求他们用纸和笔记录下来。
3. 让学生回忆他们刚刚看到的数字串,并写下来。
4. 根据学生回忆的准确率,计算他们的短期记忆容量。
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生的记忆容量有所差异。
2. 分析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模式,如数字串的顺序错误、遗漏、替换等。
实验二:暗示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暗示实验,观察学生对于外界暗示的反应。
实验步骤:1. 准备一系列与学习能力有关的暗示词语,如“聪明”、“天才”、“愚蠢”等。
2. 将这些词语逐个展示给学生,要求他们在心里自我评价。
3. 让学生写下他们在每个词语出现后的自我评价。
4. 统计学生在不同暗示词语下的自我评价反应。
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学生在面对外界暗示时的心理反应和自我评价。
2. 分析学生对于正面暗示和负面暗示的不同反应,了解暗示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
实验三:社交压力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模拟社交场景,观察学生在社交压力下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实验步骤:1. 设计一个社交场景,如模拟面对陌生人的自我介绍情境。
2. 随机选取一部分学生作为被试,让他们参与到社交场景中。
3. 观察学生在社交场景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感受。
4. 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等方式获取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反馈。
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学生在社交压力下的不同反应和应对策略。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表现,通过对不同实验组的心理学实验进行设计和观察,来分析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二、实验背景。
心理学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设计实验,可以更加客观地观察和分析人们的心理活动。
本实验将根据不同的情境和条件,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以期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心理学数据。
三、实验内容。
1. 实验一,情绪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对实验对象进行情绪激发,观察他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心理表现。
实验对象将被分为愉快、悲伤和中性情绪三组,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反应、情绪表达和认知能力,来分析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心理变化。
2. 实验二,社会压力。
本实验将对实验对象进行社会压力的实验,通过模拟社会压力情境,观察实验对象在压力下的心理变化和应对方式。
实验对象将分为高压力组和低压力组,通过观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应激反应和情绪调节能力,来分析社会压力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3. 实验三,注意力分配。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对实验对象进行注意力分配的实验,通过不同的任务和干扰条件,观察实验对象的注意力分配情况和认知表现。
实验对象将分为单任务组和多任务组,通过观察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度、任务完成情况和错误率,来分析不同注意力分配情况下的心理变化。
四、实验方法。
1. 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对象应为成年人,无严重心理疾病和认知障碍,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实验材料的准备,根据不同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情绪激发材料、社会压力情境模拟材料和注意力分配任务材料。
3. 实验流程的设计,根据实验内容,设计详细的实验流程和步骤,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数据的可靠性。
4. 实验数据的收集,通过观察记录、问卷调查和实验任务完成情况等方式,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整理。
五、实验预期。
通过以上实验设计,我们预期可以获得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学数据,分析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更加客观和全面的数据支持。
心理学著名的实验设计
1. 斯坦福监狱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齐姆巴多(Philip Zimbardo)设计的一项实验,目的是研究监狱环境对人的影响。
实验
通过招募志愿者将其分为囚犯和监狱警卫,并在一个模拟监狱中进行。
结果显示,短时间内监狱环境会导致囚犯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而警
卫则会变得残忍和冷酷。
2. 梦幻实验:由苏格拉底提出,试图回答“什么是真实的”这
个哲学问题。
他让学生们想象自己睡着后梦到自己在做某种活动,甚
至无法分辨梦境与现实,从中得出我们的感知把世界分成了客观和主
观两个层面。
这个实验包含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
3. 阴暗实验:由亨利塔·克拉克(Henrietta Leavitt)在20
世纪初期设计,通过观测星系中变星的亮度,以此来测定不同远离地
球的恒星距离。
她发现星体的亮度与其距离呈现规律性关系。
4. 束缚实验:由斯坦利·米洛格拉德设计,旨在探究人类对自
由的需求。
实验中,参与者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穿着特殊的衣服,限
制了其行动能力。
结果显示,束缚对人的精神和身体都有负面影响,
使其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内心和情绪。
5. 加仑特实验:由艾伦·加仑特(Alan Garnham)设计,用于
研究语言理解过程。
参与者需要判断呈现在屏幕上的单词是不是英语
中的实词(有意义的词汇),结果显示,人们会基于语境、规则和先
入为主的想法来理解所见的单词。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一,实验题目: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1假设1。
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2.1自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2。
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2。
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2.3。
1。
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2。
3.1。
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2。
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
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二、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单因素被试间设计1. 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2。
被试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
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
第1篇一、实验背景实验设计心理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实验研究的质量、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3. 提高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实验案例,分析实验设计心理在其中的应用;3. 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运用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内容1. 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1)实验设计:指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实验条件等进行合理安排,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实验设计心理:指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1)随机化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配,以消除实验误差;(2)对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以比较实验效果;(3)重复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验证,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平衡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条件进行平衡处理,以消除实验误差。
3. 实验设计心理的方法(1)实验分组: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实验材料: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3)实验条件: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设置合适的实验条件;(4)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操作,得到以下实验结果:(1)实验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人;(2)实验材料:心理测试题;(3)实验条件:安静、舒适的实验室环境;(4)实验结果:对照组的平均得分与实验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
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报告一、设计1.确定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首先确定心理学实验的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
例如,如果研究主题是工作压力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问题可能是“工作压力与员工工作满意度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性?”2.文献回顾:进行文献回顾,了解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结论。
3.设计实验:根据研究问题和文献回顾的结果,设计符合科学原理和伦理要求的实验。
包括实验因素的选择和操作性定义、被试选择与分组、实验过程和材料设计等。
4.确定实验变量:确定实验中需要测量和观察的变量,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人员操作和控制的变量,因变量是研究人员观察和测量的变量。
5.写实验方法:详细描述实验的设计、过程、所用材料和被试的选择等内容。
确保实验过程可复制。
6.数据收集和分析:根据实验设定,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数据的收集。
收集完成后,进行数据的整理、归类和统计分析。
7.得出结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对研究问题的初步结论。
8.结果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和结论,撰写实验报告的结果和讨论部分。
分析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和可能的原因,并对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二、实验报告1.标题和摘要:简短明确地概括实验内容和结论。
2.引言:包括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回顾。
3.方法:描述实验的设计、过程和材料。
包括实验因素和变量的选择和操作性定义,被试选择和分组,实验过程的步骤和材料的使用等。
4.结果: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和统计分析,并用图表、统计数据等形式进行展示和描述。
5.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包括结果的合理性、可能的原因和存在的局限性。
还可以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改进的建议。
比较实验结果和已有研究成果的一致性与差异。
6.结论: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对研究问题是否得到回答进行概括。
8.附录:包括实验所用的调查问卷、实验材料和其他支持材料。
实验报告需要遵循学术写作的规范,确保内容准确、清晰,并且能够被其他研究者复制和验证。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
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一、研究课题:考察“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预期可能结果:不同的面部表情,识别速度有差异;或者不同的面部表情,识别的准确率也有差异]
引言:速度—准确性权衡是关系到一切反应时实验信度的基本问题,下面我们将尝试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来展示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之间普遍的权衡关系。
在反应时实验中,当被试追求较快的速度时,必然要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
同样,当被试力求高的准确性时,也必然要以放慢速度为代价。
在具体的实验中,被试究竟会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取决于很多因素。
本实验主要探讨不同面部表情(痛苦、微笑、悲哀、快乐)识别速度与准确率是否存在显着差异。
假设:假设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
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不同面部表情(痛苦、微笑、悲哀、快乐)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面部表情的识别速度与识别准确性存在差异,通过自编的e-prime实验程序对四十名被试进行施测。
三、实验材料:痛苦、微笑、悲哀、快乐的图片(均选自于标准的实验图片库)、电脑、e-prime程序
四、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设计
自变量为不同面部表情、区分为(痛苦、微笑、悲哀、快乐)四种。
每个小组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只对一种表情做出反应。
因变量为反应时、准确率,分别是识别的准确率、以及被试对不同面部表情识别的反应时。
五、实验程序:
被试构成: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在弘德楼随机选取了几个自习室,共选取了40个被试。
男女各半,年龄为18-23岁,随机分为四个小组。
研究工具:
在计算机上自编好e-prime实验程序
研究过程
(1)正式实验前被试要先进行几次类似练习,以熟悉按键反应。
(2)被试坐在电脑前,接受相同的指导语。
其指导语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你将继续进行此类题目的正式作答,请用心作答”。
被试按键确认后即开始正式实验、期间不再中断休息。
(3)使用主试自编计算机视觉搜索程序,每帧呈现一副面部表情图片,每幅图片呈现的间隔时间一致,随机播放图片。
每种表情的图片都有10张,每张呈现2次,共呈现20次,所有表情图片共呈现80次。
痛苦按“1”键、微笑按“2”键、悲哀按“3”键、快乐按“4”键。
其中第1小组只对痛苦做反应、2小组只对微笑做反应、3小组只对悲哀做反应、4小组只对快乐做反应。
每出现一幅图要求被试按对应的反应键,计算机自动记录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六、数据处理
采用进行统计分析。
以不同面部表情为自变量,反应时和准确率为因变量。
针对两个反应指标均可分别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独立样本的方差分析来进行差异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