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新教材特点浅谈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特色高中新课程的功能是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
为了体现这一功能,课程改革后,新的高中化学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不少新的特色,本文就这些新特色及其作用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从实验中学习化学必修教材 1的第一章第一节就是化学实验基本方法,选修 6是实验化学,必修 2、选修 1、2、3、4、5、6中还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家庭小实验。
通过实验学化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新的化学知识,为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
只有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真实地体验实验探究的艰辛,真正感受发现的乐趣和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置模块设置模块是高中新课程结构改革的亮点,也是推行新的高中课程理念,体现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实践。
化学教材除化学1、2必修之外,还设置选修1~6六大模块;另外,学校还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模块的设置为教师和学生经验的介入开拓了空间,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教学的组织方式也变得灵活、生动。
适应了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以及满足社会对人多样化的需求。
三大量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印刷精美、形象、直观,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使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和美的享受。
如课本中的甲烷、乙烷、苯、溴乙烷、乙醇等分子比例模型图,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掌握这些有机物的空间架构;一些实验现象插图,能有效地解决课堂演示实验中现象不明显的问题,同时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实验现象;通过飞机、自行车、硅太阳能电地、计算机芯片等许多实物照相图片,学生就能很容易地了解合金、晶体硅等物质的广泛应用情况。
四许多学习小“模块”如:学与问、资料卡片、思考与交流、科学史话、科学视野、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等。
高中化学新教材(人教版)教学感悟通过参加新教材的培训,网上进行了大量的新课程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笔者体会到新课程的改革和新教材的编写是成功的。
现浅谈对化学新教材(人教版)的认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是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编写的,全套教材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共计8册。
一、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的特点1.保证基础性,突出时代性,体现选择性(1)必修模块教科书精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重点,既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为继续学习选修课程的学生打下必要的基础。
(2)选修模块的内容以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主,注意到与必修模块的合理衔接。
选修模块的内容和必修模块同属于高中化学这门课程,在学科知识与教育理念上保持着内在系统性和水平的一致性,但相互之间又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2.合理构建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教科书注意正确处理社会发展需求,知识的逻辑顺序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的关系,处理好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区别与联系、各模块内容的要求与结构,合理构建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3.重视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了帮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科书中编入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做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
例如,探究铁盐和铝盐的净水作用,调查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设计电池装置,上网查阅元素周期表等。
二、新教材的教与学1.教师的教学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角色。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就是要由原来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角色转变不是减轻而是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我们要让学生感悟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涵着许许多多的化学知识,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创造了无数的新产品进入每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使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受益匪浅,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给人类原本和谐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黑臭的污水、讨厌的烟尘、难以处置的废物和各种各样的毒物……要让学生明白只有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体现先进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的人文精神作为技术的依托。
对比新旧教材,认识新教材的变化及特点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编写的人教版新教材于2021年9月,分别在北京、天津、辽宁、山东和海南二市三省的高中起始年级开始使用,现对高一年级使用的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2,3](以下简称新教材),与大多数地区仍在使用的人教版化学旧教材(必修)[4,5](以下简称旧教材),在章节目录、栏目设置、具体内容变化等方面进行对比,从中发现变化之处的同时,寻找其变化的特点。
一、章节目录变化对比及其意义从章目录看,新旧教材均为八章,新教材(必修)作为一个整体.统一顺序进行编排,分为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四章,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八章;而老教材把必修内容分为两个模块,且必修l 和必修2均按照从第一章~第四章的顺序编排。
具体章节目录见表1和表2。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新教材在保持化学主干知识基本不变的同时,章节顺序有所调整、部分目录名称发生了变化,从中可体会到调整的目的。
1.章节内容的增加、删减及顺序调整(1)删除旧教材必修l的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方面,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主要内容在初中化学已作介绍;另一方面,化学本身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内容的始终,部分实验基本操作可融入相关实验中,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将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调整为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
一方面,直接呈现“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可加深学生对新名词的印象;另一方面,使教与学的难度相对分散并后移,从而减轻学生刚进入高中即遇到学习的拦路虎,解决阻碍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的问题。
在第八章增加了“化学品的合理使用”一节,涉及农药、化肥、医药、食品等多个领域,意在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
(2)按照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事物规律,将“物质结构一元素周期律”穿插在元素化合物之间并由原来的下学期调整到上学期。
学生熟悉的、易于掌握的典型金属元素钠和典型非金属元素氯的学习,奠定了对“物质结构一元素周期律”学习的基础,容易形成元素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即“位置一结构一性质”的关系,为后续氮和硫的学习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
关于高中化学鲁科版新教材的特点高中化学鲁科版新教材是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由著名化学学者撰写的全新教材。
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注重化学观念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化学观念的培养。
新教材采用了基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从而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内容丰富、系统结构新教材的教学内容丰富、系统结构,完整涵盖了高中化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基础理论、重点实验、化学计算、化学与社会等。
同时也补充了许多新的内容和热点问题,如新材料、能源化学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化学的新动态和前沿知识。
三、注重实践操作化学学习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理解,新教材注重实践操作的贯穿始终。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自主探究化学问题、思考化学现象背后的原理。
并通过丰富的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
四、渗透环保、安全意识新教材的内容体现了渗透环保、安全意识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养成安全操作意识,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加深了学生对环保、保安职责的认识和理解。
五、文化底蕴深厚新教材注重体现化学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借助生动的故事和实例,展示了化学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应用和贡献,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时也能接触到人文、生态、科技知识等多元文化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质。
结语:新教材的出版,充分体现了鲁教版对教师和学生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为化学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希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新教材,为有志于化学探究和研究的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
运用高中化学新教材进行教学的思考摘要:运用高中化学新教材进行教学是目前我国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主要课题之一。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材有了新变化,如何将这些变化蕴含的教学理念通过老师教学完整的实施下去是目前的教学主要工作。
本文将通过分析新教材的特点,提出新教材教学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教材思考1.高中化学新教材系统的特点高中化学新教材的使用是新课改在教材方面实现学生为教学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思考能力的探索和实践。
相对于传统化学课本来说,高中化学新教材最突出的外在特征就是教材栏目的设置,这些新增栏目对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本文将介绍高中化学新教材系统的特点1.1高中化学新教材通过内容编排的改变实现了教学理念的改变高中化学新教材通过内容编排的改变实现了教学理念的改变。
一是,新教材采用了模块时教学,通过模块编写教材,并通过模块将内容主体展现出来,而传统的教材基本都是依靠章节进行教学,这就造成人为割裂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对系统教学带来困扰。
二是,高中化学必修和选修的课程调节也有利于文理科的划分。
传统教育方式下,很多学校都是在高一进行文理分科,文科生不在涉及理综教学,理科生不在涉及文综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下,造成了理科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和文科生在化学物理方面教育的缺失。
虽然部分高校在传统教学下做出了调整,通过延迟分科时间和开奖部分课堂等行为,实现了文理科生知识的局部互补,但是效果有效。
新教材下,通过模块化发展中选修和必修的选课,实现了文理科划分教学的互补性。
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课程有力的帮助了文科生的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选修课程也给了高中理科生学习深入的有力条件。
三是,内容编排的改变实现了教学理念的改变。
新教材设计新,必然带来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多元化需求,而高中化学新教材,通过课本内部栏目编排和模块发展方式,为学生发展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高中新教材《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3种版本的编写特点分析摘要通过对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教材的3种版本(人教版、山东科技版、苏教版)的结构、内容进行研究和对比,从教材框架结构、学习栏目、插图与表格、知识点深浅度、实验等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了3种教材各自的编写特点与风格,以期为新课标下的中学化学教师选择教材、教法以及把握教学尺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教材编写特点比较建议进入21世纪后,我国全面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战略计划。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是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里程碑。
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导向编写的3种版本的高中化学教科书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宋心琦主编,以下简称人教版)[1];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王祖浩主编,以下简称苏教版)[2];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王磊主编,以下简称山东科技版)[3]。
在6个选修模块中,《有机化学基础》是一门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揭示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关注有机物在日常生活、人类健康和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应用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学习研究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增进学生对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的认识并发展他们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有机化学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提高人类社会文明发达程度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研究、比较和分析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教材的不同版本,有利于广大教师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了解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方法的优化,对正确把握新教材的教学尺度,选择教材的版本、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材设置形式比较1.1教材的体系结构比较从3种教材纲目可以看出,虽然3种教材在内容编排顺序上,与新课标并不完全一致,但是3种教材都能严格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高中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内容,在内容设置和编排结构上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
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新教材特点浅谈品读与研讨《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后的体会作者李双峰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新阶段,由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高中化学教材的6个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已经陆续摆到广大实验区老师和学生们面前。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尽快渡过选用选修模块教材的困惑期,组织部分一线教师利用暑假期间成功编写了一套具有指导作用的化学选修模块的《学材》和《教学设计》。
因此,笔者有幸在六月底就拿到选修模块中《化学反应原理》的黑白版。
通过两个多月的自我品读与研究以及暑假期间参与新课程培训进行的研讨,感觉收获颇丰。
本文试着对选修模块的《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谈谈品读与研讨后的体会,一孔之见以其求教于方家。
一、品读与研讨模块内容的整体体会“新世纪”版高中化学教材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统领,以“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反映化学与个人、社会、环境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STS内容”,作为三条内容线索贯穿始终,富于整体联系。
《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好地实现了三个维度目标、三条内容线索的融合统一、有机整合,做到了“既破又立”。
《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对于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处理,使该教材既充满了新意,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该教材设置了“联想•质疑”“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迁移•应用”“概括•整合”等学习活动栏目,这些栏目与必修化学教材中的栏目具有一定的衔接性,更体现了高中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发展的特点。
可以说该教材就像浓缩的优秀教学设计,使得教师不用花很长时间准备,忠实地利用栏目设置进行教学活动就可以开展高水平的教学。
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新教材特点刍议——以《化学反应原理》为例鲁科版教材发表时间:2018-04-25T15:57:55.98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上作者:陈永平[导读] 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产物,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基础,更是教学目标及其教学内容的基础实现陈永平(蒙城六中,安徽省亳州市 233500)摘要: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产物,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基础,更是教学目标及其教学内容的基础实现。
基于传统基础上的教材凝集了人类文明及其知识精华的权威性和学术性、知识性竞争。
构建以人为本的核心竞争,挑战态度和情感、价值观念上的隐性挖掘,并在此基础上探究高中化学模块教材的特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转变教学的目标取向,挖掘本体的知识内涵,构建深度的关注和多元化的教材定位及其有效定义。
转变思路,构建有效教学体系,实现引导式学模块建设,保证高中化学选修模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关键词: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一、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新教材的基础特征——立体化和灵动化高中化学和初中化学相比之下增强了很大的难度。
因此想要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取向进行构建平台,实现内容和线索、侧重面上的有效构建。
必修模块部分的化学,是利用实验的方式进行实现反应速率及其反应之间的限度控制,并在模块化的层层推进中实现“化学反应原理”的深入和作用构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化学反应和化学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内容上的平衡关系,同时根据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的有效规律,而后根据这些规律有效的进行实现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此种教学方式呈现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螺旋式的知识点上升趋势,不仅层次分明,知识的逻辑性也展现较强的科学性。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完美的有机融合,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1]。
高中新教材山东科技版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是需要适应不同发展、需求和不用兴趣学生的共同理念进行构建的。
选修部分更应该在体现基础上进行内容发展的延续,展现学习化学反应的实质,体现“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功能性价值。
235美眉 2024.2下教研与美育观点交流基于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新旧教材的比较的研究思考李娟鹏(甘肃省陇南市第一中学,甘肃 陇南 746000)摘 要:高中化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中化学教材也在不断更新。
新的教材在知识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都有所突破。
为此,教师需要深入思考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板块之间的差异,并找到各板块的特点。
从多方面研究教材,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新旧教材对比;教学方法;思维培养;学生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高中化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作为我国高中化学教材的主要版本,不断更新完善,力求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全面、实用的知识。
本文将对比分析高中化学人教版新旧教材必修板块的差异,并基于新教材的教学措施以及教学实践的反馈,探讨其对教学的影响。
通过对比,的确新教材的特点和优势,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新教材提供参考。
一、研究化学新旧教材必修板块差异的必要性研究化学新旧教材必修板块差异的必要性在于探究教材更新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为教师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涌现,旧教材可能无法覆盖最新的科学进展,因此教材内容需要更新。
通过研究和比较新旧教材,了解新教材是否对知识进行了补充和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其次,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上存在差异,通过研究和比较可以寻找新教材的优势和局限性。
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利用教材资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
因此,研究化学新旧教材必修板块差异的必要性在于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化学教育的发展。
二、研究化学必修板块新旧教材的价值(一)明确课程教学侧重点比较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对于明确课程教学的侧重点具有重要价值。
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新教材特点浅谈品读与研讨《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后的体会作者李双峰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新阶段,由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高中化学教材的6个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已经陆续摆到广大实验区老师和学生们面前。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尽快渡过选用选修模块教材的困惑期,组织部分一线教师利用暑假期间成功编写了一套具有指导作用的化学选修模块的《学材》和《教学设计》。
因此,笔者有幸在六月底就拿到选修模块中《化学反应原理》的黑白版。
通过两个多月的自我品读与研究以及暑假期间参与新课程培训进行的研讨,感觉收获颇丰。
本文试着对选修模块的《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谈谈品读与研讨后的体会,一孔之见以其求教于方家。
一、品读与研讨模块内容的整体体会“新世纪”版高中化学教材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统领,以“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反映化学与个人、社会、环境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STS内容”,作为三条内容线索贯穿始终,富于整体联系。
《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好地实现了三个维度目标、三条内容线索的融合统一、有机整合,做到了“既破又立”。
《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对于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处理,使该教材既充满了新意,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该教材设置了“联想•质疑”“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迁移•应用”“概括•整合”等学习活动栏目,这些栏目与必修化学教材中的栏目具有一定的衔接性,更体现了高中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发展的特点。
可以说该教材就像浓缩的优秀教学设计,使得教师不用花很长时间准备,忠实地利用栏目设置进行教学活动就可以开展高水平的教学。
《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的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更好地体现出化学科学的本质和真实面貌。
该教材为教师的化学教学创造提供了很好的引导和空间,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该教材从“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及“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三方面介绍有关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现代化学工作者都知道这些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对于深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是极为重要的,它们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用价值。
这些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一方面是核心的基础化学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将来从事化学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模块栏目的特点:立体与灵动新课程新教材倡导“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化学”,作为选修模块的《化学反应原理》也突出了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的思想方法。
该教材为了体现科学的学习规律,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采用了丰富多样、功能强大的教材栏目体系作为教材内容的主要呈现方式。
这些栏目为教材建构起一个立体网络式结构,改变传统教材的单一线性模式,支持建构性、结构性和整合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既便于老师教,又便于学生学。
“联想•质疑”有利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探究”有利于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探索,体验过程与方法;“交流.研讨“可培养学生表达、分析、归纳总结和综合能力;“历史回眸”“资料在线”“身边的化学”“追根寻源”等栏目内容,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化学与技术”“化学前沿”可使学生了解最先进的化学领域新成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活动与探究活动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因此《化学反应原理》教材像所有的化学新教材一样,把过去的“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转化为课堂的“活动•探究”活动。
该教材的“活动•探究”一方面通过活动的程序性内容介绍让学生进行的研究能够“研有所据”,达到“研有所获”;另一方面通过“方法导引”和“资料在线”对于重点的探究活动给予化学问题解决策略和一般思路的提示,或者为学生思考、分析有关问题,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提供有关的理论依据和理化数据,体现了《化学反应原理》教材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过程与方法教育的理念。
《化学反应原理》教材对新知识的处理,基本上都是从“联想.质疑”开始。
运用实景性图片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营造出有意义的学习情景,鼓励学生联想已有的经验和所熟悉的事物、现象,从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激发思考,明确学习方向。
在新知识的学习阶段,运用“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等栏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化学实验思考有关的问题,或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探究或进行有关的调研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等多种活动方式建构起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体现了建构性的学习过程。
同时,该教材还利用各种资料性栏目例如“历史回眸” “资料在线”“身边的化学”“化学与技术”“化学前沿”“追根寻源”等栏目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促进对教材正文的多角度理解等作用,体现了教材的选择性功能。
在每一核心内容学习结束时,运用“迁移应用”和“概括•整合”,让学生学以致用,或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组织和精致,理解、把握其中本质性的规律,建立知识网络,这又体现了学生认知的结构性和整合性。
三模块内容特点:走向定量高中化学新教材改变历史上的几种教材以采用降低难度、删减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来解决学生水平差异的问题,尝试和探索着通过课程设计取向的多样性、教学要求和内容处理的层次性,体现学习的选择性,从而保证高质量的基础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化学”。
必修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与化学相关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选修化学课程模块和相关学科课程提供必要基础。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
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更深刻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化学科学素养,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因此选修模块的教材要以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为主,注意到与必修模块教科书的合理衔接,促进基础知识的深化与分析,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作为选修模块的《化学反应原理》是为对化学原理有较高要求的学生所设计的,在陈述方式和内容深度上仍保持高中阶段应有的要求及与基础模块的衔接,但是更注重于学科知识的认知过程和要求,在叙述与推演上更重视事物间的科学内涵与发展的逻辑关系。
认真品读与研究《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内容,我发现它与以往教材相比最鲜明特点是:从过去的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分析。
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现代化学的最基础最核心的化学知识和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内容本质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化学知识“含金量”,促进学生专业品质和科学素养的更进一步提升。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将过去教材中的很少出现的一个定量的学生实验“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放到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探究”,成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部分教材和教学中的主干组成。
“化学反应的焓变”由过去的简单了解要求提升到新教材应用盖斯定律进行探讨与计算。
这样从定量层次讨论化学能转化问题,使大家对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第2章“化学反应台的方向、限度与速率”是在具有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初步概念并已经能够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基础上引入“焓变”与“熵变” 定量探讨化学进行的方向,引入“化学平衡常数”定量探讨和描述化学反应的限度,应用化学平衡常数和“气体分压定律”定量探讨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引入“反应速率常数”定量探讨浓度、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入“活化能”,结合反应速率常数定量探讨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3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是在能够应用理论定量分析化学反应的可能性、计算反应的最大反应限度和平衡移动情况的基础上引入“电离平衡常数”对水溶液中的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进行定量探讨和研究;引入“溶度积”对沉淀在水中的溶解平衡和沉淀的溶解与生成、转化进行定量研究和探讨。
《化学反应原理》在内容上如此多的定量探讨的内容,在高中阶段有什么用途和意义呢?在过去的教材使用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的“这个反应为什么可以发生而另一个反应却不能发生?”、“这些反应条件怎样影响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为什么生成的沉淀是这种物质而不是那种物质?”等等问题让我们欲言难齿而苦恼。
例如初中化学课本C还原CuO的反应产物是Cu和CO,而高中2产物为Si和CO。
为什么C在这两个相类似的反应里被氧化化学课本C还原SiO2的产物不一样呢?根据《化学反应原理》第2章“化学反应台的方向、限度与速率”引入的“焓变”与“熵变”对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影响的知识,我们可以依据△H-T△S的值的大小判断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现在我们就可以这样和学生一起对上面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对于C还原CuO所发生的反应有下列两种可能情况:1、如果反应为:2CuO+C=2Cu+CO2↑,则△H-T△S =(-394.4+2×0)-[2×(-127.2)+0]=-140.0(kJ)<02、如果反应为:CuO+C=Cu+CO↑,则△H-T△S =(-137.3+0)-(127.2+0)=-10.1(kJ)<0根据以上计算的△H-T△S均小于零,说明这两个反应都有可能发生。
但反应(1)的△H-T△S更负,因此反应按照(1)式进行的趋势占优势,说明C还原CuO的反应里,将C的氧化产物写成CO2更合理。
实验结果表明C的氧化产物也是CO2。
对于C还原SiO2,我们也可以做相似的定量研究:1、如果反应为SiO2+C=Si+CO2↑,则:△H-T△S =(-394.4+0)-(-805.0+0)=-394.4+805.0=410.6(kJ)>02、如果反应为SiO2+2C=Si+2CO↑,则:△H-T△S =[(-137.3)×2+0]-(-805.0+2×0)=530.4(kJ)>0由于△H-T△S均为正值大于零,则这两个反应在标准状态都不能自发发生。
那么在高温下能否进行?我们可以用△H-T△S进行进一步计算与研讨。
当反应为SiO2+C=Si+CO2↑时,△H°3=(-393.51+0)-(-859.4+0)=465.89(kJ)△S°3=(213.64+18.7)-(41.86+5.69)=184.79(J·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