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教案《速度》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第2节速度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速度定义和单位。
3.了解测量速度基本方法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方式,找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和测量速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扩散性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速度的探究过程和对“生活、物理、社会”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树立刻苦学习掁兴中华的信念。
速度概念的建立及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
设计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案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多媒体电脑1台纸两张16开米尺一把手表秒表一只。
师:同学们,你们在动物世界中看到猎豹追捕鹿和爬行的蜗牛吗,请同学生们观看一段录像:仔细观察,从中可得到什么。
播放多媒体生:观看录像,体验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
师: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比较运动快慢呢?生:小组讨论,设计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并交流。
活动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师:取二张16开纸对折,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请同学们猜一下,哪一张纸片下落得较快生:猜想哪一张纸片下落得较快。
师:同学们,通过什么方法来证实你的猜想生:齐答用实验方法。
(四人一组实验)师:你是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生:讨论并回答,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先落地的纸片运动得较快。
师:板书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1.运动的距离相同时比时间,时间短、运动快,时间长、运动慢。
师:有没有其他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生:讨论并回答,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当它们都在空中时,离地较近的纸片运动得较快。
师板书。
2.运动的时间相同时比较距离,离地较近的运动较快,离地较远的运动较慢。
师:从上可知,物体运动快慢与哪些物理量有关,能否用距离和时间的比值来表示运动快慢生:讨论并回答,物体运动快慢与距离和时间有关,并用距离和时间的比值来表示这个比值越大,运动越快。
师:如果让两张纸片从不同的高度释放,又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生:讨论后回答,只要分别测出各纸片的下落高度s和落地时间t,求出比值s/t s/t大的纸片运动得较快。
教学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2 速度一、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 速度的计算: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v = s/t,其中 v 表示速度,s 表示位移,t 表示时间。
3. 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等。
4.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或一段位移内的速度;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5. 速度的变换:速度的变换公式为 v = v0 + at,其中 v0 表示初速度,a 表示加速度,t 表示时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变换公式的应用,以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2.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速度的变换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物体,如汽车、自行车等,思考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如何区分的。
2. 知识讲解:(1) 介绍速度的定义,解释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 v = s/t,并解释位移、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3) 介绍速度的单位,讲解米每秒(m/s)和千米每小时(km/h)等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 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
3. 例题讲解: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辆汽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不同路程的速度。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计算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通过相同路程的速度。
苏教版初二物理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速度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速度的计算公式。
(2)理解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能够解决简单的速度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2)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速度计算的应用。
(2)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实例引入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感受速度的变化对位移的影响。
2. 概念讲解(1)速度的概念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
其计算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
速度的单位为米/秒(m/s)。
(2)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当速度不变时,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当速度变化时,位移与时间不成正比。
3. 计算练习让学生进行速度的计算练习,包括已知速度求位移、已知位移求速度等。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巩固速度计算的方法。
4. 拓展应用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探究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汽车行驶的速度、飞机飞行的速度等。
5. 练习与总结让学生进行速度计算的练习,并总结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探究速度变化对位移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例、概念讲解、计算练习、拓展应用等环节,让学生全面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同时,通过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的讲解,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速度概念及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探究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文档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5.2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主要涉及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速度的计算:速度=路程÷时间。
3. 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等。
4. 速度公式的应用:通过速度公式可以计算物体在不同时间通过的路程,或者在不同路程下的速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实际问题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在不同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物体,如汽车、自行车等,思考如何描述它们的运动快慢。
2. 概念讲解:介绍速度的定义,解释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公式讲解: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并说明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或千米每小时(km/h)。
4. 例题讲解:运用速度公式讲解几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自行解答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速度单位换算:讲解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m/s=3.6km/h,让学生掌握不同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7.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速度2. 板书内容:速度的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公式: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单位: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速度公式应用: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已知一辆汽车行驶了200km,用了3小时,求该汽车的速度。
苏教版初中物理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米/秒(m/s)。
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如何表示的吗?2. 讲解速度的概念:介绍速度的定义、单位及表示方法。
3. 速度的计算公式: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4. 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分析生活中实例,如交通工具、运动员比赛等,让学生了解速度在实际中的重要性。
5.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讨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速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苏教版初中物理教材。
2. 多媒体课件: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等内容。
3. 练习题:有关速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生活实例:交通工具、运动员比赛等,用于讲解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5.2 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的概念,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理解它的形成过程)(2)初步尝试测量速度(3)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初步了解探究的过程;(2)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和交流、收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速度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2)通过测量实践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速度的概念建立速度的测量2、难点: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计算的解题规范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既是前面长度、时间的测量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安排了两次学生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在不同问题情境下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方案,并进行实测,进一步加强他们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技能。
活动为学生设置了真实的物理问题情境,使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如何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则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本节教学中首先从比较运动快慢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是有实际意义的,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讨论引出速度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观察、学会探究。
六、教具准备大小纸锥,秒表,刻度尺,多媒体。
七、教学程序(一)情景引入,体会比较运动快慢的重要性观察两段视频:奔跑的猎豹和爬行的蜗牛,体验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
《速度》教学设计及反思溧阳市实验初中傅冯国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是在前四章初步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第五章长度和时间测量基础上,针对学生发展和学习内容的需要,安排设计的一节内容。
他继承了前四章从生活到物理的教材编写特色,同时为后续的物理学习奠定了基调。
学情分析:小学数学及初中数学在速度学习及训练方面较多,而在单位换算及物理意义的构建上由于学科局限,较少涉及速度的物理意义。
本节课是常规的概念课,对教师来说可能驾轻就熟,但对学生来说,他们将遇到学习物理以来的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建立严谨的物理概念;第一次学习用严谨的方法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第一次学习复合单位及换算关系;第一次学习设计表格;第一次学习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第一次学习用规范的方法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以及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把本节课的重点作如下三个创新:一、把教材中用纸锥下落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改成观察图片。
原因:1、静态的图片能突出观察重点,动态的实验很难具有复制性和重复性,不人为设置认知难度。
2、图片用生活中常见的观众和裁判的方法,更贴近生活实际。
二、针对测纸锥速度活动中重在方法应用和器材使用方法的巩固,把重点放在需测物理量、器材选择和表格设计的思考上面,对实验结果略过,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三、重视解题规范。
从学生的知识准备来看,课本中的例题用数学方法即可解决,因此重点在解题规范和规范中的物理意义。
本节内容无论是从学生的知识准备,还是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都至关重要。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按以下程序展开。
首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快慢入手引入课题,降低认识难度,使学生具有亲切感。
然后,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路程和时间的比较引入速度概念。
接下来,按常规概念课的教学按定义、公式、单位、应用进行教学。
其中应用部分分别设计了一个实验和一个例题分析。
二、速度一、教学目标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了解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能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3.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会速度单位的换算;4.在实验过程中,养成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通过对奥运冠军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速度概念的建立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三、设计思路本节设计源于三方面认识:1.学生对速度的了解源于小学及初一数学的行程问题;2.速度这一物理量采用比值法定义,这是第一次;3.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和速度概念如何从物理角度建立起来,这是本节的重难点,是本节教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因此,在速度概念建立上,让学生通过相关图片、视频来理解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这样引出“速度”这一物理量时,学生较易接受。
在讲授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采用实验的方法,步步引导,使学生既理解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又使学生能认识到速度定义是采用了比值法,为以后的再学习铺垫一个良好的基础。
实验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并能通过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打开学生思路。
四、教学资源1.锥角不等的两个纸锥、米尺、秒表等;2.多媒体及本节课件。
五、教学流程(一)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观看视频:为什么“豹可以捕捉到鹿”及图片“不紧不慢的蜗牛”,使学生感性认识到豹跑的“快”,蜗牛爬的“慢”。
引出: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他们的快慢呢?2、活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从纸锥做法出发,到引导学生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猜想,再到学生动手操作。
(要求学生将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提出问题:我们是怎么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引导学生:下落的高度相同,不同纸锥落地所用时间不同,用时长的运动慢,用时短的运动快从而引出是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比较二者运动快慢的提出问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比较出二者运动快慢呢?引导学生:我们如果让两纸锥都运动4秒,比较他们谁下落的更多,这样能不能得出谁快谁慢呢?经学生讨论,引出是采用了“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来比较二者运动快慢的。
1、测纸锥下落的速度⑴根据速度公式讨论实验中要测量的物理量⑵讨论得出实验所需器材,并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适当器材⑶让学生上黑板设计实验表格,然后作适当的点评和总结⑷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并完成最后的速度计算2、速度公式的应用⑴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提出问题:得用速度公式可以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那么如何得用速度公式计算路程和时间呢?强调:单位统一例题:演示物理中计算题的解题过程,要求学生一定要注意物理中计算题的解题格式1、如图中交通标记牌显示的是限速40千米/时,距离上海还有8千米,若汽车以此速度保持不变,计算一下,到达上海需要多少时间?让学生尝试完成例题2,根据学生解题情况进行点评,对学生解题格式进行规范化要求,并借此题再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刘翔110米栏决赛成绩是12.91s, 中学生骑车的速度为15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大?总结: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⑴解→公式→代入→计算→结果→答⑵一般带单位计算在教师引导下讨论得出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表格、然后完成实验及数据处理结合小学及数学知识讨论得出计算路程和时间的公式尝试完成两例题的计算,初步体验物理中计算题的解题格式度培养学生动物操作能力进一步理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让学生初步体验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过程让学生规范解题格式借例题再次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激发学习的激情板书速度一、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二、速度的定义:1速度定义2速度单位3计算公式(例题板书)教学反思40上海。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2 速度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
2. 详细内容:(1)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速度的单位及换算;(3)速度的物理意义;(4)速度公式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2. 学生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认识到速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速度单位换算;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公式的记忆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高速运动,如汽车、自行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运动快慢的表示方法。
2. 知识讲解:(1)介绍速度的概念,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s/t;(2)介绍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如m/s、km/h等;(3)讲解速度的物理意义,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4)举例说明速度公式的应用,如已知路程和时间,如何计算速度。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步骤,理解并掌握速度公式的运用。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速度2. 板书内容:(1)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v=s/t;(2)速度的单位及换算;(3)速度的物理意义;(4)速度公式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一辆汽车行驶了200km,用了3小时,求这辆汽车的速度;(2)已知一名运动员跑了100m,用了10秒,求这名运动员的速度;(3)一辆自行车行驶了15km/h,行驶了30分钟,求它行驶的路程。
2. 作业答案:(1)这辆汽车的速度为66.7m/s;(2)这名运动员的速度为10m/s;(3)这辆自行车行驶的路程为25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