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气象目标特征素材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82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2课《天气的影响》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天气的影响》是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通过观察和体验,使学生认识到天气变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天气的关注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天气现象的认知、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天气变化的预测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天气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具体影响以及天气变化的预测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充满兴趣,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现象,知道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关注天气变化的习惯。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天气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天气现象,知道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天气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感知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天气问题。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分享探究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天气现象的相关知识,准备相关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观察并记录近期天气变化,准备交流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近期天气变化的情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 weather 现象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晴天适合户外活动,雨天适合室内活动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天气变化,并讨论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气象万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的基本常识。
2、制定《气象科普小报》编辑计划。
教学过程:一、引入1、谈话,确定主题,感受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关心天气。
每年的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这个日期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吗?外星人友友又将与同学们一起经历编写《气象科普小报》的全过程,我们来给他说说地球上的气象吧。
师生举例:草船借箭、借东风、排涝抗旱等事例。
讲述:世界上有些地方没有冬天,终年炎热,挥汗如雨,人们不知道雪是什么模样。
有些地方千里冰雪,寒冷刺骨,人们住在冰块砌的屋内烤火取暖。
有的时候,晴空万里,骄阳当头;有的时候,阴雨连绵,寒风刺骨。
这说明了在现实社会中,了解天气的变化是多么重要,无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是生活学习,无一不与天气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要了解每天或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了解天气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交流:还有哪些人比我们更加关心天气,为什么?(如渔民、旅客、农民、战士、建筑工人等。
)结合教材P12,教师指导学生将其他学科与科学相结合,用儿歌、古诗等描述天气情况。
2、角色扮演:呼风唤雨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说说自己对天气变化的感受。
以角色扮演的形式,通过姿体语言来表达同学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达到补充、巩固的目的。
二、明确目标讲述: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编写一份《气象科普小报》。
1、讨论内容我们准备向外星朋友介绍什么?讨论:全面比较地球上气象的种类,筛选出一些典型的、常见的气象,并了解它们形成的基本原因。
确定《气象科普小报》的主要组成部分。
2、了解编辑科普小报的一般流程(1)确定主题。
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爱好或社会热点选择主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特点。
(2)搜集素材。
针对主题,有目的地通过实验、访谈、调查、查阅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包括文字记录、图片、表格等,并对搜集的素材进行必要的整理、选择。
(3)排版编辑。
要求做到版面生动活泼,图案新颖贴切,不出现科学性错误。
小小气象员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习常见的天气现象和气象仪器。
3. 能够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并能准确描述。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气象教具:温度计、雨量计、风向标等。
2. 天气图片或图表。
3. 白纸、彩色笔、剪刀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气象1. 导入(10分钟)首先,教师可通过展示一些天气图片或图表来引起学生对天气的兴趣。
然后,提问学生:“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哪些天气现象?”让学生们轮流回答。
2. 探究(2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天气现象的原因和气象仪器对天气的观测。
a. 天气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根据他们的观察和经验,总结出不同天气现象的原因,如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
b. 气象仪器:出示温度计、雨量计、风向标等气象仪器,并让学生自由探索和尝试使用这些仪器。
3. 操练(2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分别拿到一部温度计、雨量计和风向标,并根据教师的指导和讲解,进行实际操作和观测。
学生可以互相配合,观测不同时间段的温度、降雨量和风向。
4. 总结(10分钟)请学生结合实际操作和观测结果,回答以下问题:a. 温度计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怎么使用温度计?b. 雨量计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怎么使用雨量计?c. 风向标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怎么使用风向标?d. 为什么气象观测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第二课时:观察和记录天气1. 导入(10分钟)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到的天气现象和气象仪器。
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对天气的观察和记录很重要?”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2. 探究(20分钟)让学生分组观察校园内的天气现象,并记录在白纸上。
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可以观察的项目,如温度、风向、云的形状等。
学生可以使用温度计、风向标等仪器进行观测,也可以通过肉眼观察。
3. 操练(20分钟)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观察和记录结果。
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补充观察结果。
小班科学活动《天气预报》案例分析《天气预报》是小班建构式课程《下雨的日子》中的一个科学活动,科学活动是一个比较乏味的活动,怎么样引导幼儿学习,让幼儿对科学活动充满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去思索、去研究。
为了让幼儿感兴趣,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情景设置,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以“端午节,小兔一家想去游玩,可不知道这几天的天气如何”为主线设置情景。
二、认识天气的标志,让幼儿了解天气的特征。
通过教师以气象预报员讲天气,并用图片表示天气的情节,让幼儿初步了解这几天的天气,并让幼儿说说各种天气的不同特征,认识天气的标志。
如:晴天的时候有太阳,我们可以干什么?雨天我们要注意什么?刮风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做?并请幼儿说说你喜欢的天气,为什么喜欢。
接下来教师再让幼儿猜猜另一种天气,那是冬天的时候才有的,并出示相应标志。
最后根据天气贴图片。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准备的教具颜色可丰富点,更易幼儿接受。
在让幼儿说说喜欢哪个天气时,教师可统计一下,为下一环节作铺垫。
在让幼儿说喜欢的天气时,也可让幼儿说说为什么不喜欢其他的天气,可以从反面讲一下。
)三、游戏:用动作表示天气,进一步了解天气的特征。
引导幼儿说说天气除了可以用图画出来外,还可以用动作表示,说说用什么动作表示。
手臂向上围一个圆当作太阳,表示晴天;张开五指,从头顶向下摇动手腕,表示下雨;高举双手,在头顶左右摆动,表示刮风;紧握拳头,轻敲大腿,表示下雪。
师幼进行游戏。
(在此环节中,虽然游戏氛围很浓,但教师的引导语不够,可以再形象化一些。
比如:天是会变的,这天天气很好,大晴天,忽然天刮起了大风,然后下起了雨,最后还下起了雪。
)@@我是分割线@@四、活动延伸:背脊上的天气预报。
介绍游戏玩法:找一好朋友,让他背对自己,在好朋友的背上用手的动作表示天气,让他猜猜是什么天气。
如:晴天,两手平放背上;雨天,用一个手指轻敲背部;刮风,手掌在背上抚摸;下雪,两个拳头轻敲背部。
整个活动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幼儿有时会看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形象而又明确的标记中,认识了天气。
地理高一年级第二节课气候与气象的优质课地理高一年级第二节课:气候与气象的优质课气候和气象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为高一年级学生设计一节优质的地理课,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气候与气象,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
【引言】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地理课程。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气候与气象的知识,探索它们对地球与人类的重要性。
让我们一同进入这个神秘而有趣的世界吧!【第一部分:气候与气象的概念】1.1 气候的概念气候指的是某地区长期天气的统计记录,通常涵盖较长的时间跨度,可以是几十年乃至几百年。
1.2 气象的概念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象要素的科学,主要关注的是短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度、风力、降水等。
1.3 气候与气象的关系气候和气象密不可分,气候是气象长期统计的结果。
了解气象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第二部分: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2.1 气候区划根据气候特征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区域。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2.2 气候与地貌不同的地貌对气候产生影响。
比如高山地区气温低,降水较多;海洋沿岸则气候温和,降水量适中。
2.3 气候与植被气候对植被的分布和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雨林气候有利于热带雨林的繁茂生长。
【第三部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3.1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2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加速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
同时,森林砍伐、草原开垦等活动也对气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3 应对气候变化面对气候变化,全球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此外,普及环保知识、加强气象预警等也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一、我们关心天气、天气日历1. 我们可以通过气温、云量、降水量、风向和风速等来描述天气。
2. 天气气泡图事例3. 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向等。
4.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
5. 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二、温度与气温、风向和风速1.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2.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
3.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西风是由西向东吹来的风,风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
4.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我们用它来描述风向。
5.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6.简化的风速等级7. 风向标的制作方法(1)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或麦秆),在吸管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2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简翼。
分别插人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
(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三、降水量的测量、云的观测1.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2.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降水量以毫米为单位。
3. 降水量等级表4. 通常测量24小时内的降水量,对照等级表,来确定下雨的等级。
5. 雨量器要放在上面没有遮挡物的较开阔的地方,并固定好。
6. 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它们的形状千姿百态。
7. 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阴天等。
8. 区分晴天、多云、阴天的简单方法是把天空当作一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
9. 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10.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
如果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所以也称它为雨层云。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该节教材继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影响之后,从微观角度分别介绍了锋面系统与天气及高低气压系统与天气等常见的天气系统,以点带面使学生理解不同时空的天气变化,使学生学习贴近生活、运用于实际。
教学思想设计本节内容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
内容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通过适时适量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以学生为主体,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素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自己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感到地理中有生活、生活中离不开地理,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冷暖气团的性质②了解天气变化是不同天气系统作用的结果及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③理解锋面及高、低气压系统的活动与天气状况④识别常见天气系统2.能力目标①辨别并绘制冷暖锋系统②识读电视节目中常见简易天气图,分析不同地区天气系统及未来的天气变化扩展阅读常见的天气系统《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与处理(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原理已掌握,接触过各类天气现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但认识不够深刻需加以引导。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1、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前导: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气象变化的总和,是地球大气层中各种气象要素在长时间尺度上的统计规律。
气候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农业生产等有着密切联系。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地形各异,纬度横跨较广,气候类型多样。
本导学案将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以及主要气象灾害。
二、学习目标:1. 了解我国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认识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3. 掌握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防范措施。
三、学习重点:1. 我国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3.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防范措施。
四、学习难点:1. 区分我国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2. 理解我国不同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
五、学习过程:1. 地图上找出我国常见的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寒带气候等,了解各气候类型的特点。
2. 了解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类型及其特点:台风、龙卷风、暴雨、雷电、干旱、大风等,了解它们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
3. 学习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防范措施:台风来临时要做好防范工作,避免外出等;暴雨时要注意防范山洪、地质灾害等;雷电时要远离高大树木等;干旱时要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4. 小组讨论:就如何应对我国不同气象灾害制定预防措施,并向全班汇报。
5. 教师点评:引导同学们思考气候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农业生产等有何影响,引导同学们重视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
六、延伸拓展:1. 查找关于我国气候变化的新闻报道,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2. 观察自己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象灾害,了解当地的气象特点。
3. 了解国内外关于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相信同学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以及主要气象灾害,进而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中班科学教案小小气象站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的基本概念。
2.认识各种气象现象及其特征。
3.培养观察和记录气象现象的能力。
4.学会使用简单的气象仪器。
二、教学准备:1.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不同气象现象。
2.小气象仪器模型或实物(温度计、湿度计等)。
3.记录表格或工作单。
4.小组合作活动的材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们回顾天气现象,例如今早是晴天还是雨天,有没有在家中见到过变化的雨天和连续假日?这些不同的天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2. 探究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素材,让学生们观察和描述不同的天气现象,例如晴天、多云、雨天、雪天、风天等。
引导学生们讨论这些天气现象的特征,例如晴天时阳光明亮、没有云层;雨天时天空灰蒙蒙、有雨水等。
3. 讨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们了解天气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例如,晴天适合户外活动,雨天适合室内活动。
还可以让学生们分享他们在不同天气下的喜欢做的事情,例如在下雪天打雪仗、在晴天放风筝。
4. 展示气象仪器介绍一些简单的气象仪器,例如温度计、湿度计、风向标等。
展示这些仪器的实物或模型,并简单解释其作用。
例如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湿度计可以测量湿度,风向标可以指示风的方向。
5. 小组合作活动将学生们分为小组,每个小组一份小气象仪器模型或实物,并给予一份记录表格或工作单。
引导学生们在教师的帮助下使用这些仪器,记录当天的天气现象,包括温度、湿度和风向。
鼓励学生们互相合作,共同完成记录。
6. 学生展示邀请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记录表格或工作单,让其他小组的学生们观察、评价和提问。
鼓励学生们互相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有趣事实和发现。
7. 总结引导学生们回顾整个活动,总结他们学到的关于气象的知识和技能。
讨论他们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及其特征,以及气象仪器的作用。
鼓励学生们提出更多问题,深化他们的思考和学习。
四、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们回家观察和记录家附近几天的天气现象,并与家长一起探讨天气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软绵绵的云》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软绵绵的云》主题,选取教材《自然科学》第四章“大气与天气”第二节“云的分类与特征”进行详细讲解。
内容主要包括:云的形成原理、分类方法、软绵绵云(积云)的特征及其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云的形成原理和分类方法。
2. 使学生认识到软绵绵云(积云)的特征及其在天气变化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软绵绵云(积云)的特征及其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云的分类方法、软绵绵云(积云)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气象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放大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美丽的云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云的形态、色彩,激发他们对云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云的形成原理,引导学生学习云的分类方法。
3. 讲解:详细讲解软绵绵云(积云)的特征、形成条件及其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4. 实践操作:分组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用气象器材进行模拟实验,加深对软绵绵云(积云)特征的理解。
5.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如何判断软绵绵云(积云)的天气变化。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天气情况,判断云的类型及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
六、板书设计1. 云的分类与特征软绵绵云(积云)特征:白色、底部平坦、顶部圆滑形成条件:湿润空气上升天气变化:晴转多云,可能有小雨2. 判断云的类型及天气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当地天空的云彩,判断其类型并推测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
2. 答案:根据观察结果,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类型的云,了解它们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推荐阅读教材第四章相关内容,加深对大气与天气知识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的软绵绵云(积云)的特征及其与天气变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