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钻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污染控制要求
- 格式:pdf
- 大小:159.78 KB
- 文档页数:8
石油开采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与规范与要求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开采对于满足全球能源需求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石油开采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包括土壤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并遵循严格的规范与要求至关重要。
一、石油开采对环境的主要影响1、土壤污染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石油泄漏,导致土壤被石油烃类物质污染。
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影响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威胁。
2、水污染石油开采过程中的废水排放,如钻井废水、采油废水等,如果未经妥善处理,可能会含有大量的石油类物质、重金属、化学药剂等污染物,进入地表水或地下水,造成水体污染,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
3、空气污染石油开采过程中的燃烧、挥发和泄漏等都会释放出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对周边居民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4、生态破坏石油开采活动可能会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影响生态平衡。
此外,开采过程中的噪声和振动也可能对周边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殖造成干扰。
二、石油开采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1、源头控制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减少石油泄漏和污染物的产生。
例如,优化钻井工艺,提高钻井液的回收利用率;采用密闭的采油系统,防止石油挥发和泄漏。
2、过程管理加强对开采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处理和监管。
废水应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废气应采用净化装置进行处理,固体废物应进行分类、回收和安全处置。
3、生态恢复在石油开采结束后,及时进行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工作。
种植适宜的植被,恢复土壤肥力和生态功能,减少水土流失。
4、环境监测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对石油开采区域的土壤、水、空气等环境要素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掌握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三、石油开采环境保护规范与要求1、法律法规国家和地方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石油开采的环境保护进行规范。
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公告2012年第18号2012-03-07实施)一、总则(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合理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强环境风险防范,促进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技术进步,制定本技术政策。
(二)本技术政策为指导性文件,供各有关单位在管理、设计、建设、生产、科研等工作中参照采用;本技术政策适用于陆域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
(三)到2015年末,行业新、改、扩建项目均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工业废水回用率达到9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100%。
要遏制重大、杜绝特别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发生。
要逐步实现对行业排放的石油类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
(四)石油天然气开采要坚持油气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油气田整体开发与优化布局相结合,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末端治理,注重环境风险防范,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恢复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五)在环境敏感区进行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的,要在开发前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充分论证,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积极采取缓解生态、环境破坏的措施。
二、清洁生产(一)油气田建设应总体规划,优化布局,整体开发,减少占地和油气损失,实现油气和废物的集中收集、处理处置。
(二)油气田开发不得使用含有国际公约禁用化学物质的油气田化学剂,逐步淘汰微毒及以上油气田化学剂,鼓励使用无毒油气田化学剂。
(三)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应防止产生落地原油。
其中井下作业过程中应配备泄油器、刮油器等。
落地原油应及时回收,落地原油回收率应达到100%。
(四)在油气勘探过程中,宜使用环保型炸药和可控震源,应采取防渗等措施预防燃料泄漏对环境的污染。
(五)在钻井过程中,鼓励采用环境友好的钻井液体系;配备完善的固控设备,钻井液循环率达到95%以上;钻井过程产生的废水应回用。
(六)在井下作业过程中,酸化液和压裂液宜集中配制,酸化残液、压裂残液和返排液应回收利用或进行无害化处置,压裂放喷返排入罐率应达到100%。
《油气田钻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污染控制要求》等三项标准修订编制说明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2019年10月目录1 修订的必要性 (1)2 修订原则及思路 (2)2.1 修订原则 (2)2.2 修订思路 (2)3 修订过程 (3)4本次修订研究内容 (4)4.1国内外法规标准情况 (4)4.2 风险控制值评估结果 (4)4.3 技术经济分析 (5)5 标准最终修订内容 (7)5.1标准拆分整合 (7)5.2 标准主要修订内容 (7)5.2.1 原“油气田钻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污染控制要求”修订内容 (7)5.2.2 原“油气田含油污泥综合利用污染控制要求”修订内容 (15)5.2.3 “油气田含油污泥及钻井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规范”修订内容 (24)6 标准可达性分析 (29)6.1 技术可达性 (29)6.2 经济可达性 (29)1 修订的必要性《油气田钻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污染控制要求》(DB65/T3997-2017)、《油气田含油污泥综合利用污染控制要求》(DB65/T3998-2017)、《油气田含油污泥及钻井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规范》(DB65/T3999-2017)三项地方标准于2017年5月30日开始实施,地方标准中规定含油率不能超过2%(即20000mg/kg),利用途径包括作为油田内部铺垫井场道路、固废场覆土和自然填坑材料。
2018年国家出台了《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标准,该标准规定第二类建设用地土壤中石油烃(C10-C40)含量筛选值不能超过4500mg/kg,风险管控值不能超过9000mg/kg。
地方标准中规定的利用途径与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建设用地有着一定的联系。
为了实现对钻井固体废物和含油污泥更科学的管理,为生态环境部门开展环境管理和油田公司开展废物治理提供依据,需要主要对标准中的石油烃进行修订,新疆环科院开展了《油气田钻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污染控制要求》、《油气田含油污泥综合利用污染控制要求》、《油气田含油污泥及钻井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规范》三项标准的修订工作。
钻井工程环保治理方案一、前言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全球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钻井作为石油勘探的重要环节,其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此,如何在钻井工程中加强环保治理,减少环境破坏,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环保治理的重要性在采取有效的环保治理措施之前,首先需要认识到环保治理的重要性。
钻井作业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废弃物和废气,如果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这些废物可能会对土壤、水资源和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
此外,未经合理处理的废水和废气也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加强钻井工程的环保治理,不仅是为了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存环境和健康。
三、环保治理方案1. 环境影响评价在进行钻井工程前,需要对钻井作业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分析钻井作业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程度及可能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从而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
2. 污水处理钻井作业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其中包括钻井液、洗井液、地层水、生产水等。
这些废水可能含有油污、化学添加剂、重金属等污染物,如果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将对当地的水资源和生态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这些废水进行合理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环保措施。
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将废水中的油污、重金属等污染物去除,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后再进行排放或回收利用。
3. 废弃物处理钻井作业还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如废弃的钻头、废弃的设备、废弃的防喷茶、压裂剂等。
这些废弃物可能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因此,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是非常重要的环保治理措施。
可以采用焚烧、填埋、资源化利用等方法对废弃物进行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4. 废气治理钻井作业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其中包括钻井废气和燃烧废气。
这些废气可能含有硫化物、苯、甲苯、二甲苯等有害气体,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油田生产中井下作业污染及防控措施摘要:油田的开发虽然给石油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但在井下作业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作为石油企业,必须从工艺和工艺入手,不断优化工艺和工艺,避免污染物的发生,并及时采取措施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减少井下作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小。
在不同油井的生产过程中,污染现象也不同。
在现阶段的防治过程中,利用清洁能源的作用,结合一定的技术,有效地开展污染防治工作。
随着环保观念的不断增强,应更加重视提高井下作业污染防治水平,确保高质量完成整个生产任务。
关键词:油田生产;井下作业;污染与防治引言大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带动了社会各界人士对环保工作的关注度逐渐提升。
新时期,越来越多的人群逐渐开始进行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该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热点。
此外,经济快速发展使得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但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在开采中,经常出现一系列问题,对整个行业的正常发展具有巨大影响。
油田井下作业作为开采石油的关键环节,也是很容易引发环境污染的工艺环节,如施工中发生的原油无法回收、外溢等现象,处理不当极易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恶劣影响。
为此,相关人员必须积极进行井下作业的控制,加强整个工艺流程的创新管理,完善开发过程,力求有效降低污染。
1油田生产中井下作业的污染问题分析1.1废水污染问题油田井下作业中,无法避免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相关的工业废水处理不当,势必会引发环境污染问题。
油田井下作业中,涉及到压井液、修井循环水、洗井液等,都会引发污染问题。
此外,井下作业的废水具有一定腐蚀性,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对油井周边区域的水源等产生污染作用。
1.2 地面污染这种污染现象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导致原油生产过程中,掉到地上,造成地面污染的发生。
比如在石油开采过程中,长时间使用防喷器,会出现一定的磨损现象,一旦磨损达到一定程度,在起到防止原油喷发作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从而造成污染的发生。
油田开采主要污染物及其防治技术2011-02-03 13:27:41| 分类:环境影响评价论坛|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油田废水污染防治油田废水污染物种类为石油类,COD、SS、挥发酚、硫化物、氰化物、六价铬、砷等,而主要是COD、SS、石油类,这三种污染物约占所有污染物排放总量的95%以上。
1,钻井废水PH值偏高,一般在8~12之间;含SS和COD高,分别多在2000mg/L以上及500mg/L~10000mg/L之间,石油类在50mg/L~500mg/L之间,而且有很高的色度。
污染防治措施:(1)打丛式井(即在一个井场打多口井,可以提高钻井废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钻井泥浆和钻井废水的排放量);(2)钻井泥浆采用闭路循环系统,完善泥浆四级固控净化手段,杜绝泥浆的跑、冒、滴漏。
用途是可以提高泥浆重复利用率,减少新鲜泥浆配制量,相应减少新鲜用量和钻井泥浆与钻井废水的排放量。
(3)优质泥浆回收利用。
用途是可以减少新鲜泥浆配制量。
(4)使用钻井废水冲洗钻台、钻杆,水刹车、泵拉杆等冷却循环使用,清洗沙样废水要重复使用。
用途是可以提高钻井用水的重复使用率。
2,采油废水一般SS含量高,颗粒粒径小,细菌含量高,油水密度差小,有机物含量高。
水温一般为40-60度。
污染防治措施:(1)采油废水回注。
用途是不仅减少了废水外排,而且能节约大量新鲜用水,缓解油田供水水源紧张的矛盾。
(2)注好水、注有效水,提高注水驱油效率。
用途是可以有效控制原油含水上升幅度,在减少采油废水产生量的同时,减少了无效注水,节约大量新鲜用水。
3,作业废水PH值4~9,主要污染物有COD、SS、石油类、硫化物等。
含硫气田水:硫化物含量高,其他污染物类似采油污水性质。
污染防治措施:。
建洗井水回收流程。
回收洗井水处理后回注,减少洗井水的外排,节约水资源。
用采油废水洗井。
尽可能不用清水洗井,减少新鲜水的用量。
4,油气集输储运废水(1)杜绝油井、管线、储罐保温伴热循环水的漏失。
钻井废物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规范钻井废物的管理行为,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钻井作业的单位及个人。
三、管理原则1. 合法合规: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钻井废物管理。
2. 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减少和控制钻井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3. 资源利用:合理利用和处置钻井废物,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4. 安全第一:确保所有钻井废物管理活动符合安全生产要求,避免事故发生。
四、重要术语解释1. 钻井废物:指在钻井作业中产生的,无法再利用的固体、液体或气体废弃物。
2. 废物处置:指对钻井废物进行妥善的处理,包括固体废物的填埋、焚烧等,液体废物的处理和排放等。
3. 环境影响评价:对钻井废物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的活动,包括环境影响评估、环境风险评估等。
五、钻井废物的分类和管理1. 钻井废物应按照性质和来源进行分类,一般分为固体废物、液体废物和气体废物。
2. 钻井废物的产生单位应当制定相应的废物管理方案,包括废物的分类、贮存、运输、处理和处置等内容。
3. 钻井废物应当妥善贮存,并根据不同性质和来源的废物,采取相应的处理和处置措施。
4. 钻井废物的处置应当符合国家相关环保标准,严禁乱倾倒、乱堆放等环境污染行为。
六、环境保护和风险评估1. 钻井废物的产生单位应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定期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 钻井废物处理和处置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环保设施和技术,确保废物处理和处置过程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3. 钻井废物的处理和处置应当符合国家相关环保标准和要求,做到无害化处理和终端处置。
七、安全管理1. 钻井废物的产生单位和处理单位应当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废物管理过程中不会发生安全事故。
2. 钻井废物产生单位和处理单位应当培训和教育从业人员,提高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公告2012年第18号2012-03-07实施)一、总则(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合理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强环境风险防范,促进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技术进步,制定本技术政策。
(二)本技术政策为指导性文件,供各有关单位在管理、设计、建设、生产、科研等工作中参照采用;本技术政策适用于陆域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
(三)到2015年末,行业新、改、扩建项目均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工业废水回用率达到9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100%。
要遏制重大、杜绝特别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发生。
要逐步实现对行业排放的石油类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
(四)石油天然气开采要坚持油气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油气田整体开发与优化布局相结合,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末端治理,注重环境风险防范,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恢复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五)在环境敏感区进行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的,要在开发前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充分论证,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要求,积极采取缓解生态、环境破坏的措施。
二、清洁生产(一)油气田建设应总体规划,优化布局,整体开发,减少占地和油气损失,实现油气和废物的集中收集、处理处置。
(二)油气田开发不得使用含有国际公约禁用化学物质的油气田化学剂,逐步淘汰微毒及以上油气田化学剂,鼓励使用无毒油气田化学剂。
(三)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应防止产生落地原油。
其中井下作业过程中应配备泄油器、刮油器等。
落地原油应及时回收,落地原油回收率应达到100%。
(四)在油气勘探过程中,宜使用环保型炸药和可控震源,应采取防渗等措施预防燃料泄漏对环境的污染。
(五)在钻井过程中,鼓励采用环境友好的钻井液体系;配备完善的固控设备,钻井液循环率达到95%以上;钻井过程产生的废水应回用。
(六)在井下作业过程中,酸化液和压裂液宜集中配制,酸化残液、压裂残液和返排液应回收利用或进行无害化处置,压裂放喷返排入罐率应达到100%。
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含油污泥资源化综合利用及污染控制技术要求(报批稿)--带标准号_42627ICSE备案号: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73012016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含油污泥资源化综合利用及污染控制技术要求 Pollution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oily sludge recycling and utilizationfor onshore oil & natural gas exploitation2016-12-5发布 2017-5-1实施发布国家能源局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目次前言...................................................................... ....................................................................... II 1 范围 .....................................................................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23 术语和定义 ..................................................................... ............................................................... 1 4 一般要求 ..................................................................... .................................................................. 2 5 资源化利用污染控制要求 ..................................................................... .......................................... 2 6 管理要求 ..................................................................... (2)I前言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