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合村并组政策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9
关于合村并居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按照开展合村并居推进情况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我们组织人员对相关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梳理汇总,形成调研报告。
一、合村并居的动因一是现有的行政村规模太小。
以我们街道为例,千人以下的村庄占到三分之二,最小的村庄不足五百人,而两千人以上的村庄非常少。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再小的村子也需要建设村级组织,村办公场所、文明实践活动场所以及日常活动,一样都不能少,这些支出对于几百人口的小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形成了基层运转成本高、负担重的局面。
二是“空心村”现象越来越严重。
近年来,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年轻人热衷于在城里买楼,在城市就职、打工人员想方设法留在城里,农村人口越来越少,村内闲置的宅基、空置的房子越来越多,“空心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大趋势。
这种空置、闲置其实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排水排污设施、供暖供电设施、村庄道路、路灯绿化等公共设施在农村的普及率非常低,近年来随着人居环境整治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和城里相比仍然差距很大。
缩小这个差距需要政府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因为现在的农村建设规划滞后,政府在做这些投入时也有很大顾虑,担心建设投资浪费。
四是农村耕地碎片化严重。
农村现在每家都有三四块土地,这是从前土地分包时按耕地质量、远近等分级分配造成的,现在新型现代化农业要求土地成方连片、规模经营,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机械化耕种。
而现在只能单纯依靠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没有其他方式。
五是乡村振兴需要对农村建设提档升级。
乡村振兴正在全面推进,推进的过程也就是农村环境、文化、产业等各方面提档升级的过程。
实现提档升级,单纯在现有村庄结构基础上短板太多,且由于缺少统一规划,效果不好。
而通过合村并居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统一规划建设新村,让农民集中居住,在新村基础上成立基层管理组织,可以大大降低基层组织运转成本。
原有的宅基复耕后可以增加大量耕地,并且都是成方连片,可以直接实现规模化经营,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便利。
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21年第13期No.13袁2021经济研究导刊农业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之一,农民是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2005年农村人口超过8亿,占全国人口的64%,农民利益问题与国家根本问题息息相关。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权益保障问题也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合村并居过程中,农民从长久居住的集体土地中脱离出来,本应得到合理安置,却因合村并居的政策不完善、配套措施不健全等原因,成为合村并居中的利益受害者。
中共十九大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
加之某些地区合村并居中引起的舆论关注,合村并居过程中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因此,建立健全合村并居过程中的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合村并居背景下农民权益保障困境探析各地在合村并居过程中关于农民权益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农民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一)农民意愿得不到充分尊重,农民“话语权”难行使合村并居政策宣传不到位,未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是农民权益无法有效保障的问题所在。
因对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在政策告知及需求表达阶段阻断了农民知情权、参与权的行使和表达诉求的途径,新社区的建设方案、建设时间、补偿措施及标准等无法及时了解,社区选址、建设方式等与农民切身相关的重要内容无法参与决策,再加之政府在合村并居过程中一贯强势的地位,农民的合理诉求表达困难。
总之,现有的利益诉求表达途径难以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二)补偿标准低,拆旧建新负担重,农民主动退出积极性不高如何对农民进行拆迁补偿与农民利益切身相关。
合村并居补偿项目一般由相关机构评估确定,但评估标准并未公布,实践中政府往往主导补偿标准的制定,相关机构并未实际参与。
同时,城乡拆迁补偿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城市房屋拆迁的补偿标准结合当地房价作为赔偿参考,农村拆迁补偿依据当地规定的补偿标准,即使房屋面积较城市房屋大,赔偿标准也低于城市。
2023年7月中国林业经济July.2023第4期(总第181期)CHINA FORESTRY ECONOMICS No.4(Total 181)•研究报告•博弈视角下我国合村并居政策中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逻辑分析李珊珊,胡美玲(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40)收稿日期:2023-05-24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DC2023095)第一作者简介:李珊珊(2002-),女,河南洛阳人,本科生㊂责任编辑:郑德胜摘㊀要:合村并居政策实施后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改变㊂围绕 土地 这一要素,中央政府㊁地方政府㊁农民㊁开发商有不同的需求倾向,因此,四方主体在博弈中有不同的行为逻辑㊂中央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而地方政府为了土地财政往往会与开发商合谋,因此失地农民在合村并居中成了较弱势方㊂然而,合村并居本就是为了促进农村发展,所以,农民的需求和利益是政策实施者必须关注和考虑的㊂关键词:合村并居;相关利益主体;博弈论;乡村振兴;城镇化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23)04-0009-04DOI :10.13691/23-1539/f.2023.04.002Logical Analysis of Behavior of Relevant Stakeholders Village Cohabitation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ame in China LI Shan -shan,HU Mei -ling(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Abstrac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merging villages,the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of farmers will change.Around the element of land,the central government,local governments,farm-ers,and developers have different demand tendencies,so the four parties have different behavioral logic in the game.The central government s starting point was for the people,and the local govern-ments colluded with developers for land finance,so the landless peasants became the weaker party in the middle of the village.However,the purpose of cohabiting villages was to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so the policy implement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needs and interests of farmers.Key words :Living together in villages;Relevant stakeholders;Game theory;Rural revitalization;Urbanization 改革开放以来,合村并居一直以不同的存在形式被相关学者和媒体们热议㊂当前对合村并居的研究大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 富村联合弱村,强企兼并弱村 的扩张式合并为主;第二阶段的合村并居是国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以地方政府为主要推动力量[1]㊂当前合村并居处于第二阶段,主要存在三种模式:商业开发型㊁社企共建型㊁自拆自建型㊂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现代化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导致传统村落的特点和功能随之改变[2],再加上城乡土地矛盾越来越严重,于是中央政府提出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引导农民集中上楼居住[3]㊂合村并居的核心是土地流转,政策要求农民把土地交给地方政府,同时得到一定的征地补偿,失去土地的农民被集中起来到新规划建设的社区,流转的土地成为建设用地㊂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任务并获得政绩,往往会将政策尽快落实㊂开发商从合村并居中看到了有利可图,但又不愿增加资本进入的成本,因此通过地方政府购买土地,而地方政府在有政绩的同时又能取得土地财政,通过土地这一要素实现各㊀㊀研究报告中㊀国㊀林㊀业㊀经㊀济2023年第4期自的利益㊂由于农民对补偿款和住房的需求往往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多方主体围绕 土地 产生的矛盾爆发了㊂而合村并居是建设新农村㊁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根本途径[4],实施合村并居的目的是促进乡村振兴,所以合村并居的有效实施所产生的影响会受益广大农民㊂本文研究旨在通过文献回顾的研究方式,立足博弈分析视角,系统归纳和揭示我国合村并居政策中相关利益主体行为逻辑的动因㊁表现及其影响,为有效正向引导各利益主体参与合村并居提供思路㊂1㊀合村并居政策的基本内涵及实践合村并居,是指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为集约利用土地㊁节约行政成本,将几个邻近的自然村集中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或合并建立农村新社区的行为㊂2020年山东省合村并居事件发生后,有关合村并居话题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许多学者就合村并居的影响因素㊁动力机制㊁合理性以及新社区的治理困境等多方面展开研究㊂刘文璐等[5]认为村民年龄㊁家庭收入水平以及对合村并居政策的了解程度都会影响农民对合村并居的满意度;李增元等[6]认为合村并居并非单一因素推动下的结果,包括城市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双重引导㊁城乡建设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直接刺激㊁地方财政紧缺下的 土地财政蛋糕 诱惑以及资本下乡的助力;王文龙[7]认为合村并居是重建农村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王硕等[8]以山东省LY市Y社区为例,在三治融合视域下分析合村并居新型社区治理的难题,同时对实施路径提出了创新㊂学术界的已有研究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政策实施中的相关利益主体,但对各利益主体的界定和利益主体们的需求倾向并未有系统的总结和评述㊂鉴于此,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对合村并居政策中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逻辑进行研究,为合村并居的有效实施提供思路㊂2㊀合村并居政策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在农村人口大量流失㊁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增加的社会背景下,合村并居为解决农村发展提供了方法㊂同时,合村并居政策也是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下的产物㊂在学界的已有研究中,有关利益主体的讨论不可避免的都涉及到了四方:中央政府主体,地方政府主体,农民主体,开发商(资本)主体㊂2.1㊀中央政府主体2008年,国家发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其目的是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㊁维护农民权益,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城镇化发展,同时增加建设用地㊂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对于国家而言,乡村治理有效和产业兴旺是当前国家战略转型中的重要目标之一,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了推进乡村发展㊁乡村建设㊁乡村治理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 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 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 等要求[9]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愈发明显,因此,中央政府推进合村并居就是为了促进乡村振兴,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㊂2.2㊀地方政府主体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明确指出,农民将宅基地退出交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将其复垦整理为耕地,换取建设用地指标[10]㊂地方政府作为政策的直接实施者如果完成的好,这无疑是一件很大的政绩㊂而且宅基地征收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本地用不完可以卖出去,由此能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利益㊂政绩和土地财政的诱惑使地方政府主动参与到合村并居中㊂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逐渐提高,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农民对村庄的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往往不能支持这些建设,合村并居成功实施后带来的财政收入将会满足这些基础设施建设㊂同时合村并居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的 小而多 村庄体制下的村干部选举难行政管理成本高[11]的问题㊂因此,地方政府成为合村并居的一个主体是必然的㊂2.3㊀农民主体合村并居是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和乡村振兴全局的一项重大决策,这一政策实施后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和农村的环境会有重大改变[12]㊂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农民产生了不同的利益需求,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种:高额补偿㊁住房㊁就业㊁基础设施建设㊁生活成本等㊂高额补偿款是农民在面对征地拆迁时的普遍要求㊂新社区建成后的房子是否有能力购买或能否给失地农民低价买房的优惠是另一个重要考虑㊂对于一些纯靠土地谋生㊁不愿外出务工的农民来说,集中居住后的就业问题也是重中之重,若无可靠的收㊀㊀2023年第4期李珊珊,等:博弈视角下我国合村并居政策中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逻辑分析研究报告入来源,他们可能不愿搬迁㊂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也随之增加,他们更加关注居住环境的好坏和公共基础设施的便利程度,子女上学是否方便㊁医疗服务是否健全等都是他们考虑的因素㊂此外,合村并居后多出的水电物业等费用使农民生活成本增加,对于收入不高的农民来说是很大的压力㊂2.4㊀开发商(资本)主体合村并居是一项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项目,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往往借助 资本下乡 来推动农村社区的改造,开发商愿意下乡参与合村并居,与土地这一能给其带来巨大利益的要素密切相关[13]㊂开发商主体代表资本利益,其参与到合村并居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谋利,因此开发商会想尽办法扩大利润㊂在资本下乡过程中,与失地农民接触必然会导致成本增加,为了谋求最大利益,开发商主体往往会通过基层政府这一媒介来购入土地㊂当然,资本下乡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资本下乡会带来农民就业机会的增加,也会促进合村并居新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㊂3㊀合村并居政策中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逻辑3.1㊀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图1㊀相关利益主体博弈过程农民㊁中央政府㊁地方政府㊁开发商四方主体在合村并居中有不同的需求导向,中央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乡村振兴,其出发点是为人民谋发展;地方政府关注的则是政绩和土地带来的财政收入;农民最关注的是征地补偿款㊁住房和就业;资本谋求的是利益最大㊂四个主体的需求不能达到一个均衡,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也无法达成一个对各方都有约束力的协议,因此以土地这一要素为核心的博弈关系就在四者之间产生了,博弈过程如图1所示㊂3.2㊀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逻辑21世纪初,城镇和工业园区建设用地不足问题严重,中央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城乡集约用地,提出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鼓励农民集中上楼居住,将节约的宅基地用于城镇建设用地㊂随着国家现代化的步伐,合村并居也成了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㊂中央一号文件多次以 三农 为主题,强调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14]㊂中央政府推进合村并居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农民也深知国家的初心,所以很认真的配合政策的实施㊂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政策的落实者,是合村并居中与农民沟通的直接人,其参与合村并居有多方考量㊂首先,中央下达的政策必须通过地方来执行,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任务要把政策落到实处㊂其次,合村并居后可以减少村庄行政管理成本,节省地方开支㊂再次,政策实施到位带来的政绩是地方政府最关心的事之一,因此某些地方不开展调研㊁不尊重民意,盲目开展合村并居将政策强制实施,导致了干部和农民对立,甚至有的地方还爆发了群体性事件,严重违背了中央政府的出发点[15]㊂最后,地方政府从农民那里得到的土地会转化为建设用地,本地用不完可以出售给开发商来获取土地财政,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合谋后往往会出现先拆后建㊁一刀切等现象㊂农民作为合村并居的利益主体之一,在其中处于较弱势的地位㊂很多农民受到 靠拆迁费富起来 的案例的影响,希望能在交付土地时得到高额补偿,然而这是不可能的㊂合村并居中的征地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而不是开放商要征地,因此农民得到的补偿不会很高㊂除了补偿款,农民另一个关心的就是并居后的住房问题,大多农民家庭的存款不足以支持其到城镇购买新房,而集中建设的新房也要农民补交差价,这与农民的预期相差甚远,因此他们往往不配合地方政府的工作㊂在具体实践中,有的地方政㊀㊀研究报告中㊀国㊀林㊀业㊀经㊀济2023年第4期府为了实现其利益而强行推进合村并居,为了让农民交付土地出现了乡镇领导上门访问谈话㊁告诫可能影响子女上学和以后的医疗保障服务等一系列严重影响村民切身利益的激进行为㊂农民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可能会结合起来集体反抗,甚至爆发群体性事件㊂即使农民成功上楼,其远离了赖以生存的耕地,无法根据农时及时耕作,给耕作带来了极大不便㊂同时,上楼意味着生活成本的增加,这对于 自己自足性 消费比例较高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因此集中居住后的农民对高收入工作的需求愈发迫切㊂开发商(资本)从建设用地中看到了巨大利益,因此主动参与到合村并居中㊂然而,在合村并居过程中,有的地方会出现财政不足,开发商资金短缺,导致新房建设不能按期完成,农民流离失所陷入困境㊂但是,资本进入也会产生有利影响,开发商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农民可以不用离开家乡就能挣钱㊂同时,资本进入带动了农村的工商业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振兴㊂4 结论与讨论合村并居是我国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与推进乡村建设背景下优化国土资源空间配置的重要实践,也是各地区在集约化土地经营和社会管理上的有益探索㊂根据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合村并居过程中地方政府㊁开发商及居民等相关利益主体间复杂利益关系展开的文献研究和分析,对各主体利益诉求和在该诉求下的行为逻辑具有了深层次认识和了解㊂个体利益最大化与社会利益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始终是影响合村并居措施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而坚持以人为本㊁确保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确保其充分享有国家改革和发展成果则是合村并居实践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㊂在本研究基础上,后续有待进一步结合典型地区的具体案例展开调查研究,结合具体实践从更深层次认识合村并居过程中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及其行为逻辑,为切实提出优化政策实践的对策建议提供启示㊂参考文献:[1]刘佳岩,刘佳倩.合村并居实施机制的研究:基于东营区BG村的个案观察[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1): 185-188.[2]王兆林,朱婉晴,杨庆媛.近30年中国合村并居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21,35(7):107-116.[3]刘守英.合村并居的真正动机并不是为了农村发展[J].中国乡村发现,2021(2):94-95.[4]毕于建,姜继玉,吕庆建.合村并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利益博弈[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7): 13628-13631.[5]刘文璐,徐禾,高霞.合村并居过程中农民意愿调查分析[J].乡村科技,2021,12(9):23-24.[6]李增元,杨健.新世纪以来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合村并居动力机制及内在逻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51(2):36-54.[7]王文龙.中国合村并居政策的异化及其矫正[J].经济体制改革,2020(3):66-72.[8]王硕,满璐,王浩宇,等.三治融合视域下合村并居新型社区治理困境与路径创新:基于LY市Y社区的调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21):147-150.[9]尹雷,张瑜,王思贤. 国家 社会 视域下合村并居问题再讨论[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23(1):91-100.[10]李增元,张兴佳.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下的合村并居及其内在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21(6):124-132.[11]高灵芝,杨洪斌,王亚南.山东两县合村并居及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调查[J].中国发展,2011,11(3):53-60.[12]徐东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 合村并居 政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3(1):105-107.[13]陈靖.城镇化背景下的 合村并居 :兼论 村社理性 原则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农村观察,2013(4):14-21.[14]高士林.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22(3):65-68.[15]宋文思.乡村振兴背景下合村并居的难点与破解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3):144-146.。
基层反映:合乡并村存在的后续问题及对策建议今天,的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合乡并村存在的后续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常宁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于今年元月,对该市部分乡镇合乡并村后的基层组织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目前总的来说乡村组织运转正常有序。
但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主要问题1、秩序打破,人心难合。
一些地方人合心不合。
作为历史标记和历史记忆的乡名、村名消失,唤起了人们的“乡愁”,对被合并在心理上总觉得不是滋味。
特别是象江河、盐湖这些历史重镇上的群众,面对乡名消失、街市人气下降、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益边缘化的情况,抵触情绪尤为突出。
江河有二十多名离退休老干部准备联名上书请愿。
村的合并更直接涉及到村民待遇,一些村条件比较好,集体经济有积累,兴办公益事业比较方便,一些村条件比较差,负债比较多,这样的两个村合到一起,原来条件好的村那部分村民觉得吃了亏,心里有阴影。
合村后的债务问题,也让部分人焦躁不安。
目前全市村级组织普遍负债,多的达十万元以上。
这些债务主要是原来收农业税、收上交提留时乡村干部的垫付款。
不少乡村干部的垫款是从银行贷来的,自己至今仍列在银行的黑名单上。
还有些债务是村干部垫充的饭餐费。
农村是熟人社会,面对机构合并,人事更迭,偿债无期,一些乡村干部和其他债权人忧心忡忡。
职数减少,权欲难消,一些村班子里暗流涌动。
“我的地盘我作主”,有些没当上合并后村里主要负责人的村干部总是想方设法不让别人插手自己曾经主政那块土地上的事务,欲形成事实上的分而治之,貌合神离,各有算计。
2、摊子铺大,事情难办。
①群众办事难。
随着服务半径的扩大,最底层的基层政权、基层组织离农民越来越远,农民到乡政府、村委会办事的成本不断攀升,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江河片的群众到新河镇政府办事,往返摩托车租车费要40元,盐湖片的群众到三角塘镇政府办事,往返摩托车租车费要50元,还得贴上半天的工夫,有时一趟两趟还找不到人。
试论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分析试论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1、城乡⼀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的、意义我国在改⾰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从⽽产⽣各种经济社会⽭盾,⽽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问题。
因此对于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体化的进程。
城乡⼀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个整体进⾏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体化、社会⼀体化、⽣态⼀体化和信息⼀体化。
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协调、可持续发展。
厉以林认为:城乡⼀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作或经营企业。
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产⼒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直⾄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体的过程。
总之,城乡⼀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化等⽅⾯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体化过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业化进程,“城乡⼆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分突出。
但是,我国的城镇化⽔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1949年以来,结合⾃⾝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业的战略,建⽴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了⽐较完整的⼯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了⼀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地绑在⼀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元化开始形成。
“村改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500字“村改居”工作是指将农村户籍人口迁入城镇,实现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虽然这项工作在农村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村改居”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首先,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村改居”工程进展缓慢。
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目前农村财政收入有限,很难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财政压力,往往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忽视农村改善居住条件的重要性。
因此,解决资金问题是当前“村改居”工作的重要任务。
其次,由于部分农民缺乏法律意识和知识,导致在“村改居”过程中出现相关问题。
一些农民没有充分了解迁居政策和权益保障,容易受到不正规中介和官员的欺诈和利用。
在一些村庄中,农户面临着房屋拆迁、土地流转等问题,对于这些法律事务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容易被各方利益相关者操纵。
因此,加强农民的法律宣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能力,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此外,“村改居”工作还存在土地使用和产权问题。
由于农民缺乏土地证明和产权证明等文件,很难获得合法的财产权益。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使用和征收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和违法行为,导致农民的利益受损。
因此,建立健全土地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管理和征收的规范性,对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推进”村改居“工作,建议采取以下对策:首先,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通过引入社会投资和金融机构的参与,以实现农村改善居住条件的目标。
其次,加强农民法律教育。
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民的法律宣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此外,建立健全土地产权保护制度。
政府应当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和征收的规范性,加强对农民土地使用权益的保护。
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应当确保农民得到公正的评估和补偿。
合村并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合并村庄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村庄数量庞大,而且分散,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基础设施水平不同,农业生产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都较弱。
由于村庄数量过多,政府负担增加,服务难以覆盖到位,政策推广和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导致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的滞后和低效。
因此,合并村庄成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合并村庄优化资源配置中国的许多农村是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由于地域环境和历史因素,农村人口分布不均。
一些村庄拥有较多的自然资源,但由于自然环境、人口数量、交通条件等原因,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而另一些村庄人口数量过少,经济支柱单一,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需求。
合并村庄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农村人口和自然资源,使得不同类型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合并村庄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由于村庄数量庞大,政府需要对每个村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资金有限、人力物力不足等原因,许多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合并村庄可以减少基础设施的建设压力,同时使得有限的资金和人力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通过合并村庄,可以使得基础设施覆盖范围更广,基础设施设施水平更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更加便利,从而提高农村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合并村庄优化农业生产由于中国的历史和地域环境的原因,许多村庄的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部分村庄由于缺乏劳动力和技术力量,无法开展特色农业产业,使得农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难以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
而合并村庄可以通过整合农村人口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形成农业特色产业,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布局,从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收益。
合并村庄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中国的政府需要为每个村庄提供服务,由于村庄数量众多,导致政府难以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而合并村庄可以减少政府的服务范围和数量,使得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得到提高。
同时,合并村庄还可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从单纯的服务者转变为促进者和引导者,使得政府的服务具有较强的战略性和导向性。
乡村振兴背景下合村并居浅析作者:李玉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21年第03期摘要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合村并居如火如荼地进行。
城镇化的发展、农村行政现状及相关国家政策都有力地推动了其进行,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但合村并居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不容忽视。
基于此,分析合村并居带来的积极改变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思考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合村并居;新农村建设;相关措施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ki.1673-890x.2021.09.0871 合村并居的动因合村并居,也称为合村并镇或合村并城,即将附近的村落合并整合,组建由政府规划的新型社区。
随着城乡协调发展逐渐受到重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建设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更加清晰[1],政府号召下,以宅基地退出为核心的“合村并居”成为趋势。
合村并居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如采取合村并居后可对空出的土地进行复垦,由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等主体经营,有利于农业集约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节约行政成本等。
如近年来,山东省进行的合村并居广受关注。
其中诸城市成为全国首个撤销全部建制村的城市,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和进步,虽然其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充分了解合村并居的动因,分析目前的现状并提出建议将有利于合村并居的科学开展。
1.1 城镇化的发展根据中国城镇化水平研究预测,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1%~73%[2]。
城镇化率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政府的积极引导。
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将由传统乡村型社会转变为现代城市型社会,城市人口占比增多,农村地区及自然区域转变为城市地区。
农民在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和心理认知等方面向城市靠拢。
城镇化建设绝不只是指标问题,2004年起,深圳通过“村改居”“农转非”等措施,将集体土地全部转为国有土地,取消农村行政建制,使得城镇化率达到100%,实际上大部分农民在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和思想素质上没有得到本质改善。
DOI :10.16675/14-1065/f.2021.13.041统合视角下的合村并居新思路□刘文轩,王宇摘要: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及其带来的撤村并居、农村上楼等现象日益凸显。
然而各地合村并居具体实践中,由于急于求成,负面新闻层出,农民对合村并居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
以山东省莱西市河头店镇为研究对象,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提出党建统合、城乡统合和央地统合的合村并居新思路。
关键词:合村并居;三层统合;河头店镇文章编号:1004-7026(2021)13-0091-02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F299.2文献标志码:A (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200)———以“莱西经验”河头店样板为例1研究背景随着县域经济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城市聚集,导致“空心村”多、老人和留守儿童多,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越来越迫切。
空间布局分散,导致配套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成本高,基层服务和管理成本高、效率低[1]。
以合村并居的试点山东省为例,山东省农村数量多、规模小、布局散、密度高,全省行政村数量6.95万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平均人口530人,在全国居倒数第二[2],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具备合村并居的可行条件和动力。
2合村并居的现状合村并居在理论上是双赢的政策。
在村民层面,合村并居能够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享受更优质的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环境等资源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同时不可变卖和随意改建、扩建的宅基地也转化成为可流通的商品房资源,在财富总量上实现惠农。
在政府层面,通过增减挂钩等措施,政府可以依靠腾退的宅基地换取新的建设用地指标,在土地财政的背景下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并且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等措施进一步推进土地资源的整合和农业规模化、社会化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同工业社会脱节的低水平小农生产方式,发展农业生产力和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同时解放的农业劳动力能给当地提供新的发展基础[3]。
合村并居后的融合发展不到位的整改措施1. 背景介绍合村并居是指将不宜长期居住的散村合并,残破房屋拆除后,再重新规划建设新村。
这一政策的实施,可以提高农村居住环境,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然而,一些地区在实施合村并居政策后,出现了融合发展不到位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
2. 建立科学的规划方案在合村并居之后,要充分考虑村庄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人口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应该符合村庄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并充分考虑村民的意见和建议。
只有建立科学的规划方案,才能为融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合村并居后,要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合村并居后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新村的居民生活质量。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新村的融合发展。
4. 推动产业发展合村并居后,要积极推动产业发展。
可以鼓励农民通过适度规模经营、专业化经营、合作社经营等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
要引导和鼓励新村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特色产业等生产性和服务性产业,促进新村的产业融合发展。
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村并居后,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新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可以建立健全新农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新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还可以加大对新村居民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投入,提升新村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
6.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合村并居后,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可以组织新村居民参加各类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各类专业人才,促进新村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可以为新村的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7. 健全政策扶持措施合村并居后,要健全政策扶持措施,为新村的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对合村并组政策的思考——基于辽宁省丹东市C村的调查韩庆龄(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笔者基于对辽宁省丹东市C村的实证研究发现,税费改革背景下旨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合村并组政策给乡村治理带来了双重影响。
该政策一则给乡村运行带来了资源整合优势、利于充分发挥村干部的工作效能,二则也给乡村社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增加村级事务的管理及办事成本、因集体资源和村级债务引发村庄矛盾、新的合并村内部难以整合、降低村民对村庄公共事务的参与积极性、加速村庄分化等。
简言之,乡村实践证明,合村并组政策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弊大于利,因此,该政策应谨慎实行。
关键词:合村并组乡村治理村庄村干部本文是基于2012年暑假对辽宁省丹东市C村为期一月的社会调查而引发的对合村并组政策的思考。
笔者调查的C村是在2003年10月由原X和原B村合并而成,调查中笔者一行发现合并村C村在村庄治理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合村并组的通病,有些则是由合村并组引发的地方特殊矛盾,不管是共同性的问题还是特殊性的地方矛盾,都值得反思。
一、调查地点简介C村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县S镇南部,是典型的移民村落,人口流动性大,由原X村和原B村合并而成,且当地村民大多是清光绪末年因水灾从山东文登一带迁移而来,村庄历史不超过150年。
原B村,村里主要姓氏有王、郑、樊、关、戴,其中王姓占50%以上。
全村约1400口人,340户,分7个村民小组,当地人称自然聚居在一起的自然村落为“堡”或者“屯”,其中2、3、4组位于村庄的中心位置,形成王家堡子;1组和7组在沟里形成一个堡子,5、6组形成“前堡”。
人均土地1.5亩,土地以种植玉米为主,一年一熟。
C村是一个纯农业型的村庄,村庄无集体资源,村民的种地收入亦无较大差别,家庭收入分化主要来源于务工收入的差异。
原X村,现有180户居民,近800人口,原有6个居民小组,与X合村后并为4个居民小组。
村庄有4万亩集体林地,资产过亿,该村尚未进行林改,林地现归村集体所有,且X村拥有大量的钠长石、风化岩以及金、铁等矿产资源,其中钠长石储量可达5800万吨,村庄资源极为丰富。
人民公社时期,原B村经常在农闲时间组织扭秧歌的文娱活动,X村民常结队前往参加,两村村民之间没有过节。
2002年,根据相关部门合村并组政策的要求,S镇12个行政村合并成5个,原X村最初与另外两寸合村,因集体资源问题,X村居民在必须与一村合并的情况下,选择与B并村,遂2003年10月原B 村和原X村两个自然村合并成C村,原B和原C两个自然村相距约3公里,共有11个村民组,总户数520户,人口2180人。
二、合村并组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原因(一)税费改革要求缩减村干部数量以降低村级支出。
合村并组是税费改革的一项衍生政策。
2000年税费改革,中央政府取消了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农业税,由此,以农业税费为主要财政来源的村级组织的收入大大降低。
减轻农民负担是税费改革的主要目的,压缩村级组织的开支成为应对村级财力不足问题的主要办法。
对于无集体经营收入的农村来讲,农业税附加和农业特产税附加便成为税费改革后村级收入的重要来源,村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和办公经费是其必须满足的开支(王习明,2003)。
由于五保户供养和办公经费占村级开支的份额小并且不能任意压缩,减少村干部的报酬总支出就成为压缩村级开支的主要途径。
于是,旨在通过减少村干部数量以减低村干部报酬总支出进而降低村级组织支出的合村并组政策出台。
(二)村干部工作内容的转变和难度下降使得减少其数量成为可能。
20世纪80、90年代,村干部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计划生育、收农业税、发展生产、党员建设等。
当时,计划生育和收农业税是最让村干部感到棘手的工作,“一票否决”的工作制迫使村干部不得不采取暴力的手段完成上级指派的工作任务,虽然此时的暴力背后有国家支持性的默许,但当时村干部粗鲁的工作方式极容易得罪人,严重影响了村干部在村里的人际关系网络,且利益受损者经常采取各种非理性方式对村干部进行报复,如C村曹某(原B村人)当了12年村书记,自家的柴火垛被点了11次,家门上多次被插上对其进行恐吓匿名信。
可见,税改前,村干部的工作任务重、难度大。
税费改革以后,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村干部的工作性质由从农村提取资源转变为向农村输入资源,工作内容转变为上报困难户、分配低保名额等,工作难度极大降低。
同时,随着乡村重男轻女观念的转变和孩子的抚养、教育费用的提高,年轻一代越来越倾向于少生孩子,笔者调查的村庄出现了在政策允许生二胎的情况下,夫妻双方只育有一女,但不打算再生育的案例。
且80年代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暴力制裁代之以罚金处罚,村庄中的富裕家庭超生的交钱即可。
税费改革后,计划生育的监管和农业税费的收取这两项80、90年代乡村干部最为棘手的工作,前者难度降低,后者彻底消失。
用村民的话来说“现在的干部没什么事可做,在家睡觉还有工资”。
村干部的工作内容由原先的作恶转变为分配手中的治理资源,工作难度大大下降。
在此背景下,村干部数量的缩减成为可能,为合村并组政策的推行提供了契机。
“1994、1995年时,按人口收税,30—40元/人,一个家庭一般交100多块,当时务工劳动力每天平均收入15—20块钱左右,当时的工作难度很大;95年以后,收税减少;2000年取消农业税,不收税后,村干部的工作好做很多。
”(原B村1组,曹SL,村里的老支书)“农村的活,没有小子不好干,这观念不好改。
80年代,上边的政策是以破产为目的,扒房、有什么拿什么,老百姓地都不种,跑了,不生儿不罢休,你根本抓不着人,老百姓是越抓越来劲。
95年以后,人的思想逐渐放开,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家户户生活水平提高,多一个孩子多许多负担,多生孩子还罚钱,违反国家政策。
现在的年轻人都想开了,养不起孩子的话超生干什么,就这俩钱,还生孩子,生来遭罪,这都不用理论,水到渠成。
”(原B村2组,关SK,村里的老支书、村主任)三、合村并组对乡村治理的正面作用(一)合村并组有利于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
合村并组利于集农民群众的合力来进行合并村整体的建设。
合并村有利于原先的各村落之间形成帮扶关系,在防止旱涝灾害、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公益项目等方面形成互帮互助的友好联系。
且合并村公共建设项目的经费现在由参与合并的村落按照一定的地方标准共同承担,这就减轻了村庄的财政压力,起到村民互助的作用。
从公共建设的角度来讲,合村并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村庄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和服务的质量。
“2009年,合并村C村打算建卫生所,该项目政府出4万,我们B村出6万,X 村出2万元来筹集出建设的费用。
与X合村也有好处,有项目他们村也跟着出钱。
当然,他们村有建设项目,我们B村也掏钱。
”(2组,王,合并村村长,34岁)(二)合村并组有利于充分发挥村干部的工作效能。
合村并组后,村干部的岗位设置不变,数量却直接减少。
笔者调查的村庄,原先每个行政村一般有5名村干部,包括村主任、书记、会计、妇女主任、治保主任,而合并村按照原村庄人口比例分配干部名额,合并村共有5名村干部。
由于合并村后,各原始村落依然各自为政,这样在每个原始村内部就出现了村干部一职位多职责的现象。
比如笔者调查的村庄C村内部,由于原X和原B两村的财务分开,且限于村干部名额的限制,合并村的妇女主任(B村人)兼任了B村的会计工作,这样,一人就承担了两份工作,减少了只拿工资不干实事的行政工作惯病。
此外,原先村干部的管理范围和职责范围只有本村,合并村后,每个村干部的管理范围扩大到整个合并村,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失职现象。
虽然合并村落内部多是分开管理、各自为政,但是村干部都是名义上大村的干部,其内部各村庄出现问题,相应的监管干部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效能,起到对合并村中各村落的工作相互监督的作用。
合并村C的村长:“2011年,X村砍伐林子,上边林业局批下来的是200多亩,该村却超裁了200米,被政府林业站下来检查的人发现,按照林业法的相关规定,超裁50米以上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我虽然是大村的村长,实际上X 村的事我管不了,全由X村的两个干部负责他们村里的事情。
他们多砍林子的事,我根本不知情,出事后,追究责任时我才知道,还真是躺着也中枪。
随后,我急忙动用各方关系,把超裁的范围改成了50米以内。
名义上担着大村的村长,出了事就要付法律责任。
对X村的事,我们管不了,但是有违法的情况,我们必须出面提醒,要不然,跟着倒霉。
”(2组,王HS,现C村村长)四、合村并组对乡村治理的负面影响(一)合村并组增加了村级公务的管理成本和办事程序。
合村将几个独立的村庄整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行政组织。
行政单位的合并貌似应该降低乡村社会的管理成本,实际上,合村并组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增加了村级公务的管理成本和办事程序。
由于许多小村的村干部角色由村长降为某委员,失去了许多程序化的权利,这样,老百姓办事就增加了成本,本来在X村当天能处理完的事情,现在需从X地到B地加盖公章、申请、审核等,能否当天办完还得靠运气。
合村搅乱了村庄内部的诸多办事程序,给村民和村干部都带来许多不便。
在村干部看来,合村的结果只有国家得益,节省了村干部的工资,于村干部管理、于村民与政府打交道都大大增加了成本。
(二)因集体资源、债务问题易引发合并村内部矛盾。
由于各个合并村的集体资源的多寡不均衡,各个村落的村级债务也不统一,当面对这些实际利益问题的时候,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大合并村内部民众的不满,激化村庄矛盾。
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合并村采取的应对策略是“一村两制”或“一村多制”,即涉及集体资源和村级债务的问题,各原始村的干部和村民负责解决,合并村内部互不干涉。
我们调查的原X村有4万亩的林子,资产过亿,而最先并入的D村几乎没有林子,老百姓害怕D村民来瓜分他们的资源,遂坚决不同意与D并村,并组织大规模上访。
最后,上级部门同意,X村不与D并村,而与其有传统交往的B村合并,且采取“一村两制”的治村模式,互不参与村财产和债务的分配,用合并村村长(原B村人)的话来讲:“我们其实还是两个独立村,互不干涉,X村的事我们根本管不了。
”这样看来,涉及村集体利益的矛盾看似解决了,但是合村内部是分裂的领导班子,无法形成一个有效力的治村主体。
(三)原有村庄内部的结构失衡、新的合并村难以真正整合。
合村并组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村庄延续已久的组织样态,原先的村落、居民小组是村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认同单位,内部有村民世代建构起来的关系网络,有其共享的文化和价值基础,有其固定的人情往来。
当合村并组后,很多农民依旧保持原有的生活和交往领域,固定的乡土联系很难在短时间内重新连线,且农民对当地的大合并村并没有形成认同意识,大合并村在村民看来,只是行政上的排列组合,原来各村之间的居民都有明显的身份界限,不存在是一个村人的观念,新的合并村、合并组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形成内在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