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第1-3题)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87
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弘扬中华传统勤劳美德勤劳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
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同时,劳动的范畴和内涵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延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创造美好生活是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
勤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贯彻始终的道德倡导.人类劳动发展分为奴役劳动、谋生劳动、体面劳动、自由劳动四个阶段。
对人类社会劳动的认知和热爱,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及.《大戴礼记·武王践祚·履屡铭》中写道:“慎之劳,则富。
”强调的是财富和劳动的关系。
自古以来,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尚书·周官》中写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古今药石·续自警篇》中写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
”意思是人们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乏衣服与食物,勤劳能够让人避免饥饿与寒冷。
先秦儒家关注的是一种“礼制”,而不是使用价值层面的劳动致富,也不是精神价值层面的劳动快乐,是一种自然分工的“伦理化”,为中国古人构建了一种脱离田间生产的劳动价值理论;后世儒家分离了“劳”和“思”两个概念。
正如孟子所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荀子在《天论》中所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表达了对勤劳耕作和勤俭节约的认同。
墨家是劳动者的学派,《墨子·非命下》说:“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这是中国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的萌芽。
墨家思想兼容并蓄,形成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必要成分,是民族振兴、国家进步的精神力量。
《清仁宗味余书室全集》中写道:“农夫不勤则无食;桑妇不勤则无衣;士大夫不勤则无以保家。
”佛、道两家对于劳动和农业持消极态度,法儒两家主张繁衍人口,认为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经过长期的文化大融合,儒、释、道、墨、法等多家思想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勤于劳动”被看作是“修齐治平”的根本性的道德品质,深深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心田。
富县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1答案:C解析:原文说,“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2、答案:B解析: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
3、答案:D解析:A项中,原文无“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这一说法;C项“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错,只儒、道二教即有互补;B项中,“中国固有的学问”是比“儒道两家”大得多的概念,二者不可混淆,且“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为“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4、答案:A解析:A项,去:离开。
5、答案:C解析:A项中“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说明的是孔子的经历,并未说明“好学有才”;B项中“于是反鲁,鲁复善待”说明的是鲁国对孔子的态度,并未说明“好学有才”。
D项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说明的是孔子对职位变动的态度,并未说明“执政才能”。
6、答案:D解析:D项中“却没有受到善待”的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说明孔子得到了善待。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答案: (1)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
鲁君又善待孔子。
(2)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
三.名句默写8. 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5分)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有杀身以成仁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现代文阅读(20分)9.(1)坚决地干预现实生活。
2023语文全国甲卷解析一、题型设置与分值分布1. 现代文阅读(36分)(1)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①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第1-3题。
月光斩王往我和同伴进入山林,只因多看了她一眼,便招致了一场无妄之灾。
她是谁?她就是我们此行的猎物——一只斑锦羽毛、异彩照人的独角兽。
②文题分析:这是一篇记叙性小说,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结局出人意料。
小说通过“我”和同伴的遭遇,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③内容分析: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山林中的故事。
两个猎人在山林中无意间发现了一只美丽的独角兽,因为贪恋她的美丽而停下脚步,最终被独角兽的美貌所迷惑,失去了方向,掉进了独角兽布下的陷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不应该贪恋自然的美景,而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题目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题目分别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设置问题,要求考生能够全面把握小说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⑤答案展示:略(2)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4-6题。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学习英语等外语。
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双向交流”。
这种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②文题分析:本题选取了一个社会热点话题——文化交流,要求考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③内容分析: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文化双向交流”的现象,并探讨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文章也预测了这种交流的趋势和未来可能带来的影响。
④题目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⑤答案展示:略2. 古代诗文阅读(30分)(1)文言文阅读(10分)根据《宋史》的记载,宋朝有两位贤相名叫韩琦和范仲淹。
2024年广西玉林市语文高考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材料】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国家,这里的山川壮丽,风景如画。
这个国家的人们热爱生活,崇尚自然,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在山川之间建造了一座座宏伟的宫殿,铸就了一段段辉煌的历史。
这里的故事,就像山间的泉水,汩汩流淌,传承千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那是一个深秋的午后,阳光透过树梢,斑驳地洒在林间小道上。
小明独自一人踏上了这片熟悉的山林。
他喜欢这里的宁静,喜欢这里的一切。
每当这个时候,他都会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在山林里奔跑的日子。
“小明,你看那边的松树,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枝叶却高高地伸展向天空,多像你啊!”父亲总是这样对他说。
小明望着那棵松树,心中涌起一股敬意。
他知道,自己也要像松树一样,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定地走下去。
(1)请简要概括文章开头段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0字)(2)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那是一个深秋的午后,阳光透过树梢,斑驳地洒在林间小道上。
”(3)请简要说明文章开头段在文中的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始终被“读书”的话题所包围,从“书中自有黄金屋”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再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不显示出中华民族对读书的重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读书成为一种奢侈,一种消遣,甚至成为一种负担。
读书的意义究竟何在?或许,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金钱、地位或权力来衡量。
读书,实际上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它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安宁。
【乙】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很难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
手机、电脑、电视等各种电子产品的普及,让我们陷入了信息的海洋。
在这个海洋中,我们不断接收着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却很难找到一篇完整的文章,更不要说一本好书了。
现代文阅读选择题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
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
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下学期调研考试语文模拟卷(含答案)2022~2023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4月调研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
(3大题,9小题,共3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3题。
(10分)1、D(“一直存在着争议”是对文章第⑤段的误解,既无“争议”,更无“一直存在”。
2、B(文章第⑥段是以近代事例说明直觉类比的重要,并非说“直觉类比直到近代才被科学家们广泛运用”。
)3、(1)直觉类比;(2)拓宽自己的“概念库”(或:让自己拥有更多可用于直觉类比的概念储备)。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4~7题。
(20分)4、(1)外形。
(2)口感。
5、在理论和体验中,片面强调其中一方(2分),从而失去对事物的全面认知(2分)。
6、(1)认知本质几乎不可能。
(2)认知本质是为了寻求安全感。
7、(1)表象也可以传递接近本质的信息。
(2)在追求本质的过程中将一直有表象伴随。
(三)阅读《水浒传》的节选部分,完成8、9题。
(7分)8、简爱的一番话让汉娜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汉娜真诚认错后,她们成了朋友。
9、(1)自尊心强。
(2)敢于抗争。
古诗文阅读。
(2大题,5小题,共18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0题。
(3分)10、A(不是只有自己一人北归,而是送友人回乡,自己却仍滞留他乡。
)【参考译文】战乱时我和你一同逃到南方,时局安定你却独自北归家园。
流落他乡头上已经生出白发,战后的家乡也只能见到青山。
晓行要经过许多残破的营垒,夜里只能披星露宿荒凉故关。
旷野里的飞禽与枯黄的野草,将处处伴随着你的悲苦愁颜。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第11~14题。
(15分)11、D(下:让/派……从台上下去。
)12、C(句意: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
君子只喜好武勇而不崇尚义,就会作乱;小人只喜好武勇而不崇尚义,就会偷盗。
)13、A(不是孔子请求子路做自己的弟子,而是子路请求孔子收他为徒。
2025年河北省语文高考仿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引用海子的诗句,点明了文章的标题,同时为下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铺垫。
B. 文章通过描写“我”对房子的期待,展现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 文章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文章中“我”对房子的期待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5题。
4.文章中“我”对房子的期待有哪些特点?5.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什么?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一场暴雨过后,一只小羚羊出生了。
它刚睁开眼睛,这个世界便充满了危险。
羚羊妈妈告诉它:“孩子,你必须跑得快,否则,你会被狼吃掉。
”羚羊天生就具有快速奔跑的能力,在妈妈的教导下,它每天都要奔跑很长时间。
就这样,它逐渐跑得越来越快。
然而,这只是它的本能。
在草原上,羚羊要想不被捕食者吃掉,仅仅靠本能是不够的。
因此,羚羊妈妈还要教会它一些生存的本领。
有一天,羚羊妈妈带着小羚羊去草原深处觅食。
途中,它们遇到了一只猎豹。
羚羊妈妈立刻躲到一旁,用眼神示意小羚羊逃跑。
小羚羊不知道猎豹的速度有多快,它害怕极了。
羚羊妈妈告诉它:“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当猎豹追来时,你必须朝左边跑,因为猎豹右边的视野盲区只有15度,那里是它的致命弱点。
”小羚羊依着妈妈的话,成功地逃脱了猎豹的追捕。
就这样,小羚羊在妈妈的教导下,逐渐成长为了一个优秀的羚羊。
然而,羚羊妈妈知道,在草原上,只有具备更强大的生存能力,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第1篇:《小桥》现代文阅读练习题(1)横在山之陬,水之滨,卧在*南烟雨里,北国迷茫风雪中。
无论石拱的,木架的,无论藤编的,舟浮的,简素、玲珑、野朴,永远是小桥的品格。
比之现代的长堤大坝,小桥没有宏丽的桥头堡,没有高大的石墩跨梁,甚至连雕龙绘凤的栏杆也常常略去。
就那么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
(2)然而,这一撇,曾经跨越了多少危崖峭壁,急流险滩,茫茫岁月,给行路人带来希望和信心,向着遥远的彼岸不停地追索着。
(3)小桥是一道凄美的风景。
那瘦骨伶仃的支柱,那宽宽窄窄的桥板,临水兀立,幽独而自怜,是谁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又是谁小桥人*,望尽天涯路?(4)自古以来,桥头就是折柳头送别的最佳所在。
在那细雨蒙蒙,柳*青青的渭城早春,唐代大诗人王摩诘在灞桥与友人依依相别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似海的深情,不仅让桥下的流水为之动容幽咽,以至百代之下依然令我们仰慕不已。
历尽人生坎坷的南宋诗人姜白石过垂虹桥时诗兴大发:“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喝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小桥,演绎了几多凄切曲折的人生故事。
(5)然而,小桥上伫立最多的应是无尽的离愁吧?“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板桥,霜桥,不仅是路的延伸,也是一种乡愁的具象。
而马致远的秋思小令,更是道尽了天涯游子的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去见阿炳我宁愿走向黑暗,去与你相见。
即使让我白发如雪,我也愿意。
只要我能与你在同时,亲耳听一次从你手指尖淌出的《二泉映月》。
但是,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了。
甚至连你当年生活的细节,也都早已被时间的水流无情地冲走了,淹没了。
阿炳兄弟,你可知道,一颗悲苦的心是怎样地想念你吗?把我的心捻作你的二胡之弦,如泣如诉地拉奏吧,那上面,正颤栗着与你心的合鸣啊!北风,雪,破败道观中的凄清的长夜。
更有疾病频频袭来,一只眼睛瞎了,又一只眼睛瞎了,双重的黑暗,无理地降临在你的壮年。
一、现代文阅读【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3题。
题目:春暖花开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桃花、梨花、杏花争相开放,把田野装点得五彩斑斓。
这一天,小明一家去公园赏花。
他们沿着小路漫步,欣赏着美丽的风景。
小明突然发现一只蝴蝶,便兴奋地追了上去。
蝴蝶飞到了花丛中,小明紧追不舍。
他越跑越快,不知不觉中,他跑到了一条小河边。
小明看着清澈的河水,突然想起了一句诗:“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他停下脚步,静静地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
1. 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答:春天。
2. 文章中提到的几种花分别是什么?答:桃花、梨花、杏花。
3. 文章中小明的心情是怎样的?答:兴奋、愉快。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4-6题。
题目:爱在心头口难开周末,小华去奶奶家玩。
奶奶家的花园里种满了花草,其中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树上挂满了金色的果实。
小华和奶奶在花园里聊天,突然,小华发现了一个秘密。
原来,奶奶家的花园是奶奶亲手种植的,她用心呵护着每一棵花草。
小华看着奶奶那布满皱纹的手,心里充满了感激。
傍晚时分,小华要回家了。
奶奶送他到门口,小华突然想起一件事,他想对奶奶说:“奶奶,我爱你!”可是,当他看到奶奶那慈祥的面容,他又不好意思说出口。
4. 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答:小华和奶奶之间的亲情故事。
5. 文章中提到的梧桐树有什么特点?答:高大、挂满了金色的果实。
6. 小华为什么不好意思对奶奶说“我爱你”?答:因为他看到奶奶那慈祥的面容,心里充满了感激,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
二、古诗文阅读【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第7-10题。
题目: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王之涣。
8. 这首诗的题材是什么?答:写景。
9.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严冬海猎》(高考广东卷)(含答案解析)现代文阅读题(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严冬海猎陈秉汉①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
严寒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
海肚天脚一片胭红。
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
这是霜冻的征兆。
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
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服。
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
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
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习这种原始的捕鱼法。
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
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
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
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
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
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
爸爸说:“阿龙,天气这么冷,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
”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
海龙装做睡着的样子,等爸爸的咳嗽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脚溜下床,溜到门外。
大海一片漆黑。
墨蓝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
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
海龙全副武装,用尖担挑着渔篓、干柴捆,快步向海滩走去。
他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黯淡,和夜色融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