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制造强市若干政策解读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相关
- 格式:ppt
- 大小:487.00 KB
- 文档页数:21
【摘要】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
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发展装备制造业一、我市装备制造业现状近年来,我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确立装备制造业为工业主导产业之一,通过招商引资、政策引导等多种方式,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全市装备制造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共有128家,实现产值由2010年的393.7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03.98亿元,年均增长13.1%。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40.7%提高到2012年的44.9%。
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91.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19.6亿元,年均增长14.5%。
装备制造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提高,对荥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越来越大。
我市装备制造业主要有三大类,即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主导产品包括建筑机械、矿山设备、阀门和汽车。
2012年四种主导产品的产值占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的83.4%。
我市装备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荥阳产业聚区和五龙产业集聚区,截止2012年底,两大集聚区共入驻企业超百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
(一)建筑机械。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市建筑机械企业发展迅速,规模从小到大,主要集中在城关乡西北部等10个行政村,面积约4平方公里,占据全国三分之一的销售市场,被称为“中国建筑机械之乡”。
与山东方圆、江苏扬州并称国内三大建筑机械生产基地。
2007年被河南省中小企业局认定为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区。
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建筑机械企业共有55家,产值近200亿元,分别占专用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工业总产值的78%、40%和18%。
郑州市昌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郑州市鑫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郑州市长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荥阳市建筑机械行业的骨干企业,2012年三家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均超10亿元,利税总额达5.8亿元。
附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布局建设若干国家中心城市,是引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举措。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腹地市场广阔,人力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良好条件和巨大潜力,但经济发展体量、科技创新水平、辐射带动能力等仍需加快提升,迫切需要抢抓机遇、勇担使命,实现更大作为。
为加快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中原发展、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和支撑中部地区崛起。
郑州地处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哈京广通道交汇处,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
但郑州经济首位度不高,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力不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足。
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推动郑州提升综合经济实力,补齐创新发展和高端功能短板,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支撑中部地区崛起。
二是有利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带动中部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郑州坐依中原经济区广阔腹地,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拥有郑东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郑州整合资源和政策,将人力资源、市场空间、功能平台等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积极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模式,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
三是有利于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积极服务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郑州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是我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内陆进出口大市,具有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先天优势,但开放水平不高、窗口作用不强。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郑州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推动对内对外开放联动,不断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积极服务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政〔2017〕3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现将《郑州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7年10月23日郑州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的通知》 (豫政〔2016〕12号),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郑州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和未来方向,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以独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
其主要特点是以解决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为主要目的,通过整合科研设施设备、知识产权以及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完成从技术开发到成果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并面向行业、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当前,我市工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层次不高、终端产品少、节能减排压力大等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根本原因在于创新能力弱,创新机制不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无法突破,创新成果产业化少。
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就是通过协同创新和强化机制,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以产业链推进创新链,以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实现我市制造业创新水平的提升和转型升级。
二、总体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为手段,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的重点需求,建设一批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攻克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转化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标准,积累储备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建设发展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基地,培养造就一批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加快形成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全面提升我市制造业竞争能力,积极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9.07•【字号】郑政文[2011]205号•【施行日期】2011.09.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复议正文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意见(郑政文〔2011〕20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新能源汽车是指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为加快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升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努力建成国家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发展机遇,围绕“打造百万辆汽车生产基地”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电动客车、电动工程车、电动轿车为主攻方向,以电机、电池、电控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为突破,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协作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扩大示范运营,加快规模化、市场化进程,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二、发展目标---产业规模。
到2015年,力争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达到10万辆,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2-3个车型市场份额居全国前列。
---技术水平。
到2015年,整车及主要零部件研发、生产和检测检验体系完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整车及关键总成的开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政策措施(一)支持自主研发与创新1.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鼓励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建设国家、省、市级自主创新示范企业、重点实验室、重要科研设施和基地,并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给予支持。
2.支持产学研联合攻关。
鼓励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加强合作,联合建立技术研发平台、检测试验机构等,着力攻克电动汽车“电机、电池、电控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鼓励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4.19•【字号】郑政办〔2021〕31号•【施行日期】2021.04.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鼓励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郑政办〔2021〕31号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郑州市鼓励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若干政策措施》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21年4月19日郑州市鼓励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若干政策措施第一条为全面加快科技创新,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实《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郑发〔2019〕4号),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实现新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政策措施。
第二条该政策措施适用于在郑注册的各类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非企)和医院。
第三条将研发经费投入情况作为申请各类项目、后补助资金、研发平台的基本条件,各类财政扶持资金优先支持研发投入强度大、额度高的申报单位。
对上年度纳入研发统计范围但研发费用统计为零的四上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院,科技部门不支持各类项目和补助,发改、工信部门不支持除新建投资项目以外的各类项目和补助,不支持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认定。
第四条对企业自有资金研发投入部分,依据上年度享受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数额(以下简称“研发费用”),按照存量补助和增量补助累加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补助:(一)2017年以来首次享受市级研发费用补助的企业:对未纳入研发统计范围且研发费用在50万元(含)以上的科技型企业,按上年度研发费用给予5%、最高30万元的补助;对纳入研发统计范围的企业,按上年度研发费用给予5%、最高600万元的补助。
推动郑州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思考与建议作者:刘晓萍来源:《决策探索》2018年第24期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2016年3月,为对接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为特征的制造大省,河南省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
随后,郑州于8月份印发了《郑州市建设中国制造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力争打造中国制造强市。
随后在河南省十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河南要打造“三个高地”,包括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开放高地,以及“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推进八大产业升级发展”的发展任务,郑州作为河南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应该在河南建设制造业强省、打造中西部创新开放高地中发挥龙头示范带动效应。
一、郑州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要短板近些年,虽然郑州制造业竞争力在不断提升,但是就力图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建设中国制造强市这一目标而言,郑州制造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诸如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新型工业化进程缓慢;大企业增速放缓,拉动作用较弱;工业投资持续走低,增长动力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
除上述传统发展问题之外,郑州先进制造业发展还存在四大短板。
(一)缺乏引领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相比周边城市,郑州制造业发展缺乏一些高端的、能够带动产业链发展的重点项目。
如武汉、成都、重庆近些年一直在重大项目引进上成绩喜人:通用汽车、比亚迪、中航通用飞机落户武汉,围绕完善“新型显示及智能终端”产业链打造“武汉芯”,还引进了深天马、TCL液晶面板线及京东方;吉利沃尔沃三大整车项目落户成都,仅成都经开区已累计引进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吉利、沃尔沃等11家整车企业,搭建了年产170万辆整车的生产平台和汽车千亿产业集群。
(二)作为发展引擎的国家级园区竞争力较低郑州高新区、经开区作为国家级园区与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的引领区,集中了各类发展要素与政策优惠,在自主创新、科技创新发展方面本应发挥示范引领、技术溢出等效应,但目前园区发展战略却与真正意义上高新区、开发区的内涵和定位有所偏离,传统制造、加工企业占比仍然较大,高新技术企业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偏少,引入项目中注重“大个头”项目,而忽视投资规模小、发展潜力大的高技术项目,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然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加快完善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1.在政策方面,郑州市可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并且制定出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二、优化产业结构2.在产业布局方面,郑州市可以进一步引导和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
鼓励企业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和协同,推动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3.在科技创新方面,郑州市可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四、完善配套设施4.在配套设施方面,郑州市可以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并建立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提高充电设施的覆盖率和利用率。
加强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如维修保养、二手车交易等。
五、提高服务水平5.在服务方面,郑州市可以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用户的引导和服务,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良性发展。
鼓励企业加强售后服务,提高车辆质量和用户体验,增强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和认可度。
加快完善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我们才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郑州市相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并根据以上建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快速完善。
六、加强产学研合作6. 在科研创新方面,郑州市可以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
可以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整合产业资源,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合作,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正文:----------------------------------------------------------------------------------------------------------------------------------------------------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郑政〔2010〕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郑州市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一月十七日郑州市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5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通知》(豫政〔2009〕74号)精神,进一步加快郑州市汽车产业科学、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打造具备一定规模、产业链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集群,建成全国重要的百万辆级汽车产业基地,特编制《郑州市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作为2009-2015年产业调整发展的实施方案,并为2020年前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一)产业现状郑州市汽车工业的发展始于1969年,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形成以大中型客车、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皮卡及改装车为主导的产品结构。
到2008年底,全市汽车产业资产总额158.33亿元,从业人数1.5万多人,汽车产量90817辆,实现销售收入214.2亿元,2004-2008年的4年间平均每年递增20%以上。
(二)面临的形势近年来,世界汽车产量保持稳定增长,2008年,世界汽车产量达到7053万辆,较2007年减少274万辆,同比下降3.7%。
中国汽车产量达到934.5万辆,同比增长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