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本性是否生而存在
- 格式:docx
- 大小:21.76 KB
- 文档页数:3
作者: 伊林·费切尔[1];金寿铁[2]
作者机构: [1]不详;[2]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江海学刊
页码: 23-2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人的本性;自然;社会;历史;生产者的自由联合体
摘要: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是一个物质的感性存在,他受限于自然并依存于自然。
但是,与此同时,人有能力改变自然,使之适合于他的最大胆的理念和计划。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在人的帮助下改变自身。
人通过他自身的工作而人化,这部历史正是一部解放史的开端。
为了真正地解放自己,为了完成发端于最初人类的东西,人必须克服当下异化的东西和异化的社会经济制度,并代之以一种与其理性的、开明的愿望相符的生产组织。
正方辩词“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是三字经里面的话。
说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来是善良的。
他(她)们后来的不同和巨大差异,是后天形成的。
没有哪个坏人是天生的,只是因图一时享乐,经不住诱惑而迷失了方向。
一般而言,对人性的哲学分歧主要有6种:(1)人之初,性本善(孔子)(2)人之初,性本恶(荀子)(3)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接近本恶说)(4)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5)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6)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但是,以笼统的分类应该只有本善说和本恶说,都似乎很有道理,在西方本恶说占上风,因为,西方人没有儒家思想的固有框架,而东方特别是东亚,儒家思想的强势让多数东方特别是中国人无法接受本恶说,主要就是因为这句人之初,性本善(孔子)但是这个“性”应该有多种含义,也就是说应该是广义的。
性质,性情,性格,性别,性欲……都是从“性”开始的。
也说明了它的广义性。
实际上人之初“性”本“色”,这也是毫无疑义的。
因为孔子也说过:“食色,性也!”就是说它本来就是和吃饭一样是人的一种本能。
所以性本来就是天生的。
他后天形成的只是在发展它利用它和操作它。
法国学者Raymond Around 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中说:我并不否认一场会议里的桌子两边的人有其一定程度的对立,我只是认为,你不可以因为他们有某些观念和见解,就把他们一分为二,说一个阵营是善的化身,属于未来,代表理性,一个阵营是恶的化身,属于过去,代表迷信。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则说“人之初,性本恶”我认为首先要界定善与恶的界限,然而,这才是不可探讨的,因为,随着时代和人类的发展,每个时期善和恶的标准都很模糊,正是因为这样的模糊,才导致这个问题的不可考!比如,把人逼迫到极端(比如饥荒),人就会表现出动物性,残暴,极端自私,当人们饿到一定程度,就算是同类又有什么不可食用的英国着名的探险队在18世纪在北极探险的时候,最后全军覆灭,到最后这些被当作英国英雄的人自相残食,而几十年后当人们发现他们的尸骨的时候,人们发现他们尸骨上都有用刀砍割的痕迹,经过权威法医的鉴定认为是互相残割食用的痕迹。
荀子论“性”的多重含义及侧重点作者:皇甫梦华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22期摘要:荀子言“人之性恶”并不是为了论证人的本性是恶,他所强调的重点是“化性起伪”,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后天人为来引人向善。
《荀子》一书中多次谈到“性”,然而其中的“性”有不同的含义,既有人的天生质具层面,即本能之性,也有顺气而言的才性和人生而具有的知性。
荀子对于三种“性”有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如果不加以讨论,则会认为荀子的人性论是有矛盾的。
荀子的侧重点是知性,知性具有奠基地位,使圣人制礼作乐成为可能。
“知”是“心”的功能,“知”既指人的认知能力,也指人的智慧。
同时,“知”也需要一个实现过程,荀子正是通过人的知性能力处理人的情感欲望,从而“化性起伪”,实现礼义化的人生。
关键词:荀子;人性论;多重含义;知性中图分类号:B2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2-0153-04引言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作为稷下学宫的学术领袖,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潮的影响下,其人性论思想也呈现出复杂性、丰富性的特点。
当前学术界的主流看法认为荀子的人性观是性恶论,并且历史上多数儒家及现代研究学者对荀子持否定意见,认为荀子是孔子和孟子的歧出。
牟宗三先生对荀子的人性思想即性恶论采取了贬低的态度,“荀子特顺孔子外王之礼宪而发展,客观精神彰著矣,而本原又不足,本原不足,则客观精神即提不住而无根,礼仪之统不能拉进来植根于性善,则流于‘义外’,而‘义外’非客观精神也”[1]。
劳思光先生认为,荀子只能将价值根源归于权威主义[2]。
欧阳祯人认为荀子把人性改造的成功与否寄托在“知性”之上是本末倒置的,与他的理论预设相矛盾[3]。
但是,荀子的人性论思想能否仅用“性恶论”简单概括?“性恶论”是否与荀子的其他思想相一致?“性恶论”的价值是否不高?这些问题应该值得学术界密切关注,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荀子的性恶论,认为其与孟子的性善论对立。
关于善与恶的3个分论点关于人性善恶的论断,自古以来众说纷纭,结论各异。
有儒家的性善论,法家的性恶论,还有当今哲学家周国平提出的“内核”说。
三者结论虽各自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致认为,人的本性是由生具来、生而有之的。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性的变化和自己多年来对人性地感悟,隐隐觉得,人性的善恶多为环境所左右,是后天生活养成的习性。
也许,人刚出生时就象一张白纸,一无所有,关键是看后天如何去涂抹。
生活在和谐、友善、温情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人性则善;生活在罪恶、争斗、尔虞我诈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人性则恶。
记得儿时,无论是老师、家长的教导,还是舆论宣传的引导,都要求我们要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而现在,无论是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是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王大伟教授的护身防卫讲座或是其它媒体报道,都一再提醒我们,无论出门在外,还是闲居在家,都要倍加小心,少管“闲事”:要路不拾遗,别盲目助人、见义勇为做好事。
三十年前后的要求,迥然不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
三十年前,我们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会受到社会的褒奖和肯定;而今日为之,则可能遭遇各种诈骗或陷阱。
你助了人:帮自称不识字的老人从提款机里取了钱,如这银行卡是偷来的,你或许因被录象将被疑为小偷、陷入官司;你勇了为:遇到车祸救助受伤者,你或许被赖为肇事者、做了好事还赔钱。
诸如此类,各种媒体报道的案例不胜枚举。
教训极其深刻。
三十年前后,社会生存环境对人的要求迥异,各种媒体对人的教育引导迥异,其根本原因,是三十年来人性的迥异。
可见,人性的善恶,关键是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与人之初的本性似乎没有太大关系。
不由想起狼孩的故事。
一个孩子自幼与狼为伍,长大后即具有狼的习性而没了人性。
同理,如将一个孩子自幼与世隔绝,与猪狗虎豹同居为伍,也许将来也就有了猪狗虎豹的习性。
再看看我们身边的人。
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会。
当你的家人、朋友、情人出现困难时,你可能是出于亲情、友情、爱情等情谊,不惜牺牲自己利益,千方百计地为其出谋划策、出手援助、承担责任,坚持不懈、力所能及地帮其走出困境、成才立业,为其成功而喜,为其挫折而忧。
《马原》习题之二(原理以与综合应用部分)一、论述题1、怎样看待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试分析之。
2、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与其意义。
3、试述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原理,说明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5、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其实质6、试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论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7、试述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材料分析题1、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都承认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复杂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并力求探索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本原,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材料2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
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与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愤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材料41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
材料5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1)材料1、材料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
(4)材料4、材料5的不同哲学倾向。
(4)材料5同材料1、材料3共同点与不同点。
试题答案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三、论述题1、略述“天人合一”思想源流春秋时期,“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天”的地位有所下降。
《左传》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神。
”史嚣曰:“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
神,聪明正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孔子宣扬“为仁由己”,“人能弘道”,“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己”,充分肯定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现实。
但他同时又主张“知命”,主张不完全否定天命,承认天命的存在而又不完全宿命。
战国时期,孟子从人性的角度来论述天人关系,归本于天而又立足于人,把天道、人道统一起来,对天人关系做出了天人合一的回答。
荀子在《天论》中强调天与人、自然与人事是两个不同领域。
一方面,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界的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不以人间的治乱、人们的好恶为转移。
“天”就是行星、日月、四时、阴阳、风雨、寒暑、万物等自然变化的现象。
自然界的变化没有意志,也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天不因有人怕冷就取消了冬季,也不因为人怕跑路就缩小了面积。
这种把“天”视为客观的物质自然界,并从自然界的变化来论证其客观规律的“天人相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说明他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新的理论高度。
另一方面,他认为“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人间治乱完全取决于人,“不可以怨天”。
在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人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努力,“制天命而用之”。
对于天,人既不应盲目崇拜,消极服从,也不应越俎代庖,与天争职,而应该积极做好自己分内的人事,参与天地宇宙的变化。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的这些思想,是这一时期对天人关系认识的高峰。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也曾直接探讨天道,并且从天道引出人道的概念。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出处:1、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
精神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欢乐、光明,但你们却要使阴暗成为精神的唯一合法的表现形式;精神只准披着黑色的衣服,可是自然界却没有一支黑色的花朵。
精神的实质就是真理本身。
天才的谦逊就是用事物本身的语言来说话,来表达这种事物本质的特征。
天才的谦逊是要忘掉谦逊和不谦逊,使事物本身突出。
精神的普遍谦逊就是理性,即思想的普遍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按照事物本质的要求去对待各种事物。
严肃是掩盖灵魂缺陷的一种伪装。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2、劳动创造了美。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3、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4、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5、而您不无根据地认为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大概只有在将来才能达到,而且也许根本不是有德国人来达到的。
您完全正确的反对了现在流行的恶劣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总而言之是一种纯粹低贱的自作聪明,并且是垂死的模仿文学的一个本质的标志。
此外,我觉得一个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从这方面来看,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的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据我看来,悲剧的因素正是在于:同农民结成联盟这个基本条件是不可能的;因此贵族的政策必然是无足轻重的;当贵族想取得国民运动的领导权的时候,国民大众即农民,就起来反对他们的领导,于是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垮台。
《东平宪王刘苍》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带翻译——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
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荀子·性恶》阅读附答案及翻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
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钩木必将待櫽栝④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今人无师法,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
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节选自《荀子·性恶》)[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
②文理:礼法。
③从:通“纵”,纵容。
④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1】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而有疾恶焉疾:嫉妒。
B.合于犯分乱理分:等级名分。
C.是以为之起礼义起:启发。
D.凡性者,天之就也就:造就。
论人的本性是否生而存在
曾东国学111班5000411011
摘要:我们普遍认为“人性是一切人生而固有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属性”,但同时也承
认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而现实生活中展现的也是相对静止和永恒变化的人和事。
因此人本文试从人性是历史发展中所演化而来的,人天生没有固有属性的角度论述。
关键词:本性固有或演化本有或后有
人不是生而为万物之灵长,而是后天社会实践从动物中脱颖而出的种群。
人高于其他生物之处在于人有人性,而人性又高于动物性。
所谓的“人性”并不是人生而固有的,马克思对此的定义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也就是说人类没有永恒不变的、生而就有的属性,人类的人性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产生的。
孟子曰:“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
” 人生而并不存在所谓善与恶,人性的善恶、道德是由于后天的教育形成的。
人们的善恶观念、道德判断是由于后天阅历的丰富而渐渐形成的。
一个人刚刚出生时处于无意识状态,当然他们也就没有善恶观念,也没有是非道德的能力。
而当他慢慢成长,渐渐接触这个社会,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就会获得了对事物的是非判断,而形成了自己的善恶观、道德观。
然而如果人生而就有人的本性,那么人们应该从一出生就拥有人本性的善恶观,对事物的是非判断能力,我们也不需要所谓的教育了。
人之善恶本性的形成是一个绵延的过程。
譬如我们会见一个人,初次见面则生,再次见面则觉较熟,朝夕相处,则更熟悉。
此熟悉之感,不只是由于多次见面的经验而存在,而是由于在我们之后的一次次见面的经验,承接前一次见面经验起时,前一次经验,即融入后一次经验中;如此次第融入,相互渗透,则熟悉之程度,或熟习之感,便次次不同。
此中有质上的差别,然而却可以没有量上或内容上的差别。
质上的差别,由后承前,前融入后中,而存在于后中而来。
亦即由过去融入之融入现在,现在转而融入未来而来。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人的善恶本性放在某个特定的阶段,继而说它是人类生而固有、永恒不变的标准。
正如我们对于时间的流行,便不能只分析一瞬的时间片段,而视为前后贯通、绵绵密密、前伸后入、后延纳前之一体。
因此善恶观念不能说是在人这个种群出现时便有的,而是在人类共同生活之后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在法学上有一个经典案例“卡那安得斯之板”。
这个案例说是有一艘船遇到了海难,其中有两个人在争抢仅有的一块木板,而普通的木板在这个时候意味着生存。
谁能抢到它,谁就有生存的可能。
一个身强力壮的人为了将这块木板据为己有,将另一个体弱的人推下水,从而使自己获救了。
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对这个案例曾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事实上没有任何刑法会对这样的人处以死刑。
当然一条船沉没了,他正
[1] 《孟子.译注》《孟子.告子上》杨伯峻中华书局
在为自己的生命儿推到另一个人,是后者从木板上掉入水中,而自己却在木板上免于死亡。
因为法律惩罚的威慑力不可能比此时此刻所面临的害怕失去生命的危险具有跟大的力量,也就是一种求生的本能。
”
我们知道人的最大的善就是帮助他人免于死亡,最大的恶是为自己而不惜践踏牺牲别人的生命。
如果我们生而有善恶观念,那么即使我们身强力壮到超过其他人,我们也不会凌驾于他人之上,更不会为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剥夺别人的生命。
在人类社会未有绝对约束人们行为的东西出现之前,当我们同等都面临死亡时,正如《理想国》中色拉叙马霍斯说的“正义是强者的利益”①。
我们都会不顾一切地想成为强者,即使当我们登上强者宝座,宝座下是一个个生命铸成的台阶时,我们也不会感到悔恨和羞耻。
因为如果我们不成为强者,自会有别人成为强者,我们便会被别人所奴役,甚至被剥夺生命。
而当人类社会出现对人们行为有绝对约束时,人们便不敢为自己而无所不为。
人之道德本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何为道德?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②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行、品行、王道。
“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③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
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道德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人类的道德始于人类社会产生之后。
在原始社会我们普遍认为人处于动物性阶段,也就没有所谓的道德。
道德的产生如《理想国》中格老孔所说:“做不正义的事是利,遭受不正义是害。
遭受不正义的害超过干不正所得的利,所以人们在彼此交往中既尝到过不正义的甜头,又尝到过遭受不正义的苦头。
两种味都尝到了之后,那些不能专尝甜头不吃苦的人,觉得最好大家成立契约:既不要得不正义之惠,也不要吃不正义之亏。
打这个时候起,他们之间才开始定立契约。
他们把不言而喻的大家所公认的契约叫做道德,而人们不愿执行却不敢违抗的称为法律。
”④道德也是在人们互相伤害过后为避免遭受为个人利益而遭受不道德之苦所共同认定人产生的。
人类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会展现自己的动物性,随之便会为恶,继而遭受伤害。
原始社会人们不具有人性,虽然群居却不懂得互相仁爱。
经历过残酷的冰冷的时期,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为了自己不遭受伤害,唯有制定一些他们所共同认同的秩序法则。
就中国而言,在尧舜时期,人们又普遍认同的道德,即“尧舜”之德。
所以尧舜主政,天下大同。
然而到春秋时期,诸侯并起、礼乐征伐诸侯出,道德不再有约束力,所谓春秋无义战。
因此人的道德本性并不生而具有,而是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
人的善恶、道德本性需要通过教育来获得,非人天性而有。
如果把一个人从婴儿时便隔离出人类社会,不给他任何的人类性质的教育,那么他长大后便不懂人类的语言,更没有人类历史经验中总结的本性。
然而经过人类性质的教育,这个从小脱离人类社会的人便又会渐渐学会人类的善恶、道德本性。
如果说人生而便拥有一种固有的善恶、道德本性,那么即使将一个婴儿隔绝出人类社会,他长大后应该不会丧失人的善恶、道德本性,然而事实却是相反。
虽然如果我们承认有普遍固有的善恶、道德之人之本性存在,对人类社会发展有
[1]《理想国》第一卷338C 第18页
[2]《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
[3]《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
[4]《理想国》第二卷398E 第46页
很大帮助,会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本性要求,然而也会让人们陷入追求本性狂热之中,而丧失人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人的本性固有,那么必将因不适应而被淘汰。
所以人类并没有生而具有的本性,而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为人们所普遍承认的后天经验积累形成在人身上的本性。
参考文献:
《理想国》[古希腊] 柏拉图著商务印书馆
《哲学概论》下册唐君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译著中华书局
[1] 《孟子.译注》《孟子.告子上》杨伯峻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