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生物-新课标人教版T
- 格式:ppt
- 大小:2.77 MB
- 文档页数:83
第五章病毒一、章节学习主题本章内容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22》)第二个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内容包括病毒的相关知识。
二、章节学习内容分析1.内容的课标分析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规定的第二个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达成以下目标:(1)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重要概念:微生物一般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
(2)要帮助学生形成2个次位概念:①病毒无细胞结构,需要在活细胞内完成增殖;②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本章教学内容分析本章主要讲述了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三、章节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为本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已有经历:学生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某些病毒会使人类患病,但认知不够全面、准确。
已有技能:学生掌握了观察和实验的一般方法和分类方法;能够熟练正确地使用显微镜,并掌握了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类比分析能力。
已有情感: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建构生物学重要概念,并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建立正确的认识。
四、章节学习目标生命观念: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说明病毒的生活特点,举例说出病毒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在生物防治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尊重事实证据,运用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病毒的形态;认识到病毒对人类利与弊的两面性。
探究实践:尝试制作病毒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设计和创新能力。
态度责任:关注人类健康问题,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病毒性传染病。
五、章节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病毒》章节学习概览课时内容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第1课时病毒本章中心内容有三个问题: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病毒在活细胞中的寄生和增殖;病毒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在生物防治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第五章病毒》一、设计思路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成效,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使病毒变“大”、变“活”,解决由于病毒的微小而产生的认知困难,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
2、利用QQ群开创生物教学第二课堂,通过创新设计课前导学任务,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创新设计课后拓展任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3、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的习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⑵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⑴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的能力。
⑵提高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认同科技进步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⑵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⑶学习运用辩证法看待事物的利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⑴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⑵教学难点:病毒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章不分节,本章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教学课时为一课时。
通过本章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特点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相关知识点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二个完整的生物学概念:一是全面掌握生物体的构成方式,即生物圈中不仅有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还存在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二是全面认识生物圈中的生物类型,即生物圈中不仅有植物、动物、人、细菌和真菌,还有病毒。
同时,本章教学也为学生之后学习传染病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电视、网络和书刊等视听途径,以及亲身体验(如:患过流感、或手足口病等),对病毒有了一定认识。
但是,由于学生的兴趣不同,使学生对病毒的认知程度也不尽相同。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五章病毒课标要求该部分内容在课标中没有明确的要求,结合教材分析如下。
描述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繁殖过程,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标解读1.本节介绍了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生物病毒,完善了初中阶段关于生物多样性(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2.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学习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应该同时渗透科学家探索发现病毒的逻辑推理和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生物技术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引导学生关注病毒对人类的利与弊的辩证认识。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病毒非常微小,其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病毒分布广泛,对人类具有有利和有害的两面性等”。
(续表)课标解读3.七年级上册生物的特征之一“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 “生物的结构层次”,以及本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都是学习“病毒”的基础。
本节课开篇设计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病毒个体非常小,并推测病毒与细胞结构的不同。
发现病毒的科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的进步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家严谨的逻辑推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通过直观的图片、模式图和黑体字展示了病毒的类型、结构和繁殖,延伸病毒的结构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
最后通过实例从利与弊两个方而辩证的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知识目标1•描述病毒的种类。
2.描述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3.列举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目标过程目标1.在推测病毒与细胞结构不同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病毒发现史,体会科学精神就是敢于怀疑、敢于求真、敢于创新。
3.结合生活常识和图片、文字资料增强对病毒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客观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树立辩证的观点。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簿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
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难点】1.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
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新知探究】一、自主探究:(一)认真阅读课本第89-92页,完成下面的题目,并在书上相应地方勾画。
1.19世纪,首先发现了病毒。
2.伊万诺夫斯基的结论:是烟草花叶病的是一种比细菌还要小的病原体,他把这种病原体叫做。
(二)病毒的种类1.按照寄主的不同,病毒可以分为、和。
2.按照形态结构的不同,病毒可以分为、和。
(三)病毒的结构和生活1.病毒结构简单,有外壳和内部的组成。
2.病毒如何繁殖?只能在活细胞里,靠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3.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就会变成。
二、合作探究1. 首先发现病毒的是?伊万诺夫斯基的结论?2. 病毒的形态一样吗?3. 病毒的种类有哪些?其分类依据是什么?4. 病毒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5. 病毒是如何生活的?(提示:从三个方面去分析①如何获得营养?②如何繁殖后代?③能否独立生活?)6. 举例说明病毒对人类的有利和有害的具体表现?1.烟草花叶病毒2.不一样3.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野,4.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5.不能独立生或生活,复制获得后代,【拓展提升】1.20世纪初,科学家首次用()观察到烟草花叶病A.放大镜B.电子显微镜C.望远镜D.高倍光学显微镜2.病毒的结构是由什么组成的()A.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B.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C.纤维素外壳和由遗传物质构成的核心D.蛋白质外壳和由遗传物质构成的核心3.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病毒比细菌小得多B.病毒的形状多样,有球形、杆形、蝌蚪形等C.病毒都没有细胞结构D.病毒对人类都有害4.引起艾滋病、口蹄疫、烟草花叶病的病毒分别是()A.人类病毒、细菌病毒、植物病毒B.动物病毒、动物病毒、植物病毒C.人类病毒、细菌病毒、植物病毒D.动物病毒、细菌病毒、植物病毒5.下列有关病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①虽然病毒无细胞结构,但它是生物②所有动植物的致病因子一定是病毒③病毒的结构分成两部分,即外面的遗传物质和内部的蛋白质④病毒在生物圈中的分布十分广泛6.将病毒从细胞中提取出来,提纯呈结晶状态后,病毒会()A.失去生命活动 B.正常生活,但不繁殖。
第五章病毒教学目标1.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
2.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难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想一想,这些是由什么引起的?它存在什么地方?(PPT2)教材导学自主学习1.学生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89~92内容,回答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做好记录)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PPT3)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合作探究点拨升华学生活动二:学生探究问题。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病毒的发现。
(PPT4~7)探究点一认真阅读教材P90病毒的结构后小组讨论:(PPT8~10)(1)病毒的结构与细胞的结构有什么区别?(2)病毒是怎样生活的?(3)病毒有哪些种类?探究点二病毒的繁殖方式是什么?(PPT11~16)探究点三病毒对人类有害的方面有哪些?有益的方面有哪些?(PPT17~29)教师点拨:(1)病毒的结构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动、植物细胞结构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
(2)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里。
(3)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的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是它的繁殖方式。
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
有害的方面:(1)引发人类各种疾病。
如流行性感冒、肝炎、手足口病、艾滋病等。
(2)许多病毒会危害人类的经济作物、家禽家畜等。
有益的方面:(1)利用减毒或者灭活的病毒研制疫苗,防治一些病毒性疾病。
(2)利用昆虫病毒防治病虫害。
(3)利用噬菌体可以帮助人们治疗细菌性的疾病。
第五章病毒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举列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技能方面运用多种方式收集查找资料,并进行汇报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利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2.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三、教学设计思路在2011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病毒的内容要求为“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属于了解层次。
本章教学中,除了知识目标达成以外,更应该结合病毒发现的科学史、生物技术发展、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对于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活动贯穿教学始终。
四、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准备发言资料或简单课件便于课亡交流。
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病毒的种类 [展示]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照片,并简单介绍,提问:病毒千姿百态,如何给它们分类?引出分类的依据。
简单介绍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了解不同病毒的形态,观察讨沦,认识病毒的种类。
初步了解生物分类。
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阅读教材9l—92页内容,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展示病毒的危害性和人类对病毒的利用。
阅读、思考。
培养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结假如让你用几句话给小学生讲—讲什么足病毒,你应该抓住哪几个关键词去介绍?教师完善板书。
回答问题梳理、归纳。
六、板书设计第五章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