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治疗胃脘痛232例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最新资料推荐------------------------------------------------------中药治疗胃脘痛.doc中药治疗胃脘痛胃脘痛是指以上腹疼痛(隐痛)、胀闷不适为主,伴有食欲不好、反酸、嗳气、恶心和呕吐(或欲呕)等的一种症候。
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反复刺激、气候变化等有关。
病初在经属气,病久入络属血,脉络受伤,气血失和发生淤血;也可致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运化失常而成为虚寒证。
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和原因不明的上腹痛、胀闷不适等都属于胃脘痛范围。
这里,笔者根据临床所见介绍 3 种不同类型案例供大家参考。
一、肝胃气滞 38 岁的姚女士在 2 个月前一次聚餐后出现上腹胀痛、闷痛,疼痛具体位置不能确定,伴食欲不振、嗳气、反酸。
她自我诊断为胃炎,自服保济丸、黄连素未见效,到某医院中医科就诊。
根据其症状表现,以及心情急躁的性格特点,中医师诊断为胃脘痛(肝胃气滞),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煎服,每天 1 剂。
服药 7 天症状缓解,15 天症状消失,随访 1 个月未见症状复发。
分析:1 / 5肝胃气滞是胃脘痛最常见的一个类型,表现为胃脘胀痛或胀闷不适,食后明显,痛无定处,痛连双胁,嗳气、反酸;或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舌紫红、苔薄白、脉沉弦。
治疗原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处方用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白芍、川楝子、枳壳各 12 克,香附、元胡(打碎)、木香、陈皮各 9 克,甘草 6 克。
反酸者加乌贼骨(打碎)、瓦楞子(打碎)或金左丸(送服)以和胃制酸;恶心、呕吐者加半夏(打碎)、竹茹以和胃降逆;食欲不振者加白术、神曲、麦芽消食导滞。
除上述煎剂外,还可选用胃苏冲剂口服,每次 1 袋,每天 3 次。
或选用气滞胃痛颗粒(片)口服:颗粒,开水冲服,每次 5 克,每天 3 次;片剂,每次 6 片,每天 3 次。
中医药治疗胃脘痛临床经验摘要】“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经过多年临床经验发现,中医药药食同源的特点,在治疗胃脘痛时效果显著。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临床经验,对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经验进行了总结和阐述。
【关键词】中医药;胃脘痛;临床经验胃脘痛指的是患者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的一种病症,多伴随着食欲不振、胃胀、嗳气、泛酸等胃肠道临床表现。
当前社会人们的作息习惯、饮食习较差,导致胃脘痛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中医药治疗胃脘痛讲究辨证治疗,先辨明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一、胃脘痛病因病机胃脘痛又称作胃痛、脘痛,是一种常见内科疾病。
中医治疗多讲究辨证治疗,通过对患者望、闻、问、切等诊治,判断患者胃病症型,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
胃病有多种病因,感受外邪、自身情志失调、饮食不规律、自体脾胃功能虚弱等因素均可引起胃病。
《内经》认为风寒湿热都能够导致胃脘痛,中医认为表邪入里,导致人体气机不畅从而导致胃脘痛。
隋·巢元芳在《诸病源候论》中分析认为,胃脘痛多是“风冷”之邪导致的。
中医认为肝气失调,忧思郁怒也会导致胃脘痛。
再者,《金匮要略》、《素问》等多本药学著作中指出饮食不节也是导致胃脘痛的重要原因。
现代医学家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药理论,结合临床经验,总结胃脘痛病因,包括环境因素、情志因素、饮食因素等。
综合历代论述和临床治疗经验,导致胃脘痛的原因主要有风寒暑热湿燥火,内伤情志,饮食不节以及脾胃虚弱等。
临床经验发现气滞和脾胃虚弱是导致胃脘痛的两大主要原因。
二、中医药治疗胃脘痛临床经验总结 1、研究资料 2017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胃脘痛患者293例。
对这些患者的研究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史、病因、病程、症状、证型、治疗方法以及反馈信息等。
患者主要症状为上腹胃脘部疼痛,多伴随着消化系统症状。
对患者的病史、病症和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中医药治疗胃脘痛临床治疗经验。
对患者进行纤维胃镜检查,患者检查结果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点或者有溃疡等,诊断患者为胃脘痛。
胃脘痛(胸痛、心痛、腹痛)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胃脘痛(胸痛、心痛、腹痛)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胃脘痛,俗呼心痛。
盖胃之上口名贲门,与心相近,故经亦言胃脘当心而痛,若真心痛必死。
经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不能客也,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故诸邪之在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其心痛之与包络痛别者,包络之痛,在两乳中间;其与胃脘痛别者,心痛在岐骨陷处,胃脘痛在心之下;其与胸痛别者,胸痛在心之上。
横满胸间也。
但胸痛宜分属肺属心、属肝,辩之既明,治之自效。
而胃痛之因亦异,有因气郁,因血瘀。
有因食积,因痰饮,因寒,因火,因虫,因虚之不同。
宜分别而治之。
包络之痛,皆因思虑伤神,涸血所致,须参胃痛之条分治,但无食耳。
按丹溪云∶治胃痛宜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食寒物,于初病之时,当用温散温利之剂。
若稍久则郁蒸成热,再用温剂,宁不助火添痛乎?故古方多用山栀为君,稍加温热,为之向导,则邪易伏,病易起。
腹痛之因,亦同胃痛分治,但有应下一法。
又须辩其因食积,因瘀血,因痰饮之异。
更有内痈作痛,最宜审慎。
如胃脘生痈,亦在中脘,手不可按,或寒热作渴。
肠痈则小腹硬痛,频数如淋。
丹溪言∶内痈症,因饮食之毒,七情之火,相郁而成。
故初起时,急宜清热解毒,凉血破瘀之剂下之,须参外科诸书治之则善。
按景岳云∶近治痛,有以诸痛为实,痛无补法者,有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者,有以痛随利减者,皆为不易之法。
不知形实病实秘不通者,乃为相宜;若形弱脉弱,食少便泄者,岂容混治。
须知拒按者为实,可按者为虚;疼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喜寒者多按实,爱热者多虚;饱则甚者多实,饥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新病年壮者多实,久病年老者多者虚;补而不效者多实,攻而愈剧者多虚。
必以望、闻、问、切,四者详辩,则虚实自明。
仲景云∶阳明中土,万物所归。
故世人之患胃痛腹痛者甚多,而其治病之因,亦难以悉数,临症之际,当潜心会通各门,参究施治,庶不致误。
老是胃脘痛中医治疗秘方140方老是胃脘痛中医治疗秘方140方胁痛脘痞方用甘露消毒丹合金铃子散 06-05胃痛3年余方用乌梅丸加僵蚕 04-30治胃痛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方 04-22胃脘痛治疗中药方剂消化性溃疡 03-18肚子痛敷热葱 03-07辨证寒积腹痛以大黄附子细辛汤加 02-27刺猬皮疏肝和胃治胃脘疼痛 02-21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胃痛 02-13刘茂林主治胃脘痛方三花四消饮 01-13胃脘疼痛30余年中药验方 01-07胃脘冷痛三法治疗效果明显 12-23冬季养胃胃痛非胃病 12-20经常胃痛遂转求中医雷昌林治验 12-18胃寒疼痛服陈皮粉小腿抽筋饮木瓜 11-17胃寒冷痛三法可治 11-10胸痹病案胃痛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 10-30治疗脾胃病名中医花金方经验 10-14腹痛胃痛中医外治熨法 08-07胃痛发生时防胃痛法 08-04胃脘隐隐作痛中药肚兜方 08-01胃胀胃痛3年健脾理气治方 07-03治久瘀胃痛中药名方 06-24胃痛灸灸中脘穴 05-23胃脘痛频繁发作麦门冬汤 05-14胃脘隐痛6年余黄芪建中汤 05-11胃脘胀痛吞酸5年四逆散加味 05-10胃脘疼痛四逆散疏利肝胆气机 05-09治胃脘痛两方合用使脾胃之气健旺 04-08 胃脘痛属脾胃虚寒证敷脐治疗 03-23胃寒疼痛治宜暖胃散寒 03-06胃脘痛临床陈宝贵组方原则 02-05受凉胃疼痛肉桂粉可治 02-03胃脘痛陈宝贵临证疏肝和胃方 01-21胃脘剧痛中药加味芍药甘草汤 01-19甘松治疗胃虚作痛 01-17胃痛发作指颤法治 12-30减轻胃脘部疼痛饮食疗法 12-19治胃痛吃对食物同样会有效 12-09中药药包巧治胃痛 12-08胃脘痛处方三则治消化道憩室病 12-07 老中医马元起胃痛治验 11-21焦树德胃痛方使我终生受用 11-09按穴位治胃痛 11-03中医腹痛陈宝贵常用少腹逐瘀汤 10-30 白奇连治胃脘痛方 10-21寒冬胃痛桂花巧治 10-19胃脘痛必当辨证审因投以方药 09-24六型辨治腹痛 08-20胃脘痛揉中脘推粱门 07-15陈宝贵教授治疗胃脘痛 07-09胃脘痛自我推拿法 06-25治胃痛隐隐温中愈溃汤 06-04一把锯末治腹痛 05-22胃腹痛取曲池穴治疗 05-17中医辩证疗腹痛 05-05中医止胃痛效果并不慢 05-02胃痛辨证施治体会 04-30保护胃黏膜治胃脘痛 04-26治中焦的小儿胃脘痛 04-23胃痛防治药粥 04-13穴位按摩治胃痛 04-10胃痛怎么缓解温和灸治 03-29吃花生可缓解胃疼 03-27胃脘胁肋胀痛药用方 03-14胃痛之疾中医治法 03-07胃痛吃什么好喝点桃仁粥 01-13巧招妙治胃病冬吃陈皮 01-13治胃脘痛王今觉和胃汤 01-09生姜外敷治胃痛 12-19拔火罐治风寒胃痛 12-19胃脘冷痛可用良附丸 11-23中医治疗胃脘痛疏肝和胃法 11-14 厚朴三物汤治腹胀痛 10-27胃脘痛反复用四磨汤 10-26胃痛食疗法 09-06芍药甘草汤治胃脘痛 08-22胃痛怎么缓解中医治胃脘痛 08-04 什么方法可以治胃痛艾叶蛋汤 07-17 胃寒疼痛敷五香粉 07-16胃痛怎么缓解辨证治疗 07-15胃痛中医通过辨证论治 06-20胃脘隐隐作痛用中药肚兜 06-10胃疼了?喝点艾叶鸡蛋汤 06-07胃炎胃脘痛中医秘方 05-27茴香炖猪肚调治胃寒痛 05-27胃脘痛(糜烂性胃炎)中医寒热并用 05-25 自拟胃痛方治疗胃痛病 04-25艾叶鸡蛋治胃寒痛 04-24胃脘痛外用中成药 04-17治胃脘疼痛30余年 04-07草药验方治胃痛 03-11胃痛“心口痛”中医简便方 02-21古方治血瘀胃痛验案 02-16枳术丸加味巧治胃痛 01-25槟榔蜜饮治慢性胃炎胃腹胀痛 01-25治胃脘疼痛多年中药方 12-31缓解胃痛三法 12-07针对性护理减少胃痛发作 12-06胃脘痛怎么办河南名医治方 12-02嗅辛夷止胃痛 11-30自我按摩缓解肠胃胀痛 11-17慢性胃炎的中医论治 11-14陈皮粉祛除胃病 11-06陈皮姜枣汤治腹胀冷痛 11-06腹胀冷痛喝点陈皮姜枣汤 10-15胃脘痛中医饮食调护 10-11突然胃痛按膝内侧 10-10自按穴位缓解胃痛 09-17各型胃痛的偏方 09-06安徽名医治胃脘痛方 07-23治胃痛验方 07-21胃痛慢性胃炎中药治方 07-17治陈年胃痛食疗 07-11治胃痛方 06-27产后腹痛山楂治疗 06-23顾植山辨治胃疼糖尿病 06-16治食积腹痛方 06-11胃脘疼痛气不舒理气和胃中药灵 05-12 治生气后胃痛两法 05-11嚼松叶治胃痛 04-03治胃脘痛急症案 04-03治胃痛病案中药方 04-02胃脘痛中医审因论治 03-29土医特色扑灰碗治腹痛 03-28胃脘痛的症状中成药治疗 03-21胃脘痛的症状与验方一则 03-17独创治胃痛经验方 01-27治受寒胃痛偏方与穴位疗法 11-14治疗胃脘痛辩证加减半夏泻心汤 09-05 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中药方 09-05 治胃脘痛民间方 08-18生气胃痛胃胀喝碗荔枝核水 06-30胃炎与胃痛的调养 06-14治胃痛肠风下血乳腺炎气管炎方 04-16 治胃痛秘方 03-18点穴两法止胃痛 02-22两个体位帮您缓解胃痛 02-01胃痛治疗的5个中药处方 10-03胃窦炎、胃痛、胀气吐酸 03-28胃痛 11-21来自:神医图书馆318。
中医方剂治疗胃脘痛案例胃脘痛是指胃部的疼痛感觉,常常表现为胃脘部位的酸痛、胀痛、隐痛或钝痛等不适感。
中医认为,胃脘痛与脾胃功能失调、气滞、湿阻、痰浊等因素有关。
下面列举10个中医方剂治疗胃脘痛的案例。
1. 保和丸:该方剂由黄连、白术、陈皮等药物组成,可健脾胃、燥湿化痰,适用于胃脘痛伴有湿阻症状的患者。
2. 半夏泻心汤:该方剂由半夏、黄连、生姜等药物组成,可清热化痰、下气降逆,适用于胃脘痛伴有痰浊、气逆等症状的患者。
3. 七厘散:该方剂由半夏、白术、陈皮等药物组成,可健脾胃、燥湿化痰,适用于胃脘痛伴有饮食不适、胃口差等症状的患者。
4. 二妙丸:该方剂由茯苓、白芍、香附等药物组成,可健脾胃、活血化瘀,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气痞满、疼痛加重等症状的患者。
5. 乌梅丸:该方剂由乌梅、陈皮、厚朴等药物组成,可理气止痛、收敛胃气,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胀、反酸等症状的患者。
6. 香砂养胃丸:该方剂由香砂、木香、甘草等药物组成,可理气和胃、化痰止痛,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脘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
7. 柴胡疏肝汤:该方剂由柴胡、生姜、黄芩等药物组成,可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痛、胁肋胀痛等症状的患者。
8. 理中汤:该方剂由炙甘草、白术、生姜等药物组成,可健脾胃、理气和中,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脘胀满、食欲减退等症状的患者。
9. 平胃散:该方剂由白术、茯苓、陈皮等药物组成,可健脾胃、消食化湿,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脘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患者。
10.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该方剂由柴胡、龙骨、牡蛎等药物组成,可疏肝解郁、平肝潜阳,适用于胃脘痛伴有胃脘胀满、胁肋胀痛等症状的患者。
以上是10个中医方剂治疗胃脘痛的案例。
对于选择哪种方剂治疗胃脘痛,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综合分析,最好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同时,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也是缓解胃脘痛的重要措施,如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饮食、避免熬夜等。
中医药辨证治疗胃脘痛530例临床分析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症。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
现将530例以胃脘痛为主症的患者(包括门诊住院的)临床资料作初步探讨,并将有关证治、认识、心得。
给予指导。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530例中,男340例,女190例,男性显著多于女性。
年龄16~80岁不等,16~20岁3例,20~30岁45例,30~40岁150例,40~50岁183例,50~60岁110例,60~70岁30例,70~80岁9例,30~60岁居多者,共占80%。
病程1个月余~40多年,都有慢性反复发作。
证候分类:主证: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攻窜不定,连及胁肋,得暖气或矢气则舒,遇抑郁、恼怒则复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绵绵,空腹痛者,得食痛减,食则易饱,喜温喜按,劳累受凉后易作或加重,体倦乏力,大便易溏,舌质偏淡,脉细弱。
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食少、消瘦无力、大便干结、舌光红少津,或有裂纹,或见剥苔,脉细数。
兼症:寒凝、热郁、湿阻、饮停、血瘀、食滞多见于主症之中,或见于疾病的某一阶段。
除血瘀症之外,很少独立地存在于疾病的全过程中。
故本文不确定独立证型,所以在治疗上将其作兼证处理。
治疗方药:主症的治疗以自拟方药为基础并随兼症的不全而适当的加减。
肝胃不和证:治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主要用药:制香附10g,炒枳壳10g,佛手片10g,老苏梗10g,杭白芍15g,广桔皮6g,炙内金8g,生甘草4g。
肝郁症状明显者,酌情醋柴胡、广郁金,脘痛较著者,酌加延胡索,胃气上逆嗳气泛恶者,酌加姜半夏、刀豆壳。
脾胃气虚证:治以益气健脾,和胃止痛。
主要用药:炙黄芪15g,太子参(党)12g,炒白术8g,怀山药20g,云茯苓20g,广木香6g,炙甘草4g。
有腹部坠胀、小便频而色清,便后脱肛,或体形消瘦,内脏下垂等脾气下陷之证者酌加升麻、柴胡、荷叶。
时有吐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
中医治疗“胃脘痛”处方一、通治方:脘腹蠲痛汤《浙江中医杂志》84.2组成:玄胡,白芍,川楝子,生甘草,海螺蛸,制香附,公英,沉香曲,乌药水煎服。
功效:调理气血缓急止痛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肠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病引起的脘腹疼痛。
据报道:本方治疗多种脘腹疼痛证,疗效均为满意。
二、寒邪客胃1、八宝瑞生丹《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当归,神曲,肉桂,草果,紫蔻,元胡,郁金,山楂,干姜,香附,甘草,茯苓,良姜为丸,1日3次。
功效:理气暖胃消食止痛主治:寒湿阻滞,脾胃受损所致的脘腹胀痛证。
症见脘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苔白润,脉细缓等。
2、沉香散《良方集腋合璧》沉香,木香,郁金,乌药,降香,细辛,砂仁为粉,每服,砂仁冷汤送下。
功效:行气止痛散寒调中主治:中焦寒凝,气机郁滞证。
症见脘腹胀痛,得温痛减,遇冷更甚,胸膈痞闷,四肢清冷或夏月中寒,秽浊痧气,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弦紧。
三、饮食停滞1、排气饮《景岳全书》组成:陈皮,藿香,枳壳,香附,乌药,泽泻,木香,厚朴水煎服。
功效:行气宽中化积健脾主治:食滞气郁,中焦不运证。
症见脘腹胀痛,呕吐泛酸,嗳气则舒,舌淡苔腐,脉弦滑无力。
如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证属湿阻气滞者,常用本方加减治疗。
2、沉香降气丸《儒门事亲》组成:沉香,木香,砂仁,白蔻,青皮,陈皮,莱菔子,莪术,枳实,牵牛,大黄为丸、亦可作汤功效:理气宽中消积化剂主治:饮食停滞,消化不良,脘腹胀满,腹痛便秘。
3、另外:保和丸、安中汤、开胸顺气丸等可选用。
四、肝气犯胃1、平肝丸《北京中成药规范》组成:当归,白芍,香附,乳香,玄参,生地,枳壳,白芥子,木香,元胡,莱菔子,代赭石,黄芩,桔梗,陈皮,栀子,青皮,川芎,砂仁为丸剂,亦可做汤剂。
功效:平肝疏肝活血止痛主治:肝气郁结,肝胃不和所致的胁痛、胃脘痛;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耳鸣等病症。
223例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分析目的:探讨应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胃脘患者223例,临床辩证根据胃脘痛的临床特点将其分为湿热内阻型、胃热阴虚型、脾胃虚寒型以及肝郁气滞型四种类型,分别使用不同的药方进行治疗。
结果:本组223例患者中显效169例(75.78%),有效36例(16.14%),无效18例(8.07%),总有效率为91.93%。
结论:应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脘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临床疗效胃脘痛又名胃痛,是指胃脘部出现疼痛的病症,多是因为饮食劳倦、肝气犯胃或者是忧思郁怒使脾胃受到损伤。
经常会有呕恶、腹胀、嗳气、纳气等现状出现,在临床中属于多发病,进行中医治疗可以对胃脘的症状进行改善,且复发率较低,没有副作用,治疗效果较好。
本文对中医辨证论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现结果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資料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胃脘患者223例,均符合中医胃脘痛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127例,女性患者96例,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74岁,平均年龄为(38.42±5.93)岁,最小病程为6个月,最大病程为28年,平均病程为(8.9±5.3)年,临床表现:本组22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胃脘部隐痛、胞胀不适并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反酸嗳气等,通过胃镜检查显示为十二指肠球与胃部溃疡、胃炎。
根据中医辩证分型为湿热内阻型51例,胃热阴虚型57例,脾胃虚寒型54例,肝郁气滞型61例。
胃镜分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4例,胃溃疡4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73例。
2.方法临床辩证根据胃脘痛的临床特点将其分为湿热内阻型、胃热阴虚型、脾胃虚寒型以及肝郁气滞型四种类型,分别使用不同的药方进行治疗。
⑴湿热内阻型:泛恶,口苦口腻,胸闷纳呆,胃脘胀满,疼痛。
五六治慢性胃炎(胃脘痛)秘⽅(19⾸)五六、治慢性胃炎(胃脘痛)秘⽅(19⾸)五六、治慢性胃炎(胃脘痛)秘⽅(19⾸)56.1砂半理中汤【来源】宋孝志,《名医治验良⽅》【组成】清半夏、制⾹附、⾼良姜、炒枳壳(或炒枳实)、砂仁(打碎)各9克。
【⽤法】每⽇1剂,⽤砂锅加⽔⾄浸没药材、⽔⾯超出药材5分(1厘⽶=3市分)。
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2次,分2次温服。
【功⽤】理⽓散寒,和胃⽌痛。
【⽅解】⽅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呕,和中健脾,可作为肺胃痛之主药。
该药外⽤能愈合创⼝,不留瘢痕,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
砂仁健胃理⽓⽌痛,化⾷积,并可⼊肾,因此可作为肾胃痛之主药。
枳壳或枳实能消⼼中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推胃中隔宿之⾷,消腹内连年之积,故作为脾胃痛之主药。
⾹附舒肝理⽓,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较好的疗效。
服本⽅痛⽌后,可⽤5~10剂共研极细末,温开⽔调服,每服6克,⽇服1~2次,以巩固疗效。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滞者。
临床以胃脘近⼼窝处疼痛,泛酸嗳⽓,或吐涎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质淡红,苔薄⽩或⽩腻,脉沉迟或弦紧为特点。
【加减】本⽅为治疗胃痛的基本⽅剂,临床可根据病情酌加药物。
如:(1)肝胃痛证:见胃痛连胁,攻撑作痛,呕逆嗳⽓,苔多薄⽩,脉弦紧。
治疗将⾹附加⾄12克为主药,余四味药仍为9克。
若⼝苦吐酸,为胆⽕较盛,加⽣栀⼦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楝⼦9克。
(2)⼼胃痛证:见痛引胸中,⼼悸⽓短,⾆红苔薄⽩、脉⼨尺俱微,动见于关。
治疗将⾼良姜加⾄12克为主药。
余四味仍⽤9克。
若⼤便⾊⿊即与⼩肠⽕有关,可加焦栀仁3克。
(3)脾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神疲乏⼒,⾷少纳呆,⾆苔⽩腻,脉缓或⼤,治疗将炒枳壳(或炒枳实)加⾄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9克。
(4)肺胃痛证:见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动则⽓少,⾆苔⽩腻、脉⼨微关紧尺沉,治疗将清半夏加⾄12克为主药,余四味仍⽤9克,若见⼤便⼲燥或不通,为⼤肠有热可加⼤黄2~3克。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综合治疗胃脘痛232例
1 中医综合治疗胃脘痛 23
2 例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针灸、生活调理综合方法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
中药内服、针灸加生活指导治疗胃脘痛 232 例。
结果:
各种胃脘痛治疗的有效率在 88%以上。
结论:
中医综合疗法是胃脘痛治疗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中医综合疗法胃脘痛效果资料与方法2019 年 4 月~2005 年 3 月收治胃脘痛 232 例,其中男130 例,女 102 例;年龄 16~81 岁,以 35~50 岁为多;病史 0~5 年112 例,6~10 年 69例,11~15 年 25 例,16 年以上 26 例;慢性浅表性胃炎 7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 52 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62 例,胆汁反流性胃炎 30 例,胃下垂 6 例,胃神经官能症 8 例。
中药治疗取自拟健胃止痛汤:
党参 12g,茯苓 9g,陈皮9g,法半夏 9g,砂仁 6g,干姜 6g,蒲公英 9g,苏梗 9g,元胡 9g,川楝子 9g,甘草 9g,黄连 3g,白及 9g。
寒邪偏盛者加高良姜 9g,吴茱萸 6g;饮食停滞者加山楂 15g,鸡内金15g;肝气犯胃者加柴胡 9g,川芎 9g;肝胃郁热者加黄连 6g,栀
1 / 4
子 9g;瘀血停滞者加桃仁 9g,红花 6g;脾气虚弱者加党参 18g,茯苓12g,白术 12g;胃阴虚弱者加沙参 12g,麦冬 15g;脾胃虚2 寒者加干姜 9g;脾虚下陷者加黄芪 30g,白术 12g,柴胡 6g,升麻 9g;大便潜血实验阳性者加大黄炭 9g,侧柏炭 9g。
每日 1剂,水煎,分 2 次服。
针灸治疗取穴:
足三里、三阴交、中脘。
操作:
以上诸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 30 分钟,每日1次,针 10 次。
做好生活指导,配合适当的情志调护,坚持体能锻炼。
疗效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①治愈:
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X 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②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 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③未愈:
症状无改善,X 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结果胃脘痛各病种治疗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痊愈 43 例,好转 27 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 94.5%;慢性萎缩性胃炎痊愈 18 例,好转 28 例,无效 6 例,总有效率 88.5%;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痊愈 38 例,好转 22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96.8%;胆汁反流性胃炎痊愈 19 例,好转 9 例,
---------------------------------------------------------------最新资料推荐------------------------------------------------------ 无效 2 例,总有效率 93.3%;胃下垂痊愈 3 例,好转 2 例,无效 1 例,总有效率 83.3%;胃神经官能症痊愈 6 例,好转 1 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 87.5%。
讨论胃脘痛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疼痛,常伴有嗳气、泛酸、胸3 闷胀痛,纳呆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2]。
止痛之法,中医以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为基本的理论观点。
清人高士宗《医学真传》说:
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3]可见,胃脘痛的治法称为健胃未尝不可,因而拟方名为健胃止痛汤。
情志饮食致病,最典型莫过胃脘痛。
治疗胃脘痛,指导病人饮食,开导病人情志不是可有可无的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治疗方法。
医生要重视,更要病人重视。
医患配合,胃痛可治,不易复发。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2 史宇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胃脘痛专辑.北京:
3 / 4
中医古医籍出版社,1988:
265-267. 3 邓铁涛.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