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60.00 KB
- 文档页数:16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Jean Piaget’s Cognitive-Development TheoryMake a review on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in Piaget’s Cognitive-Development Theory皮亚杰的研究对发展心理学有以下几大贡献:(1)在他之前的研究,将儿童简单的看出是一个小大人儿。
(2)皮亚杰的研究目的不是为了探索个体问题解决或认知技能的变化,而是为了对不同形式自然逻辑的特点进行探索,如行为、言语、推理的逻辑。
(3)皮亚杰研究自然逻辑发展所采用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4)皮亚杰对思维和推理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一、基本假设(一)人类的智力和生物有机体的功能以相似的方式进行活动。
两者都是与坏境不断相互作用的有组织的系统。
都构建出适应坏境所需要的结构。
(二)皮亚杰的研究目的是探索自然逻辑的特征,即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推理过程(三)哲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知识构成了皮亚杰的研究和理论框架。
其中知识的本质、认知者与现实的关系源于哲学;回答这些问题所需要的方法论源于心理学;皮亚杰对智力本质的假设来源于生物学。
智力与生物体相似,都是有组织的系统,不断的与环境相互作用,为了适应环境进行结构建构(四)从一种推理形式向另一种推理形式的转变受到四个基本因素的影响:(1)物理环境。
个体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是新知识的来源,个体与物理环境的接触不可避免。
(2)成熟。
神经系统的成熟对个体从物理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十分重要,它为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社会影响。
包括语言和教育的作用,尤其是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如果个体缺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会主观的坚信自己的观点,不可能通过做出必要的动作来改变自己不准确的观点。
(4)平衡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一系列过程,是个体在思维形式的转变和变化过程中,智力活动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
皮杰尔个体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也是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理论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对应年龄:(0-2岁),大致处于婴儿时期。
特征:①以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为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
此阶段的孩子获取外界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靠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其中以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为主要手段,比如,你仔细去观察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不管看到什么都会用手去抓,一旦抓到后就立马往嘴里放。
②逐步获得了客体永恒性(所谓的客体永恒性是指认为事物是永恒存在的)。
皮亚杰通过一个实验发现,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
在他的女儿大概五个月时,他将自己女儿正在玩的玩具用一块布蒙住,他发现自己的女儿并没有因为用布将玩具蒙住而产生一些异样的情绪。
然后在女儿9个月时,他又做了同样的实验,此时的女儿产生了和5个月时不同的反应,在看到他用白布将玩具遮住时,女儿选择了用手扒开他的手,并四处找玩具,因此他得出孩子在9个月后开始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对应年龄:(2-7岁),大致处于学前儿童。
特征:①“泛灵论”,此时的孩子认为周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
比如此时的孩子自己吃饭的时候,经常也会给自己的毛绒玩具喂饭,一边喂还会一边跟“他们”说话。
②思维方面存在“自我中心”,即用自己认为的经验去评论别人的经验,认为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别人看到的也是什么,也就是说,此时的儿童认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他来转的。
在此,皮亚杰做了一个著名的“三山实验”,通过这个实验证明了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他们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们眼中所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
此外,此阶段的孩子在语言方面也存在“自我中心”。
具体表现为重复、独白、集体独白。
其中,重复就是反反复复的说一个词或一句话。
比如,他们会一直说叫“爸爸”、“爸爸”,“我要狗狗”,“我要狗狗”等等;独白就是自己跟自己说话或者自言自语。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Piaget’sTheoryonDevelopmentofMoralCagnition)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个方面。
J·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以展的心理学家。
他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课题中采用了独创的临床研究法(谈话法)。
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向儿童提出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然后分析儿童所作的回答,尤其是错误的回答,从中长出规律性的东西。
皮亚杰认为,道德是由种种规则体系构成的,道德的实质或者说成熟的道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儿童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
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因此,皮亚杰着重从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研究儿童道德的开始和发展规律。
皮亚杰与他的同事分别同大约20名4~12,13岁不同年龄儿童一道玩弹子游戏,或观察两个儿童比赛打弹子游戏,研究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理解和使用情况。
皮亚杰认为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存在着三个主要的年龄阶段:第一阶段,规则还不是遵守义务的运动规则。
儿童常常把自己认定的规则与成人教给的社会规则混在一起。
第二阶段,规则是以片面的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规则。
儿童认为规则是外加的、绝对不能变的东西。
例如年幼儿童与大年龄儿童一起玩时,并不了解为什么要有规则,只是因为大年龄儿童要强迫他们遵守。
第三阶段,规则是彼此商订的、可变的。
这时儿童不再把规则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认为游戏中最重要的是维护双方对等的原则,具体的规则是儿童们自己商订的,因此也是可变的,关键是要使它合理,一旦确定了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就有义务遵守它。
⽪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个体在从出⽣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此阶段⼉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
⼿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使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段。
这⼀时期,⼉童的认知能⼒也是逐渐发展的,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
本阶段⼉童还不能使⽤语⾔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
(2)前运算阶段(2-7岁) ⼉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在这⼀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由于语⾔的发展,使得⼉童的表象⽇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局限于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
此阶段⼉童的⼼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的把⾃⼰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
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版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此阶段⼉童的认知结构已发⽣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逻辑推理。
其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能运⽤表象进⾏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但此阶段⼉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持,因此,这⼀阶段⼉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出现逻辑思维 此阶段⼉童的思维已经超越来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形式运算阶段(⼜称命题运算阶段)。
本阶段⼉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
此阶段⼉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拒绝规则。
以上四个阶段与阶段之间不是简单的量的差异,⽽存在质的差异。
前⼀阶段的⾏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阶段,⽽且不能互换。
每⼀⾏为模式源于前⼀阶段的结构,由前⼀阶段的结构引出后阶段的结构。
请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20世纪最杰出的心理学家巴克雷·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他的理论旨在探讨什么是孩子们在不同阶段所拥有的认知能力,以及如何形成这种能力。
该理论指出,儿童由幼儿期到青少年期经历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有明确的顺序(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传感期(Sensorimotor Stage),符号性运算阶段(Symbolic Operation Stage),具体逻辑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和抽象逻辑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传感期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最开始的阶段,也是最短的一个阶段。
传感期从0至2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婴儿将使用各种感官(如眼睛、鼻子、手和口)以及运动来了解世界,并学习如何操纵物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进入了符号性运算阶段,即以三岁至六岁为界限。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开始使用抽象的符号,例如语言,来概括和推理他们遇到的问题。
此后,婴儿进入了具体逻辑阶段,从七岁到十二岁,孩子们可以开始在具体情况下进行思考和推理。
他们可以把抽象的概念拆分成更小的部分,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终于,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进入了抽象逻辑阶段,从十三岁到十八岁。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思考全局的、抽象的情况,并运用逻辑去解决问题。
总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皮亚杰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描述了儿童从出生开始到成熟时,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认知能力,并指明了它们依次发生的阶段。
该理论对今天的教育家和孩子们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为他们提供了有助于孩子的认知发展的方向和方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我们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心理学常考知识点,这部分知识点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察,多为理解类题目,需要结合认知发展理论理解个体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基本特点,然后结合对应的例子进一步理解其特点。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瑞士杰出的生物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识发生论的创始人,也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
(一)基本观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前两种理论不同,它把注意力的中心放在智力发展、认知过程、个人完成某种逻辑运算的能力上。
皮亚杰对制约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种:成熟、经验、环境和平衡。
(1)成熟。
皮亚杰认为神经系统的成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生命的头几年,但成熟不是智力发展的主要因素;(2)经验。
个体在周围环境中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是智力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些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经验因素不是对智力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3)环境。
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因素决定了社会性相互作用和社会经验的传递,该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4)平衡(equilibration)。
平衡因素指的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智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的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适应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又分为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种形式。
同化指个体把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即图式(scheme))中并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它属于量的变化,即“同化于己”。
例如,已经学习过几何图形基本概念的青少年在遇到多边形时会把有关多边形的新知识纳入其关于几何图形的认知结构而并不改变这一结构。
顺应是指个体通过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立新的图式来适应新的情况,它属于质的变化,即“外化于物”。
例如,已经具有“鸟会飞,会飞的动物是鸟”这一经验的儿童在学习了“蜜蜂会飞但不是鸟”这一知识后用其已有的关于鸟的认知结构不能适应这种新情况,只能改变他/她原有的认知结构(“会飞的动物是鸟”)来实现其心理平衡。
數學結構一、認識「合成」、「分解」1.「分解」與「合成」是數系統中的兩種基本運作。
2.「合成」—加的概念;兩個數可以合成一個新的數。
(如2和5是7)「分解」—減的概念;一個數可以分為兩個數。
(如7是2和5)3.以具體物的合成、分解等問題情境,進行10以內的數的分解與合成活動,增加學童對數的理解,作為學習加減計算的基礎。
二、認識「+」、「-」、及「=」符號1.「+」運算符號a併加型(合成):媽媽買了2個紅蘋果和3個青蘋果,媽媽一共買了多少個蘋果?例如和共有5個蘋果。
b添加型(增加):弟弟有3個蘋果,媽媽再給他3個蘋果,現在弟弟有幾個蘋果?例如再加是多少呢?2. 「-」運算符號a拿去型:弟弟有5個蘋果,吃了2個還剩多少個?例如移(拿)去還有b比較型:哥哥有6個蘋果,弟弟有4個,哥哥比弟弟多幾個?例如比多了3.透過數數具體物的問題活動,轉移至運作與「+」、「-」、及「=」符號的聯結,獲得運算符號的具體意義。
三、「合十」、「拆十」、兩步驟合成分解問題1.以一百以內的加減引入兩步驟的問題,進行「合十」、「拆十」、「兩步驟合成問題」、「兩步驟分解問題」以及「兩步驟合成分解混合問題」等活動,擴展學童解題的能力。
2.「合十」例如:「7和8是10和多少﹖」「拆十」例如:「10和5是6和多少﹖」3.進行兩步驟合成分解問題活動時,教材應限制於「併加型」、「添加型」及「拿走型」等學童熟悉的問題類型範圍內,讓學童同時進行分解與合成活動外,並做為將來進退位算則學習的基礎。
4.算式填充題的問題類型增加減數未知的算式填充題、運算符號未知的算式填充題,一方面擴展問題類型,一方面繼續加強基本加減事實的熟練。
四、「被比較量未知」、「全體已知,求部分未知型」類型問題1.「被比較量未知型」:使用較小的數量,將比較的差距,限制在20以內,方便學童使用各種方式來解題。
例如:「小玲有24枝筆,小玉比小玲多8枝筆,小玉有幾枝筆﹖」2.「全體已知,求部分未知型」:使用數學符號(算式)來紀錄其解題過程,並將兩步驟文字題的解題過程,使用兩個算式來進行記錄。
例如:「籃子裡有15個蘋果,7個是青蘋果,其他的是紅蘋果,紅蘋果有幾個﹖」五、加法交換律的經驗1.透過比對運算的結果,要求學童注意到加法中交換律的現象,引導學童運用交換律的經驗,發展簡化計算過程的策略。
2.學童在「併加型」問題情境下,最容易接受交換律的現象,例如「5朵紅花和17朵黃花,一共是幾朵花﹖」3. 在教學過程中,先採用「和數」較小的問題,來觀察交換律的現象,再使用「和數」較大的問題,提高需要,引導學童使用符合交換律概念的簡化計算策略。
六、倍數概念1.藉由量的倍數活動引入數的倍數活動,建立「倍」這個名詞的意義。
採用日常生活中的事項為集聚單位的事物,來進行解題活動。
量的倍數活動例如:「5隻青蛙有幾條腿﹖」的解題活動,引入「有幾個4 ﹖」的溝通方式;數的倍數活動進行「x個4是多少﹖」的解題活動;在活動後,我們也予以定義:「幾個4,亦可說成4的幾倍」,建立「倍」這個名詞的意義。
七、乘法1.了解"倍"的現象與概念日常生活中直觀的倍數現象,一個人有兩條腿、一隻鴨子有4隻腳…等,導入"倍"的概念,讓學生有乘法的基本初步概念。
2. 認識『幾個幾』進而引入「幾的幾倍」的語言轉換例如: 一頭牛2隻角,三頭牛有幾隻角?學生能知道 "三個2" 是2的三倍。
3.乘法與連加的關係:學生藉著等量連加的情境,取得"倍"的概念。
承上題:三個2相加2+2+2=6 ;三頭牛有2×3=6隻角。
八、除法1.等分除a例如:「小明有35顆彈珠,想要平分到7個盒子裡,1個盒子可以分到幾個彈珠?」35???????b以「÷」表示和計算「等分」問題35 ÷ 7= 5(個)c (1)被除數必須大於除數。
(2)除數必須是一個正整數。
(3)商必小於被除數。
(亦即產生所謂的「除會變小」)2.包含除a.例如:「小明有35顆彈珠,想裝在小盒子裡,一盒裝5顆,全部裝完,可以裝成多少盒?」355、 5、 5 ……b.以「÷」表示和計算「包含」問題35 ÷ 5 = 7(盒)c.包含除:(1)被除數必須大於除數(這是包含除僅有的一個限制)。
3.除法與連減的關係:學生藉著等量連減的情境,取得"除"的概念。
承上題: 35-5-5-5-5-5-5-5=0,可分成七個5;35 ÷ 5 = 7(盒)認知結構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參考Gary D. Borich & Martin L. Tombari,1997;張春興,1997)根據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與數學教學之關係:§物體恆存觀念:未直接接觸到物體,但仍知其存在的心理作用,不會將物體與感官功能結合在一起,知道物體可獨立存在。
§延宕的模仿:憑事後的記憶就可以模仿出來的能力。
數學教學需注意之處:此階段兒童須藉由具體的事物來引發其操作思考,也就是必須要以實體的教具或圖片〈花片、積木或算式卡片〉,讓兒童實際動手操作,累積其經驗。
§具體及知覺集中:指能注意到某一各向度,無法思考各個面向。
例:將A杯的水倒到B杯,兒童會認為B杯的水多。
§狀態對於轉換:只注意靜態而忽略動態過程。
例:只能看到B杯的水位較高,而忽略從A杯倒至B杯的過程。
§不可逆:無法進行回到原點的思考。
例:只知道5+4=9,但卻無法明白9-5=4。
小明的哥哥是小華,問小華的弟弟是誰卻不知道。
§自我中心主義:以為全世界的觀點都和自己一樣。
§直接推理:可由特殊到特殊,但不能觸及普遍,也就是小朋友只依據自己的需求和經驗來進行推理。
數學教學需注意之處:在此階段的學習中,當學童開始學習數數活動時,他們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在:(一)維持標準數詞序列的順序;(二)保持數詞與物體的一對一對應關係,來完成正確的數數活動,單純的情境將有助於活動的進行(例如:可移動的具體物;個體排列整齊的圖卡)。
§表象異於實質:表面所建與實質是不一定是相同的。
例:把紅色的車子放在綠色的玻璃紙後面,雖然眼睛所看到的是灰黑色,但是仍知道實際上車子是紅色的。
§類包含概念:此階段的小朋友不僅能分類且具有類包含概念。
例:紅花7朵,白花3朵,是紅花多還是花多?→→花多。
前運思期的兒童的回答→→紅花多,但在具體運思期的兒童已經知道類包含,因此是花多。
§守恆概念:任何物質不管其形狀或外表的改變,其本質還是不變的。
例:數的守恆──不會因為雞蛋畫得較長,而認為雞蛋比冰棒多。
§序位化:若要排序,可依長短排列,而不會就從頭排到尾。
例:前運思期兒童排列方式:1→2→3→4→5,具體據思期兒童則可依長短序位化:4→2→5→3→1。
數學教學需注意之處:「+」、「-」、「=」對於學習中的兒童來說是新的符號,教師需開始將這些符號與數字混合組織,形成算式,使成為解題活動的溝通工具。
學童必須透過知覺與動作的活動,來賦予符號具體的意義,因此「+」和「=」符號的說、讀、聽、寫活動,亦須伴隨著分解或比較的活動,在學童使用具體物的操作,解決了問題後,再要求學童反省解題的過程,用「+」、「-」、「=」及數字來記錄整個解題活動,產生「算式」的具體經驗。
在具體物的問題情境中,合成、分解、及比較運作,強調如何操弄具體物,例如:合成運作要求將兩堆物件「合」在一起;分解運作要求將一堆物件「分」成兩堆;比較運作要求進行兩堆物件間的對應。
而「加」、「減」運算則開始重視如何計算運作的結果。
本單元的教學活動,注重運算符號與運作方式的聯結,用運算符號及數字來記錄運作的方式、內容及結果。
教學目標,在於「算式」符號的認識,因此教師的教學步驟應採下列的順序:(一)教師提出問題,學童提供答案;(二)學童口述解題過程(如何獲得答案?);(三)使用算式描述解題過程;(四)討論算式中的符號,分別代表什麼?與問題的關聯為何?期望於討論中,學童能將注意力,由計算的細節(數數活動),轉移至運作與「+」、「-」、及「=」符號的聯結,獲得運算符號的具體意義。
§假設演譯:從假設的前提出發,經過演譯歷程,以獲得結論,也就是從一般的原理原則中形成假設。
§組合推理:對於事物的多因素進行組合歸納,進而加以推理,以思考解決問題。
數學教學需注意之處:人到11歲之後才有機會進入到皮亞傑認知理論中的形式運思期,但並不代表每個人的能力都相同,必須在其適合的領域中才可適才適性發展;且若照皮亞傑的理論,那麼進入五、六年級的學生即具有抽象思考的能力,其實有些高估學童能力,在進行數學的教學上,教師仍須以具體的事物讓孩童清楚了解其原理原則,才可更近一步引導其思考。
例如:代數X、Y可先以皮亞傑認知理論應用於教育上之省思:1.課程設計需配合兒童發展階段2.教學方式須考慮兒童思考方式3.針對個別差異實施個別化教學4.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兒童心智發展〈兒童中心、環境中心〉1.重知識認知發展而忽略社會行為發展2.發展先於學習的論點缺乏教育價值3.低估兒童認知能力,而又高估青少年認知能力1.主動原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2.先備原則:考慮學生的先備知識〈基模〉3.活動原則:一切活動以生理成熟為原則,而課程設計需考慮兒童發展階段4.個別差異:針對兒童的個別差異性,才能提供適才適性的發展。
教學策略加、減法1.採用日常生活中的事項,先透過分與合的具體問題情境,進行10以內的數的分解與合成活動,再進行半具體與數字部分,一方面提供學童此兩種運作的意義(數學的外在聯結),增加學童解決數量問題的能力,並由具體操作中,經驗數與數之間的關係(數的內在聯結),增加學童對數的理解。
2. 運用「添加型」、「併加型」和「拿走型」、「比較型」等加減應用題,製作合成與分解的問題情境,用具體物來模擬問題的發展。
讓學童先「做」出兩堆物體,將兩堆物體合而為一,再「說」(「寫」)出另一堆(剩下)的數量。
3. 讓學童口述解題過程,引出使用算式描述解題過程,並討論算式中的符號,分別代表什麼?與問題的關聯為何?透過討論將學童能將注意力,由計算的細節(數數活動),轉移至運作與「+」、「-」、及「=」符號的聯結,獲得運算符號的具體意義。
4. 讓學童反省解題的過程,將學童的注意力,引導至「這是怎麼做的」,進而注意到運作的意義,同時培養學童自我檢查過程、驗證答案的習慣。
5. 先採用單一種類的運作方法,進行「兩步驟合成問題」,當學童開始經驗到兩個步驟時,再進行「兩步驟分解問題」,最後,再進行「兩步驟分解合成混合問題」。
在解題的過程中,仍然強調各種解題方法,請學童發表及說明他們的解題過程,將轉移至如何選擇不同的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