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 第一章
- 格式:dps
- 大小:4.10 MB
- 文档页数:43
公文写作第一章练习题答案公文写作第一章练习题答案公文写作是一门重要的技能,对于从事行政工作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在公文写作的第一章练习题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和规范。
下面是对这些练习题的答案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公文写作。
1. 请你写一份告示,通知员工下周一有一次全员会议。
答案:尊敬的员工们,根据公司安排,下周一将举行一次全员会议。
会议地点为公司会议室,时间为上午9点。
请各位员工务必准时参加,会议内容涉及公司的发展计划和重要事项,请提前做好准备。
谢谢合作!解析:这是一份简短的告示,包含了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使用了客观、简洁的语言,以便员工们能够快速理解。
2. 请你写一份请假条,说明因病请假的原因和请假时间。
答案:尊敬的领导,我因身体不适,需要请假一天。
经医生诊断,我患有感冒,需要休息和治疗。
请批准我于明天(日期)请假一天,以便我能够尽快康复并回到工作岗位上。
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解析:这是一份请假条,清楚地说明了请假的原因和请假时间。
使用了礼貌、客观的语言,表达了对领导的理解和感谢。
3. 请你写一份感谢信,感谢公司为员工举办的培训活动。
答案:尊敬的公司领导,我代表全体员工向公司表达我们最诚挚的感谢和衷心的祝福。
感谢公司为我们举办了一次精彩的培训活动,这次培训不仅提升了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凝聚力。
我们将会把所学所得运用到工作中,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再次感谢公司的关心和支持!祝公司蒸蒸日上、事业腾飞!解析:这是一份感谢信,表达了员工对公司举办培训活动的感激之情。
使用了恰当的辞藻,表达了员工的愿望和祝福,同时也展示了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和承诺。
4. 请你写一份通知,告知员工公司即将进行年度绩效考核。
答案:尊敬的员工们,根据公司的年度工作安排,即将进行一次全员的绩效考核。
考核将对员工的工作表现、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进行评估,旨在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提升工作效率。
第一篇公文知识引标题,一定注意,先引标题,后引发文字号。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公文的特点和作用一、公文的含义和特点11、鲜明的政治性和政策性2、法定的权威性和约束力3、严格的时效性4、特定的体式5、特定的作者6、特定的读者除公告和公报外二、公文的作用21、规范和准绳作用2、领导和指导作用3、宣传和教育作用4、组织和协调作用5、记载和凭证作用第二节公文的种类一、根据法定地位可分为法定公文和非法定公文3二、根据行文方向可分为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4上:报告、请示下:命令、通知通报、通告、公告、公报、决定、决议、条例、规定、指示、批复平:议案、函、会议纪要、意见可上行可下行:函、会议纪要、意见三、根据公文的性质、作用可分为指挥性公文、知照性公文、报请性公文、规范性公文、记录性公文、会务性公文、联系性公文、契约性公文和书信性公文5第三节公文的格式一、眉首部分51、发文机关标识2、发文字号注意:发文字号一般居中无版头的公文,发文字号移于标题右下方公函要单独编文号,机关代字后加“函”字联合行文,只标注主办机关发文字号3、签发人上行文需标签发人4、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65、紧急程度76、份数序号凡绝密保密的公文都应标明份数序号二、主体部分1、标题72、主送机关83、正文84、附件5、发文机关、印章或签署96、成文时间三、版记部分1、主题词102、抄送机关3、附注4、发至级限(印发、传达范围)5、版记116、页码四、公文的书面格式13第四节公文的行文规则一、根据机关之间的工作关系行文151、隶属关系2、指导关系3、平行关系4、不相隶属关系二、选择适宜的行文方式161、逐级行文2、多级行文3、越级行文4、直接行文5、联合行文三、正确选择主送、抄送机关18四、政府部门和下一级政府的行文关系五、行文前要对有关问题协商一致第二章公文写作的要素第一节公文的主旨一、主旨的特点211、明确的目的性2、现实的针对性3、原则的制约性二、主旨的要求221、明晰2、正确3、深刻4、集中三、主旨的表现221、在标题中直接表达2、在公文的开头或结尾中明确主旨3、在每一层次或每一自然段的开头表达第二节公文的结构一、结构的作用231、使主旨明朗化2、使内容条理化3、使公文整体化二、结构的原则1、服从主旨的表现需要2、符合文种特点的要求3、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和符合人的思维规律三、结构的层次241、纵式层次结构2、横式层次结构3、纵横结合式层次结构四、段落安排五、开头和结尾251、开头的原则2、开头的方式3、结尾的方式六、过度与照应261、过度2、照应第三节公文的材料一、材料的种类271、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2、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3、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4、概括材料和典型材料二、材料的来源三、材料的作用281、材料是主旨形成的依据2、材料是表现主旨的支柱3、材料是公文的砖石4、材料是写作手法发挥作用的前提四、材料的选择与使用291、材料要扣主旨2、材料要真实3、材料要典型4、材料要生动新颖5、材料要适合文种第四节公文的语言一、公文语言的特点1、准确2、庄重3、平实4、简明二、公文用词特点301、常用一些文言词2、较多使用单音节词3、大量使用介词短语4、较多使用专业术语5、较多使用简称6、大量使用数词32三、公文的句式1、陈述句2、祈使句3、省略句四、公文常用的文言词33第五节公文的表达方式一、叙述1、叙述在公文写作中的重要作用(1)客观的陈述事件的来龙去脉。
第一章公文写作概述一、什么是公文?二、公文的发展演化历史三、现代公文的主要体系四、学习公文写作的意义一、什么是公文?☐1、公文的定义☐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联系和处理公务的文件。
一般指在行政管理活动或处理公务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一定程序和规范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文书。
☐现代公文,主要指党政机关在实施领导和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进行领导管理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也泛指各级各类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制订、使用的公务文书。
☐2、现代公文的基本特点☐制作主体具有法定性;☐效力具有法定约束力;☐格式具有法定规范性;☐主题具有专门职能性。
☐3、现代公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文学艺术类: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学术科研类:学位论文、项目报告☐实践调查类:调查报告、思想汇报、工作总结☐特殊专业类:诉讼状、财务报表☐其他二、公文的发展演化历史1、先秦时期☐《尚书》☐史存最早,较为系统、完整的公文典籍;纂集了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的公文;其体式又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种。
☐典,“五帝之书也”,即记录五帝时重大国事的文书;☐谟,“议谋也”,即上层管理者的治世谋略记录;☐训,“说教也”,即教诲性言辞;☐诰,“告也”,即告白天下的训诫性文告;☐誓,“约束也”,是一种誓众文告;☐命,“使也”,也就是命令。
2.秦汉时期☐公文程式“避讳”制度、“抬头”制度、“用印”制度☐文体皇帝对臣属:诏、制、策、赦等臣属对皇帝:章、奏、表、议等3.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改制☐《三国志》中的公文记载☐诸葛亮:《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李密:《陈情表》4.隋唐两宋时期☐文字艺术的大发展☐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上梅直讲书》5.元明清时期☐背景:封建王朝中央集权强化☐公牍文书更为严格☐定型化6.辛亥革命以后☐背景:君主专制结束☐文体变化:废旧立新☐语言变化:称谓、官职☐新文化运动7.建国以后☐1951年《公文处理暂行办法》☐1981年《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1987年《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2000年《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2修订后于2001年施行)三、现代公文的主要体系分类角度☐狭义与广义之分☐中国现代公文三分法1.中国共产党的公文☐发文机构:党的各级领导机构☐发文对象:党的各级组织乃至全体党员☐发文的最高机关:中共中央☐文体:14类14种2.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行政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成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1、公文的含义公文是指国家机构与其他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发的具有法定效用和体式的文件。
2、公文的基本属性(1 法定作者制发。
(权威性公文必须以机关的名义或其法定代表人的名义制发,而不是以任何个人、家庭、宗族的名义。
部门内设机构除办公厅外不得对外正式发文。
(2直接形成并作用于其所反映的公务活动中。
(准确性 (3具有法定的现实执行效用。
(效用性(4具有法定的体系。
(规范性(5必须履行法定的程序。
(规范性(一公文的功能1、权威性信息:这类信息的有效接受率主要取决于发讯方的权威地位,权威越高,接受率越高。
2、凭证性信息:这类信息的有效接受率主要决定于信息自身的真实可靠程度和发讯方能否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公文功能的主要表现:领导与指导作用 ,沟通作用,规范作用,教育作用,凭证作用,档案和史料作用。
(三公文现行效用的等级现行效用等级依次降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部门规章地方规章法律解释条约与协定1、国家机构之外的社会组织制定的规范性公文等级效用低于国家机构制定的规范性公文2、同级组织执行机构或类似性质的机构制定的规范性公文效用等级低于同级组织权力机构或类似性质的机构制定的规范性公文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由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制发的公文在效用等级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级党组织在法定范围内制发的领导指导性公文的效用等级要高于同级国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制发的此类公文。
(四公文现行效用的生成条件1、实质要件(1公文作者依法存在,享有法定的权利和义务;(2公文内容必须合法,并在作者的法定权限范围之内,是作者真实意思的表示。
2、形式要件(1公文的形成与处理的法定程序; (2公文具有规范的体系; (3公文的内容或形式标记; (4公文生效时间的标记。
P15习题P17(二有使用价值的公文分类1、根据形成和使用的具体公务活动领域的不同,公文可分为通用公文和专用公文。
第一章公文和公文体式(一)一、行政公文与党内公文比照1.国家行政机关公文A、命令(令);B、决定;C、公告;D、通告;E、通知;F、通报;G、议案;H、报告;I、请示;J、批复;K、意见;L、函;M、会议纪要。
2.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A、决议;B、决定;C、指示;D、意见;E、通知;F、通报;G、公报;H、报告;I、请示;J、批复;K、条例;L、规定;M、函;N、会议纪要。
二、公文的分类。
(一)从公文的来源分1.对外文件(发文)——指本机关拟制的向外单位发出的文件。
如本级机关向上级机关的请示、报告,本机关向下级机关的批复、通知等。
2.收来文件(收文)——外机关拟制,作为传达其自身机关的意图,发到本机关的文件。
如上级机关的通知、批复,下级机关送来的报告、请示,平级机关的公函、通报等。
3.内部公文——本机关拟制并在内部使用的文件。
如本机关的会议纪要、通知、通报等。
(二)按公文的行文关系划分1.上行文——下级机关向所属上级机关(领导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发文。
一般有请示、报告等。
2.平行文——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没有领导关系)之间的来往文件。
如中央各部委之间、省与省之间、军事机关与地方机关的通知、函等。
3.下行文——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行文。
如批复、决定、通知等。
(三)从公文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划分1.指挥性公文——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或群众发出的用以领导和指导工作的公文。
如命令、决定、指示、意见、批复、政策性通知等。
2.规范性公文——机关等制定的要求其成员在工作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如条例、规定、办法、细则、章程、规则等。
3.报请性公文——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的陈述性、请求性公文。
如请示、报告。
4.知照性公文——机关单位发布的需要周知或遵守以及各机关之间联系工作,通报情况的公文。
如公告、通告、通知、函等。
5.记录性公文——各机关记载公务活动以备查考的公文。
如会议纪要、电话记录、值班日志、大事纪等。
公文写作教程:第一章公文概述第一章公文概述第一节公文的含义一公文是办理公务的文书“办理公务的文书”,这是“公文”一词的基本含义。
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使管理职权、处理日常工作时,都必须以公文为基本的工具。
党组织所制定的方针、路线,要靠公文传达、贯彻;各级政府的政策、法令,要靠公文宣传、实施;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的种种方法、措施,也要靠公文进行布置、安排。
二公文是具有直接效用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理解“公文”,只认识到“办理公务”还是不够的,公文还有两个基本性质:一是直接效用性,二是体式的规范性。
公文当然要用以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但跟纯粹的宣传教育性文章不同,它还要指向实事,办理实务,总的来说,是务实的而不是务虚的。
在长期的应用实践中,公文形成了规范化的体式。
依照这些文体规范进行写作和阅读,方便快捷而又简练明白。
据此,我们可以说公文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使管理职权、处理日常工作时使用的,具有直接效用和规范体式的文书。
三广义的公文和狭义的公文有了以上认识仍然不够。
人们使用“公文”这一语词时,赋予它的含义时宽时窄,我们还有必要对此作出区分。
广义的公文,外延十分广阔,除通用文书外,还包括法律、财经、文教、外交、军事、税务、工商等各种行业自己的专用文书。
目前,还没有人能够统计出来广义的公文到底有多少具体的文种――也许永远也统计不出来,因为它不仅多到了数不胜数的地步,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总是不断地有新的文体产生。
狭义的公文,是指国务院办公厅《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规定的种行政公文和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规定的种党的主要公文。
这两大类公文的文种彼此多数相同或近似,也有一些区别。
这些公文文种都是在机关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
我们在这本书中讲述的公文,以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规定的党政公文为主,也适当选入了一些通用、常用的机关事务文书。
本课程的特点•《公文写作与处理》是高教自考秘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属于秘书专业考生应当学习和掌握本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突出特点包括实践性和规范性两个方面。
相应的学习方法•首先,要有考试大纲意识。
•教材后面的《公文写作与处理自学考试大纲》(P421),是考生自学和国家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学要围绕大纲进行,尤其是考生对此更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考生一定要按照考试大纲安排学习内容,才能事半功倍。
相应的学习方法•其次,要明确考核要求。
•考试大纲列明了各章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是知识体系和考试要求的简要说明。
各章内容分别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能力层次予以分解,这等于确定了考核范围以及对考生能力的要求。
相应的学习方法•最后,要抓住几条线索。
纵观教材,可以大致理出以下几条学习线索。
一是围绕写作对象构成的知识线索:包括公文的特点与作用,公文的种类、用途与稿本,公文的格式特征、构成要素等;二是围绕写作行为构成的知识线索:包括公文写作的特点与要求,公文写作的步骤与方法,行文规则等;三是围绕各种公文的写作方法与技能构成的技能线索:这是本课程的鲜明特征,包括各种法定公文、常用文书的写作要领;四是围绕公文办理过程构成的知识、技能线索:包括公文处理工作的任务与组织、原则与要求,发文与收文的办理程序、要求以及公文的整理、归档等。
把握这样几条线索,等于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梳理、分类、归纳和概括。
第一节公文概述•一、公文的含义及其理解•二、公文的产生与发展•三、文书、文件和公文第一章公文•学习目的和要求•1、了解公文的含义、公文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
•2、认识公文的特点及其在国家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公文分类的意义、方法以及我国现行的公文文种。
一、公文的含义及其理解(P1)•公文即公务文书,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对于公文这一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公文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
这些机关和组织必须具有法定地位。
•2、公文形成的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
公文是机关和组织体现自身意志的文件材料。
•3、公文是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
这是公文区别于其他文章和图书资料的主要之点。
•4、公文是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任何机关和组织在工作中都离不开公文。
二、公文的产生与发展(P2)•公文产生的社会条件:(P2)•公文,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它是随着阶级、国家、文字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生产与管理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千百年来。
人们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与经济活动中都要凭借文书这一工具来进行彼此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说:“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我国古代公文产生的线索及演变• 1 原始社会:结绳记事我国古代公文产生的线索及演变• 2 商代后期:甲骨文书—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书档案我国古代公文产生的线索及演变• 3 西周:设立了专门管理文书的机构与起草文书的官吏•《周礼》: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文件汇编本。
• 4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文书工作的确立时期,秦代出现的“书”、“奏”,是我国最早的上行文。
李斯《谏逐客书》•5 汉代及稍后,又出现了章、表、疏、议、启等上行文,官府之间的移书、关、刺、咨等平行文,另有令、谕、制、教等下行文。
•6 1912年元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发了《公文程式》五条,规定公文分为:令、咨、呈、示、状五种。
•北洋军阀时期,又多次对文书进行改革,增加了一些文种,语体也由文言文发展为半文半白,并规定公文必须使用标点符号。
我国古代文书的载体材料(P5)•汉代以前,我国文书的载体材料一般为:金石、青铜、竹木、帛等•直至东晋末年,太尉恒玄下令公文统一用纸,大大提高了文书工作效率。
•文书、文件和公文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同时使用,都是指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工作活动中形成和处理的收来文件、发出文件以及机关内部所使用的文件材料,即公务文书。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历史上的习惯称呼和用法,以及其他原因,文书、文件与公文三个概念在不同的唱和往往强调不同的侧面,有着不同的称呼和用法。
•文书(P6)•在机关的公务活动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极为普遍和广泛。
可以作为所有文件材料总称,既可指公务文书,也可以指私人文书,是一个整体概念。
有时还可以指一种职业。
最早出现于西汉。
•文件•广义上说:它同文书一样,既可指公务文件,也可指私人文件,有时也可以指文件材料的总称。
狭义上说:主要是指机关、组织制成和发布的具有固定格式和文件版头的正式行文。
出现于清末。
•公文•至于公文的概念,它的特指范围是很清楚的,是指各机单位为了办理公务而形成的文件材料。
出现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第二节公文的特点与作用•一、公文的特点•二、公文的作用•1、公文有法定的作者。
法定作者是指依据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章程、决定成立的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法定的职能权利和负担一定的任务、义务的机关、组织或代表机关组织的领导人。
•2、公文有法定的权威。
公文既然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传达意图、办理公务、记载工作而制发得得,这就必然要赋予公文一机关喉舌的地位。
•3、公文有特定的效用。
公文的特定效用是指公文的现实效用,是公文制发机关的法定地位所赋予的。
公文所具有的特定效用是有一定的时间性的,任何公文都不能永远有效的。
•4、公文有规范的体式。
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制发文件都应当按照规定的体式(包括文体、文面格式和版面格式)办理,不能随心所欲,另搞一套。
•5、公文有规定的处理程序。
公文的制发和办理都必须经过规定的处理程序,如公文的制发,一般应经过起草、核稿、签发的程序。
才能维护公文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才能实现机关文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提高机关工作效率。
•1、领导与指导作用。
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机关,可以经常通过制发公文来部署各项工作,传达自己的意见和决策,对下级机关或部门的工作进行具体的领导与指导。
•2、行为规范作用。
公文具有行为规范作用,这是公文本身所具有的强烈政治性与法定的权威性等特点赋予的。
这种行为规范作用又称之为法规约束作用。
•3、传递信息作用。
公文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
党和政府的上下左右机关之间,其决策、方针、设想和意图等政务信息,常常是通过公文的传递而取得的。
•4、公务联系作用。
各机关单位在处理日常事务工作中,经常要与上下级有关的机关单位进行联系。
公文在同一系统的上下级机关之间、平级机关之间以及不相隶属机关之间,都能够起到沟通作用,商洽工作、协调关系、处理问题的公务联系作用。
•5、凭据记载在作用。
公文是机关公务活动的文字记录。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公文在传达意图、联系公务的同时,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凭据作用。
•6、记载作用。
公文是机关工作活动的真实记录,具有记载作用,可供日后的利用考察。
对于过去的事情,它又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公务活动的历史记录。
第三节公文的分类与文种•一、公文的分类•二、公文的文种•思考:为什么要对公文进行分类?(意义)•由于公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及其纷繁复杂的,为了保证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有秩序、高效率地进行,对机关在日常工作活动中所使用的公文进行科学的分类。
这是人们认识公文这一事物并探求其科学规律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1、从公文的来源来划分:(P14)(1)对外文件。
简称发文,是指本机关(或部门)拟制的向外单位发出的文件,例如林业部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报告》。
(2)收来文件。
简称收文,是指由外机关拟制的,作为传达其自身机关的意图,发送到本机关(或部门)来的文件。
上述讲的文件对国务院来说就是收来文件。
(3)内部文件。
是指制发和使用都限于机关内部的文件,例如《某工厂2013年度生产计划》•2、从公文的行文关系来划分(P15)(1)上行文(报告、请示)。
是指下级机关、下级业务部门向它所属的上级领导机关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所发出的公文,是自下而上的行文。
(2)平行文(函)。
是指同国家机关或者不相隶属的,没有领导与指导关系的机关之间的的一种行文。
例如各个省委之间、县委之间等。
(3)下行文(指示、决定、通知、批复)。
是指上级领导机关对所属的下级机关的一种行文。
3、从公文的秘密程度和阅读范围来划分(P17)(1)秘密文件。
秘密文件是指内容涉及党和国家的秘密,需要控制知密范围和知密对象的文件。
(2)普通文件。
是相对秘密文件而言的。
这类普通文件阅读的范围比较宽,但一般说来,只限于本机关或本组织内部,不对外公布。
(3)公布文件。
是指向人民群众和国内外公开发布的文件,例如一些公告、通告、公报、法令等。
•4、从公文制发机关的性质来划分(P17)(1)法律、法规文件。
是指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所制发的法律、法令和行政法规与规章。
(2)行政文件。
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在日常公务活动中所形成和使用的文件,例如一些请示、报告、通知、意见。
(3)党的文件。
是指由中国共产党的机关、组织形成和使用的文件,反映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活动。
•5、从公文内容的性质与作用来划分(P19)(1)指挥性公文件。
如命令、指示、决定、意见、批复和政策性通知等。
(2)规范性公文。
如各种条例、规定、办法、细则、章程、规则等(3)报请性公文。
主要是报告、请示(4)知照性公文。
如公报、公告、知照性通知、通报、函等。
(5)记录性公文。
如会议记录、电话记录、会议纪要、大事记、值班日志等。
•6、其他常用的分类方式(P19)•按文件的缓急程度划分:急件(两种:特急件、急件);平件•按文件的使用范围划分:通用文件;专用文件;技术文件•按文件的发送目的划分:主送件、抄送件;批转件、转发件•按文件的处理要求划分:需办文件(办件);参阅文件(阅件)二、公文的文种公文的文种就是每一份公文的名称,人们把公文的名称统称为文种。
公文文种的确定•一份公文的名称并不是随意确定的,它是根据发文机关的权限、发文机关和收文机关之间的关系以及发文的具体目的和要求而确定的。
各种不同的公文名称,可以概括地表明和反映各种公文的不同性能和不同作用,有利于机关公文的顺利进行和公文处理的规划化、制度化。
•例如,对于要向上级领导机关请示的问题,如果不使用“请示”,而错误地使用了“报告”这一公文文种,就有可能造成上级领导机关认为这是一般性的工作报告,不需要作答复,而没有及时处理,以致耽误了工作。
我国现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文种(P23)•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新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现行公文文种13种:•1、命令(令)2、决定•3、公告4、通告•5、通知6、通报•7、议案8、报告•9、请示10、批复•11、意见12、函•13、会议纪要中国共产党机关现行的公文文种(P24)•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正式发布了《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规定党的机关公文文种有14种:•1、决议2、决定•3、指示4、意见•5、通知6、通报•7、公报8、报告•9、请示10、批复•11、条例12、规定•13、函14、会议纪要法定公文与非法定公文的划分(P24)•法定公文:以上党政领导机关用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发布的主要的公文文种都具有法规、规章的严肃性,其所属的有关的各级机关组织在行文时都应当严格遵守、不能违反,因而被称作法定公文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