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总复习材料1——地球和地图(详解归纳)
- 格式:docx
- 大小:159.07 KB
- 文档页数:1
初中地理中的地球与地图知识点整理地球与地图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地球与地图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以及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
下面是对初中地理中的地球与地图知识点的整理。
一、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呈近似椭球体形状的天体。
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结构,包括了陆地和海洋。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幔下面的最深层,包括了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二、地球的运动1.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个自转周期为24小时。
地球自转的结果是出现了昼夜交替和地球上的风。
2.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一年)。
地球公转的结果是出现了季节变化和年份的变化。
三、地球的经纬度坐标系统地球被划分为无数个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度坐标系统。
经线是指从地球南北极通过赤道向两侧划分的线,也称为纵向线。
纬线是指从地球东西两侧通过中心点划分的线,也称为横向线。
经度以东经、西经0°为中心,向东向西各180°,纬度以赤道为基准,向南向北各90°。
四、地球的地理现象1.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球上有陆地和海洋,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不均衡,同时陆地还包括了高山、平原、丘陵、沙漠等地形。
海洋则包括了大洋、海湾、海峡等。
2.地球的气候现象:地球上的气候分布不均衡,主要受纬度和地形的影响。
例如,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湿润,极地气候寒冷干燥。
3.地球的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的变化过程。
包括了蒸发、凝结、降水、融化等过程,形成了雨、雪、冰川等水资源。
五、地图的表示和使用地图是将地球的实际情况缩小并表现在平面上的工具。
地图的表示主要有地图比例尺和等高线等。
而地图的使用包括了读取地图上的信息,理解地图上的符号和颜色,掌握地图的解读技巧等。
六、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如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流和平原等。
初中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归纳一、地球与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 纬线和经线。
- 纬线:-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 特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纬线相互平行。
- 重要纬线:赤道(0°纬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回归线(23.5°)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66.5°)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 经线:-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 特点: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将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 重要经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重合。
3. 地球的运动。
- 地球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 周期:约24小时(一天)。
- 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异(东边时间早于西边)。
- 地球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约一年。
- 产生的现象:四季更替(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昼夜长短变化(北半球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五带的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4. 地图的三要素。
- 比例尺:- 定义: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表示形式:数字式(如1:100000)、线段式(如 )、文字式(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 方向:- 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初三地理核心概念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 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1.2 经纬网- 经纬网是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用于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 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纬线是环绕地球仪一周并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 经度的变化规律为: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纬度的变化规律为: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
1.3 地图的类型与应用- 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两大类。
- 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
- 地图的应用包括旅游、导航、规划、研究等多个领域。
二、世界地理2.1 亚洲- 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 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 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其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 亚洲人口分布稠密,主要集中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2.2 欧洲- 欧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洲,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 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
- 欧洲气候温和,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 欧洲经济发达,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大洲。
2.3 北美洲- 北美洲位于西半球北部,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洲。
- 北美洲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 北美洲气候分为温带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寒带气候四种类型。
- 北美洲经济发达,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2.4 南美洲- 南美洲位于西半球南部,是世界上面积第四大的洲。
- 南美洲地形分为西部的高大山脉和东部的广阔平原。
- 南美洲气候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初中地理的地球与地图知识点汇总地球与地图知识点汇总地球与地图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地理位置和各种地理现象。
以下是地球与地图的知识点汇总。
1. 地球的形状与尺度:地球呈近似椭球体状,但并非完全规则的椭圆形。
它的赤道直径约为12756.32千米,南北极直径约为12713.51千米。
地球的尺度是指地球表面实际距离与地球表面上相应地理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钟4秒,这就是地球一天的长短。
地球同时也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为约365.25天,这就是地球一年的长短。
3. 地球的倾斜度: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地球的倾斜度,约为23.5度。
地球的倾斜度是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4. 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球表面有大陆和海洋。
大陆是指陆地,它们分布在地球表面的各个区域。
海洋则是指地球表面的大片覆盖着水的区域。
5. 地球的纬度和经度:地球上的位置可以通过纬度和经度来确定。
纬度是指从赤道到地球任意一点之间的角度,用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北南方向。
经度是指经过某一点的子午线和通过伦敦的子午线之间的角度,用来表示地球表面的东西方向。
6. 地球的地理坐标系:地球的地理坐标系是一种以纬度和经度为基础的坐标系统,它能够准确地表示地球上任何一个位置的地理坐标。
7. 地球的地理格局:地球的地理格局是指地理现象在地球表面上空间分布的规律。
例如,大陆分布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纬度越高温度越低等。
8. 地球的地理要素:地球的地理要素指的是地球表面上呈现的各种地理现象,包括山脉、河流、湖泊、草原、沙漠等。
这些地理要素对地球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着重要影响。
9. 地球的地理景观:地球的地理景观指的是地球表面上独特的地理特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河谷等。
这些地理景观的形成与地质构造以及地球长期的风化和侵蚀有关。
10. 地球的天气和气候:地球的天气是指地球上某一时刻某一地区的气象状况,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
人教版九年级地理全册笔记史上最全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椭球体- 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等构成2.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时间为24小时- 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时间为365.25天3. 地图的使用和绘制- 地图是地球的缩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地球- 地图的绘制需要符号、比例尺和方位等要素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1. 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 全国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2. 中国的气候特点- 中国地大物博,气候类型多样- 从南到北,气候逐渐由热带气候向温带气候过渡3.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有高山、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和沿海地带等地貌类型- 多山地带约占国土面积的2/3第三章:人口与城市1. 人口问题- 人口是指一定地理区域范围内的人的总数- 人口问题是人口数量、质量和分布等方面的问题2. 人口增长与控制- 人口增长受到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影响- 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3. 城市的特点和功能- 城市是人口集中居住、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地区- 城市功能包括居住、工作、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第四章:生产与消费1. 农业区位选择- 农业区位选择受到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影响- 不同农作物对环境的要求不同2. 工业区位选择- 工业区位选择考虑原材料、能源和交通等因素- 工业区位的合理选择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工业发展3. 交通运输与区位选择- 交通运输是地理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发达的交通运输可以缩短地理距离,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第五章: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1.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和能源消耗增加- 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化进程加剧环境污染2. 环境问题的影响- 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水、大气和土壤污染是主要的环境问题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上是九年级地理全册的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地理总复习资料(世界地理)第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4.地球的运动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中考地理考点总动员考点01 地球与地图【考点梳理】考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运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说明地球是球形(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现象;地球卫星照片。
(3)站得高看得远考点2 地球仪1. 定义:为了便于看到地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点和线概念地轴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赤道环绕地球一周,到南北极点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北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点,表示地球的最北端南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点,表示地球的最南端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纬线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3. 经纬线特点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
长度:长度不一,赤道最长。
长度: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形状:除极点外,纬线圈都是圆。
形状:所有经线都是半圆。
4. 经纬度特点纬度经度起止度数0O(0O纬线叫赤道)—90 O N/S 0O(0O经线叫本初子午线)—180 O 代号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如何区分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1.赤道(0O纬线)以北为北纬N,赤道以南为南纬S2.纬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纬度向南递增为南纬S 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1.本初子午线(0O经线)以东为东经E,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W2.经度向东递增为东经E经度向西递增为西经W半球划分赤道分南、北半球20 O W和160O E分东、西半球考点3 地球的运动1. 地球的自转地球运动绕什公么转运动方向周期地理现象面对赤道面对北极面对南极自转地轴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一天 1.昼夜更替2.地方时差2.地球的公转地球运动绕什么转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地理现象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四季变化、产生五带节气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日期 3.21 6.22 9.23 12.22 太阳直射点位置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北半球昼夜长短昼夜平分昼长夜短昼夜平分昼短夜长考点4 地图三要素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