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八上 种子萌发实验
- 格式:ppt
- 大小:270.00 KB
- 文档页数:12
八上生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实验1、目的:为了知道是水多的发芽快,还是水少的芽快?2、实验方法步骤:各取2粒绿豆,分别放在两个果冻盒里,事先在果冻盒里放上卫生纸。
一个加适量的水叫控制组,一个加少量的水叫对照组。
将它们放在同一个地方。
9月10 日将绿豆放入果冻盒中过了几个小时绿豆已经喝足了水,绿豆变成了一个个“绿小胖子”。
9月11日早晨,有个别的小绿豆已经破皮,好象绿豆棒冰上被煮热的绿豆。
过了几个小时,许多小绿豆芽参差不起地钻出了“小肚袋”。
9月12日七时左右,长出了一厘米左右的豆芽,芽瓣是嫩绿色的,豆壳挂在芽瓣边上。
芽根在有水的盒子里是浮着的,而在水少的盒子里却扎在了里面。
3、结果:我发现加适量水的豆芽长得快,水少的豆芽长得很慢。
记录四:观察内容:种子在常温下生长得快,还是在冰箱里生长得快?观察预测:可能常温下生长得快。
观察时间:7月13日晚7:28到7月17日12:34,一共5天左右。
第一天早上7:04:冰箱里的种子:没有动静。
常温下的种子:有两粒膨胀了。
第一天晚上8:30:冰箱里的种子:没有动静。
常温下的种子:全部膨胀。
第二天早上7:11:冰箱里的种子:一颗膨胀。
常温下的种子:一粒冒出小小的芽根。
第二天晚上7:39:冰箱里的种子:两颗膨胀。
常温下的种子:有三粒冒出小小的芽根。
第三天早上6:49:冰箱里的种子:三颗膨胀。
常温下的种子:全部冒出小小的芽根。
第三天晚上6:52:冰箱里的种子:全部膨胀。
常温下的种子:芽根长高了。
第四天早上7:12:冰箱里的种子:没有动静。
常温下的种子:芽根更高了。
第四天晚上7:35:冰箱里的种子:没有动静。
常温下的种子:芽根渐渐地变紫了。
第五天早上7:56:冰箱里的种子:没有动静。
常温下的种子:有两粒抽出了嫩叶。
第五天中午12:34:冰箱里的种子:没有动静。
常温下的种子:全部抽出嫩叶。
结果:冰箱里的种子,全部膨胀,常温下的种子,全部抽出嫩芽。
得出结论:绿豆在常温下发芽得快。
第1篇一、实验背景种子发芽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
为了提高种子发芽率,缩短发芽时间,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方法对种子快速发芽的影响,为农业生产和园艺实践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处理方法对种子快速发芽的影响。
2. 优化种子发芽条件,提高发芽率。
3. 为农业生产和园艺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种子:选择生长周期较短、发芽率较高的植物种子,如黄瓜、豆角、辣椒等。
- 实验器具:培养皿、滤纸、水、温度计、定时器等。
2. 实验方法(1)实验分组将种子分为5组,每组50粒,分别进行以下处理:A组:正常发芽组,将种子放入培养皿中,用滤纸吸湿,保持湿润,置于室温下发芽。
B组:温水浸泡组,将种子放入温水中浸泡30分钟,取出后用滤纸吸湿,置于室温下发芽。
C组:低温处理组,将种子放入4℃冰箱中冷藏24小时,取出后用滤纸吸湿,置于室温下发芽。
D组:高温处理组,将种子放入40℃水中浸泡30分钟,取出后用滤纸吸湿,置于室温下发芽。
E组:化学处理组,将种子放入0.1%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30分钟,取出后用滤纸吸湿,置于室温下发芽。
(2)发芽观察记录每组种子的发芽时间、发芽率、发芽势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芽时间从实验结果来看,A组(正常发芽组)的发芽时间为5天,B组(温水浸泡组)的发芽时间为3天,C组(低温处理组)的发芽时间为4天,D组(高温处理组)的发芽时间为7天,E组(化学处理组)的发芽时间为6天。
可见,温水浸泡法和低温处理法可以显著缩短种子的发芽时间。
2. 发芽率A组(正常发芽组)的发芽率为80%,B组(温水浸泡组)的发芽率为90%,C组(低温处理组)的发芽率为85%,D组(高温处理组)的发芽率为75%,E组(化学处理组)的发芽率为80%。
可见,温水浸泡法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3. 发芽势A组(正常发芽组)的发芽势为75%,B组(温水浸泡组)的发芽势为85%,C组(低温处理组)的发芽势为80%,D组(高温处理组)的发芽势为70%,E组(化学处理组)的发芽势为75%。
第一章种子的萌发和芽的发育种子萌发的过程课时目标1.说出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在萌发过程中的作用。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3.运用一定的实验器材探究种子萌发的过程。
4.形成种子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学习重点: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习难点:通过实验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课时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展示以菜豆为代表的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图片和以玉米为代表的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图片。
学生活动:看图说出种子各部分的结构名称,指出对应的位置。
设计意图:种子的结构是学习种子萌发过程的基础,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教师活动:展示豆芽图片,提出问题——豆芽是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培制简单,是大豆或绿豆种子萌发后生长成的。
种子萌发最先长出的部分是发育成茎和叶,还是发育成根呢?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熟悉的豆芽为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思维。
探究实验: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师课前布置任务:培养豆芽,并认真观察,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活动:完成豆芽的培养日记,在课上与同学分享培养过程中的收获及困惑。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培养日记给予点评,然后给出菜豆种子萌发过程示意图,让学生结合课本图片和培养经验,尝试描述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
教师适时补充、规范用语,师生共同总结出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种子吸水膨胀,种皮软化—子叶中的营养物质被分解,供给胚利用—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轴伸长,拱出地面—子叶出土露出胚芽,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教师活动:给出菜豆种子结构图和菜豆幼苗图片。
学生活动:进行连线,找出菜豆种子各部分结构与菜豆幼苗各器官之间的发育关系,理解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新植物的幼体。
教师活动:给出玉米种子结构图,提出问题——玉米种子的萌发过程与菜豆种子一样吗?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播放玉米种子萌发过程的视频。
师生共同总结出玉米种子的萌发过程:种子吸水膨胀—胚乳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子叶转运给胚根、胚轴和胚芽—胚根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轴伸长—子叶不出土,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生物教案:观察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观察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一、引言种子是植物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本教案将带领学生们进行生物实验,以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培养对观察力的锻炼,并加深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2. 观察和记录植物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萌发情况;3. 探讨外界环境因素对于植物种子萌发过程的影响;4. 培养学生们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 纸巾- 透明盖玻片- 密封塑料袋/培养皿2. 实验材料:- 各类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如大豆、小麦等)- 水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纸巾折叠成适当大小的薄片,并用水稍微湿润。
b. 将植物种子分别放置在纸巾上,然后小心地将其包裹起来。
2. 观察和记录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a. 将纸巾包裹着种子的部分放置在透明盖玻片上。
b. 将透明盖玻片放入密封塑料袋或培养皿中。
c. 在盖玻片的一侧加入适量的水,保持一定湿度。
d.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种子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
注意观察种子是否有生长、发芽、根系伸展等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观察结果:学生们应该观察到不同植物种子的不同萌发速度和方式。
有些种子可能较快地出芽和生长,而其他种子则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开始发芽。
此外,学生们还应该观察到根系伸展和茎发育等有关植物生长的现象。
2. 讨论问题:a. 为什么不同植物种子的萌发速度有所不同?b. 植物种子需要哪些条件才能成功萌发?c. 为什么在适宜湿度下,种子能够迅速生长?这与植物的生理特点有关吗?六、实验拓展1. 探究其他因素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可以改变水温、光照强度或者添加一些化学物质(如激素)来观察其对植物种子萌发过程的影响。
2. 进一步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学生们可以选择一个种植容器,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自己收集到的不同植物种子,进一步观察和记录整个生长期间植物的变化情况。
种子的萌发教案初中生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 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3. 掌握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
1. 植物种子的样本;
2. 显微镜;
3. 纸杯、湿纸巾、芽苗;
4. 课件或教材。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引导学生思考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 学习:讲解种子的基本结构,包括种皮、胚乳、胚和种子分开,让学生了解种子的保护和营养功能。
3. 实验:将一些植物种子放在潮湿的纸巾上,观察其萌发过程。
利用显微镜观察种子发芽后的内部结构变化。
4. 总结:让学生总结种子萌发的过程,包括吸水、分裂和生长等阶段。
5.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种子萌发受到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6. 小结:对种子的萌发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简要总结,并强调植物的萌发对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如观察不同植物种子的萌发情况并比较。
教学反思:
1. 整体设计不宜过于复杂,要做到重点突出,形象生动;
2. 实验操作要简明易懂,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种子萌发过程;
3. 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步骤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的第一步,是植物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
种子萌发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
在自然环境中,种子的萌发受到各种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如水分、温度、光照、气体浓度等。
因此,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对于理解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发育的起始过程,也是一种水分活化过程。
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来活化种子内部的生长素和酶,从而促进种子胚发育和根系生长。
在种子萌发的初期阶段,种子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来溶解存储在胚中的养分,从而满足种子生长发育的需要。
如果种子周围环境的水分不足,种子将无法正常萌发,生长发育受阻,导致种子无法正常生长。
除了水分外,温度也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
种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萌发速率和萌发率都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种子的正常萌发,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则会影响种子的萌发速率和质量。
在寒冷的环境中,种子的萌发速率较慢,部分种子可能会休眠或死亡;而在高温环境下,种子的生长发育速度过快,导致胚发育不完整或生长异常。
光照条件也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光照可以促进种子胚发育和萌发,特别是对于光合植物,光照是必不可少的生长因素。
光照条件下,种子中的生长素和酶可以得到活化,从而促进胚芽的生长和伸长。
另外,光照也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节律和生理代谢,对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上述外界环境因素外,气体浓度也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氧气是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气体,它参与种子呼吸作用和细胞代谢过程,为种子生长提供能量。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氧气的供应要充足,否则种子无法顺利进行胚发育和萌发。
此外,二氧化碳也是种子生长发育的重要气体因子,它参与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合成,促进种子的生长与发育。
让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受到多种外界环境因素的调控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