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
- 格式:pdf
- 大小:179.24 KB
- 文档页数:4
浅论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得极快,信息的获取也变得极为方便。
这种趋势使得舆论监督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同时也对司法公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监督使司法公正的追求更加严格。
互联网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使得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到舆论的讨论中。
这一舆论的力量,使得司法机关被迫在决策和裁判过程中更加慎重和谨慎。
他们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公众的意见和期望,避免了过去司法决策过于封闭和自我中心的问题。
这种公众参与,的确有助于减少司法决策的偏颇,更加客观和公正地对待案件。
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监督使得司法过程更加透明公开。
过去,司法机关的工作往往是隐秘而封闭的,公众对于司法裁决和程序了解甚少。
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找法律法规和判决案例,了解司法机关的工作和决策过程。
网络舆论的监督和关注,也使得司法机关不敢进行不公正的操作和暗箱操作。
这种公开透明的司法过程,有助于维护司法的公正和公信力。
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和信息。
在过去,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往往仅依据受限的证据和信息进行判断和决策。
现在通过网络平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证据被广泛传播并共享。
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公众对于案件的评论和观点,还包括了各种证据的曝光和公开。
这些证据和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有助于揭露和防止司法腐败和不公正行为的发生。
也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多的辩护材料,保障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也带来了一些困扰。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广泛性,使得人们能够随意发布和传播各种言论和信息,包括一些错误和不实的内容。
这些信息可能会误导公众和影响司法决策的公正性。
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监督也可能受到一些恶意和不理性的力量的操纵,从而导致舆论偏向和不客观。
这些问题都需要司法机关和公众共同努力解决,保障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论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舆论监督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
在司法领域,舆论监督对于维护司法公正的作用不容忽视。
但是,舆论监督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司法机关和公众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互联网时代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舆论监督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司法公正起到正面影响。
首先,它能够加强公众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在过去,司法秘密性非常强,普通民众难以得知司法过程和结果。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民可以通过网络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借助社交媒体等渠道实现对司法活动的全程监督。
这可以使司法机关更加注重证据的收集和审查,避免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公正和疏漏。
其次,舆论监督可以激励司法机关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互联网时代,消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公众对于事件的要求也更高。
如果一起重大案件处理过程不够透明,公众的疑虑和质疑会很快传播开来,形成负面的舆论影响,也会极大地影响司法机关的声誉和权威。
因此,司法机关在面对舆论监督时,需要及时反馈审判进程、回应社会关切以及主动公开办案信息,以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树立良好的形象。
最后,舆论监督还有助于促进司法改革和进步。
在公开的司法环境下,公众和媒体可以对司法制度、司法流程和判决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推动不合理现象的消除和司法规范的完善。
通过对常规执行的持续关注和对重大案件的依法监督,可以保障司法公正的实现。
虽然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也存在着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互联网舆论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舆情的产生往往是在事实明朗之前。
如果公众基于不完全的信息进行舆情的炒作,会造成司法机关处理案件的困难和压力,甚至扭曲了案件的本质,导致司法公正无法实现。
其次,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热点往往不是一件案件的真正价值。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某些案件的关注度不是基于法律事实和司法公正,而是基于另一些动机,如形象包装、情感宣泄、煽情吸顶等等。
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与平衡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新闻舆论对于司法公正的监督和制约的作用越来越大。
而在此过程中,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存在着冲突和平衡的问题,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并维持一种平衡,成为了一个需要探讨的重要议题。
一、新闻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作用作为公众信息的重要来源,新闻媒体对于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对司法公正的监督和制约。
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揭露违法所涉及到的人员、机构等,促进案件的公正审讯和裁判,防止失职、渎职、违法、腐败等不正之风的滋生和蔓延。
在维护司法公正的过程中,新闻媒体通过揭露并对涉案人员、机构和当事人进行跟踪报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对于案情的认知,刺激人们对于司法的关注,促进社会的公正和法治。
此外,新闻媒体还可以通过大量持续性的报道形成一种舆论压力,加速案件的审理和公正裁判。
二、对司法公正的影响但是,在新闻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亦会对司法公正造成负面影响。
首先,新闻媒体可能会在报导中渲染案情,引导大众对被告或原告形成偏见,对案件审理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在报导中,新闻媒体需要注意尺度和方向,以防止不实报导对被告或原告造成伤害。
最后,不实报导可能会让舆论产生过度情绪化的情况,使案件的司法公正得不到保障,进一步损害法治的建设。
三、平衡监督与公正的关系为了保证司法公正,必须在新闻舆论的监督下建立一定的平衡和制衡。
首先,司法机关应该加强信息发布和公开透明度,积极回应公众对于司法透明度的呼吁,避免引发过度的新闻关注,平衡司法公正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其次,新闻媒体应该掌握准确的事实,准确报道案件进行时的事实,确保案件相关信息的公正、客观,以及对于案件中不同时段的关键节点需要进行解读和分析。
此外,新闻媒体还要加强自律,避免不可控因素对于权威性的破坏,保证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需看到司法公正和新闻自由的相容性,纠正错误、虚假的报道,遵循新闻伦理和标准,维护公平、公正,维护长远利益和公共利益。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社会舆论是社会上广泛传播的信息和观点,是社会群体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看法和评价。
在司法领域,社会舆论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它不仅能够引导公众对司法机构和司法案件的关注,更能够直接影响到司法判决的公正性和司法机构的公信力。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究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舆论影响审判标准社会舆论的持续关注和批评往往会影响到法官和检察官的审判标准。
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一些法官和检察官可能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导致审判标准的变化和不公正的判决。
在涉及到社会敏感事件或有争议的案件中,法官和检察官需要面对来自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因此他们的判断和决策往往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左右。
这种情况下,司法公正就会受到威胁,审判结果可能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不再是完全基于法律和事实,而是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影响。
2. 舆论引导司法机构社会舆论对司法案件的关注和热议往往会引导司法机构对案件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和审理。
一些备受社会关注的案件,经常会引发社会舆论的热议和争议,这种舆论的持续发酵可能会对司法机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有时候,司法机构可能会因为社会舆论的压力而更加谨慎地对待某些案件,也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对案件进行调查和审理,以回应社会的关切。
但是这种情况下,司法机构的判决结果可能会受到舆论的左右,而非完全基于法律和事实。
3. 裁判结果受社会舆论影响以上几点阐述了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并且可以看出,社会舆论的影响常常导致司法公正受到威胁,司法机构和裁判结果可能会受到舆论的影响而不再完全基于法律和事实。
这种情况下,司法的公正性和正义性就会受到质疑,司法机构的公信力也会受到损害。
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1. 司法独立为了保障司法公正,我们需要坚持司法独立的原则,确保法官和检察官在审判案件时能够独立地进行判断和决策,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浅析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与协调1. 引言1.1 探讨文章主题本文将探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关系。
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社会监督形式,对于监督政府行为、揭露社会问题、维护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而司法公正作为法治社会的核心原则,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正,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之间往往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例如舆论对案件的误导或影响司法裁决、司法机关对新闻报道的干预等问题。
本文将从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与意义、司法公正的重要性、新闻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挑战、司法公正对新闻舆论监督的影响以及协调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双方之间的关系如何冲突、如何协调,以期为我国司法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并提出加强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互动、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的建议。
1.2 提出研究问题如何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达到良好的平衡?新闻舆论监督在促进司法公正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司法公正对新闻舆论监督的发展有何影响?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来保障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有序发展?这些问题将在本文中进行深入探讨,以寻求解决方案,推动我国司法改革的发展。
2. 正文2.1 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与意义新闻舆论监督是指通过新闻媒体和公众舆论监督社会生活和政治权力运行的一种方式,它具有以下功能与意义:新闻舆论监督可以促进政府的廉洁与透明。
通过媒体的报道和公众舆论的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和权力运行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监督,从而减少腐败和权力滥用的可能性,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
新闻舆论监督有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监督可以使社会上的不正义行为得到曝光和纠正,帮助受到侵权的公民维护自己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新闻舆论监督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监督可以让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得到关注和解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社会的改革提供动力和支持。
论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的关系
网络舆论监督对司法审判具有促进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传播声音的重要渠道。
在司法审判领域,网络舆论可以及时、广泛地传播有关案件的信息,增加了对司法审判的曝光度,有利于社会各界了解案情,进而对司法裁判产生监督和评价。
网络舆论还可以通过对司法审判工作的评价和批评,促使司法机关重视和改进不足之处,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性。
网络舆论还可以借助大数据和舆情分析技术,为司法审判提供更全面、客观的信息支持,为裁判员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参考,有助于司法裁判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舆论监督在司法审判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是舆论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网络舆论的主体众多,言论纷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有时甚至会成为司法审判中的干扰因素。
其次是网络舆论对司法判断的影响,一些网络舆论可能存在主观猜测、不客观报道的情况,导致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受到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从而损害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网络舆论监督也缺乏专业性和深度,在司法领域对案情的了解和判断上有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易受到偏见和情绪的影响。
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网络舆论监督可以对司法审判产生促进作用,提高司法公正性和透明度,增强司法审判的公信力。
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网络舆论监督的局限性,加强网络舆论的规范管理和引导,确保网络舆论监督在司法审判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希望未来网络舆论监督和司法审判能够更加深入地互相融合,为构建法治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舆论与司法公正舆论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虽然在理论上,司法应该是独立的、公正的,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但实际上,舆论的影响确实很难避免。
以下是我对于舆论与司法公正关系的一些看法,同时配合了最少三个真实案例,以期表达更为明确。
首先,舆论可以影响司法公正。
事实上,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媒体的报道和一些公众人物的发言,都有可能改变人们对于某一事件的看法。
例如,在2018年,“嫖娼门”事件中,一些知名的演艺人员被曝出涉嫌嫖娼,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由于媒体的报道、不少明星的倒票,最终这些被涉嫌的演艺人员被逮捕,并在媒体上公开承认自己的罪行。
但有不少人认为,这些人之所以被逮捕,是因为舆论的压力迫使警察和法院不得不对他们采取行动。
第二,舆论也可以促进司法公正。
舆论的影响不仅仅是负面的,它也可以推动司法人员在处理案件时更为公正,更为专业。
例如,近年来,在“拆迁”和“土地”等问题上,媒体的曝光和舆论的压力,迫使有关部门更加谨慎处理这些问题,切实保障了公民的权益。
最后一个观点则是,司法机关必须独立自主,不受外界干扰。
司法人员不能被任何的舆论压力所左右,不能因为某些人的声嘶力竭,而对某个罪犯心存偏见。
例如,2015年5月,一名客车司机在安徽滁州市出车祸,导致16人死亡,54人受伤。
当时,该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很多群众呼吁将司机处以死刑。
然而,法院最终并没有受到舆论的压力,按照事实和证据的规定,做出了其判决。
总之,舆论和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舆论的积极作用可以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使社会更加公平正义;而舆论的负面效应则可能会误导司法,使其脱离客观事实,偏离正道。
因此,我们需要更为重视舆论对司法的影响,依靠科学的法制建设,保证司法公正的实现。
同时,要对于舆论监督司法行为持有一定的客观态度。
并不是所有的舆论都能够完全代表公正和合理的声音,有些基于情感、偏见等因素的声音可能甚至会误导司法程序。
文章编号:1671-5977(2007)02-24-04浅议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收稿日期:2006212212作者简介:王 蓉(19802),女,新疆阜康人,太原大学社科部助教,山西大学法学院200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王 蓉1,2(1.山西大学 法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2.太原大学 社科部,山西 太原 030009) 摘 要:舆论监督在遏制司法腐败、维护社会正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然而对司法公正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分析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新闻媒体监督机制势在必行。
关键词:舆论监督;司法公正;司法独立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 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在当今以法治为主流的社会里,司法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司法权作为国家权力的一种,同样需要其他的相应权力来进行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们所期盼的司法公正。
约束手段之一的舆论监督正在日益成长为不容忽视的力量,像是人民群众的耳目,时刻监督着司法机关及司法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无疑是中坚力量,其作用已经深得民心,像《焦点访谈》、《社会经纬》及其他中央与各地的报刊、电视反映社会热点、民众疾苦、腐败现象的各种专栏,在揭露社会矛盾、鞭挞违法乱纪、洗雪百姓冤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成为人民信任的“喉舌”,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反映民情、社情的重要渠道,除此之外还有网络舆论,公众舆论等等。
总之舆论对司法公正进行监督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近些年颇具争议的“新闻审判”现象就是一例,媒体、网络的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司法独立,进而影响了司法公正。
笔者欲就如何正确处理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试做浅论。
一、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维护与促进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理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它不只是消极地反映社会、反映公众集合意识的倾向,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社会、反作用于人们的思维活动与行为方式。
舆论的定义,作为人们对舆论本质特性的认识,往往由于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虽然舆论在理论界和实务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监督作为舆论的一个基本功能,却得到了一致性的认同。
所谓舆论监督就是通过公众意见所具有的精神压力和社会压力来监督、规范人们的行为。
当人或者社会组织的行为超过现实社会所认可的社会道德底线时,舆论能够形成“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马克思语),对这些行为进行制约和监督。
现代社会里,公民个人信息不畅、力量弱小,如果独靠一己之力,其作用与影响十分有限,而新闻媒体依靠新闻所具有的新鲜性、及时性、广泛性、开放性的特点,成为公民舆论的代言人,因而新闻舆论监督也就成为了舆论监督的主导形式,成为推动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闻舆论监督的勃兴,肇始于美国大法官斯特瓦特创设的“第四权力理论”。
所谓的“第四权力”就是指新闻舆论。
事实上,它不是国家权力,但随着新闻媒体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发挥着重要影响力。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媒体与司法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其根本目的都是实现司法的公正与透明,舆论监督由于其自身所特有的开放性与广泛性,为我国的监督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进司法公正、遏制司法腐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党的十五大报告特别指出,要“把 2007年6月第8卷第2期总第30期 太原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Vol.8No.2SumNo.30 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韩杼滨在检察宣传顾问座谈会上说:“新闻舆论监督是公众了解、参与和监督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媒介,是防止和纠正司法腐败、推进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实现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力量。
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法律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新途径,发挥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整体合力,共同维护国家法治的尊严,弘扬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指出:发展民主,健全法制,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在今日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有比西方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和责任,以致有人将其视为我国现行的六大监督体制之一。
新闻舆论监督成为推动社会和谐、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健康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舆论的强大压力及公众的密切关注下,司法机关会在每个案件上更加谨慎负责,以引人注目的湖南湘潭女教师黄静裸死案为例,正是由于中央电视台等各大新闻媒体的连续报道和无数网民的持续关注,在经历了5次尸检、6次鉴定之后,我们才能看见正义的曙光。
再如,1995年发生在山西省临汾地区被委托人家属伙同他人殴打残害代理律师的案件。
犯罪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在律师事务所行凶,殴打残害临汾市律师事务所主任马海旺律师。
案发一个月后,凶手依然逍遥法外。
此案经中央和地方各级新闻媒体连续报道后,在全国激起强烈反响,最终惊动中央高层领导多次批示,才将犯罪人起诉审判。
类似实例举不胜举,因此舆论监督的确是审判独立与司法公正的强大推动力。
二、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妨碍但是,我们不得不指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舆论监督也是一把双刃剑,当前,新闻媒体对法院审判工作的监督力度不断增大,但不实监督现象也大大增加,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举不胜举。
对于很多案件,新闻媒体并不是本着宣传法治、树立司法权威的目的进行客观报道,而是对案件的审理进行大肆炒做,单向宣传,以达到其吸引公众眼球的新闻价值,导致公众对社会失望,对司法失望,严重妨碍了法治进程。
我国传统的犯罪案件报道,本来有“声讨、公审、枪毙”的模式,忽视司法独立,实行舆论审判的积习较深厚。
现在又多了一层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出现干扰司法审判的情形增多。
例如,对河南郑州公安干警张金柱交通肇事逃逸案的处理便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该案中,被告人因行为恶劣,后果严重,民愤极大,最终被处极刑。
然而不可否认,在此案中媒体所起的煽情作用和舆论导向,对案件的处理显然不无影响。
可以说,在舆论穷追猛打、百姓一片喊杀声中,在法庭审判前实际已失去对被告人公正审理的程序保障。
本案最终以数罪并罚处被告人死刑,在我国对交通肇事罪的处理中实属罕见,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轰动全国的“刘涌案”更无疑是媒体炒作,舆论审判的典型代表,2003年,沈阳刘涌涉黑犯罪团伙案件在审判过程中一波三折,在案件的审判过程中,舆论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严惩黑社会犯罪的鲜明意愿,最终导致了最高法院对刘涌案件的再审。
刘涌涉黑犯罪集团案堪称建国以来罕见。
危害一方十几年,终于绳之以法,自然为国人瞩目。
当辽宁省高院将刘涌死刑的一审判决改为死缓,引发民众在网络上展开一场空前的大讨论,“刘涌不死,民心死”,人民群众渴望正义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他们不知道让他们如此激动的主要原因是新闻媒体对案件的单向引导,正所谓“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之类所谓富含人性意味的煽动,甚至不分黑白地批评那些为了实现司法公正付出毕生心血的教授们,法官们,新闻媒体造成的排山倒海铺天盖地的舆论压力,直接导致了最高院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提起再审普通刑事案件。
媒体并不了解中国法治在程序正义的道路上走得有多么艰难,程序正义才是看得见的正义,才是真正的正义。
另外,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倾向之所在,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
很多案件中的原告人为了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保护,希望案件能够得到迅速、及时、准确的处理,为防止“暗箱操作”,防止自身利益受损,他们也会诉诸于新闻舆论,希望以此种方式来促成案件的解决。
从中国的现状来看,当事人诉诸于舆论而使案件得到重视并迅速解决的案例屡见不鲜。
当新闻媒体介入到司法中来的时候,新闻媒体带有主观性与倾向性的新闻报道,势必对执法者产生一定的舆论压力,司法人员不得不重新审视案件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影响到对案件的处理结果,其表现往往是加重了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惩罚力度。
这样的结果怎么能体现出文明的“罪刑法定原则”呢?三、舆论监督妨碍司法公正的原因(一)现实中的司法不独立“司法独立”是法治国家所遵循的一条准则,是司法公正的核心所在,它要求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只服从法律,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法院甚至法官个人必须能够排除干扰,独立地审判案件。
西方法治国家普遍认为法律有其逻辑,司法制度不应完全受制于民意,因而要求法官以及法院在平常保持与大众传媒之间一定的距离。
[3]而我国的各级司法机关都是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要接受人大的领导,司法机关的各项费用都来自于各级财政,我国又是一个相对重行政权的国家,因此使我国的司法机关无法逃出行政权的樊篱,难以实现真正的“司法独立”。
而我国的很多新闻媒体充当着国家机关的“喉舌”,当新闻舆论向社会发出某种信号时,司法机关就不得不重视。
从而使行政权牵着司法权的“鼻子”走。
“司法的不独立,使得法院不得不屈从于权势,屈从权势的结果又加剧民众对司法的不满,不断削弱司法机关的公信力,从而又使司法机关的地位更加低下。
”(二)新闻媒体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和知名度新闻媒体进行法制报道的根本目的虽然和法院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审判的公开透明,以促进公平正义,但是他们的性质与立场的不同使得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格格不入的矛盾。
司法追求的是法律公正,而传媒体现的是自身或受众观念上的道德意义的公正;法院审判案件都应依照一定的程序,有时必须牺牲实体正义以保障程序正义,而媒体关注的仅仅是结果的公正;在法官心中有审判纪律和机密,在记者眼里本着新闻自由的原则一切都应该公开,而两者的矛盾又成为记者笔下的题材,法官中立公正的形象大大受损。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追求高收视率,媒体倾向于制造轰动效应,极力说服公众,对某些案件大肆宣传,甚至在结案之前就妄加评论,乱下结论,给司法机关造成很大压力和心理负担,从而不知不觉地影响了司法公正。
这就是所谓的新闻媒体常常超越司法程序进行的“媒介审判”。
“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
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媒介审判”虽然不能真正代替现实生活中司法审判程序,但能够制造和引导一种“众情激愤”的舆论氛围。
在媒介进行舆论监督时,由于其拥有传播工具影响力广泛的优势和公众基于对媒体的一贯信赖,其监督、批评权利往往会异化为代替司法审判的“权力”。
这种权利到权力的错位,使得本不了解真相的公众顺应媒体的指示,形成舆论的一边倒。
而相对封闭的法院在这个时候很难有自己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