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二首教案 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教案标题:《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2. 学习背诵两首古诗。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
2. 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白板。
2. 两首古诗的课文材料。
3. 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简短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特点,如押韵、字数限制等。
2. 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古诗知识。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15分钟)1. 教师呈现第一首古诗的课文材料,并帮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2. 分段解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 教师朗读古诗,让学生跟读,并注意句子的韵律和节奏。
4. 引导学生分组朗读古诗,加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三、学习第二首古诗(15分钟)1. 教师呈现第二首古诗的课文材料,并帮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2. 分段解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 教师朗读古诗,让学生跟读,并注意句子的韵律和节奏。
4. 引导学生分组朗读古诗,加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四、背诵古诗(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背诵第一首古诗,并逐句解读和指导学生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2. 学生小组内互相背诵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背诵第二首古诗,并逐句解读和指导学生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4. 学生小组内互相背诵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两首古诗,询问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的古诗,拓展对古诗的了解和欣赏。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两首古诗,并在作业本上完成相关练习。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鼓励他们多读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
湘教版古诗二首《出塞》《凉州词》教学设计湘教版古诗二首《出塞》《凉州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重点难点: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想象古诗内容的能力。
教具准备:1.生字词卡片。
2.课文教学录相、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www.__J_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自由读诗)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4.指导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美。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解释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2 教学重点两首古诗的字词、句子的理解和朗读。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与现代诗歌的差异。
3.2 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讨论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3 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表达。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古诗,家长签字确认。
5.2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表现。
5.3 家庭作业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查找其他古诗,进行阅读和欣赏。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清晰的古诗文本,包括注音和解释。
使用简短的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难点。
6.2 教学图片准备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主题和画面。
6.3 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展示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古诗两首》教案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1.谈话导入。
2.联系节日,学习新课。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难点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方法教授法,启发法。
课前准备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齐读课题两遍。
师范读。
(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新课学习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忆:想念,思念。
3.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
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
(自由读)。
读懂全诗。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
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优秀教案二班级上册古诗二首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古诗二首的教学设计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字典。
第一课时《登鹳雀楼》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课的设计主动率先提议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纳应用比较,观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同学在阅读中感悟,在观赏中比较,培育同学比较阅读的`力量和诗歌鉴赏的力量,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同学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同学在参预中体验成就感。
教学目标: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粗解字义。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登鹳雀楼》。
3、连续学习预习的方法,培育预习的习惯和方法。
4、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情景,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已经接触过很多唐诗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大家还有印象吗?那么我们今日学习这首古诗,主要是关心大家理解诗的意思。
二、自学《登鹳雀楼》:1、提出自学要求:利用生字表自同学字和认读字,读准字音,记住生字字形。
读古诗,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状况: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欲穷指名同学读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a、看注释知道鹳雀楼在哪,依尽欲更是什么意思。
b、查字典知道:穷有四个意思,取尽的意思。
c、白日是什么意思?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三、深入到理解:1、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景象?想像情景,试着朗读。
过渡: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象,诗人还想干什么?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二首》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理解诗意,背诵课文。
二、重点难点1.正确读写课文生字。
2.体会作者在古诗中抒发的感情。
三、导学问题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三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谜底是什么?2.这首古诗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四、参考资料李峤,少有才名。
20岁时,擢进士第,调安定尉。
举制策甲科,迁长安。
后,累官监察御史。
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
迁给事中。
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
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
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
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八年(644),卒年在玄宗开元元年(713)。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
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
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
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
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
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
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
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
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天才”。
《古诗二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会认生字。
2.能熟练背诵古诗。
二、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古诗中抒发的情感。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参考资料
创作背景
范仲淹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
他是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
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作品鉴赏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
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
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湘教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学生能够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思考,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古诗学习,提高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古诗《静夜思》《登鹳雀楼》2.2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夜思》。
学生能够理解《静夜思》的大意和主题。
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静夜思》中的生字词。
2.3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学生能够理解《登鹳雀楼》的大意和主题。
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登鹳雀楼》中的生字词。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教学准备准备课文录音带或CD,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准备课文PPT或黑板,展示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3.2 教学过程学生跟读课文录音带或CD,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调的把握。
教师解释生字词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理解古诗的主题和大意。
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教师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评价其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设置小测验或默写,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和句子的掌握程度。
4.2 学生理解和欣赏能力的评价教师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古诗主题和大意的理解程度。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进行家庭阅读,找寻其他喜欢的古诗进行学习和欣赏。
5.2 课堂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的角色扮演或情景表演,增加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兴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湘教版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14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两首古诗中所蕴涵的朋友之间的深情。
3.正确认读本课18个生字,会写6个。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体会朋友间的深情。
感悟诗文意境美、韵律美。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学习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2.从是中所蕴涵的朋友深情中受到思想教育。
课前准备:
多媒体创设的动画或图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音频等辅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古诗内容。
(2)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内容。
难点:学会生字词,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两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
(3)准备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古诗,尽量熟悉诗的内容。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生字词和感悟。
1. 导入:(1)利用图片或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
(2)简介古诗的作者和背景。
2. 学习古诗:(1)学生自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结构、韵律和意境。
3. 讨论与感悟:(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分享和讲解。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尝试背诵。
(3)分组比赛,看哪组背诵得更快、更准确。
五、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回家后向家长朗读并背诵古诗,争取家长签字认可。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创作一首小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生字词的抄写和古诗的背诵。
3. 创作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小诗,关注其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理解诗意,背诵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3.体会作者对风的喜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读写本课生字。
难点:体会作者在古诗中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幻灯片。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们来猜一个谜。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谜底是什么?
二、借助拼音读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标出本课生字。
三、学习生字。
1.读音。
“能“的声母是“ N”不是“L”,“浪”的声母是“I”不是“N”。
“诗”读“shī”不读“sī”。
2.字形。
重点指导写和记:“能”、“浪”、“万”、“斜”。
四、理解诗意
1.体会诗意
能够使秋天的叶子飘落下来,能让二月的鲜花开放。
通过江面能掀起很高的波浪,进入竹林能使竹竿斜。
作者通过写风表现出的不同情形,把风当着人写,表达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
2.巩固
背诵课文。
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风
三秋叶二月花千尺浪万竿斜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指点学生背“风”,师生共同评议。
二、学习《江上渔者》
1.借助拼音读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标出读文生字。
2.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
“渔“整体认读音节,读“yú”。
“者”读翘舌音。
“舟”读“zhōu”,不读“zōu”。
(2)识记字形
“渔”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舟”指导写笔顺。
3.理解诗意。
江上渔者:渔者,打鱼的人。
江上打鱼的人。
江上往来人:在这一带走过的人。
但爱鲈鱼美: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君看一叶舟: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鱼船。
出没风波里:在风浪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多么惊险啊!4.体会诗情: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第三课时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古诗(shī sī)能 (léng néng)
竿( gān gǎn )
二、填空
二月()三秋()
千尺()万竿()
三、比一比,再组词。
浪()万()
粮()方()四、把诗句补充完整。
()三秋叶,()二月花。
()千尺浪,()万竿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