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的生成路径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5
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与传播规律研究一、引言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与传播规律研究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快速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引领社会思潮、反映民意态度的重要指标和舆论导向的重要手段。
在这种背景下,深入理解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和传播规律,加强网络舆情的防控和引导,已经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和传播规律两个方面出发,分别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可以分为社会学因素和网络技术因素两个方面。
1.社会学因素社会学因素是网络舆情形成的主要因素,这与网络舆情的本质——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心态和情感紧密相关。
具体来讲,社会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事件是引起网络舆情爆发的最主要原因。
社会事件的发生往往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进而引发网络舆情的形成。
近年来,众多引爆网络舆情的社会事件,如“3·15”曝光事件、“五一”人民公园拆迁事件、“王思聪“霸气回应事件等都是社会事件导致网络舆情爆发的案例。
其次,网络化的信息传播是网络舆情形成的基础。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专属领域,而是群众自发的互动、交流和互相传递。
这也使得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网络舆情形成的基础条件。
再次,社交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交流和互动方式的变化。
如今,随着微信、QQ等社交工具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工具随时随地交流和分享信息,不仅使得信息交流的成本降低,而且也方便了人们的碎片化阅读,也促进了网络舆情的形成。
最后,意见领袖在网络舆情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一些社交网站和BBS上聚集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这些人物通常拥有大量的粉丝和拥趸,可以通过他们的发言和影响吸引更多的关注和参与,从而引发和塑造网络江湖和网络舆情。
2.网络技术因素网络技术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扩散。
|RADIO &TV JOURNAL2019.04教育连线高校网络舆情是在一定时间内,由某一社会公共事件或校园突发事件引发的高校群体对某一客体,比如学校、政府、企业等,在网络空间上表现的观点和情绪的总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自媒体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的爆发频率不断增加,其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
作为社会公共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是反映高校群体思想观点的窗口,高校群体因其教育水平高、媒介素养强,具有发展成为舆论领袖的潜力,对其引导得当,可促进人们对重大问题的认识,提高群众思想水平。
此外,由于高校大学生群体可以被认为是“同群者”,体现出趋同特征①,高校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极易引发链式反应,即由一个高校迅速传播到另一个高校,由一个媒体平台迅速传播到另一个媒体平台,这扩大了舆情事件的影响范围,增加了舆情引导的难度。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路径(一)源于网民自媒体爆料网民自媒体爆料引发高校网络舆情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7年的97.5%上升至98.3%,网民手机上网比例继续攀升;另外,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②。
可见,高校这一群体中的自媒体用户更加普遍。
因其易接近性、即时性、互动性等因素,微博、微信、QQ 、贴吧、豆瓣等自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进行观点分享和事件传播的主要阵地。
爆料人在自媒体平台上曝光事件时,一般会使用感情色彩比较丰富的语言,达到引发网民情感共鸣的目的。
如果其选择的是微博平台,还会@当事人(舆论客体)、媒体官微及其他微博大V (意见领袖),以吸引网民关注。
事件曝光后,与曝光者有着强关系的网民会首先进行评论与转发以表示支援,网络媒体及其他微博大V 也纷纷响应。
接着,传统媒体会进行追踪式的报道,同时,越来越多的网民知晓这一事件,并将其传播到不同的自媒体平台上,对此进行热烈讨论,网络舆情在不同的平台上集体爆发。
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渠道分析一、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渠道分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
了解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和渠道,对于有针对性地干预和管理网络舆情具有重要意义。
1. 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路径与渠道社交媒体平台是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路径和渠道之一。
其中,微博、微信和抖音等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信息传播快速且辐射范围广,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环节。
用户在这些平台上发表的言论和内容往往会被其他用户转发、评论、点赞,进而引发热议和影响舆论方向。
2. 新闻媒体的传播路径与渠道新闻媒体是传统舆情传播的主要路径和渠道之一,而在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也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渠道进行信息传播。
新闻媒体的报道对于引发和传播网络舆情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闻报道的内容、角度和评论在网络上被转载、评论和引用,进而形成舆论热点话题。
3. 微信公众号与自媒体的传播路径与渠道微信公众号和自媒体平台成为了独立媒体的新形态,也是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渠道。
自媒体在这些平台上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和发布信息,其内容和观点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传播,从而影响舆论形成。
4. 网络论坛和社区的传播路径与渠道网络论坛和社区是用户自由交流的场所,也是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路径和渠道。
用户在论坛和社区中发布的言论和信息,经过其他用户的回应和互动,往往会在相应的圈子内迅速传播,进而影响舆论走向。
5. 在线新闻评论与转发的传播路径与渠道在大多数新闻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对新闻进行评论和转发,形成一种链式传播效应。
这些在线评论和转发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关注,成为舆情传播的重要路径和渠道。
二、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挑战1. 速度快:网络舆情传播迅速,信息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扩散到大范围,形成舆论热点。
2. 来源广泛: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广泛,可以由个人、机构、媒体等多方面发布,使得舆情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3. 信息碎片化:网络舆情传播往往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信息片段被不同用户转发、评论和引用,导致信息的失真和误读。
社会网络中的舆论形成机制与网络舆情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而社会网络对于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社会网络中的舆论形成机制以及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影响。
首先,社会网络中的舆论形成机制是多元化的。
以微博、微信朋友圈和论坛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了民众交流和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
在这些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发讨论和交流。
同时,社会网络中还存在着意见领袖和网络影响者。
他们以其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往往能够引导和影响大量人的观点和行为。
除此之外,媒体、政府官员和专业人士等也参与进来,通过发布信息和评论来干预和影响舆论的走向。
其次,社会网络中的舆论形成机制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传染性。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用户的情感表达,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之间常常存在激烈的对话和争论。
而这种情感和冲突往往会引发用户的共鸣和情绪传播。
一个争议话题的掀起往往会引发一波又一波的舆论热潮,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大量用户的讨论和参与。
更重要的是,舆论的情感表达和传播对于大众的观点和态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然而,社会网络中的舆论形成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难以保证。
在社交媒体上,流言和虚假信息层出不穷,往往不经验证就传播开来,导致公众产生错误的观点和判断。
其次,社会网络中的舆论形成容易受到算法推荐的影响。
社交媒体平台通过个性化的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为其提供内容,导致用户信息的局限性和偏见性增强。
这种过滤和筛选机制导致了信息的碎片化和团队化,形成了用户在舆论中的“信息茧房”。
对于网络舆情的影响,可以从个体、社会和政治等多个层面进行探讨。
首先,网络舆情对于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网络舆情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和观点,有助于个体拓宽视野和认识世界。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中的负面情绪和信息过载也给个体带来了压力和焦虑。
其次,网络舆情也对社会产生了影响。
网络舆论的形成与传播途径作者:彭兰来源:《网络传播》2013年第09期作为现实社会的一个晴雨表,网络中的信息和网民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现实社会的舆情与舆论。
作为现实社会的一个构成部分,网络社会本身也在形成自己的舆情与舆论。
网络与社会舆论的密切关系,不仅是网络作为一种新闻媒体属性的体现,更是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属性的突出表现。
网络舆论的表现与传播途径网络舆论是网民意见、态度与情绪的综合体现,它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
下面是常见的一些途径:网络新闻:网络新闻是事实性信息与意见性信息的集合。
网络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方式,都可能与舆论有着一定程度的关联。
网络新闻报道的热点往往反映了社会的焦点,而一些网络新闻评论更是会与网络舆论热点产生直接互动。
新闻跟帖:新闻跟帖是在新闻报道后开设的供网民发表意见的BBS,它们常常是一事一设,讨论的主题明确。
它集中反映了网民对于某一事件的意见,并由此传达了对于某一类社会现象或问题的网络舆论。
论坛贴文:除了新闻跟帖外,网上论坛大都是相对稳定的,大多数论坛也由相对固定的网民群体组成。
这些论坛中的贴文虽然话题较为分散,但是,它们从各个侧面反映了网民的思想动向与意见倾向。
在某些重大事件发生时,许多论坛的讨论也会集中在这些焦点上,并与其他网络舆论渠道形成互动。
电子邮件:电子邮件虽然是一种人际交流的手段,但是,它也可用于舆论的传播。
采用群发邮件的方式,更是可以较为迅速、广泛地影响舆论的形成。
网上调查:网上调查是网站针对某一社会问题或事件开展的网民调查活动,常常是采用简单的“投票式”,即给定几个预设答案,由网民进行单选或复选,以表明其态度。
网上调查既是事实性信息,又是意见性信息。
一方面,它是网民意见分布这一事实的直接呈现,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网民的主观评价。
由于网上调查的局限性,网上调查结果并不一定总是科学的,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网络舆论的某种走向。
网上签名:网上签名是针对某一事件或问题号召网民响应的活动,它可由网民自发组织,也可由网站组织。
近年来,网络新闻信息在不同应用类型的网络媒体形态以及传统媒体、网民之间立体交叉互动而形成的信息系统中运动,并在不断的议程设置、筛选、过滤、传播中形成了一个个舆论热点。
本文从蝴蝶效应与混沌理论入手进行研究,主要分析网络舆论热点不同于以往传统媒体时代的循环式生成路径与特点。
网络媒体混沌系统中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的提出——初始条件敏感性。
“蝴蝶效应”是混沌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它是指对初始条件敏感性的一种依赖现象。
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于两周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蝴蝶效应”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巨大的差别。
“蝴蝶效应”不仅存在于气象系统中,在其他复杂系统中也同样存在,因为其内部也是诸多因素交相制约错综复杂的。
“蝴蝶效应”的前提是存在于复杂系统中,在总体趋势不变的情况下,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动将导致未来前景的巨大差异。
所谓复杂系统,是指非线性系统且在临界性条件下呈现混沌现象或混沌性行为的系统。
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中含有非线性项,它是非线性系统内部多因素交叉耦合作用机制的数学描述。
正是由于这种“诸多因素的交叉耦合作用机制”,才导致复杂系统的初值敏感性即蝴蝶效应,才导致复杂系统呈现混沌性行为。
①混沌理论——发现无序中的有序。
混沌理论是当代系统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系统从有序突变为无序的演化理论。
科学家给混沌下的定义是:混沌是指发生在确定性系统中的貌似随机的不规则运动,一个确定性理论描述的系统,其行为却表现为不确定性——不可重复、不可预测,这就是混沌现象。
网络舆情生成及应对策略的思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进步,网络舆情的生成和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变革。
网络舆情具有即时性、全面性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一旦出现负面舆情,将对企业和个人形象造成巨大影响。
对于网络舆情的生成及应对策略,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一、网络舆情的生成方式1. 社交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可以迅速传播舆情事件。
例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迅速传播信息,引发舆情事件的产生。
2. 新闻媒体报道新闻媒体作为传统的信息发布渠道,仍然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篇负面报道或者报道的不准确性,都可能引发舆情的爆发。
3. 公众事件一些突发事件或者社会现象,也可能成为舆情的主要来源。
例如突发事件、社会现象、公共卫生事件等,都可能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舆情的产生。
二、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1. 加强舆情监测企业和个人应当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了解舆情事件的发展趋势,避免信息的失实和不准确,准确把握舆情事件的脉络和发展。
2. 及时回应在舆情事件发生之后,企业和个人应及时做出回应,可以发布公告、新闻稿或者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回应,正面积极的回应能够有效缓解舆情事件的影响。
3. 建立舆情危机公关应对机制企业和个人应建立起完善的舆情危机公关应对机制,制定好应对方案,明确责任人和应对流程,做好危机公关预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4. 维护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和个人要时刻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起良好的公众关系,维护好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做好企业和个人形象的塑造和维护。
5. 加强舆情引导对于一些潜在的舆情事件,企业和个人需要加强舆情引导,及时化解可能产生的负面舆情,积极引导舆情事件的发展。
6. 提高舆情危机处理的能力企业和个人需要提高舆情危机处理的能力,加强对舆情危机的研判和应对,增强对舆情危机的处理能力。
三、网络舆情的思考网络舆情的生成和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企业和个人必须对网络舆情做好充分的思考和准备,才能应对突发的负面舆情事件。
网络舆情生成及应对策略的思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之一,网络上的舆论可以影响社会风气、政府决策、企业形象等方方面面。
而相比传统媒体,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信息的真假难以辨别,因此对网络舆情的生成和应对需要公司、政府和个人等各方面的重视和处理。
网络舆情的生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新闻事件的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一条新闻往往会通过各种社交媒体传播到全球,这样就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甚至演变成一场舆论风波。
公众的情绪传播。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一条激起公众共鸣的观点往往可以引发一场舆论事件。
疑虑和焦虑传递。
网络上有大量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这些信息如果被大规模传播,就容易在公众中产生焦虑和恐慌情绪,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不同的主体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政府来说,应该加强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及时准确的发布信息,引导公众正确理性的舆论。
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应对负面舆情,维护企业形象。
对于个人来说,应该理性对待网络舆情,不盲从、不造谣,积极传播正能量,共同维护和平有序的网络环境。
在网络舆情应对中,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非常关键。
谣言、虚假信息在网络上传播迅速,一旦被公众认可,就可能引发负面舆情。
及时澄清和引导是网络舆情应对的有效手段。
当负面舆情发生时,企业和政府不应该逃避,而是应该勇于面对,积极主动的通过各种途径澄清事件真相,避免舆情的进一步升级。
要建立舆情应对的专业团队,制定各种情形的应对预案,及时应对突发的舆情事件。
除了及时应对外,舆情预测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可能引发舆情事件的风险,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案制定。
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舆情事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
在网络舆情应对中,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也非常重要。
网络舆论的生成路径
作者:赵广为牛龙珍
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7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高度普及,其已成为“民意自由市场”和“观点自由市场”,透过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网络舆论事件,可以看到作为互联网伴生品的网络舆论越来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
本文以“合肥少女毁容”事件为例,分析探讨网络舆论的生成路径。
【关键词】网络舆论“合肥少女毁容”事件
2012年2月22日,网友“心碎了895”以“安徽‘官二代’子女横行霸道,恋爱不成将少女毁容!”为题,在合肥“万家论坛”将“合肥少女毁容”事件曝光,随即引来大量网友围观,后经媒体大量报道、网友转帖,使得关于这一事件的网络舆论迅速热起,并引起了全国“两会”部分代表的关注。
一、网络舆论
(一)网络舆论的定义
网络舆论,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新名词,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本文借用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喻发胜的观点,网络舆论就是“社会公众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就其关心的事件或社会现象,以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化的方式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与态度的总和。
”①
(二)网络舆论产生的原因
1、网民与现实社会事件的互动是诱发网络舆论的主要原因。
透过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网络舆论事件,如“躲猫猫”事件、“小悦悦”事件等,可以看到人们通过网络与现实社会事件互动的身影。
当这些足以触动人们神经的事件出现时,人们就会倾向于通过网络渠道积极地表达对这些事件的看法,从而促成网络舆论的形成。
2、网络使用的大众化与平民化为网络舆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
②开放性的网络,使每一个网民都成为新闻事件的发布者或制造者,就像尼葛洛庞帝所说,网民就像是“没有执照的电台”,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能被网民轻敲几下键盘传到网络上,成为众人热议的对象。
3、传统传播渠道不畅与网络传播渠道的开放性,使得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网络发表自己的言论与意见。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的信息需
求。
但当已有媒介接触不能满足他们需求时就会寻求新的媒介加以接触。
在传统媒介时代,封锁消息、“家丑不外扬”等舆论监督思想一直都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封锁信息传播渠道,而网络的开放性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受众就会转向便利的网络,通过网络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4、网络的匿名性为网络舆论传播者提供了免责可能。
根据传播学的“匿名性”原理,由于当前我国网络并没有实行实名制,这就使网络成为网民自由表达言论和意见的最佳平台,而这种匿名性的网络环境也成为保障网民言论自由的一道屏障,使得网民可以对任何事件、任何群体表达意见,从而形成“众声喧哗”。
5、网络传播中把关人作用的弱化为网络舆论的形成降低了门槛。
互联网作为一种互动性、聚合性很强的全媒体,其把关人作用的弱化使各种言论进入网络成为可能。
二、“合肥少女毁容”事件中的网络舆论生成路径
通过探讨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有利于更清晰地了解网络舆论的走向,为以后更好的应对这类事件提供了参考。
(一)“合肥少女毁容”事件简述
2011年9月17日下午6点左右,因追求受害人周岩不成的犯罪嫌疑人陶某,携带一瓶打火机油来到周岩家,趁周岩不备,拿出准备好的打火机油浇到受害人头上并点着,不停叫嚣“去死吧”。
事发后周岩被迅速送往医院,在安徽医科大学附院重症病房经7天7夜的抢救治疗才脱离生命危险,但伤势极为严重,其头部、面部、颈部、胸部等严重烧伤,一只耳朵也烧掉了,烧伤面积超过30%,烧伤深度达二度、三度,整个人面目全非。
后因无力支付医药费,拖欠医院近十多万元治疗费用,周岩不得不被迫出院。
③
2012年2月22日上午九点多,网友“心碎了895”以“安徽‘官二代’子女横行霸道,恋爱不成将少女毁容!”为题,在“万家论坛”将此事曝光,随即引来大量网友围观,短短几天网络上关于这一事件的舆论就迅速热起。
(二)事件舆论传播路径
2012年2月22日晚22点02分50秒,周岩的母亲在天涯论坛“实话实说”板块以“求助04315”的网名发表了一篇“[第一纪录]‘官二代’横行霸道恋爱不成毁容少女(贴图)”的帖子,引起网友广泛关注。
2月22日晚22点25分05秒,周岩母亲李聪在其腾讯微博上发了题为“‘官二代’横行霸道恋爱不成毁容少女”的广播,该贴现已被相关网站删除。
2月22日晚22点50分,周岩母亲再次在天涯论坛“天涯杂谈”板块以“求助04315”的网名发表了题为“‘官二代’横行霸道恋爱不成毁容少女”的帖子。
2月24日11点7分,新浪微博主“安徽瓜蛋合肥”,在其微博中发布了题为“网曝安徽审计厅‘官二代’横行霸道,恋爱不成将少女毁容”的广播,引来大量网友评论转播。
2月24日18点19分,网友“周有志1984”在凯迪社区“猫眼看人”板块发表了题为“安徽官二代求爱不成,将少女毁容,发帖者正在做笔录”的转帖。
2月24日晚21点46分,安徽公安在线在其微博中,接受安徽省审计厅的委托,公布了安徽省审计厅关于“官二代”毁容少女一案中陶汝坤父母非安徽审计厅职工的情况申明。
(第一次官方回应)
2月25日4点41分,肇事者陶某的父亲在新浪开通微博,并发微博表示道歉。
2月25日5点31分,《中国日报》以“90后少年求爱未遂烧伤毁容17岁少女”为题报道了这次事件。
2月25日,《羊城晚报》以“求爱不成恶男火烧花季少女”为题报道了这次事件。
同一天10点左右,人民网、新华网以“恶男求爱不成火烧花季少女一只耳朵被烧掉”为题,转载《羊城晚报》的新闻。
2月25日11点左右,合肥警方在其微博上对这起事件发表了声明。
2月27日,合肥市公安局在合肥警务网上发布了“女学生周某被故意伤害一案有关情况的通报”。
2012年2月28日下午五点,合肥警方瑶海分局责任区刑警一队就合肥少女毁容门一事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案情情况。
2012年5月10日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一审判处陶某有期徒刑12年零1个月。
通过对这起事件前后网络舆论走势的分析,可以大致描绘出网络舆论的生成发展路径(如下图)。
通过上图,可以将网络舆论的生成发展路径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由社会现象或事件、网络事件或言论初步形成为网络舆论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一些普遍为社会关注的现象或敏感事件通过网民的上传、发帖,以及媒体的报道开始进入
网民的视野,并被一些网民关注,开始有网民在论坛、贴吧、网络社区表达对相关事件的看法或态度,形成初步的小范围网络舆论。
此事件中最为敏感的一个因素就是“官二代”,透过近些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是涉及到“官二代”、“富二代”的事件,无一不会引起网络舆论的哗然。
第二阶段,即由初步的网络舆论发展为被广为关注的热门网络舆论阶段。
在这一阶段,经由大量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介入,相关事件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被报道、转载,引起大量网民的持续关注,于是大量的网民跟帖、转帖出现,大规模的网络舆论逐渐形成。
第三阶段,大规模的网络舆论在媒体的持续报道、转载和大量网民讨论、跟帖、转帖的情况下,网络舆论朝两个方向发展,即一方面舆论沿原有路径继续升级。
此间,官方意见、网民观点、媒体报道相互交融,促使舆论影响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官方的有意引导、关于事件最新信息的补充和媒体设置新议题的影响,舆论开始偏离事件本身。
对于这一转变,最明显的例子是2011年10月发生的“小悦悦”事件,网络舆论焦点由开始的交通肇事转向社会道德的大讨论。
此外,在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官方声音的表达。
第四阶段,各方意见及评论性言论的整合,以及对事件本身持不同态度的各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网上讨论、交流后开始出现分化,分为明显的支持一方和反对一方。
在此期间双方网络舆论讨论也进入一个白热化的状态。
第五阶段,随着事件的最终解决,网络舆论风潮逐渐消散,并进入对整个事件进行反思的阶段,由此引发的规范性文件也会被提上日程或出台。
如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事件导致实行二十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
总之,伴随着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使用的日益大众化与平民化,网络舆论所产生的影响力正超过传统媒体舆论的影响力,成为推动社会舆论格局发生变革的重要力量。
因此,深入分析网络舆论的生成路径,对于准确把握和引导舆论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①喻发胜:《文化安全——基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嬗变与传播的视角》[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4
②《第29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N/OL].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dtygg/dtgg/
201201/t20120116_23667.html
③万家社区[N/OL].http://bbs.365
/thread-905400-1-1.html
(作者:赵广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2010级研究生;牛龙珍,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2011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