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程品管作业系统-工具控制作业办法(管理办法)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4
制程检验作业管理办法范本一、引言制程检验是企业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产品制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控制,能够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和一致性。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制程检验作业管理办法,以指导企业的制程检验工作,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可持续改进。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所有相关的制程检验作业。
二、管理目标1. 保证产品质量:通过制程检验,控制工艺过程中的各项质量要求,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2. 提升制程效率:通过科学管理,优化制程检验的流程和方法,从而提高检验效率,降低制程成本。
3. 推动持续改进:通过制程检验作业管理办法的实施,建立并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三、管理要求1. 制程检验工作的组织与责任(1)建立健全制程检验工作组织结构,明确各个岗位职责和权限。
(2)明确制程检验人员的素质要求,确保其具备相应的技术和专业知识。
(3)制定制程检验工作计划,并及时调整根据生产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
2. 制程检验规程与标准(1)制定制程检验规程和标准,明确各项检验指标和检验方法,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对制程检验规程和标准进行定期评审和更新,确保其与企业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
3. 制程监控与异常处理(1)建立制程监控机制,对制程的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制程异常。
(2)对制程异常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并建立改进机制,避免类似异常再次发生。
4. 制程检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1)建立完善的制程检验数据收集、整理和汇报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对制程检验数据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制程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5. 制程检验人员的培训与提升(1)制定制程检验人员的培训计划,开展相关培训活动,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2)建立制程检验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档案,定期评估和跟踪检验人员的培训效果。
6. 制程检验的持续改进(1)建立制程检验的改进机制,鼓励和推动员工积极参与到改进活动中。
制程检验作业管理办法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制程检验作业行为,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制程检验作业管理办法。
第二条制程检验作业管理办法适用于本企业及其供应商所进行的制程检验作业。
第三条制程检验作业包括但不限于材料抽检、工序检验、产品抽检等。
第四条所有参与制程检验作业的人员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制程检验作业规范第五条制程检验操作人员必须熟悉本企业相关质量管理制度和产品标准规范。
第六条制程检验操作人员在进行检验作业前,必须根据作业内容和要求,熟悉相关产品标准规范,并核对检验设备和工具的合格证和校准合格期限。
第七条制程检验操作人员在进行检验作业时,必须按照相关工序指导书操作,确保作业过程规范、准确。
第八条制程检验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检验方法和标准操作流程,确保结果的真实可靠。
第九条制程检验作业应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检验员、检验时间、检验结果等。
第十条对于不合格的制程检验项目,必须及时处理,并按照不合格处理流程处理。
第三章检验设备和工具管理第十一条检验设备和工具必须按照规定的校准周期进行校准,并有校准合格证明。
第十二条校准记录应该详细记录设备和工具的校准时间、校准结果、校准人员等信息,并保存备查。
第十三条检验设备和工具的使用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且经过培训合格方能上岗。
第十四条检验设备和工具的运输、存放、使用过程中必须保证其完整性和正常状态,发现损坏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第四章差异处理第十五条在制程检验过程中,如发现产品与要求不符或存在缺陷等问题,检验操作人员必须及时停工,并向上级主管报告。
第十六条上级主管收到报告后,应尽快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第十七条差异处理结果必须记录并进行追踪,确保问题的完全解决。
第五章附则第十八条本办法未尽事宜,由质量管理部门进行解释。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制程品质管控作业办法一、概述制程品质管控作业办法是针对公司生产过程中的品质控制而制定的一系列流程。
目的是为了确保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一致性,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维护公司信誉度,降低不良品率,提高生产效率。
二、制程品质管控作业流程1. 制定品质管理计划根据生产过程和产品特点制定品质管理计划,包含以下内容:•品质目标:明确产品的品质标准和目标。
•品质管理流程:制定生产过程中的品质管控流程和质量指标。
•品质管理程序:制定不同控制区域和步骤标准程序,规范生产流程。
•人员职责:确定品质管理责任人和质控人员责任。
•数据收集和分析:确定收集品质数据的方法,规范品质数据管理。
2. 制定作业文件根据品质管理计划制定作业文件,包含以下内容:•作业指导书:明确生产过程中的操作流程、规范和注意事项。
•变更通知单:规定生产过程中变更管理的方法和程序。
•检测记录表:记录过程中检测数据和结果,作为品质控制依据。
3. 进行品质监控生产过程中质控人员根据品质管理计划和作业文件进行监控和控制,包含以下内容:•生产操作的监控: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标准化。
•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和分析实际生产数据,与预定目标进行比较。
•品质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修正生产过程中的缺陷。
•管理数据文件:将数据文件留存,进行记录。
4. 检查和审核对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品进行检查和审核,包含以下内容:•外观检查:对不合格品进行外观检查,确保与标准保持一致。
•处理方案:对不合格品提出处理方案,避免不良品成为客户最终产品。
•回溯分析:对不合格品进行回溯分析,找出问题原因并修正。
•校审资料:制定审核流程和校审资料,确保品质通过。
三、品质管理流程图以下是品质控制流程的示意图:品质管理流程四、总结制程品质管控作业办法是确保产品质量的一项必要工作,有效的品质管控可以提高整体生产效率,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公司声誉度。
在日常生产过程的掌控中,需严格按照品质管理计划和作业文件进行操作,意识到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将对保证产品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制程管理一、制程是什么:(术语)制程: 即制造过程过程﹕通过使用资源和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一个过程的输出直接形成下一个过程的输入﹒管理﹕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产品﹕过程的结果﹒体系﹕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要求﹕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厉行的需求或期望﹒管理体系﹕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能力﹕组织﹒体系或过程实现产品并使其满足要求的本领﹒等级﹕对功能用途相同但质量要求不同的产品﹒过程或体系所作的分类或分级﹒顾客满意﹕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持续改进﹕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二、制程管理的目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以企业盈利﹐回报股东/员工/社会为最终目的﹒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限度的产出﹒三、PDCA管理循环:P-策划(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实施,(实施过程)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四、制程管理包含﹕生产作业控制现场管理设备管理物料管理质量控制/准时生产五、生产作业控制-影响因素1、单个﹒独立形态的显性因素:(6M)MAN操作员MACHINE设备MATERIAL材料METHOD方法MOTHERNATURE环境MEASUREMENT量测2﹒复合﹒广布形态的隐性因素:科学技术管理因素六、生产作业控制-内容1﹒数量控制:(要求:真实、准确、及时、反馈)车间的领料数量物料数量交接数量不良与报废数量入库的数数量2﹒质量控制:工艺的生产不良与报废统计常规的耗损或功能用料统计3﹒时间进度控制(谁、时间、地点、做什么、做多少)七、生产作业控制-预先控制1﹒生产进度计划的复查与调整:出货需求数前制程各料件库存前制程各料件生产能力前制程设备状态外购件库存2﹒生产作业准备工作:作业文件准备(SOP/SIP/程序单)设备治工具准备物料及运输设备准备人员准备/工作场所清洁3﹒生产指令下达/计划开出/发料单开出八、生产作业控制-现场控制1﹒各机种投入产出控制(组长/主管/调度)供料/设备/质量/其他异常时对应措施2﹒前制程生产进度讯息了解供料/设备/质量/等异常时对应措施3﹒产在制品流转控制(加工/运送/停放/等待)厂内流转在制品控制,跨部门流转在制品控制九、生产作业控制-后馈控制1﹒检查已制品的生产数量与要求不符时应作出挽回计划及实施2﹒对本生产过程输出物分析/研究﹐针对异常作出相应的再发防止对策﹒十、生产现场管理1.定义﹕针对生产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所开展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一系列职能活动﹒2.内容﹕(1)﹒现场5S(2)﹒现场管理(3)﹒现场改善生产现场管理-现场5S一、5S定义:1﹒整理﹕将要和不要的东西区分清楚﹐将不要的东西处理掉﹒2﹒整顿﹕将整理过后之必要用东西依规定位置摆放﹐并放置整齐﹐加以标识﹒3﹒清扫﹕将工作场所看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保持干净﹒亮丽的环境﹒4﹒清洁﹕维持上面3S的成果﹒5﹒素养﹕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遵守规则做事﹒二、生产现场管理-现场5S1.5S观念:整齐清洁的工作人员及工作环境﹐是减低浪费﹒提高生产及降低不良最重要的基础工程﹒2.生产的物料标识,区别与区分,能够识别表示三流工厂﹕有将工作环境弄脏的人﹐却没有打扫的人﹒二流工厂﹕有将工作环境弄脏的人﹐而有打扫的人﹒一流工厂﹕没有将工作环境弄脏的人﹐而有打扫的人﹒三、生产现场管理-现场管理1﹒早会:生产讯息传达/其他讯息传达人员精神面貌检查(着装/识别卡/精神状态)安全倡导员工激励2﹒目视管理定义﹕以现场员工为直接对象﹐利用视感信息﹐意在迅速调人们行为﹒控制生产物流的管理方式﹒A﹒作业标准(SOP/SIP)B﹒安全警告(防火警告/安全出口/禁烟标识)C﹒定位标识D﹒特殊区域标识(静电防护)E﹒广告牌(生产/质量/宣传广告牌)四、生产现场管理-现场改善1﹒改善目的:质量---提升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安全---保证交期---按时2﹒问题意识与方法集思广义(脑力激荡法)柏拉图(二﹒八原理)五分钟静止观察法设备管理-TPM1﹒全员生产保养(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定义﹕是指自总经理至基层操作人员﹐所有部门均参加的自主生产保养﹒2﹒对象﹕生产用设备/治工具仓储/物流用设备QC用设备/治工具3﹒观念﹕传统设备管理观念﹕我是生产﹐你是保养﹒全员生产保养观念:自己设备﹐自己管理﹐自己保养设备管理-实施TPM动机一、设备管理-实施TPM动机1﹒使潜在缺陷显现化﹐防故障于未然﹒2﹒故障定义﹕是指设备失去原有的机能者﹒3﹒故障分类﹕初期故障﹕设备开始使用时﹐由于设计制作上的错误所产生的故障偶发故障﹕偶发性的故障﹐原因多半是由于机械操作的错误﹒磨耗故障﹕设备的损耗及老化所引起的故障﹒4﹒防故障于未然的主要途径--保养﹒5﹒保养分类﹕1)生产保养(一级/二级)2)预防保养(三级)生产保养﹕为了提高生产的经济性﹐以最少的费用﹐让设备衡的保养﹒预防保养﹕在使用的设备未发生故障前﹐预先发现其缺点或问题﹐并予以保养的一种方法﹒6﹒设备管理发展史:损耗保养/预防保养/生产保养/全员生产保养二、设备管理-推行TPM好处1﹒TPM目的﹕以人员之体制改善来促进设备之体制改善进而达成企业之体制改善﹒2﹒人员之体制改善﹕透过教育训练﹐照亮人性光辉﹒1)操作人员﹕自主养护能力﹒2)修护人员﹕机械设备的保养能力﹒3)设备设计人员﹕免保养之设备的设计能力﹒3﹒设备之体制改善﹕1)减少故障次数﹐缩短修理时间﹒2)新设备免保养之设计CPK之提高﹒4﹒企业之体制改善﹕达成生产计划------------- 遵守交期质量的维持与提升-------- 降低成本防止事故及灾害----------- 环境的保护创造快乐的工作环境------ 增进公司的业绩三、设备管理-TPM角色与责任1﹒最高阶主管:决定全公司TPM的基本方针与目标﹒2﹒中阶主管:TPM的基本计划展开与推动﹒3﹒支持部门人员:落实5S理念﹐彻底做好整理整顿的工作﹒4﹒工程/设计人员改良制程﹒材料﹒机器﹐使其发挥质量功能﹒与修护人员合作﹐改进设备综合效益,积极参与TPM小组活动5﹒修护人员:建立设备日常查检表制度负责操作人员自主保养技术之训练执行设备的改良保养﹐提升机器设备的精密度积极参与TPM小组活动6﹒操作人员每日依照查检表彻底执行自主保养工作﹒关心与爱护自己的机器积极参与TPM小组活动四、设备管理-TPM重点1﹒建立自主保养体制推行设备5S运作落实日常查检表的管理实施10分钟教育法2﹒建立操作﹒修护训练体制依设备说明书/操作说明书建立在职训练体制﹒10分钟教育/ 技术养成班/ 厂外技术交流五、设备管理-安全注意事项1﹒上班戴好安全帽﹒2﹒上班前检机台是否良好﹐重要部位有无标识﹐填写点检纪录﹒3﹒电线﹐开关是否完好﹐电线有无外露﹐带电部位有否标识“危险、4﹒操作规程是否齐全﹒5﹒操作员是否保持清醒状态﹐有情绪员工禁止操作机台﹒6﹒旋转﹐送料,转动机构有无防护罩.防呆装置.7 ﹒旋转:冲击机构操作严禁戴手套,8 ﹒严禁不停机进行维修作业.9 ﹒严禁靠近转动,旋转机构,以防送料时零件组装不好飞出伤人.10﹒当出现卡机.卡料,机台运作有阻碍一这要关电关气后排除.物料管理一、物料管理的精髓不断料:不使制造现场领不到要用的材料或零件﹒不呆料:要用﹒可用的料进来﹐不让不要用﹐不可用的材料﹒零件进入仓库或呆在仓库不用﹒不囤料:适量﹒适时的进料﹐不做过量﹒过时的囤积﹒二、物料管理2﹒物料管理的职能适时Right Time:在要用的时候,很及时地供应物料,不会断料.适质Right Quality:进来的物料或发出去使用的物料,质量是符合标准的.适量Right Quantity:供货商进来的数量能控制适当,这也是防止呆料很重要的工作.适价Right Price :用合理的成本取得所需之物料.适地Right Place:从距离最短能达最快的供料商与使用部门离最短,能最快的发料.品质理念一、定义:品质:产品与服务所具有某种待征与待性的总和.二、品管的演变:三、品质观念:1、品质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意识、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三一说法)因此,需通过不教育,不断倡导,才能建立.(共识)教育意识行为习惯人格训练能力(建立) (改变) (养成) (提高) 两个‘3不’a.1)不接受不良品2)不转交不良品3)不制造不良品以上属于预防范畴b.1)不良品发生的原因未找出不放过.2)不良品发生的责任未明确不放过.3)不良品的纠正措施未落实不放过.以上属于纠正范畴.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a.下一站不要接受上一站的不良品.b.上一站要把下一站当作自己的顾客,不生产不良品.c.不良品应与良品进行隔离标识,定区放置.d.取走不良品应通知相关人员.e.不良品必需进行评估之后方可进行处置.f.不良品发生后必需查找原因,进行对策,并落实跟踪确认.g.不良品发生后必需追溯到确认无不良发生的阶段.h.不良品的纠正对策必需横向展开.i.不要轻易地丢弃不良品.j.对已经发生的不良要做不良履历,防止同样的不良重复发生.2﹒产品质量的分类﹒不合格品的控制合格品﹕符合质量标准﹒OK不合格品:(报废品/重工品/特采品)报废品﹕不可修复NG﹒重工品﹕可修复﹒特采品﹕规格超出标准﹐但经工程评估可使用之物料﹒成品之特采原则上要客户同意﹒3﹒产品质量缺失的分类.严重缺点(CRI)﹕该种缺陷使产品的功能性完全丧失﹒主要缺点(MAJ)﹕该种缺陷使产品的功能性部分丧失﹒次要缺点(MIN)﹕该种缺陷使产品的功能性没有完全丧失﹐但外观性能受到影响﹒6.影响质量水准的因素--- ---6M7.三种检验与测试.进料检验与测试--IQC制程中之检验与测试--IPQC抽箱检验与测试--QA/OQC8﹒制程品管1). 依制造作业规范作业.2). 均衡生产,严格5S管理,创建愉快光明的工作现场.3). 生产检验-严格执行初件检验.(即首检)-自主检验-互检.-终检4). 质量记录5). 不合格品管制-确定不合格品中包括的问题,如生产时间,生产设备.-层别出不合格品,确保其与合格品分开,即采取隔离方法.-空间隔离设置专门不良品盒盛放不良品, 设置不良品区域,存放不良品-标示区分在不良品上直接标示质量缺陷.-对不合格情况作记录:包括生产设备或产品批-由专人(线长或全技员)对不良品进行处理.-评价不合格品性质和严重程度, 及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理方案.-按处理决定对不合格品转移,储存及后续加工实施定置管制.6). 重点工站管制及阶段性管制.9. 品管的工作方式1). 戴明循环--- ---P.D.C.A2). 解决问题的九大步骤.发掘问题选定问题追查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办法. 选择对策草拟对策成果比较标准化10. 统计制程管制---SPC(QC七大手法).1)查检表2)特性要因图(鱼骨图)3)柏拉图4)直方图5)散布图6)管制图7)层别法11. 抽样检查(C=0抽样计划)12. 全员性的品管活动(QCC)准时生产方式(JIT)一、准时生产方式的概念:(丰田生产方式)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1﹒对生产的基本要求:既不提前,也不滞后;既不过多,也不过少﹐不生产现在不需要的产品,即使以后需要.2. 准时生产方式的基本目标和方法:1). 基本目标﹕隆低成本.2). 它是通过“彻底消除浪费”来实现成本的根本隆低.“浪费”,是指一切不带来任何附加价值的因素,或仅使成本增加的因素.浪费是非生产性的因素,包括:库存废品有缺陷的产品设备故障时间运输检验无效的工作无用的事务,等等3).基本方法是:减少库存,使主要问题露出来,一旦问题得以暴露就被解决,再减少库存,次要的问题又被暴露出来并被解决,如此等等.4).“减少作业人数”实现少人化,要求能按需求的变化随时增减人数,即实现“柔性人数”;5).“质量保证”,提供100%的合格产品是准时生产的必要条件;于是“自动化”就是必要的手段,即当生产中出现不良状况时,设备或生产线能自动停止;对于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都要当即分析其原因,并矛以排除,使其不再发生,这就是“团队的改进活动”.3. 准时生产1).生产均衡化是指尽可能地缩小产品种类各产量的分散程度,每日均衡地生产所需的各种产品.2).小批量生产实行准时生产,进行小批量甚至是单件的生产,移动各交付是非常必要的.4. 柔性作业人数实现柔性作业人数或少人化,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1).适当的设施或设备布置---U型布置2).训练有素.多技能的作业者---多能工3).经常检查.定期修改标作业组合.厂部2006-9-8。
编制: 审核: 批准: Originator: Checked by: Approved by:一.制程管制作业:1.目的:1.1.规范制程控制、制程检查及制程异常处理作业,保证制程稳定性,确保产品质量及质量系统的有效运作,以满足客户要求。
2.适用范围:2.1.适用于锦丰科技汽配部成型的制程控制、制程检验及制程异常处理作业。
3.定义:3.1.SOP: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制造作业规范3.2.SIP: Standard Inspection Procedure 制程检验规范3.3.PDCS: Process Defect Correcting Sheet 制程异常联络单4.职责权限:4.1.生产:4.1.1.依生产排配做好生产安排,生产前及生产过程中确保人员、设备、模具、治具、物料、作业条件、作业方法及工作环境等符合相关规定及要求,按规定之作业程序、作业规范等进行生产。
4.1.2.作好初件送检、自主检查等作业,正确如实填写各项生产记录表单,确保生产产品符合客户要求。
4.1.3.针对制程异常及时通知相关单位,采取有效之改善及预防措施,防止再发。
4.2.品管:4.2.1.依据SIP/样品等检验依据进行初/末件检查、制程巡回检查、和非出货给客户的塑件的入库检查,并及时作好各项检查记录。
4.2.2.及时发现制程异常,根据异常状况开具《制程异常联络单》,并追踪相关单位处理。
4.2.3对工程之意见(原因分析/不良品处理意见/临时对策/长期对策/责任单位等)进行复核。
4.2.4.负责最终质量之判定。
4.3. FQC:4.3.1.依据SIP/样品等检验依据进行出货给客户的塑件的入库检查,并及时作好各项检查记录。
4.3.2.及时发现制程异常,根据异常状况开具《制程异常联络单》,并追踪相关单位处理。
4.4.工程:4.4.1.制程异常之确认与初步原因分析。
4.4.2.临时对策的拟定,并提出建议的不良品处理意见及长期对策。
FOXCONNFU JIN PRECISION CO., LTD.系统名称SYSTEM: 主题SUBJECT: 文件编号DOCUMENT NO.:CG-*O23-0018通用规范SPC之X-MR 管制图实施细则Page 3 OF 7 REV A※※本文件之著作权及营业秘密内容属于富金公司,非经公司准许不得翻印※※1. 目的:在制程管制系统有效推广X-MR 管制图,预防不良发生,引导制程改善,提高产品质量,以提升产品市场竟争力.2. 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NBD 产品事业处统计制程管制(SPC)系统作业.3. 名词解释:(无)4. 权责:品工: 编写本细则\ 对相关单位人员教育训练\ 主导QIT 小组会议\ 参于制程异常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提出;品管: 依本细则要求运作SPC;制工: 参于制程异常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提出;模工: 参于制程异常原因分析及做出相应之改善;生产: 参于制程异常原因分析及做出相应之改善.5. 流程图:(无)6. 作业内容:6.1 管制图之导入6.1.1 为使管制图的实施能切实达到`预防不良发生,引导制程改善,提升产品质量'之效果, 于制程中予以导入SPC 活动,活动成员包括:品管、制工、模工、制造干部等相关人员;6.1.2 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SPC 知识教育训练,使SPC 活动成员切实了解并正确运用X-MR 管制图;6.1.3 SPC 活动成员定期召开会议讨论SPC 实施状况.6.2 管制项目的选择6.2.1 品管重点管制尺寸且CPK 值偏低: CPK≦1.5;6.2.2 模具或治工具定位不稳定易受影响之质量管理尺寸;6.2.3 其它由工程人员讨论决定需控制之质量管理尺寸.6.3 管制图之初步建立6.3.1 视产品的生产制程状况,选择合适的抽样频率:FOXCONNFU JIN PRECISION CO., LTD.系统名称SYSTEM: 主题SUBJECT: 文件编号DOCUMENT NO.:CG-*O23-0018通用规范SPC之X-MR 管制图实施细则Page 4 OF 7 REV A※※本文件之著作权及营业秘密内容属于富金公司,非经公司准许不得翻印※※A. 产品呈连续性生产(换班\用餐时不停产),且短期制程较稳定,每6 小时取样一次;B. 产品呈连续性生产,但短期制程能力不稳定或不确定(新产品),每4 小时取样一次;C. 产品呈间断性生产(换班\用餐时停产),每4 小时取样一次.6.3.2 视产品制程稳定性,选择适当之样组大小(n)A. 管制图初步建立时均采用n=2;B. 当采用样组大小n=2 时,若发现管制图所有点子长期处于管制中心线附近,且变化极小时,则需换用较大之样组n=3 建立管制图; 依次类推.6.3.3 收集数据:A. 针对选定之质量特性,按测定数据顺序,依次填入X-MR 管制图(sheet No:CG-*O23-0018 01 A)表中,并在表中图表类型栏选择`SET UP CHART';B. 收集数据样本数≧30.6.3.4 计算管制界限:A. 计算移动全距MR:a. 当样组大小n=2 时,移动全距MRi=|Xi -X(i+1)|b. 当样组大小n>2 时,移动全距MRi=MAX[Xi,X(i+1),X(i+2),…,X(i+n-1)]-MIN[Xi,X(i+1),X(i+2),…,X(i+n-1)]B. 计算测定值平均值Xbar:X bar= (Σ Xi)/k=(X1+X2+X3+…+Xk)/k注: k≧30 (k 为样本数)C. 计算移动全距平均值MRbar :MR bar= (Σ MRi)/(k-n+1)=[MR1+MR2+MR3+…+MR(k-n+1)]/(k-n+1)D. 计算管制界限:a. 系数对照表n 2 3 4 5 6E2 2.66 1.77 1.46 1.29 1.18D3 0.00 0.00 0.00 0.00 0.00D4 3.27 2.57 2.28 2.11 2.00d2 1.13 1.69 2.06 2.33 2.53FOXCONNFU JIN PRECISION CO., LTD.系统名称SYSTEM: 主题SUBJECT: 文件编号DOCUMENT NO.:CG-*O23-0018通用规范SPC之X-MR 管制图实施细则Page 5 OF 7 REV A※※本文件之著作权及营业秘密内容属于富金公司,非经公司准许不得翻印※※b. 计算X 图管制界限管制上限: UCLX=Xbar+E2*MRbar中心线: CLX=Xbar管制下限: LCLX=Xbar-E2*MRbarc. 计算MR 图管制界限管制上限: UCL MR=D4*MRbar中心线: CL MR=MRbar管制下限: LCL MR=D3*MRbar6.3.5 决定初步之管制界限:A. 若计算之管制上下限有超出规格界限,则应调查原因并加以消除后重新收集数据,计算管制上下限;B. 若计算之管制上下限均未超规格界限:a. 将计算之管制上下限绘制在管制图上,再将所有测定值及全距值在管制图上描点联机;b. 若有少数点超出管制界限或未超出管制界限但呈规律性分布倾向,则需评估数据收集的合理性.若失控点是由于测量错误\机器故障\模具失效等非机遇原因造成,则排除这些非机遇性原因,然后剔除这些点之数据,补足样本数后重新计算管制界限;若所有点均在管制界限内且成随机状态分布在中心限两侧,无任何规律可循,则可确定为初步之管制界限.6.4 运作SPC6.4.1 制作X-MR 管制图A. 测定者依规定要求进行样本取得;B. 将初步之管制界限记入管制表并绘制在管制图内适当位置后在表中图表类型栏选择`PROCESS CONTROL CHARE';C. 按测定之数据顺序,依次将测定值记入记录表并在管制图中相应位置描点联机.D. 演算CPK.CPK=MIN{(USL-Xbar)/(3σ),(Xb ar-LSL)/(3σ)} σ=MRbar/d2FOXCONNFU JIN PRECISION CO., LTD.系统名称SYSTEM: 主题SUBJECT: 文件编号DOCUMENT NO.:CG-*O23-0018通用规范SPC之X-MR 管制图实施细则Page 6 OF 7 REV A※※本文件之著作权及营业秘密内容属于富金公司,非经公司准许不得翻印※※6.4.2 异常判定基本说明A. 在X 管制图和MR 管制图中上限和下限与中心线之间各有三个区,各区均占1/3,靠近中心线的为C 区,其它依次为B 区和A 区.B. 制程正常时X-MR 管制图点子分布状态:a. 多数点子集中在中心线附近b. 少数点子落在管制界限附近c. 无点子超出管制界线之外d. 点子成随机状态分布,无任何规律可循C. 管制图出现以下现象,说明是由非机遇原因导至,需立即检讨改善:a. 任一点超出管制界限b. 中心线任一边连续三点中有两点,连续七点中有三点,连续十点中有四点,出现在A 区c. 中心线任一边连续五点有四点在B 区或B 区以上d. 中心线任一边出现连续七点或七点以上e. 连续七点呈上升或下降f. 连续十一点中有十点,连续十四点中有十二点,连续十七点中有十四点,呈上升(下降)或出现在中心线单侧6.4.3 异常处理程序:A. 管制图出现异常时,由SPC 品管人员开据制程异常联络单,经本部门主管确认属实后交产线线长以上干部会签品工\制工\模修等相关人员分析原因并给出对策;B. SPC 品管人员需将详细处理过程数据(包括:日期\异常内容\异常原因\改善动作及验证结果等内容)填入管制图中之原因追查表(sheet No:CG-*O23-0018-01B);C. QE 依会签结论作改善之追踪,待问题处理完成后由SPC 品管人员重新抽检样品,确认描点在管制状态内后继续SPC 管制.6.4.4 管制界限之修定:A. SPC 运行一段时间后,如发现制程发生变化,用原来的管制界线判定制程不再合适,应由SPC 品管人员汇整异常数据知会相关单位,由品工主导QIT 小组成员开会讨论分FOXCONNFU JIN PRECISION CO., LTD.系统名称SYSTEM: 主题SUBJECT: 文件编号DOCUMENT NO.:CG-*O23-0018通用规范SPC之X-MR 管制图实施细则Page 7 OF 7 REV A※※本文件之著作权及营业秘密内容属于富金公司,非经公司准许不得翻印※※析原因,共同决定管制管制界限之调整与否;B. 需调整管制界限时由SPC 品管人员按4.3.3~5 步骤重新收集数据计算新管制限.7. 参考文件:7.1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7.2 《制程管制系统》7.3 CPM-2003 《SPC 管制作业办法》(外部数据)7.4 ISBN 7-80654-365-1 《现代企业质量管理技术》(外部数据)8. 附件:8.1 Sheet No.CG-*O23-0018 01 A 《X-MR CONTROL CHART》;8.2 Sheet No.CG-*O23-0018 02 A 《CORRECTIVE ACTION RECORD》.。
制程检验作业管理办法
是一种对制程检验作业进行规范管理的文件或指导方针。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检验作业的目的和范围:明确制程检验的目标和范围,以及检验作业的重点和重要性。
2.作业流程和责任分工:明确制程检验作业从开始到结束的流程、各个环节的职责和责任,确保每个工作环节的衔接和配合。
3.检验方法和标准:制定适合于具体制程的检验方法和标准,确保检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作业记录和报告:规定制程检验作业的记录和报告要求,包括记录的内容、格式、保存方式等,以便于追溯和审查。
5.异常处理和纠正措施:规定制程检验作业中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方式和纠正措施,保证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和防范。
6.持续改进:要求对制程检验作业进行持续改进,包括不断优化作业流程、提高检验效率和准确性、引入新技术、提升员工素质等。
7.培训和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以确保制程检验作业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制程检验作业管理办法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提高制程检验作业的标准化程度和一致性,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降低制程风险,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
第 1 页共 1 页。
工具管理系统规章制度怎么写一、总则为了规范和管理单位的工具使用,避免浪费和损失,保障设备的安全和有效使用,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单位内所有工具的采购、使用、保养和报废等方面。
三、工具登记1. 所有工具必须在进入单位时进行登记,包括名称、型号、数量等信息。
2. 每位员工要对自己负责的工具进行登记并定期盘点。
四、工具的采购1. 工具的采购须经过相关部门审批,并按照采购程序进行购买。
2. 采购的工具必须具有相应的质量保证和使用说明书。
五、工具的领用和归还1. 员工领用工具需经上级主管审批。
2. 员工领用的工具必须妥善保管,并在使用完毕及时归还。
3. 领用的工具如损坏或丢失,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赔偿。
六、工具的使用1. 员工在使用工具时必须按照使用说明书操作,严禁违规使用。
2. 使用工具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报告上级主管。
七、工具的保养1. 工具定期进行检查和保养,确保工具的使用寿命。
2. 使用后的工具应及时清洁并放回指定的存放位置。
八、工具的报废1. 已经达到报废标准的工具应及时报废;报废的工具需经审批后,方可进行处理。
2. 报废的工具必须进行清理和记录,并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九、工具的监督1. 监督人员要定期检查工具的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2. 对于违规使用或损坏工具的员工要作出相应的处理。
十、违规和处罚1. 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员工,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2. 严重违规行为将作出相应的处理,包括扣发工资、解除劳动合同等。
十一、附则1. 本规章制度经单位领导审批后正式施行。
2. 对于本规章制度的解释权属于单位领导。
以上为工具管理系统规章制度,希望全体员工严格遵守,共同维护单位的设备和工具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工具管理制度文库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公司的工具管理工作,提高资产利用率,促进生产和保障生产安全,根据公司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工具管理制度。
第二条公司的所有部门和员工应当严格遵守本制度的各项规定,做到爱惜工具,运用工具合理,使用工具安全,提高工作效率,保护公司资产。
第三条公司的工具包括固定资产工具和流动资产工具。
固定资产工具是指公司购置长期使用的各种机床设备,钢板材料等;流动资产工具是指日常使用的各种手工具、电动工具和一些辅助用具。
第四条公司各部门应当加强对工具的管理,设置专门的工具管理员,对固定资产工具进行定期清点,核实和统计,及时编制工具台账。
第五条安全生产为公司的首要任务,各部门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工具进行管理和使用,并建立健全各种与工具管理和使用有关的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第二章固定资产工具管理第六条公司的固定资产工具必须登记在公司的资产财务系统上,确保每一个固定资产工具都有唯一的编号并能够清晰标识。
第七条每个固定资产工具都由专门的工具管理员负责管理,工具管理员是固定资产工具的专人,他负责工具的使用、维护、保养和保管。
第八条工具管理员应从购置之日起建立固定资产工具的台账,把工具的名称、型号、购置日期、购置金额、使用部门、使用状态、主要维修记录等详细情况一一登记在册。
第九条工具管理员应当对固定资产工具进行定期的清洗、保养和检查,确保工具的完好性,及时发现和排除工具的隐患。
第十条对于长时间不用的固定资产工具,要统一存放,做好防尘措施,并且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固定资产工具的出库安全。
第十一条出库的固定资产工具需要填写《固定资产工具出库单》,并由使用部门负责人和工具管理员签字确认,确保固定资产工具的使用安全。
第十二条对于因使用而需要修理或者报废的固定资产工具,要填写《固定资产工具维修报告》或者《固定资产工具报废报告》,并经过部门领导审核后,报经公司财务部门备案。
第三章流动资产工具管理第十三条流动资产工具的管理与使用要严格按照公司的规定操作,保证工具的完好和使用安全。
工具管理制度详解一、前言工具是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物品,是保障工程进度和质量的重要保障。
合理有效地管理和使用工具,不仅可以提高施工效率,还能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
因此,建立完善的工具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管理目标1.确保工具的数量和质量满足施工需求。
2.提高工具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和损耗。
3.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
三、管理内容1.工具的采购从事施工的单位应根据工程施工需要,编制工具采购计划,并按照采购计划采购所需工具。
采购工具时,应严格按照质量技术标准进行选择,并优先选择具有国家质量认证的产品。
2.工具的入库管理采购回来的工具应到库房办手续进行验收,同时开具收货单,填写数量、品种及质量情况等内容,并备注放在指定的货架上。
验收后应进行登记,并填写工具台帐,确定数量和品种是否与采购清单一致。
如有不符合的情况,应及时处理或退货。
同时,工具应根据功能和用途,存放在指定区域,并定期进行盘点。
3.工具的领用和归还施工人员领用工具时应填写领用单,工具管理员核实工具后方可领取。
领取后应按照规定的使用要求,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理干净,归还工具管理员,填写归还单。
未归还的工具将追究责任。
4.工具的维护和保养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损坏和磨损,因此需要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
对于易损耗的工具,要定期进行检修和更换,延长使用寿命。
5.工具的报废处理工具在长时间使用后,可能会出现质量下降等情况,需进行报废处理。
对于报废的工具,要进行登记处理,填写报废表,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废。
四、管理要求1.建立健全的工具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
2.对工具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工具的正常使用。
3.工具的使用范围应明确,不得随意调配和私自使用。
4.对于工具的领用和归还要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工具的准确使用和及时归还。
5.建立工具台帐,并定期进行盘点,保证工具的数量和质量。
六、管理效果通过工具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提高工具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和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