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_何学松
- 格式:pdf
- 大小:420.00 KB
- 文档页数:2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浅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生产、生活、排放等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和污染物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
以下是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的浅析。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活动产生的污染。
农村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会渗入土壤和水源中,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农村养殖业的废水、废气排放,也会对周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 农村工业污染。
虽然农村地区的工业规模较小,但一些小型加工厂和家庭作坊的废水、废气排放、垃圾处理等问题较为突出,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小的污染。
3. 农村生活污染。
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不规范,直接丢弃或简单堆放,使周围环境受到污染。
农村地区的乱烧秸秆现象较为普遍,也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废气,对空气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1.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加强对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培育,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升其环保意识。
2.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加强对农业活动中的化学农药、化肥使用的控制,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4. 改善农村生活污染处理。
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水平,推广生物技术和再生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堆放和焚烧对环境的污染。
5. 加强监管和执法。
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对违法排污单位进行处罚,形成有效的威慑力,并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提升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浅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它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多个方面。
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农药、化肥等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部分农民对农药、化肥使用不当,使用超过标准的农药、化肥,导致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堆积和渗漏,进而引发农村土壤污染。
第二,农村农村工业化发展不平衡。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农村企业开始进行工业化发展。
这些企业通常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排放的废气、废水等不合理处理,直接导致了农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当。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量也快速增加。
但农村缺乏有效的生活垃圾处理手段和设施,往往采取简单堆放、焚烧等方式处理垃圾,导致大量有害物质被排放到大气中,同时也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针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理:第一,推行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损害生态环境,通过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方式,减少对农药、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质量,减轻土壤污染的风险。
第二,加强农村工业环境监管。
在农村工业化发展中,加强环境监管工作,督促农村企业严格按照环保要求进行污染物处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体系,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第四,加强宣传教育。
农村居民通常对环境保护意识较弱,需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自觉性。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多方合力来解决。
只有政府、农民和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落实相关措施,加强监管,提高农业生产和生活垃圾处理的环保意识,才能更好地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及对策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居住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但令人遗憾的是,农村的环境卫生不仅没有改观,反而污染更趋严重。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
一、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危害(一)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在一些农村,农药瓶、化肥袋、塑料薄膜、塑料袋等到处乱扔,“白色污染”严重。
由于不按科学配制,超标使用大量高毒、剧毒农药和化肥,致使农田中鸟类、青蛙、蚯蚓等益虫、益鸟数量大量减少,河流内鱼虾遭受毁灭性毒害,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依赖农药的恶性循环。
(二)影响耕地质量轻视有机肥的使用,长期过量地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地力下降。
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不适当的使用,对土壤理化性质造成很大影响。
一些农村做饭用柴,砍伐树木现象严重,好多地方变得满目疮痍,严重破坏了植被,造成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
这些累积性破坏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长期危害。
(三)影响农村生活环境在城市产业升级换代和城市环境整治过程中,将大批落后的、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和工业生产设施转移到农村,垃圾和废弃物将农村作为堆放地。
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
家庭作坊星罗棋布,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没有治污或设备简陋,随意排污严重,导致河水污染、树木枯死、农田减产,一家企业污染一条河、一个工厂毁掉一大片土地的现象很普遍。
(四)影响农村稳定由于农民传统的不良卫生习惯和环境保护意识差,将大量的生活垃圾倾倒在村边的沟渠或河滩内,粪尿不经化粪池或其他处理直接排入江河。
大量畜禽粪便任意堆放在路边或村庄附近,夏季里臭气熏天,“垃圾到处堆,蚊蝇满天飞”的现象随处可见,造成环境污染和传染性疾病蔓延,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屡屡引起邻里纠纷,影响农村稳定。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摘要:农村环境可以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在传统发展过程中,其一直作为城市污染的收纳系统,以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衍生问题。
本文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入手,深入开展分析,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策略,改善城市环境,降低对农村环境产生的污染,以促使我国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环境污染;引言: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现阶段我国逐渐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控制的重视力度,降低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保护生态平衡。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等多种原因影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生活垃圾增多,严重影响农村的整体环境质量,甚至对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一)农村牲畜家禽产生的污染现阶段农村大部分村民在日常生活中饲养大量的家禽与牲畜,在养殖过程中其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尤其是在当前的背景下,农业中多数选择化学肥料,对牲畜家禽的粪便应用较少,进而对环境产污染,随意堆放的粪便还可能对水源产生污染,引起细菌滋生,降低农村环境质量。
(二)日常生活污水排放的污染日常生活污水产生的污染也是近年来越来越明显的问题,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现阶段农村生活用水增加,并且由于农村污水处理系统不完善,造成现阶段大量的污水未能处理直接排放,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较为严重,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1]。
(三)农村工业生产产生的污染农村工业生产产生的污染最为严重,对环境的破坏较为明显,甚至产生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例如部分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自身的经济因素、技术因素限制,难以解决自身的污染问题,直接进行污染排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最终限制我国环境的发展。
(四)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近年来,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越发明显,对环境产生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如农业中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因素造成的污染,直接影响生态平衡。
据相关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每年农业消耗的农药超过150万吨,其中只有50万吨的农药被利用,其余农药则进入土壤、水源以及农业产品中,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浅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
本文将从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和治理措施两方面进行浅析,希望能为相关部门和群众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1.农村生活污染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同时也导致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等问题的日益严重。
随意排放垃圾、乱堆乱放、随地倾倒污水等现象屡见不鲜,已经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2.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畜禽养殖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饲料秸秆、粪便、尿液等有机废弃物的排放。
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因畜禽密度大、饲料配制不当等原因,产生的臭气、粪污和废水污染农村环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3.农村农药化肥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了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农药和化肥中的化学物质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影响了土壤的肥力和水体的生态平衡。
农村地区的一些工业企业也是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
一些小型的生产企业或加工厂,存在着废气、废水、废渣等排放问题。
长期下来,这些工业废物带来的环境压力不容忽视。
5.农村生态破坏一些农村地区由于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
乱砍滥伐、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使农村生态环境损失严重,进而导致了生态环境污染的加剧。
要对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等进行全面治理。
加强对垃圾分类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推动畜禽养殖业规范化发展,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
2.推动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水平,鼓励农村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加强垃圾回收利用,推广有机肥和生物能源利用,减少垃圾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
推动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加强畜禽粪便和废水的治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养殖场的环境治理水平,减少畜禽养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浅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是指由于农村生产、生活和建设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从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和治理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1. 农村工业污染随着农村工业的发展,一些农村企业通过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一些小型工厂没有严格的污染治理设施,排放的废气和废水对周边的空气和水质造成了污染。
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量不断增加。
由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相对薄弱,一些农民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导致了地表水和土壤的污染问题。
3. 农药和化肥污染农村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长期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还对农田附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4. 农村污水和粪便污染农村缺乏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大量的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和湖泊中,严重污染了水体。
农村缺乏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导致一些农户将粪便直接堆积在地面,影响了周边的空气质量。
二、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1. 加强农村环境监管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对一些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引导农村企业和居民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2.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政府和企业应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通过技术改造和设施更新,减少工业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 加强农村垃圾处理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意识,减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可以引入垃圾分类回收等制度,有效减少垃圾的数量。
4. 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政府和农民应共同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通过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方式,减轻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5. 加强农村环境教育政府可以加强农村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相关法律对策分析【摘要】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水资源污染和空气污染已成为主要挑战。
本文从问题成因和相关法律对策两方面进行分析。
在问题成因分析中,主要探讨了农村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水资源污染和空气污染的根源。
相关法律对策分析中,提出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大执法力度以及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等对策措施。
在总结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加强政府监管、推动农民环保意识提升等建议措施。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成因、法律对策、土地资源开发、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农村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法律法规、农村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也变得日益严峻。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水资源污染严重、空气污染严重等问题逐渐凸显,严重影响着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农村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主要体现在大规模的农田开垦和农药化肥的过度施用,导致土地退化、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水资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农村工业生产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造成不少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空气污染主要源于农村柴火、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使用,造成空气质量恶化,影响农村居民的健康。
为了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政策,但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有关部门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监管体系,同时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1.2 问题提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土地沙化、退化,水资源污染严重影响农田灌溉和农产品质量,空气污染严重影响居民健康。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浅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的增加,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
本文将从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和治理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生活污水排放不当。
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大部分农村污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流、湖泊或地下水中,导致水体污染。
第二,农村农田化肥和农药使用不当。
农村地区由于生产方式陈旧、科技含量较低,农民普遍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导致化肥和农药残留在土壤和水体中,严重污染农田和水源。
农村垃圾处理不规范。
农村地区缺乏垃圾处理设施,许多农民习惯将垃圾随意倾倒,导致环境脏乱差,影响生态平衡。
第四,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不当。
农村地区大量使用生物质能源,如秸秆、柴火等,燃烧产生的烟尘和有害气体排放严重污染空气。
针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资助农村地区建设污水处理站,将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
加强农田化肥和农药的管理和监管。
政府要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教育农民正确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完善农村垃圾处理设施。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建设垃圾处理中心,提供农民垃圾分类、处理的便利条件。
第四,推广清洁能源利用。
政府应鼓励农村地区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源热水器,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复杂多样,治理措施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政府、农民和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指在农村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增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由于存在一些特殊性与复杂性,所以在保护措施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农村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下面将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影响和解决办法三方面进行浅析。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农村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涉及到大量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这些农药和化肥对土壤、水源以及空气造成了污染,导致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
另一方面是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足。
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弱,忽视了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导致水源的减少和水质的下降,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农产品的无法储存和销售。
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对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威胁,增加了农村居民患病和死亡的风险。
要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需要加强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增强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促使其主动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对违法行为予以严厉处罚。
需要引导农村生产向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转变,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采用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
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投资,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及对策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加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逐渐显现出来。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工业化进程加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人们环保意识不强等。
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必须采取一系列对策。
首先,工业化进程加速是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伴随着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土壤、水源和空气。
同时,工业化也导致了城乡之间的资源转移,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农村土地荒芜,人们开始大规模开垦、破坏农田和森林,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对此,我们应当加强工业环保力度,提高工业企业的环保意识,加强排污管控,使工业化进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次,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也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规模小、资源浪费、过度使用农药农肥等问题。
大规模的耕地规模使得土地的肥力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状况大幅度下降,同时过度使用农药农肥导致了农田污染,并影响到周边的水源和空气质量。
因此,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需要加强农业技术,推行节水灌溉、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
通过加强农田管理,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农药农肥的使用量,使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此外,人们环保意识不强也是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对环保的认识较低,缺乏环保的意识和行动,这导致了许多不良的环境行为,比如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
因此,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需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活动,组织农民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引导农村居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形成大家共同关心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总之,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必须从工业化进程加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和人们环保意识不强等方面入手。
只有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工业环保力度,才能够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资源条件。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何学松 (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概述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提出改善对策。
关键词 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12-03632-02Im pro vement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 ent in the C onstructio n of N ew So cial R uralHE X ue-so 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 ollege of Xi nyan 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Henan464000)Abstract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 t p rote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ne w ru ral area b uilding.At present,the situati on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 hina is very serious.So the rural ecological en viron ment management s ystem and i nput mechanism sh ould be i mproved,the social su pervi si on m echanis m should be perfected,the management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 ment sh ould be increased,p olicies which en hance the enthusiasm of green agr-i cultu re produ ction and other coun termeasures must be carried ou t.Key w ords Ne w rural;Ecological en viron ment;Situation and counterm easu re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1.1 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逐年增加 1997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06 109t,其中乡镇企业固体废弃物占总产生量的37.7%,危险废物产生量约占1.0%[1]。
据2000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达4.11 109t,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54 106t,废气排放量约4.63 106t[2]。
目前,乡镇工业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1.2 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 据调查,1988年全国畜禽污染物COD,氮、磷的流失量分别为4.55 106t、2.49 106t 和2.37 105t,2001年达到6.89 106t、369.3 106t和2.97 105t。
1999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总量约为1.9 109t,是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3]。
1.3 农村及城镇生活污染日益突出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绝大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大多数村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随意抛弃,严重影响环境卫生,且造成河道淤积,水体污染。
据统计,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日排放量2.325 107t,其中总氮日排放量约283.1t,总磷约56.6t。
1.4 化肥、农药以及农膜污染危害加剧 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土壤自净能力。
农药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
农膜残片难以自然降解,影响土壤的渗透性,造成粮食减产。
目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占世界化肥施用总量的35%,平均用量达400kg/h m2,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225kg/hm2)的2倍;农药使用量达30多万t(原药量),除30%~40%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多余的药液进入了水体和土壤及农产品中;每年有上百万吨的农膜投放到农田,且其使用量还在逐年增加,2003年农膜用量已达159.2万t,比2002年增长了3.44个百分点[4]。
1.5 农作物秸秆焚烧或废弃污染严重 大量秸秆焚烧或抛弃于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污染作者简介 何学松(1977-),男,河南商城人,硕士,助教,从事金融学方面的教研工作。
收稿日期 2006-12-09大气和水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
我国目前年产秸秆约6.5亿t,还田的仅1亿多t,还田面积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5]。
2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2.1 农村生态环境未受重视,环境监督管理主体缺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了一条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道路,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的开发。
尽管政府部门在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农村的环境问题似乎并没有获得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农村环境监管基本处于盲区和半盲区状态,既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又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和环保常识的宣传教育。
2.2 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益的矛盾 治理环境污染需要成本,在缺乏有效的农村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制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的企业和个人为降低成本或本身经济条件有限,将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垃圾直接倒入河中。
据有关部门调查,有51%的人将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沟渠,有18%的人直接倒入农田,只有很少的人是将垃圾掩埋或烧掉。
2.3 农户分散经营导致了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业污染严重 我国有2.4亿农户,每户平均0.69hm2土地,农业劳力人均0.29h m2,分散经营导致了农业粗放式经营。
因此,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道路不通,加大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就成了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的唯一途径。
分散经营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受阻,降低了新技术的投资收益率,阻碍了农业无公害技术的顺利推广。
据统计近20年间,只有不到15%的家庭接受过农业生产培训,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由于获利少,农村中有文化的年轻人纷纷到经济发达地区经商或打工,转向非农业生产,使农业技术推广更加困难。
3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3.1 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 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切实提高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彻底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政绩观与发展观。
要按照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原则,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的机构建设,从职能、编制、人员和经费上保障该机构的正常运行。
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
在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及其水源地保护、农村能源建设、生安徽农业科学,J ou rnal of Anh ui Agri.Sci.2007,35(12):3632-3633 责任编辑 罗芸 责任校对 李菲菲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农业有机废物处置、村容镇貌建设以及城镇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等方面,国家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维护农村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同时,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
3.2 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实行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各省(区、市)有关农村环境保护指标,发布饮用水水质、化肥与农药和农膜等使用量、蓄禽粪便排放量和生态状况评价等环境信息,及时发布污染事故信息,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
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
乡镇企业要公开环境信息,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监督。
3.3 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力度 农村各级领导,尤其是县、乡镇领导要将生态环保提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要统筹规划,在编制农业区域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存在的环境问题,协调制定有关规划。
要坚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同水利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
要落实责任,开展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进行区域污染防治,实行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落实目标责任。
要按生态城镇的标准和要求,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探索建立权责明确的组织指挥体系和目标考核机制,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依法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的机制,使农村生态环保工作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
3.4 通过绿色扶持政策弥补小规模农业生产的不足,提高农民从事绿色生产的积极性 首先,应建立国家、地方两级绿色生产基金,对农民在既定绿色生产标准下的农产品生产进行补偿。
其次,给已有一定绿色生产规模的农户提供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的担保、抵押贷款,鼓励其扩大生产规模。
通过补贴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民进行间接补贴。
环保部门应联合财政、计委、经贸、工商、税务、水利、银行等部门向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政策扶持。
如将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经费重点扶持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优惠的租赁、征用土地及税费政策;提供优惠利率的贷款等政策。
通过对企业进行各种方式的经济补贴可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营利润,企业会竭尽所能地扩大再生产来追求更高的利润。
通过 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绿色农产品需求增加 绿色农产品价格上涨 从事绿色生产的农户收益增加 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户得到间接的经济补偿。
3.5 建立 参与式 农技推广模式和合作组织对农民技术指导的农业推广体制 在 参与式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中,推广人员与推广对象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农民积极参与推广过程,推广人员与农民一起总结生产经验和讨论问题,充分调动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加快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
通过合作组织与绿色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对接,引导农民从事绿色生产。
农民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有效结合,可使其获得合作组织的良种和技术指导,又可依靠合作组织打开产品销售通道,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1]罗可尧.加强生态农业的建设,走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之路[EB/O L].[2005-11-16].h ttp://h zep b.haiz .[2]刘助仁.中国农村生态环境评估及其保护的着力点分析[EB/O L].[2005-06-16]./p ub ne ws/doc/read./whs klt/116009885.140610738.[3]人民日报信息部.畜禽粪便污染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EB/O L].[2006-07-12].h ttp://www.sdn k /li stne ws.asp?artcle_id=87.[4]孙永明,李国学,张夫道,等.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现状与发展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2005(8):169-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