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走 近 孔 子》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4.04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邮票齿孔的故事教案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目标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初读文,整体感知大意。
3、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邮票的图片、纸片、大头针、小刀。
导学过程二次备预习提纲、初读文两遍。
2、搜集关于邮票的有关材料,制作成资料卡片。
第一时一、欣赏邮票、激情引趣老师:同学们,你们有集邮吗?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邮票册──“中国邮票”)──和学生一起欣赏人物、风景等内容的几组邮票。
老师:还有哪些同学也收集到了邮票,拿上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老师:下面老师考你们两个有关邮票的小知识,看谁知道。
1、我们习惯上说“一什么邮票?”(老师手拿“一枚邮票”指名说──出示词卡“一枚邮票”齐读)2、师:看看这(出示一大张邮票,指“齿孔”),知道这是什么吗?(指名说──出示词卡“齿孔”齐读)老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个有关邮票齿孔的故事。
出示题:14、邮票齿孔的故事。
(指名读,齐读,强调翘舌音“齿”。
)二、初读文,识记生字1、老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轻声读文。
老师这里有两个要求:第一,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生字;第二,尽量读通句子,自己觉得难读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
2、小组合作学习,读准生字字音:老师:利用字卡,小组长组织学习,目标是使每个小组成员读准生字字音。
⑴小组长组织集体认读、开火车读或指读检查。
⑵游戏:抢读得卡,比比谁得的生字卡片多。
3、小组长汇报自学情况:老师:刚才在小组学习中,有需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读音吗?(小黑板出示本生字)指名汇报,老师板书拼音强调。
如,生:“我提醒大家‘裁’是平舌音,‘裁’”。
(全班跟读集体认读本生字再次巩固。
)4、利用识字板找规律巧记生字。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识字板和生字卡片,找找规律,把本的生字在识字板上摆一摆,想办法记住它们。
8.寻访“三孔”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孔府、孔庙、孔林的有关情况。
2.了解孔子的主要事迹。
3.简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对我国及世界的重大贡献和积极影响。
4.知道应保护文物古迹。
5.培养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孔子及他对我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三孔”和孔子的文字、图片资料。
2.准备水彩笔、硬纸卡等材料,制作书签。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寻访“三孔”。
2.介绍“三孔”。
“三孔”指的是什么?在哪儿?为什么这样有名?二、探究交流教师谈话: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三孔”在曲阜,它指“孔府、孔庙、孔林”。
现在我们结合课前收集有关“三孔”图片、文字资料,采用当小导游的形式在小组内交流,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谈。
1.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推荐小组代表当小小导游员就“三孔”中的一“孔”具体谈一谈。
(1)孔庙。
(投示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的图片。
)(2)孔府。
(投示孔府的图片)(3)孔林。
(投示孔子墓的图片)3.评选最佳小导游。
三、总结收获。
以“通过大家的交流,我知道。
”形式引导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游历了“三孔”,对“三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三孔”因孔子而得名。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孔子,了解他博大的精神。
二、探究交流1,介绍孔子。
(1)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全班交流。
3.孔子的影响。
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谈:(1)孔子对我国的影响。
(2)孔子对周围国家的影响。
(3)孔子对世界的影响。
(4)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论语》是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一部巨作。
(1)交流你搜集到的孔子的名言。
(2)小操作。
用“孔子的名言”制作精美的小书签。
三、课堂总结以“孔子真了不起,因为……”的形式来评价孔子,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一、谈话导入我们了解了“三孔”和孔子的有关知识,没有去过的同学想不想去呀?我这儿有几幅游览古迹的照片……二、明辨是非、提高认识1.保护文物,从我做起。
孔子拜师教案教学设计孔子拜师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
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
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
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
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
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
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远近闻名、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2(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2(新课标人教版)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班级五课题 8*、小桥流水人家课时 1课时使用日期主备人审核人组别使用人教学思路(纠错栏)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
学习重点难点:1、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知识链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出自古歌中句。
世纪帝王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
”歌词是:“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何与我哉!”后名为击壤歌。
这首诗描绘的是上古太平盛世,人民自食其力所过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了,就开始干活,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
生活是围着太阳走的。
要喝水,就自己打井,要吃饭就自己种地。
人少地多,无争无忧。
人们感到君主似乎是没有什么用的。
现在人们对偏远地区的生活,也往往借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两句话来形容。
预习任务: 1、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标出新词,不理解的查字典或结合课文解决。
3、再读课文,故乡的那些景致让作者难以忘怀?按什么顺序描写这些景致的自主、合作、探究:一、读诗,了解课题出处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并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初读,把握课文主旨1、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全班交流. 三、交流.探究表达方式:四、赏读,积累优美句段五、再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我来闯关: 1、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走近孔子教学设计《走近孔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思想主张和重要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孔子的核心思想,如“仁”“礼”等。
(2)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2、难点(1)理解孔子思想的内涵和时代背景。
(2)如何将孔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相联系,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孔子的生平、思想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孔子思想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孔子思想的应用和价值。
4、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孔子的纪录片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孔子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孔子的生平(1)结合地图和时间轴,讲述孔子的出生、成长和游历经历。
(2)介绍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其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
3、孔子的思想(1)“仁”的思想解释“仁”的含义,即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有同情心等。
举例说明孔子如何在言行中体现“仁”的思想,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礼”的思想阐述“礼”的概念,包括社会等级制度、礼仪规范等。
探讨“礼”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3)教育思想介绍孔子的教育理念,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分析孔子的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4、孔子思想的影响(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探讨孔子思想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2)对世界的影响介绍孔子思想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力,如在东亚文化圈的重要地位。
5、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孔子的“仁”思想在当今社会是否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孔子的“礼”?(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走近孔子教学设计《走近孔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思想主张以及其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
2、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孔子的经典言论,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孔子的生平经历和主要思想主张。
(2)理解孔子的经典言论,如“仁”“礼”等核心概念。
2、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深刻理解孔子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2)引导学生将孔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思考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等基本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孔子的思想观点,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孔子的经典言论,分析其中的含义和价值。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孔子的纪录片片段,或者展示孔子的画像,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孔子的了解程度,从而导入新课。
2、孔子的生平(1)简单介绍孔子的出生背景和家庭情况。
(2)讲述孔子的求学经历,强调他的勤奋好学和对知识的渴望。
(3)重点讲述孔子的政治生涯,包括他的从政理想和遭遇的挫折。
3、孔子的思想(1)“仁”的思想解释“仁”的含义,即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有同情心等。
列举孔子关于“仁”的言论,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如何践行“仁”。
(2)“礼”的思想阐述“礼”的概念,包括社会秩序、道德规范等。
举例说明孔子对“礼”的重视,如“克己复礼为仁”,引导学生思考“礼”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教育思想介绍孔子的教育理念,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让学生讨论这些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4、孔子的经典言论阅读与分析(1)选取《论语》中的一些经典段落,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等,让学生阅读并翻译。
优品课件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一、教学目标:1、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2、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3、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三、学法指导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四步教学法”:第一步:预习质疑;第二步:讨论释疑;第三步:审美鉴赏;第四步:练习巩固。
四、教学时数:3课时五、学习过程第一课时预习指导一、鲁迅图片,解题导入(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投影)鲁迅简介 (1881~1936) :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练习。
1、请你给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确凿()菜畦()桑椹()攒()成小球积攒()宿()儒星宿()蝉()蜕()盔()甲斑蝥()执拗()拗()过去叵()测人声dǐng()沸jiàn()赏收liǎn()锡bó()脑suǐ()bǐ()谷tìtǎng()人迹hǎn()至2、填空本文选自《》,作者是。
《走近孔子》教案
《走近孔子》教案一、导入新课导课:请同学们看一段影像――祭孔大典上诵读《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穿越时空的吟唱仿佛
把我们带回到二千多年前,去亲耳呤听一位圣人的谆谆教诲,同学们一起告诉老师,他是谁?(孔子)二、提出学习目标请几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
每个同学都能牢记自己的生日,那么,你们知道孔子的生日是哪一天呢?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
每年的这一天,在孔
子家乡山东曲阜都要举行庄严肃穆的祭孔仪式。
从1984年以来,曲
阜都要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今年是第23届。
全世界崇尚中华
文明的人们每年的九月都把目光聚集到这个被称为东方圣城的地方。
老师也想用这节课的时间引领同学们走近这位被尊为圣贤的老者,和同学们共同感受他的睿智、儒雅、虔诚与豁达。
三、了解孔子生平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段描述孔子生平的影像。
在看的同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孔子的思想主张,二是他有哪些作为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即
言与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那个大国争霸、弱肉强食的战
乱年代,孔子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谈仁、话义、讲礼、论孝,他的诸多语言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他的博大思想对后世影响举世无双,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他为人类社会留下了通贯古今未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文人倾毕生的精力来研究他的学说。
接下来想老师想和同学们进一步探讨四个问题,即“仁、礼、教、学。
” 四、探究孔子思想与教育主张(一)“仁” “仁”是孔子
整个思想的精髓,在《论语》中出现一百多次,“仁”究竟是什么呢?老师想先听同学们说说。
“仁者爱人” “仁”就是发自内心的、真
诚地爱别人。
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仁爱”的呢?《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在孔子观念中,人的生命比马贵重。
奴隶社会,奴隶生活不如牛马,“人祭、
人殉”十分残酷。
孔子十分愤恨,即使做俑代人也不可以,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是原始的人道主义思想,出现在两千多年前,难能可贵!如何达到“仁”呢?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中后一句被写入欧洲宪法,成为全球治理的黄金法则。
“推已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
“仁”的内涵极其丰富,包括一切美德,小到个人修养,大到治理国家的观念,作为统治者如何对待百姓呢?“苛政猛于虎”这个典故表达出孔子对百姓的同情,对官吏的斥责。
他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情,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统治者为政以德,百姓之间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则“家齐、国治、天下平。
”社会就能和谐发展了。
这种智慧在当时社会难以实现,但在今天,已被我国领导人吸取和借鉴,把“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定为治国方略。
(二)“礼” “礼”是什么?老师想先听同学们说说。
“礼”人际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臣子要有臣子的忠诚、父亲要有父亲的表率、儿子要有儿子的顺从,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对僭越礼节的行为十分愤恨。
举例: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有他那个时代的礼仪,今天我们也有自己的文明礼仪规范。
我们常称自己是“礼仪之邦”“温文尔
雅”“彬彬有礼”,是不是每个中国人都能做到呢?请看一则报道,国家要修改护照法,不文明游客禁止出国,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猜测他们有哪些不文明行为令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活到今天的话,他也会很气愤、伤心。
看看孔子告诉我们该如何做: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三)“仁、礼”小结孔子的仁爱、礼让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而美好的道德文明的象征,在世界上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日本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他们提出一手抓《论语》一手抓算盘,经商也不能丢掉“仁、义、礼、智、信”法国大作家伏尔泰说:“假如世人都像孔子那样仁义,就不会发生战争了。
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宣言曾这样说道:”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到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国形象的崛起,世界范围内掀起
了一股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热潮。
我国教育部计划在2010年前,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百所孔子学院,以传播汉语和中华文明,同学们如果在这方面有兴趣,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给予关注,也许将来你可以在光大儒学的领域中有一翻作为呢!(四)教与学 1、教学对象:有教无类今天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教育,已经把“科教兴国”的定为
国策。
社会上也树立起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你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最受人尊重的,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的人是谁吗?(孔子)“百世文官表,历代帝王师”,而且今天还有一个国际奖项是以孔子命名的,同学们知道吗?是“国际孔子教育奖”(介绍奖章)这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奖项,被称为世界教育领域的“诺贝尔奖”,以奖励那些在全民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个人。
今年孔子教育奖获奖者是摩洛哥教育部、印度拉贾斯坦邦识字和继续教育部。
这个奖是为了弘扬孔子的哪一教育思想呢?“有教无类”今天已普及了义务教育,但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一切社会资源,包括文化资源,只有贵族子弟可以受教育。
孔子认为应扩大教育对象,只要诚心求教,无论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弟子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
这种普及教育的思想为开启民智打开了一条通途。
此后私学兴起,大批人才涌现,形成了那个时代思想领域空前活跃的局面,即“百家争鸣”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孔子有教无类的创举,就是这一思想足以令孔子“震烁古今”了。
2、《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的名言,同学们耳
熟能详,请列举一些。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学
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 子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他提出的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等一系列极富思想内涵的教育观点,成为人类几千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教育思想宝库和精神财富。
这些名言,同学们要学以致用,指导以后
的学习。
五、延伸拓展――台湾问题 2006年9月28日是孔子2557个生日,今年国际孔子文化节主题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促进开放合作发展”今年祭孔的主题是“同根一脉―两岸祭孔”。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今年孔子祭文中:“以和为贵,华夏一统。
乾坤氤氲,和谐化生。
天和雨行,地和物丰。
家和事兴,国和人定。
万邦和谐,世界和平。
”“和”也是孔子首先提出的概念。
最著名的论述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一两千多年前的古老观念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它启迪人们去思考,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提供了一条思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世界具有重要启示。
通过这节课我们走近孔子,近距离地了解了这位老者,我们学习了他的“仁、礼、教、学。
”请你们用两个词语来评价孔子,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
请同学们谈谈孔子的思想学说给你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学生回答)六、课堂总结孔子的睿智、博学、虔诚与豁达,他的道德精神,他的博大思想令我们高山仰止。
老师也想用一段孔子赞歌来表达对他的敬意:百年千年万年,昨天今天明天。
多少亭台楼阁,早已化作瓦砾一片;多少功名利禄,早已化作过眼云烟;多少正人君子,最爱把你乔装打扮;多少帝王将相,总想借用你的威严;多少通都大邑,仍在汲取你的智慧;多少穷乡僻壤,仍在温习你的语言。
你仍旧是你,你仍旧是你,你是一位善解人意的朋友,你是一位通情达理的长者,你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
你仍旧是你,你仍旧是你,你永远活在众生之间,活在众生之间。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