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达芬奇王学治光耀西方
- 格式:docx
- 大小:14.65 KB
- 文档页数:2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
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
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
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查看精彩图册中文名:列奥纳多·达·芬奇外文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国籍:意大利佛罗伦萨共和国出生地:佛罗伦萨芬奇镇出生日期:公元1452年4月15日(儒略历)逝世日期:公元1519年5月2日职业:画家、科学家信仰:天主教主要成就:留下众多传世名画深入研究自然科学各学科推动文艺复兴进程代表作品:《蒙娜丽莎》、《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等血型: B达·芬奇代表作品油画▪基督受洗( 15世纪) ▪受胎告知( 15世纪)▪吉内薇拉·班琪( 15世纪) ▪柏诺瓦的圣母( 15世纪) ▪三博士来朝( 15世纪) ▪抱银貂的女子▪音乐家肖像▪哺乳圣母( 15世纪)▪纺车边的圣母▪蒙娜丽莎( 16世纪)▪岩间圣母( 15世纪) ▪岩间圣母( 16世纪)▪莉妲和天鹅( 16世纪) ▪圣母子与圣安妮( 16世纪) ▪施洗者圣约翰( 16世纪) ▪拈花圣母( 15世纪)▪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 15世纪-16世纪)壁画▪最后的晚餐( 15世纪)个人简介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年4月15日~1529年5月2日),是艺达·芬奇自画像[1]术家,又是科学家【即理论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和应用科学家(包含发明家)】,这位奇才对各个领域的知识几乎是无师自通,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抱银鼠的女子》《卢克雷齐亚·克里韦利》和《最后的晚餐》,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他还擅长雕刻、音乐,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科,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
达芬奇画鸡蛋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达芬奇的《画鸡蛋》。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工程师和科学家之一,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天才。
在他的一生中,他创作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其中就包括了《画鸡蛋》这幅作品。
这幅画是达芬奇在1506年至1507年间创作的,它描绘了一枚普通的鸡蛋。
然而,这并不是一幅普通的画作。
达芬奇通过精湛的绘画技巧,将这个简单的主题演绎得如此生动、如此真实,让人不禁感叹他的艺术造诣之高超。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达芬奇在这幅作品中的构图。
他运用了精确的透视原理,使得鸡蛋的形态栩栩如生,仿佛可以从画布中脱颖而出。
他对光影的处理更是细腻入微,通过明暗的对比,使得鸡蛋的表面纹理清晰可见,给人一种触手可及的感觉。
其次,我们不得不赞叹达芬奇的绘画技巧。
他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使得鸡蛋的外表光滑如玉,内部的蛋黄和蛋白则栩栩如生。
他甚至在画作中加入了一些微小的细节,比如鸡蛋表面的微小凹凸和光的反射,这些细节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最后,我们要提到的是达芬奇对于形式和内涵的统一。
在这幅作品中,达芬奇不仅仅是在描绘一个鸡蛋,他通过这个简单的主题,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追求。
他用画笔捕捉了生活中微小而美好的瞬间,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敬畏。
总的来说,达芬奇的《画鸡蛋》是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达芬奇高超的绘画技巧,更是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正是这样一幅作品,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达芬奇的艺术理念和对于艺术的追求。
让我们一起欣赏这幅作品,感受达芬奇的艺术魅力,让我们从中汲取灵感,不断追求艺术的卓越!谢谢大家!。
500年前,与达芬奇同时闪耀的中国人在囚徒的印象中,他是最近一些年才火的。
但火起来,就不可收拾。
火到什么程度呢?一本新书,只要是写他的,不管写得怎么样,一般不会滞销。
因为500年来,对他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
他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位圣贤。
人们都认定,他的历史价值被严重低估了。
翻看他的资料后,我突然想起了一个人,这是个外国人,曾画出过有史以来最经典的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微笑》。
估计你都猜出来了,达芬奇。
据说达老师是人类有历以来难得一见的天才,不仅在文艺、建筑、医学和解剖方面有贡献,还在武器发明、水利工程、人工智能等方面一展身手。
这样的人,一般被人认为是穿越体质,因为太超前。
他让你怀疑人生,人一辈子,怎么能这么成功的?而今天登场的这位中国人,与达芬奇同期(公元1472至1519年,共47年,两位天才共存于世)。
当时,他们就像人类社会两颗最耀眼的星辰,闪耀在东西方。
这个中国人,就是王阳明。
不少朋友早就说过,希望看到囚徒笔下的王阳明。
一直没下笔。
因为我一直迷惑不解:一个哲学天才,是如何跨界成为军事家的?中国历史上的儒士和诗人,数不胜数,大多数只会舞文弄墨,打起仗来,都不太灵光。
典型者如文天祥,气节上震烁古今,诗文写得热血喷涌。
在战场上他为国尽忠,但是可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只能说,隔行有如隔山。
文武双全,实在太难。
但王阳明同志是个另类。
剿匪、平叛,难见一败。
如果这样的成绩出现在岳飞、戚继光甚至李自成的履历里,是不足为奇的。
要知道王阳明既非出生在军事之家,平常连土匪都没见过,这么能打,就很奇怪了。
但是所谓牛人,是因为他们总能在自己不沾边的领域,做出令人惊讶的成绩。
王阳明5岁才会说话(跟囚徒一样),但正因为如此,他才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关照自己的内心。
那些口若悬河、语言表达系统过于发达的人,其实很难深刻地洞悉他人,把握时势。
……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算是很幸运了,因为他们治下的大明,产生了王阳明这样的牛人。
博士来拜达芬奇《博士来拜》是达·芬奇的名画之一,油画,画作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诞生之时东方三博士前来朝拜的故事。
在这幅未竟之作中,画家不再以叙事角度简单罗列有关人物,而以激烈对比的构图和形象表现显示艺术上的创新:圣母、圣婴和三位博士形成三角形的稳定构图,周围的群众却以激动的手势环列左右,宛如人群组成的漩涡;背景上按精确的透视法画出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队也形成强烈的对照。
基本信息【名称】博士来拜【类别】油画【年代】1481-1482年【作者】达·芬奇【规格】246 x 243 厘米【现藏】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艺术赏析《博士来拜》是达·芬奇的名画之一。
这幅油画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诞生之时东方三博士前来朝拜的故事。
在这幅未竟之作中,画家不再以叙事角度简单罗列有关人物,而以激烈对比的构图和形象表现显示艺术上的创新:圣母、圣婴和三位博士形成三角形的稳定构图,周围的群众却以激动的手势环列左右,宛如人群组成的漩涡;背景上按精确的透视法画出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队也形成强烈的对照。
在刻画前景人物、特别是围观的群众时,色调幽暗,让形象从阴影中闪出,一反15 世纪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力求幽微含蓄,在艺术手法上形成他独创的烟雾状色调。
因此,这幅画虽未完成,却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探讨已大大超越同侪,预示文艺复兴风格的到来。
创作背景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
该画虽由于他动身去米兰而没有完成,但从原稿上可以看出其构图和形象塑造所显示的艺术创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师和同辈。
相关研究《博士来拜》又称《三博士来朝》,是达·芬奇于29岁时创作,是他一生中第一幅重要画作,是现存15幅作品中的珍品,由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收藏。
后乌菲兹美术馆决定对该画作进行修复,由于艺术品保护组织以修复就是破环原作为由的强烈反对,美术馆决定请莫瑞希奥·塞拉西尼博士(现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艺术、建筑与考古跨学科中心负责人)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原画作进行修复后风险评估。
金石入画境界高——论金石派大写意大家王学治艺术风格当代世界国际艺术界,崇洋追洋甚盛的时代。
王学治的传统中国艺术风格日益受到国际艺术界的重视和推崇,称之为“东方的达芬奇”,并与“赵无极,刘国松,誉为"国际艺术三傑"。
一、金石融入,书画同源金石派大写意大家王学治艺术画派承前启后,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
在中国书画历史上,善书者往往能画,赵孟頫、倪云林、沈周、董其昌、石涛、金农,郑板桥等,都是书画并重的大家。
金石艺术通常一指篆刻,二指金文和碑刻。
清中期,阮元、包世臣等提倡“碑学”,其后经过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李可染的发展,“金石画派”逐渐形成。
金石画派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画法如书法,书画同源,将金石碑文之书法应用于绘画形质,推崇笔墨的老辣古朴,雄健奇伟。
“金石气”改变了中国写意画传统的审美模式,突破了当时传统文人绘画平淡、中和、文雅、逸情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方式,强化了笔墨的表现力度,使中国画风格更为多元。
王学治先生可谓集金石书画承前启后者,他以“米南宫书法”入画,自称“学治画气不画形,金错刀法貫笔中。
”,他从大篆、金文中悟得笔法,画风苍劲浑厚,具有雄强浓烈的个人风格,一改当时软、甜、静、净的柔靡画风,笔墨的格调很高,为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把守住传统的藩篱。
对金石画派黄宾虹指出:“画法用笔线条之美,纯从金石、书画、铜器、碑碣、造像而来,刚柔得中,笔法起承转合,在乎有劲。
”他从笔法上把画家分为庸史、名家和大家。
中国画中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都强调用笔。
书法结构、线条之间疏密变化、刚柔并济都是画面优劣的决定因素。
李可染先生继承了黄宾虹金石入画的美学思想,在教学中极力提倡书法用笔,倡导学习书法,必须以汉碑、魏碑为基础。
李可染先生曾对王学治说过:“对中国画家来说,线条用笔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画历史上,真正在线条上过关的画家并不多。
学治你要画得再慢一些,用笔要稳,我和齐白石学画,其实就学了一个慢字。
1.《传奇》,张爱玲,湖南文艺出版社2.《受戒》,汪曾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3.《棋王》,阿城,作家出版社4.《平凡的世界》,路遥,人民文学出版社5.《黑骏马》,张承志,山东文艺出版社6.《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7.《中国现代诗导读》,孙玉石,北京大学出版社8.《台湾诗人十二家》,流沙河,重庆出版社9.《思维的乐趣》,王小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0.《刀锋》,【英】毛姆著,周煦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历史】1.《白话本国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2.《剑桥插图中国史》,【美】伊佩霞著,赵世瑜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3.《菊与刀》(增订版),【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商务印书馆4.《林肯传》,【美】本杰明?P?托马斯著,周颖如等译,商务印书馆5.《领袖们》,【美】理查德?尼克松,新华出版社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上海人民出版社3.《佛经故事》,王邦维,中华书局4.《曾国藩家书》,曾国藩,线装书局5.《培根论说文集》,水天同译,商务印书馆6.《幸福散论》,【法】阿兰著,施康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科学】1.《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报告集》,路甬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数学家的眼光》,张景中,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3.《万物简史》,【美】比尔?布莱森著,严维明等译,接力出版社4.《魔鬼出没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美】卡尔?萨根著,李大光译,海南出版社5.《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美】G.伽莫夫著,暴永宁译,科学出版社6.《寂静的春天》,【美】蕾切尔?卡森著,吕瑞兰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社科】1.《我也有一个梦想》,林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曹锦清,上海文艺出版社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4.《风云人物采访记》,【意】奥里亚娜?法拉奇著,嵇书佩等译,译林出版社5.《新闻与正义:14项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全译本》,【美】沃尔特?李普曼等著,展江译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艺术】1.《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2.《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汉宝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3.《外国古建筑二十讲》,陈志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4.《人与土地》,阮义忠,中国华侨出版社5.《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重返61号公路著,新星出版社湾现代民歌三十年》重返61号公路著新星出版社【博物】1.《趣味考据》,王子今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品吃》,唐振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人文地理随笔》,唐晓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4.《说园》,陈从周,同济大学出版社5.《图说汉字的历史》,【日】阿辻哲次著,高文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6.《沙乡年鉴》,【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郭丹妮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关于读书】1.《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彭漪涟、余式厚,北京大学出版社2.《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郝明义、朱衣译,商务印书馆3.《走出思维的误区:批判性思维指南》,【美】M.尼尔?布朗等著,张晓辉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东方达芬奇王学治光耀西方
被世界艺术界称为东方的达芬奇,金石派大写意巨擘王学治,其花卉画中以荷花居多,作品
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驰名中外的“王荷”。
旅居海外的国画大师王学治先生擅长画花卉。
他画
的花卉种类很多,如荷花、苍松、兰花、水仙、梅华等。
而他平时画的最多的还是荷花,他自己
常说:“荷花是中国人的美,文化,道德都在其中!”
古人画荷的很多,因为荷的故乡就在中国,在自然、社会、艺术各个领域里,荷花的身份都
有它独特的含义。
周敦颐的《爱莲说》早已深入入世的君子之心,出污泥而不染,正可以映照一
颗清虚正直、光明磊落、萧雅高洁的心。
即使是出世的释道二家,也赞许那淡泊宁静、出于尘外
的莲子之心。
王学治把荷画作人,或画作山,一派苍寂,如逢幽人,如见道心,物我交融,法相庄严。
在芙蓉色和莲子心里,我感觉得到,王学治的荷是他的莲花心的外化,因此里面充满着明澈和欢喜。
和他的荷画相见,我们的心就会被带到无数与我们生命相连的清净世界里去。
傲然展蕊的荷花显
得分外高洁清逸,不仅超凡脱俗、临风亭立的仙骨神韵给他以绝妙的美感享受,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节品性,更成为他逆境中启迪心智的精神支撑。
在国外的20年里,王学治种荷,养荷,赏荷,从用心灵捕捉到用画笔描绘,仅速写就画了数千多张。
荷花的千般姿态被他描摹殆尽,荷花的万种风情被他展现无遗,蕴涵了他无限的乡思。
王学治先生的荷花,用笔、意蕴,都传递着强烈的中国写意画的笔墨精神与美学意趣。
因为
他画荷,照顾到了荷花的形神兼备。
将池塘里盛开的荷花升华为对生命的观照。
先生也注入了思
想的力量——水墨氤氲间,意趣无穷。
王学治從石濤、八大山人、李苦禅,潘天寿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獨特風格,不僅筆墨蒼古、凝煉老辣,且大氣磅薄,雄渾奇掘,具有攝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現代結構美。
他的作品融詩、書、畫、印為一體而自成一家。
是继八大山人、石涛、齐白石、潘天寿、之后擅长画荷的又一高峰。
王学治作画,在用笔上显出他的功力。
本来以书法入画是青藤、白阳以来我国文人画发展的
道路之一。
自赵叔以篆隶入画,吴缶老以石鼓文入画,王学治那力透纸背的线条,又在赵、吴的
篆刻金石一路,加以丰富变化的。
他爱用焦墨双勾作写意花卉,用线锤炼苍劲,所以在放笔中感
到谨严。
他画荷花常用胭脂染出花瓣后,再以焦墨作干,宿墨作叶,色调强烈对比,收到挺透姿
媚的效果。
读书的习惯一直伴随到王学治一生。
比起当前有些画家舍本逐末,只是追求技巧,不知道多
读书才是根本的变化气质之道。
王学治读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中外名著,无所不包,并
不只限于画谱、画论一类的书。
王学治在风格上的另一特点是合山水花鸟画于一幅,这个方法也不是王氏独创,早在王渊、
吕纪等元、明人的花鸟画中就有此风格,但王学治却一变王、吕的细笔为大写意,这样就使人感
到面目一新,为花鸟画开创更广阔的天地。
1989年10月8日,应法国,美国的邀请,“王学治水墨印象画展”在法国巴黎市中心公各
尔广场的国立美术馆正式展出,引起强烈震动。
法国教育部长、外交部长及各界要人前往观看。
这次画展王学治十幅作品被法国政府购藏,并在国立外国美术馆辟“王氏展览室”陈列。
他的水
墨荷花水墨淋漓,大气磅礴,其清丽雅逸之笔,实令人神往。
旅法画家赵无极称之,“论当代画
荷花者,西方有莫内和费尔南多绚丽多彩,而我东方张大千,王学治更神彩飞扬,气势如虹。
”,赵无极赞王氏荷花“書卷气透射出东方艺术的光辉。
”故其《墨荷》藏于巴黎。
为中国现代绘画
生色。
”此次展出对弘扬中国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王氏爱荷、养荷、观荷、画荷,深得八大用笔章法气势,并常临塘观察、写生,取法自然。
八大画荷多用湿笔,王氏兼用渴笔。
湿笔墨活、浓郁、深厚、凝敛而不滞,渴笔飞白、苍劲、流畅、华滋而不枯。
画出荷花在风、晴、雨、露中的各种姿态。
所画荷叶泼墨与渴笔兼用,卷舒自若,层次深厚;荷干亭亭玉立,气势挺拔。
王氏的墨荷尤其与众不同,他常常用草书笔法为之,行笔奔放,一气呵成。
特别是画荷梗子,以圆笔中锋,一泻数尺。
他曾花很长时间在湖畔观察荷的千姿百态,研究它的生长规律,又学习
八大、华(上品下山)等古代名家手法,使他笔下的荷花形态各异,多姿多彩,或正、倚、俯、仰,或静、动、离、合,或大、小、残、雅,真是"映日荷花别样红","风吹荷叶十八变",让人
赏心悦目。
可以这样说,日益强大的东方神州让世界震惊,古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向往。
王学
治的东方大写意荷花,光耀西方艺林。
大箴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