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 格式:pdf
- 大小:281.29 KB
- 文档页数:8
1.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演讲稿语言蕴涵着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风俗习惯等文化侧面。
如果不了解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给予足够的重视,跨文化交际就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形成了鲜明差异的社会关系、民情风俗。
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由父母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核心家庭;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
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
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
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
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
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挟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 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thin.”,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摘要】电影《花木兰》通过展现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观众可以从中思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必要性。
电影中木兰作为女性独自参军,挑战传统观念,体现了西方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精神,与中国家庭观念的差异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文化碰撞在电影中的呈现提醒我们要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要学会包容和理解,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共融。
【关键词】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中西文化差异、文化交流、文化多元化、电影《花木兰》1. 引言1.1 介绍电影《花木兰》迈克·卢的电影《花木兰》是一部改编自中国古代传说的动作冒险片。
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北方,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花木兰冒充男装,代替父亲入伍参加军队,最终斩获胜利的英雄故事。
这部电影充满了战斗场面和惊险刺激,同时也涵盖了家庭情感、女性力量、尊重传统等多个主题。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演绎,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充满力量和勇气的女性形象,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展现了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动。
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好评,成为一部集中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作品。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能够感受到中西文化在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1.2 概述中西文化差异电影《花木兰》是一部根据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修改而成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女性勇敢追随内心信念,代替父亲从军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是指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的不同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差异在电影《花木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上。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的尊重和孝道,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分析以电影《喜宴》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差异,并以电影《喜宴》为具体案例进行阐述。
面子,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现象,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在中国文化中,面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它关乎个人的尊严、荣誉和社会地位。
而在西方文化中,虽然也存在类似的概念,但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却与中国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电影《喜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中西方价值观在“面子观”上的冲突与融合。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中国家庭在儿子婚礼上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深刻反映了中西方价值观在“面子观”上的差异。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中西方价值观中“面子观”的异同,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社会背景。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中汲取启示,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深入发展。
这也对于推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西方“面子观”的解读面子,这一深植于中华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是理解中国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关键。
在东方文化中,面子代表着个人的尊严、荣誉和地位,是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期待获得的正向评价。
人们通常会为了维护面子,采取各种策略,如送礼、请客、夸耀等,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面子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还关联着整个家庭和家族的名誉,因此,面子的得失往往与家族、亲友乃至整个社区息息相关。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面子”这一概念并不如东方文化中那样显著。
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独立、自主和权利,个体的行为更多是基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而非外界的评价和期望。
因此,西方人在社交场合中,往往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而不会过多考虑如何维护面子。
电影《喜宴》就是一个生动展现中西方“面子观”差异的例子。
在电影中,男主角高伟同作为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华人,他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他要满足父母对于他结婚生子的期望,以维护家族的面子;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违背自己的内心,与一个并不爱的女人结婚。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等。
1、思维方式: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
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
2、价值取向: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
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
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
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3、伦理道德: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Word文档 1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
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
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维护现状,保持和谐。
扩展资料:差异互补东西方文化从现象上看,显然有很大差异,从本质上看,东方属于整体文化,而西方是个体文化。
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也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欲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许多社会基本条件有待酝酿成熟,承认东西方文化差异,使东西方文化互补和融合便是重要一条。
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是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文化基础。
文化格格不入的国家之间很难实现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
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摘要】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的认知差异。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礼仪在称谓称呼、见面交往礼节、宴客方面、禁忌与习俗、公务场合等的差异,归纳出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各自特点,同时揭示了形成中西方礼仪差异性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等因素。
【关键词】社交礼仪中西方差异各自特点表现和成因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
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文化。
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
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
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
尤其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
常常能听到一些由于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闹出的笑话。
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
当时俾斯麦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奉陪。
中国人历来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为然,相反地他会认为你缺乏自信,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推掉了饭碗。
因此,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名词解释
东西文化是指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
东方文化主要指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日本文化、韩国文化等;西方文化指的是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
东西方文化在哲学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哲学名词解释:
1. 道德:道德是指人们对于行为的评价标准和规范。
在东方文化中,道德强调和谐、敬畏自然,注重个人修养和与他人的关系;而在西方文化中,道德强调个体权利和自由,强调公正和人权。
2. 自由:在东方文化中,自由强调个体的内心自由和追求心灵的自由;而在西方文化中,自由更多地强调法律保障下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自由。
3. 知识:在东方文化中,知识被看作是智慧和修养的源泉,强调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而在西方文化中,知识更多地被视为实用性和技术性的东西,注重通过知识获取财富和成功。
4. 人性:在东方文化中,人性是一种内在的本质,强调人的内心和潜力的发展;而在西方文化中,人性被看作是一种不断变化和冲突的力量,注重人的欲望和个体间的竞争。
这些是一些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名词的解释,它们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The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Western CultureFENG Jian-min XU Li-hongDepartment of Foundational Education, Yantai Nanshan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5713Abstract: Culture is a social phenomenon, is a product which people have been creating for a long time. And it is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social and historical sediment. Accurately speaking, culture is history, geography, traditional customs, life style, literature and art, criterion of conduct, mode of thinking, value concept of a country or a nation.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uch as differences in integrity and individuality;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onversation; differences in value concept and moral criteria; differences in social relation; differences in social ceremony; differences in social customs and so on.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Key words: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
http://www.paper.edu.cn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1
王恩界,乐国安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300071 WangEnjie@mail.nankai.edu.cn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环境是相互生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道德观念也必然是由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造的。时至今日,东西方文化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表现为:西方道德观强调个人自由、权利、公正、关爱和宽恕等;而东方的道德观念则更加强调以集体和个人责任为导向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文化心理学、道德观、公正、关爱、宽恕
1. 引 言 西方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努力向自然科学靠拢,在价值中立原则的指导下力求实证性和精确性的研究。但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在揭示人的社会性方面往往力不从心,由于其在方法论上坚持还原主义、机械主义和个体主义,所以,忽视了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与主体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这一重要事实。进入20世纪90年代,文化心理学的崛起提供了认识人的社会性的有益视角。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生成的关系,文化习惯及其意义是由心理过程转而生成和转换而来的,而文化习惯及其意义可以进一步填充和表示心理过程。文化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皆是通过人们生活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形的,心理并非独立自主的过程,其只能通过与文化发生紧密联系而存在和发挥作用。文化心理学的上述观点对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此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都开始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虽然道德观研究向来不是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但这一研究趋势在道德观分析中还是得到了非常突出的体现。 心理学关于道德心理的科学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到了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一些系统理论,在其后的二十年里西方研究者就道德观念问题阐发了三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即公正道德观、关爱道德观和宽恕道德观。就理论基础而言,道德心理研究可以看作是规范伦理学和实证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实证心理学着重探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过程的本质及功能,通过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研究道德现象的心理机制,发现道德心理活动的规律[1];规
1 本课题得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4BSH022)和天津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TJ03-JX007)资助。
- 1 -范伦理学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的阐释应该受到人性假设和人类心智模式等心理学基本问题的限制。不过,规范伦理学的道德理论其实也可以不依赖于实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规范伦理学的许多道德命题在实证心理学产生之前已经被提出,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得到不同类型的解答。因为近90年以来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观理论大多是建立在西方文化体系基础上的研究,其跨文化的解释力非常值得质疑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也是如此。当东方的研究者对一些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成果做文化分析时,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的文化系统都会涉及是非、善恶以及道德与否的评判标准,而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所持道德观也各不相同。在同一文化背景的社会中,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遵循该社会的道德观而构建、发展并且接受他人评价的。 2. 西方文化景观下的道德观
对于东方研究者来说,欧洲和美国的道德观研究都是处于西方文化范式之下的理论体系。虽然有些欧洲的心理学家可能不这样认为,他们对美国道德观研究的实验室范式并不认同甚至反感。欧洲心理学家与美国心理学家相比,更愿意把道德观这样的研究领域同文化问题和意识形态差异联系起来,不过,到目前为止他们的努力并未形成对西方心理学传统的根本性变革。道德心理学本身就是在美国和欧洲学者共同努力下建立起来的,其关于道德观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以西方文化背景作为基础。以美国文化关于道德品质的观念为例,个人自由、个人独立、个人权利和决策是美国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几种道德品质,这些道德品质是理解很多西方社会心理现象的关键所在。 大部分蕴含于西方道德观的早期道德假定都是基于个体特质而建立起来的,例如,个体享有包括权利在内的一系列天赋,个体的行为具有自主性、个体可以控制自身行为的结果、人应该对自身的行为负责任等等。西方道德观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假定认为:社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可以帮助个体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欲望,并且个体之间的需要经常会发生冲突,所以,个体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达成了某种社会契约(一套共同遵循用以保证社会秩序的抽象原则),这种社会契约在维护参与者彼此权益的前提下具有合法性。根据这一假定可以作如是推论,当发生社会冲突时,通过对如上道德原则进行推理的方法找出应当遵循的行为原则来解决争端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个体享有最大程度的道德自主性,并且可以不受政治和宗教等方面势力的束缚,因此,保护个人免受非正义的侵犯才是实现社会福利的基本途径。 公正道德观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正是上述的个人自由和社会契约论,其基本观点来源于洛克和康德等人的理论。公正道德观认为符合道德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平等和公正的,在这种人际关系中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个人的道德表现应该根据社会公正的规范和价值观来加以评价,因此,道德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客观存在的、不偏不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也有赖于个体公正意识的发展和成熟。在皮亚杰看来,具有社会公正感才是个体道德成熟的主要表现,这样的人才能按照社会规定的准则和规范去公正地为人处世。因为公正道德观的基调是 - 2 -
http://www.paper.edu.cn 个人主义,所以在公正道德观看来,个体没有助人的义务,促进他人权利的实现或帮助他人不是源于道德准则的要求,因此,一个人是否帮助别人,是否愿意为集体和社会做出贡献取决于他的个人选择,助人和集体优先等原则都不是公正道德观的必然要求。 迄今为止,大多数有关道德观和道德心理发展的心理学研究都是基于公正道德传统的。心理学家将道德发展定义为个体趋近理想的道德自主的过程。柯尔伯格即是秉承公正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家之一,他的观点与哲学家泰勒和休谟不同,他否认道德观和道德判断是基于特定社会的具体利益和价值取向,他认为道德世界与物理世界有一点相同:存在着普遍适用的规律和终极真理,因此,人们在道德世界所做评价也有真假和好坏之分。柯尔伯格进一步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六阶段理论。第一、二阶段被称为前世俗水平,处于该水平的人为了避免惩罚或得到奖赏而遵守规范;第三、第四阶段被称为世俗水平,处于该水平的人认同社会规范和有利于社会整合的恰当行为并承认其价值;第五、六阶段被称之为后世俗水平,对处于该水平的人来说道德是基于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以及对生命、自由、平等这些抽象原则的信念而存在。个体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通过他们对虚构的道德故事所做的道德判断来加以评估。柯尔伯格宣称他的道德发展理论对于各种文化具有普适性,这一观点即使在西方也引起了诸多争议,Snarey(1985)通过分析45项有关的实证研究后指出,道德发展的一至三阶段普遍适用于各种文化,而第四五阶段通常只被现代西方文化所强调[2]。 那么,公正道德观是否普遍适用于西方文化呢? Gilligan(1982)率先对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观多元性做出有力论证[3]。在她看来,公正道德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男性的道德判断,却未能反映现代社会中女性的道德关注点以及影响女性道德取向的各种道德策略。因此,Gilligan提出了道德观念的关爱理论,其认为男性大多从捍卫自身权利的角度来定义道德行为,并且经常使用抽象原则和演绎推理的方法来解决道德问题;就道德发展问题而言,关爱道德观的看法与公正道德观也不尽相同:道德发展过程是人们不断完善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努力维护自身整合以及选择自由,同时承担对他人责任的过程。Gilligan提出的关爱道德观不太关注是与非的道德判断,其研究视角旨在揭示道德观念与自我概念之间的联系,主张感受他人的需要是自我意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此后,有一些研究者也强调关爱他人和社会责任感并非道德缺陷或需要克服的障碍,相反是人类根深蒂固之社会性的重要体现[4]。 诚然,Gilligan所提出的关爱理论注意到了道德观的性别差异,但她的研究仍局限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背景,她在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之外强调了个人感情和其它需要的重要性。同公正道德观一样,关爱道德观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自我责任与对他人的责任冲突的问题。作为20世纪90年代新出现的宽恕道德观试图从另一个侧面回答这一问题。宽恕道德观从大量临床经验出发,指出生活中受到某种伤害的人会持久地怀有怨恨、愤懑、报复等想法和情结或行为倾向,这种心理状态是他们与人交往、发展人际关系过程中许多障碍和问题的根源,
- 3 -
http://www.paper.edu.cn 其必然对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问题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对于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言,不但要有公正和关爱还要有宽恕,这里的宽恕是指宽恕别人而非宽恕自己。宽恕是个体的一种选择,不是外部环境强加的结果。宽恕不是不顾及公正原则,相反个体对公正的理解决定了其宽恕行为的风格,一些研究者认为宽恕风格很可能具有发展性的特点,并且大体上与公正判断的发展阶段相匹配,高层次的宽恕是基于社会和谐与爱之上的,即个体认为只有宽恕才能恢复社会和谐及良好关系,只有宽恕才能发挥个体对他人的挚爱初衷。但是,宽恕道德观到目前为止主要还是一种临床干预措施,尚没有成为西方文化传统所认同主流道德观念。 总之,西方文化的道德观念主要基于如下的文化前提:人是生而自由、而又彼此限制的独立个体,个体的尊严取决于他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天然权利是否可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西方文化的道德观来看,个体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自主地追求个人的价值目标。这些基本的道德观问题与人的定义紧密相联。由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本体论思想强调个体的独立以及人在本质上的非社会性,所以,它一贯认为地位相同的个体以协同合作方式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相对于个体自身来说仅仅居于次要地位。因此,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观从启蒙时代之后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个人主义的特征。 3. 东方文化景观下的道德观
东方文化是一个较为不确定、并且不断发生变化的文化学概念。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是古代东方文明流传至今的典范,至今还影响着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度、斯里兰卡和泰国等大多数东方国家。近代以来,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融合与沟通,东方世界也经历深刻的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东方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远远大于其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甚至于对许多东方人来说,他们所谓的现代文化在很大程度是指西方文化而言。但是,东方传统文化并未丧失其对东方人行为方式与道德观念的影响力,跨文化研究反复地表明:东西方的行为方式和文化观念往往大相径庭,东方人与西方人相比,常常把个人行为置于次要地位,而且更为强调团队精神。有研究者通过广泛考察多个亚洲和东亚文化的道德观发现在这些文化背景中,公正、正义和个人权利显然居于次要地位[5];还有研究者指出,关爱道德观虽然对两性的道德观差异给予关注,但终究局限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背景[6];那么,东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念大体上呈现出什么景观呢? 近代西方道德观主要源于基督教意识形态和古希腊哲学,而中国传统道德观则是儒家哲学的产物,基于儒家思想的道德观强调人情,即爱情、同情和挚情。儒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哲学,其认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赖于父子、君臣、夫妻、老少和朋友关系的和谐。在这五对基本关系中有三对家庭关系,这体现了中国道德观对家庭责任的强调,但是,儒家文化对于家族、君臣和朋友之外的道德规范和利他行为则要求较低。有关的研究发现:强调家庭利益、孝顺、以及非个体权利是中国道德取向的显著特征[7]。中国人的道德评判也主要基于个体能否给家族带来更多福利,以及个体在行为方面能否自制。在道德上中国人应对家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