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的文学汉语与意义生成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呼兰河传》全书解读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她童年生活为线索,描绘了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以下是对《呼兰河传》全书的解读:
1.独特的艺术形式:这部小说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
角;虽然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
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这种独特的形式展现了萧红娴熟的回忆技巧和抒情诗般的散文风格。
2.深度的社会讽刺:小说中的“大泥坑”“四月十八娘
娘庙大会”等风土人情被真实地表现出来,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
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3.人物描绘:二伯、小团圆媳妇和磨倌冯歪嘴子的悲情
故事是小说中的重要部分,他们各自的命运和遭遇反映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以及人们对于封建传统的盲从和迷信。
4.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远在香港的萧红创作了这部小
说,以寄托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
小说中的“呼兰
河”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
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5.对传统观念的挑战:萧红在小说中挑战了传统的价值
观和道德观,揭示了封建陋习和迷信对人们的束缚和伤害。
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呼吁人们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真实的人生。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深刻思考和社会洞见的小说,通过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它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呼兰河传》的意义解读《呼兰河传》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篇小说,讲述了农民在封建主义社会中被剥削和压迫的悲惨命运。
这篇小说虽然是鲁迅先生早期的作品,但是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本文将就《呼兰河传》的意义进行解读。
一、回眸三十年,小说真实反映了农村现实《呼兰河传》的故事背景是在清朝末年,当时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苦,饥寒交迫,生命处于边缘。
小说中出现的种种描写都是真实存在的,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的纪实文学,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真实生活。
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小说中虽然以农民为主要受害者,但也不仅限于此。
封建主义社会的黑暗面被小说所揭示,凸显了统治者的自私和残忍。
小说中的贪污腐败、豪强洋势等现象,也十分符合封建社会的特征。
三、描绘了人性的阴暗面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立体生动,鲜明地描绘了人性的阴暗面。
当时的古老社会缺少法治,道德却尤其重要,但是小说中的人物往往违背道德,欺压弱者,出卖朋友等等。
四、启示人们发扬民主平等思想作者鲁迅先生的创作初衷是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教育民众发扬民主平等思想,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尊严,不再被压迫和剥削。
封建主义虽然已经被推翻,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民主平等的理念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五、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光芒小说的文学艺术价值不可低估,鲁迅先生的语言朴实无华,让人仿佛看到了真实的画面。
小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人物等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把握好力度和度,让读者读过之后可以感受到一股清新的空气。
六、最终题目的意思综上所述,小说《呼兰河传》不仅仅是一篇小说,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对封建主义的揭露和反击,更是一个思想启示,体现出了文学艺术的光芒。
希望我们都能从中受到启示,推进民主平等的发展。
我的《呼兰河传》在书中寻找生活的意义我的《呼兰河传》在书中寻找生活的意义读书是一种可以带给我们不同思考的方式,每本书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呼兰河传》是一本作者金一的作品,通过讲述中国东北一个小镇上的人们的生活故事,道出了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引发了我对生活意义的思索。
首先,《呼兰河传》以其真实而朴素的文字展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
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是如此真实,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平凡和真实。
通过描写农田的繁忙、大街小巷的热闹以及人们的言谈举止,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小镇中的生活气息。
这样的细节描写,让我更深入地理解生活的本质,让我思考:生活是由那些平凡的日常构成的,而这平凡中包含着无尽的意义。
其次,《呼兰河传》还包含了对生活中的人情关怀与理解。
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和梦想。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友情爱情等人情纠葛在书中得以展现。
通过阅读,我感受到了作品中蕴含的人性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让我思考到,生活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成功,而是要从内心去理解他人、关爱他人,这样才能从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此外,《呼兰河传》还不时地强调了自然与人的关系。
书中自然环境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人类对自然的依赖。
作者透过书中人物的描述,揭示出了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呼兰河传》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思考带给了我对生活意义更深入的思考。
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时期,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生活变迁,展示了历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叙述方式,使我明白了生活的意义是与时代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的。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这本书在书中寻找生活的意义为我提供了许多思考。
它让我深刻理解到,生活的意义不仅仅是物质追求,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他人、珍惜自然以及与自己所处时代的联系。
《呼兰河传》的文学汉语及其意义生成萧红的《呼兰河传》,1937年冬天在武汉动笔,1940年冬天在香港完成。
《呼兰河传》对呼兰河城的散落追忆,植根于萧红在寂寞中道出的言说。
这种言说,塑造了属于萧红个人的“新方言”。
(1)我的问题是《呼兰河传》的文学汉语是如何生成了那种透骨的孤独的,并由此确定《呼兰河传》的文学汉语在何种意义上挪移了五四以来文学汉语的想象边界,为文学汉语的现代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式。
一《生死场》的基本语词和基本句式都属于现代白话。
《生死场》汉语的重心不在叙事,而在摹状。
萧红用现代白话呈现生死场上人与物的状态时,因状态的多面性与丰富性而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只能向另外的空间来铸造语词:啮嚼、倒折、吹啸、裸现、沉埋、扰烦、消融、贮藏、哭抽、悸动、残败、忧郁、撩走、睡倒、拔秃、埋蔽、遮蒙,这类词语在《生死场》的语句中比比皆是,它们往往是两个单音节的词合并而成,这种组合方式恰恰是古代汉语的组合方式,词语双音节化是汉语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之一。
萧红的语词铸造无意中显露了现代白话向古代汉语回望的艰难实践。
萧红铸造的这些语词在现代白话中格格不入,但是这些语词正显示一种汉语的意向性展现。
这些语词呈现意象的状态,意象的多面性与丰富性杂糅其中,信息的密集使语词获得了重量,从而使《生死场》的文学汉语获得了刚硬。
《生死场》的文学汉语在句子组合上体现了散点透视的特色,所谓散点透视,是指打破人的主体视角,把人的视角与物的视角并列,人的视角不具有优先性。
萧红在写作《生死场》之前,已经写了若干短篇小说和散文,如1933年写的《弃儿》的开头就不同凡响:水就像远天一样,没有边际地漂漾着,一片片的日光在水面上浮动着。
大人、小孩和包裹青绿颜色。
安静的不慌忙的小船朝向同一的方向走去,一个接着一个……一个肚子凸得馒头般的女人,独自地在窗口望着。
她的眼睛就如块黑炭,不能发光,又暗淡,又无光,嘴张着,胳膊横在窗沿上,没有目的地望着。
(5)这是萧红刚刚开始写作时的汉语,干净洗练。
《呼兰河传》讲解《呼兰河传》是杨河凡先生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对一个真实历史事件的描述和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人民英雄的崇高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本文将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进行详细的讲解,使读者对其内容和意义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作品背景介绍《呼兰河传》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地点位于中国东北,具体地点是黑龙江省的呼兰河一带。
作品围绕着一群普通的农民和他们的抗日斗争展开,通过对日寇侵略和农民英勇抵抗的描写,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愤怒,同时也呈现了人民群众的团结和勇气。
二、主要人物分析1. 郭学习:郭学习是整个故事的主角,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爱国情怀。
他在故事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艰险,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抗日敌人的信念,最终为了保卫家园,英勇牺牲。
2. 杨常:杨常是郭学习的朋友,也是一名坚决的抗日斗士。
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一直为保卫家乡而奋斗,最终和郭学习一起为了大家的幸福牺牲。
3. 日寇头目:作品中的日寇头目是整个故事的反派人物,他们残暴而残忍,对中国人民实施了残酷的迫害。
通过对他们的描绘,作者展现了敌人的邪恶和中国人民的无辜受害。
三、主题与意义1. 抗日救亡:《呼兰河传》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人英雄主义的作品,更是一部弘扬抗战精神的作品。
通过描述农民的斗争,作者表达了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
2. 人民群众的力量:作品中描绘了农民群众的团结和勇敢,他们虽然没有受过专业军事训练,但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战胜敌人的关键,也是整个作品的核心。
3. 人性的光辉:尽管整个故事背景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但作品中仍有许多关于人性光辉的描写。
例如,郭学习和杨常对家乡的深情厚爱,他们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抗日战士之间的友谊,这些都展现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四、艺术手法分析1. 笔墨描写:杨河凡先生运用了细腻而生动的笔墨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
论《呼兰河传》的开题报告题目:《呼兰河传》的研究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作者萧红以其独特的个性化叙事方式和真实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一群活生生的小人物和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态。
这部小说不仅是经典文学,也是全体中国文学爱好者应该了解的文学原型,对文学创作的不同层面都有很强的影响力。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从小说所反映的历史、文化、思想等方面入手,探讨《呼兰河传》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其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并分析故事中所体现的社会现象和思想。
本文采用文学批评方法进行分析,结合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对《呼兰河传》的主题、结构和人物形象等进行深入探索。
三、论文结构和大纲第一章:引言1.1 选题背景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3 研究方法第二章:《呼兰河传》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2.1 《呼兰河传》的文学价值2.2 《呼兰河传》的历史意义第三章:社会背景下的《呼兰河传》3.1 《呼兰河传》的社会背景3.2 《呼兰河传》中的社会现象第四章:《呼兰河传》中的人物形象4.1 主人公——呼兰河4.2 反派人物——阿根和侯春子4.3 配角——女人和中产阶级第五章:《呼兰河传》的主题和结构5.1 《呼兰河传》的主题5.2 《呼兰河传》的结构第六章:结论6.1 总结分析6.2 研究不足及展望参考文献四、参考文献1. 萧红. 呼兰河传[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2. 廖忠发. 《呼兰河传》研究[M].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3.3. 邹弘. 《呼兰河传》中的社会历史及其文学价值[J]. 长江大学学报, 2010(6):37-42.5. 张雪梅. 《呼兰河传》中的女性形象探析[J]. 海南大学学报,2018(2):138-143.6. 杨晖. 论《呼兰河传》的结构与主题[J]. 科技信息,2011(12):3379-3380.以上是本文的开题报告,主要展示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方法、论文结构大纲和参考文献等。
《呼兰河传》继《生死场》之后,1938年萧红在重庆开笔创作她的自传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由于颠沛流离,直到1940年底才在她寓居的香港最后完稿成书。
这个时刻,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离家乡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在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ﻫ1.欢乐童年——寂寞心灵的慰藉萧红的一生是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一生,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
可以说,寂寞情绪和无家情结困扰了萧红,同时也造就了萧红,成就了她的许多艺术佳构。
她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ﻫ写作《呼兰河传》的萧红经历了内心与外在的种种变故与波折,身边没有了写作《八月的乡村》的“保护人”似的萧军,心目中的故乡也从要逃离的陷阱变成灵魂的寄寓之地。
成熟的萧红换了一副眼光看待故乡。
故乡,尽管她蒙昧,蒙昧得令人痛心,可是她又是包容的,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都在其中。
就像后花园中的小黄瓜、大倭瓜,就像那些蝴蝶、蚂蚱、蜻蜓,就像黄昏时候的红霞,他们不辨生死,既短暂,又久远。
萧红用散文的笔调来书写故乡。
她找到了一种最能表达自己与故乡的血肉联系的笔调。
在这种书写中,萧红重新确认了自己与故乡、与呼兰河的关系。
他们不再是对立性的,而是对话式的。
在这样的写作中,萧红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尤其在对祖父的回忆性的描写中,充满了对童年烂漫时光的回味。
《呼兰河传》意象分析 14汉语⾔⽂学3班刘莹⼀、主要内容《呼兰河传》是⼀部长篇⼩说,1939年写于⾹港,1940年由桂林河⼭出版社出版。
《呼兰河传》中的“呼兰”,是个旧县名,位于我国⿊龙江省南部松花江畔,属今哈尔滨市。
这部⼩说是萧红的后期代表作,她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物和⽣活画⾯,讲述了⾃⼰独特的童年故事,展现了当地的乡⼟⼈情、风俗习惯,反映了当地⼈民的⽣活、思想和精神状态,表达出对于旧中国的扭曲⼈性损害⼈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创作此⼩说时,正是抗⽇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当时远在⾹港的萧红更加怀念⾃⼰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的家乡与童年⽣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说。
《呼兰河传》全书共七章:⼀、⼆章写⼩城风情,三、四章谈家中亲疏⼈物,五、六、七章摹绘独⽴旁枝⼈物。
前四章,作者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呼兰河的风俗⼈情画⾯,可谓多姿多彩、⽣动⾃然,⼜创造出⼀种散⽂诗的意境,纯朴清新,有⼀种别样的美。
⼩说的后三章⼜可作为三个短篇,各⾃独⽴,但作者⼜因为⼀个统⼀的主题将它们联结⼀体,仿佛在⾯前叙述⼀些遥远⽽⼜真实的故事,牵动着读者的⼼弦,为它和起美丽抑或忧郁的调⼦。
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的艺术成就:“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部严格意义的⼩说,⽽在于它“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些⽐像⼀部⼩说更为诱⼈的东西:它是⼀篇叙事诗,⼀幅多彩的风⼟画、⼀串凄婉的歌谣。
”⼆、意象分析《呼兰河传》可以说是由各种不同意象构成的⼩说,作者通过描写家乡的⼀个个独特的意象,才得以展现和反映当地⼈民的⽣活景象与状况。
作为⼀部⽂学作品,这部⼩说⾥的意象都属于⽂学意象,⽽⽂学意象实际上都是观念意象,也可以说是“象征意象”。
通过总结归纳,⼩说中较为主要的意象有:⼤地、⼤泥坑、染缸房、扎彩铺、⽕烧云、⼤神、河灯、野台⼦戏、⽼爷庙和娘娘庙、“我”家、破草房和粉房、⼤⽩兔、乌鸦等。
其中“⼤泥坑”和“⽩兔”是《呼兰河传》中最典型的⽂学意象,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也正是通过它们的象征性和荒诞性等特征,让它们成为达到⼈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审美意象。
《呼兰河传》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一部由巴金所著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中国北方农村的劳动与生活,展示了人们在困境中坚持奋斗的精神。
小说以呼兰河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冯世杰的视角,展示了一个乡村的兴衰和人们的命运起伏。
内容概述小说围绕着冯世杰这个农民的故事展开,他是一个坚强、乐观、努力的人。
冯世杰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北方小村庄,他的一生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土地的流失、战争的蹂躏等多重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在小说中,呼兰河是一个富饶的土地,人们以种地为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发生了许多改变。
大规模的农田流转使得小农失去了土地,土地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冯世杰的家庭也因为贫穷和战争而流离失所,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更好的生活。
人物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生动,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冯世杰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乐观积极的人。
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冯世杰的妻子王素英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妇,她默默支持着丈夫,并在家务劳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人物形象,如冯世杰的父亲冯景岗、母亲杨玉兰,以及一些冯世杰的朋友和邻居。
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生动地展示了乡村人民的劳动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主题与价值观《呼兰河传》通过呈现冯世杰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中国农村的困境和变迁,并展示了人们在困难中坚持奋斗的精神。
小说中充满了对劳动的赞美和对奋斗的肯定。
作者通过描述冯世杰的努力和坚持,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不论遭遇什么困难,只要努力奋斗,就有可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此外,小说中还揭示了土地问题和社会问题对乡村人民造成的影响。
土地集中、家庭流失、战乱等问题使许多人流离失所,生活变得困苦。
小说通过呈现这些问题,向读者展示了农村人民的苦难,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呼兰河传》的文学汉语与意义生成
作者:张欣星
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7期
摘要:《呼兰河传》的文学汉语具有其独特之处,不同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
作者的写作风格、文章的词汇、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深刻意味具有独特意义的。
本文三个方面来分析文学汉语,分别是重复强调、不规则对称性以及万物平等性,最后文章总结了文学汉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文学汉语;反复;对称性;平等性
萧红作为一位风格独特的现代女性作家,其作品悲喜参杂,广泛运用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用她独特而犀利的写作视角,创作出众多具有文学代表意义的篇章。
《呼兰河传》是在1940年的冬天完成的,而萧红始于1937年的冬天在武汉动笔。
这部伟大的作品运用那遥远而深刻的片片记忆,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逐渐成形。
这是她的成名代表作品,更是文学史上一部魅力十足的艺术作品。
虽然年代久远,却依然保持淳朴自然的艺术气息,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同时也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目光。
一、反复强调
鲁迅先生对《呼兰河传》进行了简练而独到的评价,他认为整篇文章的文学汉语,可以用“越轨”两个字形容。
根据文学汉语字典对越轨做出的定义,越出轨道,用以比喻不按常规或违反制度。
而鲁迅先生以越轨评价这部作品,则显示出这部作品语法用词独特之处。
在《呼兰河传》中,最显著的语言特点莫过于重复强调。
正如开篇描述天冷的场景,“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口”,后面又强调了“严寒把大地冻裂了”,运用老人的话语“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后面又连续用了好几次“冻裂”。
由此可见,在这部作品的文学汉语中,“反复强调”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
萧红似乎十分吝啬也不增加点描述的词汇,不惜让词语自己反反复复。
“裂”这个词充满暴力恐怖,而严寒就如一个冷酷暴力的男子,在寒风的兴风作浪下,如撕扯皮肤一样,将大地撕裂开来。
一个”裂“字就完好得展现了一幅严寒侵略大地的景象,让人由衷感受到寒冷冰凉。
这样的反复强调的运用自然是恰如其分。
到了文章后面部分,萧红不仅没有放弃这种手法,更是将它发挥的极致。
“花园里边明晃晃,红的红,绿地绿,新鲜漂亮。
”“就连房根底下的牵牛花,也一朵没有开的。
含苞的含苞,卷缩的卷缩。
含苞的准备着欢迎那造成又要来的太阳,那卷缩的,因为它已经在昨天欢迎过了,它要落去了。
”花草的状态都是一定的,花草自身不会对周围其他的花草产生照面。
红的红,绿的绿,卷缩的卷缩,所有的意向都不具有意向性的展示,而都是向内回收的。
这种反复强调,对内而言,省略了过程,割去了历史,对外而言,失去了联络,掐断了意向。
二、不规则对称
汉语是一种具有对称性特点的语言,古代的诗词歌赋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而《呼兰河传》也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这一特点。
反复的强调反映了生命呼吸的气息,而具有节奏感的呼吸使得文章的文学汉语具有了对称的特点。
作为现代文学著作,对称性不可能与诗词歌赋中的句句对称工整相比较,但文章具有节奏的对称感,也是对称的一种方式。
最典型的莫过于“生老病死”这一段。
把文章拆开排列整齐来看,如下: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
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
长大就长大,
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
眼花了,就不看了,
耳聋了,就不听了,
牙掉了,就整吞,
走不动了,就瘫着。
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
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
父亲死了,儿子哭了,
儿子死了,母亲哭了,
哥哥死了,一家全哭,
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
语句的对称性,表达了万物对于自身的无奈,原本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但作者运用的这种文学汉语,把无限的可能性抹杀。
长大就长大,不能干其他的,眼花了就不看,耳聋就不听,
只有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才可以去做,这表现了人的存在而存在的价值。
《呼兰河传》中词语的不规则对称具有其独特的文学汉语特点,使得文章意味深长。
三、万物平等
陈思和在解读《生死场》时指出,凡高与萧红的创作,都不是预设一个艺术形式,他们的创作完全是为了给自己的感情世界寻找一个表达存在的方式。
萧红的文学汉语有其独特之处便在于拒绝了主体优先性。
很多作家十分强调主体的优先性,比如沈从文《边城》的主人公翠翠,她得到了春风的吹拂陪伴,阳光的温暖照耀,大自然无微不至的关爱照顾,使得翠翠不断向着美丽健康发展。
自然赋予人物美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萧红的文学汉语不同,她使得自然就是自然,物就是物,人就是人。
景物不会为了人的出现而出现,就原本存在就是存在,而人也不会因为物的存在而被衬托,人与物相对保持一种平等。
比如“公鸡三两只,母鸡七八只,都是在院子里边静静的啄食,一声不响,鸭子也并不呱呱的直叫,叫的烦人。
狗蹲在上房的门旁,非常的守职,一动不动。
看热闹的人,人人说好,个个称赞。
”动物做着动物该做的事,人干着人能做的事,动物并没有为人的出现做铺垫,万物本是平等,自有它遵循的生存之道。
所有事物都是如此,这种平等性也是萧红创作中的特有的文学汉语。
四、结束语
《呼兰河传》作为文学史上一部伟大巨作,其研究意义重大,不断有学者修正弥补前人有失偏颇的见解,也不断有人挖掘了更深刻的含义。
《呼兰河传》经过近七十年的研究,也逐渐走向成熟,会有学者超越前人的成就,寻找到新的研究方向,将这一曲宛转悠扬的田园之歌永远传颂下去。
参考文献:
[1]张兰.《呼兰河传》研究论述[J].文教资料,2012,(02)
[2]文贵良.《呼兰河传》的文学汉语及其意义生成[J].中国教育,2012,(03)
[3]文贵良.回归与开拓:语言—文学汉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关键词[D].华东师范大学,2012
[4]邱丽娟.反讽—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修辞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