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75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的大小,掌握经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
2、了解世界海陆的分布,知道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
3、了解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4、知道海陆变化的原因,掌握板块构造学说,能用其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经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投影片【教学过程】1、认识地球。
提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不规则的球体)列表比较经纬线的特点(强调)这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要熟练掌握经纬度的判断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2、世界的海陆分布。
提问:地球上海陆的比例是多少?据图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了解大陆,大洲,岛屿,半岛的含义。
亚欧、亚非、南北美的分界线。
特殊的大洲和大洋: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南美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洋):南极洲,北冰洋。
补充:注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如南极洲周围的三个洋,北冰洋周围的三个洲等。
3、世界的地形。
据图找出世界主要地形区:最大的平原,高原,盆地。
最长的山脉,最高的高原。
(同学上黑板指出,其他同学做裁判)填注空白图练习巩固。
4、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变化的原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力,流水,海浪等。
海陆分布的学说:大陆漂移假说:德国魏格纳提出,在课本上找出其提出的观点和证据。
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几乎全部在海洋中的是太平洋板块。
板块运动——边缘活跃,内部稳定。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总结:本章主要讲述了世界地形的分布和世界海陆位置产生的原因,重点是板块构造的知识,我们要能够用其解释一些现象,如去年的汶川地震的原因,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的原因等。
【作业设计】板块构造理论和实践。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教案一、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3、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
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二、单元知识结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海陆分布----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大洲和大洋---七大洲和四大洋第二章海陆分布第二节海陆变迁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存在;证据;原因大陆漂移学说--- 提出者;内容;证据板块学说----内容;六大板块图;解释具体现象三、单元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3、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4.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5.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6.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
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四、单元教学难点1、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
五、学生情况分析六、课时划分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1课时第二节海陆变迁 1课时总复习 1课时第单元质量检测单元质量检测命题人:单元质量检测时间: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简要分析:附:单元质量检测试题第单元质量检测分析一、基本状况:(平均分、及格率和高分率以及试卷每个板块乃至每道题的得失分率)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三、补救措施:四、质量检测小结附:单元质量检测学生等级一览表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复习教案范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复习教案1学习目标:明确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
能根据图分析本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西北地区的开发。
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一位置与范围读课本P14和图5—25回答:1、地理位置:西北地区是指位于中国___、___、___、___以北的地区。
2、范围:西北地区包括___、____、____、____、省市自治区。
3、面积:面积约占全国的_____4、人口:人口约占全国的_____5、民族:_____族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二,少数民族有____、____、____、____等。
活动二西北地形读图5—25归纳:主要地形区:高原:_______盆地:_______、_______、山地:_____、______。
地形特点:以_____和_____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东部以高原为主,西部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
xq的轮廓特征_________活动三西北的气候读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主要气候类型:大部分属于________气候。
太阳辐射强,气温冷热变化剧烈。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多在_____毫米以下,并呈现出_________逐渐减少的趋势。
成因: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大致呈现出由____向____、____的变化。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河流:本区河流稀少,多为_____河,_____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耐旱植物:______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_______灌溉农业:xq古老的引水工程_________。
农业区:____平原、____平原(黄河水),被誉为“塞上江南”河西走廊(祁连山冰雪融水)议一议:在天山山麓,河西走廊、河套平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的边缘,为什么分布着较多的绿洲?农田、村镇、城市多沿河或山麓水源成点状或带状分布。
第2章学用地图一、复习目标(1)理解地图的发展以及应用,了解其中电子地图的优势与用途。
(2)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3)理解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4)知道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5)知道地图的种类,会在生活中选择合适的地图(6)掌握如何判读等高线与地形图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复习重难点(1)利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距离。
(2)选择合适的地图。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地图发展从古代的羊皮地图到现在的电子地图、卫星图象。
2、可以根据地图上的经纬网和指向标判断方向;或者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3、比例尺的表示方式有文字式、有线段式、数字式4、图例和注记有助于更好的认识地图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形态,可以判读出地表形态的起伏状况6、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可以制作成分层设色地形图。
(二)题型、方法归纳先让学生自己回忆学过的一些知识,对一些较难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结合例题加以说明,可以先让同学们合上书本相互讨论这一章节知识,然后老师进行提问,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
(三)典例精讲例1. 图中,该学校大门的朝向为()A.正东 B.正南 C.正西 D.正北解析:地图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根据指向标指向北方确定方向可知,该学校大门的朝向为正东.故选:A.例2. 下列比例尺中最小的一种是()A.十万分之一 B.1:40000 C.1/500000 D.二万分之一解析: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就是个分数,我们把所有的比例尺都写成分数的形式,在分子相同的情况下,分母越大分数越小,也就是比例尺越小;反之,分母越小分数越大,也就是比例尺就越大.我们把所有的比例尺统一单位写成分数是:A、1:100000,B、1:40000,C、1:500000,D、1:20000,所以我们判断比例尺最小的是C.故选:C.例3. 弯顶之下,我们都在寻找梦里的故乡…,想不到的美景,忘不了的故乡,在三台山,寻回属于你的那山、那水、纳回.家住泗洪的小宇要去宿迁市三台上森林公园游览,他应该查找()A.世界政区图 B.中国地形图C.江苏省地图 D.宿迁市区旅游交通图解析: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所以家住泗洪的小宇要去宿迁市三台上森林公园游览,他应该查找宿迁市区旅游交通图.故选:D.(四)归纳小结1. 电子地图是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呈现出一套完整的地理信息。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一、复习目标:1. 掌握大洲大洋地理位置、特点、洲界线2. 掌握地形种类及其特点3. 掌握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能够读图分辨各种气候4. 能够读图识别主要河湖 ,掌握河湖特点及其位置5. 掌握人口、人种的分布特点6. 了解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7. 了解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特点8. 学会看地球仪 ,稳固掌握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划分 ,纬度带、温度带划分 ,判断半球位置 ,读图会写经纬度位置二、复习要点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1、大洲和大洋P24〔地图落实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地球总面积陆地占29 ,海洋占〔〕 ,三分陆地、〔〕海洋七大洲、四大洋面积按照由大到小排列〔1〕〔〕→非→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2〕〔〕→大西洋→〔〕→北冰洋大洲间的分界线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亚非分界线〔〕运河、地中海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海峡重要的海峡、运河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位置确认地图〕半岛和岛屿最大的岛:〔〕岛最大的半岛:〔〕半岛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海洋对人类的影响P28 为人类提供不可缺少的水资源海洋为人类提供渔盐之利、能量之源、旅游资源为人类提供空间资源〔海峡、运河、生存空间〕2、自然环境P30〔1〕地形多样类型海拔和地形特征世界主要地形区(课本最后世界地形图)山地一般〔〕米以上;峰峦起伏 ,坡度陡峻〔“大地的骨架〞〕〔〕山〔世界最长—南美洲〕〔〕山〔世界最高—亚洲〕阿尔卑斯山〔欧洲最雄伟—欧洲〕平原一般〔〕米以下;地面〔〕或起伏较小。
〔是人口集中分布区〕西西伯利亚平原〔北半球最冷的平原〕〔〕平原〔面积最大的平原、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南美洲高原一般在500米以上;地表起伏不大 ,边缘处陡峭。
〔〕高原〔世界面积最大〕—南美洲〔〕高原〔世界上海拔最高〕—亚洲丘陵一般在200~500米之间;坡度和缓 ,连绵起伏。
地图【课型】复习课【课程标准】【复习目标】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如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知道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掌握比例尺三种形式的相互转化;学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掌握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地图;养成利用图例和注记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的习惯。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不同地形部位、地势高低起伏、地形类型和坡度陡缓。
3.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4.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部分内容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学生虽然学习了本部分知识,但对一些重点的内容学生还不能灵活运用。
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学设计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建构,选择综合性较强的典型习题,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强化训练。
把学生感觉困难的知识点进一步的归纳、分析,让学生能够通过复习,得到提升。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练结合法、综合归纳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复习过程】一、知识框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箭头指北;方法是平移指向标: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例1.读上图,回答:⑴甲、乙、丙图分别按哪种情况判定方向?点拨:甲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乙图按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丙图按经纬线判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⑵甲图中A村位于B村的方,乙图中A村位于B村的方,丙图A村位于B村的方。
答案:正北东北西北例2.读某村公路平面图,回答问题。
⑴公路走向变化是:AB为走向,BC是走向。
答案:南北西北—东南⑵若没有指向标,从A处走到C处应先向走,到B处后再向方向走。
答案:东南正东例3.经纬网图有直线型和弧线型,读下列经纬网图,回答问题。
⑴甲图中B点位于A点的方向,C点位于A点的方向;D点位于B点的方向,D点位于C点的方向;D点位于A点的方向。
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重点:1、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复习难点: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复习时间:一课时复习过程:1.海陆分布(1)海陆分布概况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洋面积大,占71%;陆地面积小,占29%。
概括地讲,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半球的海陆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在判断南北半球时,极点周围是陆地的是南半球,极点周围是海洋的是北半球。
(3)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人类对地球海陆面貌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
早期人类所认识的世界,仅仅是陆地上人类足迹和视野所及的非常狭小的天地。
那时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往,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
在古希腊的世界地图上,古希腊是世界的中心,而我们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称“中国”。
2.七大洲(1)七大洲的分布:读图复习(2)主要大洲的分界线:①亚欧两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初中地理第二章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3)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海陆分布、地貌类型和板块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索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海陆面积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3)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激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顾本章所学内容,总结海陆分布、地貌类型和板块运动的知识点。
3. 课堂讲解(1)海陆分布讲解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以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
通过地图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
(2)地貌类型介绍世界主要的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
(3)板块运动讲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板块运动与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帮助学生掌握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地理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2、
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和分布3、
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掌握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4、
掌握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知道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5、
了解黄河,长江的概况和开发治理情况。
【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的特征,长江,黄河。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回忆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征。
板书:一、地形和地势特征强调:重点掌握我国的地形剖面图,这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要能在上面找出各个地形区。
2、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分组比赛。
板书:二、地形地势的分布3、在我国气温分布图上找出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总结冬季和夏季的气温特点。
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分析其位置和地形的关系。
复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找出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补充:这是本节一个重点内容,需要结合地图掌握每种气候的位置和特点。
5、列表比较长江和黄河的概况讲述:长江重点是开发,黄河重点是治理。
长江的开发:
航运,灌溉,水能。
黄河的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
强调:这是另外一个重点内容,在以后的考试中经常出现,重点掌握两个水系图,和几个重点水电站的位置。
还有长江的几个城市的位置。
地形: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分别代表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上黑板找地形,说特点。
冬季:越向北气温越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空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读图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季风区的界限。
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其特点。
从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划分,主要支流,流经省份和地形区列表比较。
【作业设计】黄河水系图,长江水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