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瘀法为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
- 格式:pdf
- 大小:108.07 KB
- 文档页数:2
健脾养胃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钟伟文【摘要】目的:观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应用健脾养胃活血化瘀法的效果。
方法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选取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15)和参照组(n=15),参照组患者行丽珠得乐治疗,实验组行健脾养胃活血化瘀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中,采用健脾养胃活血化瘀法,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得到了提升,健脾养胃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blood circulation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Methods In February 2014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in February 2015 in our hospital , 30 cases for the study ,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treatment,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n=15) and the reference group (n=15), patients with the reference group Franc Sidel treatment ,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nderwent spleen and stomach blood circulation , 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 ( P <0.05 ) ,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 the use of spleen and stomach blood circulation , the patient's condition has been effectively controlled , thepatient's treatment satisfaction has improved , spleen and stomach blood circulation method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with Significance .【期刊名称】《广东微量元素科学》【年(卷),期】2016(023)010【总页数】3页(P29-31)【关键词】健脾养胃;活血化瘀法;慢性萎缩性胃炎【作者】钟伟文【作者单位】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广东梅州 514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32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科疾病,主要症状是胃黏膜出现萎缩现象,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消化系统疾病,腺体减少是比较明显的特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脘痛和胃痞范畴内的,其作为比较难以治愈的疾病之一,并没有十分完善的治疗方法,但健脾养胃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的效果与其他方法相比还是比较良好的,所以本文对健脾养胃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自拟养胃健脾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6例作者:梅旭成侯凤玲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6年第06期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粘膜固有腺萎缩为突出病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以及炎症反应的消化道慢性疾病。
笔者采用自拟养胃健脾化瘀汤治疗此病76例,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6例中,年龄35岁到78岁,平均年龄51.5岁,男性47例,女性29例,病程最短1年,最长15年,平均7年。
患者伴有肠上皮化生11例,不典型增生7例,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例。
2 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给予自拟养胃健脾化瘀汤治疗。
方药组成:乌梅15g、石斛20g、玉竹15g、芦根20g、白芍15g、枳壳15g、香附15g、黄芪15g、党参15g、山药15g、丹参15g、元胡10g。
水煎服,每日一剂,每一个月一个疗程。
临床加减:脾胃虚寒型者,加高良姜10g、砂仁6g;伴有湿热型者,加竹茹15g、黄连10g、胃络瘀血型加当归10g。
3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检查胃粘膜完全恢复正常,胃粘膜活组织检查,HP彻底清除,随访一年以上,未发现复发者;有效:临床症状有改善,胃镜检查胃粘膜炎症减轻;无效:临床症状、胃镜检查、胃粘膜活组织检查无改变。
4 治疗结果治愈45例,治愈率达59.21%;有效22例,有效率为28.95%;无效9例,无效病例占11.84%,总有效率为88.16%。
5 典型病例李某某,男,43岁,以上腹部胀痛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伴恶心纳差1周,前往本科室就诊。
经肝功能检查及肝胆B超检查,未见异常。
胃镜及病理检查报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口服奥美拉唑、摩罗丹等药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于2009年7月9日来中医科就诊治疗。
症见其形体消瘦,面色萎黄,食欲不佳,上腹部隐痛,伴口干乏力,舌质淡,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而干,脉沉细无力,诊断为胃痞。
症属胃阴不足,脾胃虚弱,瘀滞内结。
治以滋阴养胃、健脾化瘀法治疗,方用自拟养胃健脾化瘀汤:乌梅15g、石斛20g、玉竹15g、芦根20g、白芍15g、枳壳15g、香附15g、黄芪15g、党参15g、山药15g、丹参15g、竹茹15g。
健脾益胃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健脾益胃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9例,研究组以健脾益胃、活血通络为治疗基础方,对照组采用吗丁啉联合维霉素片进行治疗。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健脾益胃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标本兼治,疗效明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健脾益胃活血;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为常见胃部疾病,动脉硬化、胃血流量不足、烟酒茶的嗜好等都容易损害胃黏膜的屏障机能而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
近年来,CAG的癌变率在2%~8%左右。
而胃癌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列十大癌症第1位[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9月~2010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31~63岁,平均(51.2±1.4)岁;病程5~26年。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于2000年9月井冈山会议制定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其中包括10例伴有异型增生,23例伴有肠上皮化生,5例同时伴有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
所有入选患者中无病理诊断疑有癌变者;无消化性溃疡合并者;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合并者以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9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研究组:以健脾益胃,活血通络为治疗基础,药方如下:炙甘草3 g,红花8 g,乌梅、佛手、沙参、麦冬、川芎、桃仁各10 g,白芍、炒白术各12 g,焦山楂15 g,党参20 g,炒山药、白花蛇舌草各30 g。
治疗过程中随症加减,1剂/d,加水浸泡15 min后煎2次混合,分早晚2次服用。
健脾清热化瘀法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在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中应用健脾清热化瘀法治疗的效果。
方法:从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择取52例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予以分组,每组26例,对照组实施胃复春治疗,研究组实施健脾清热化瘀法治疗,对照分析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69.23%),P<0.05;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纳呆少食积分、胃脘疼痛积分、胃脘痞胀积分、嗳气积分均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组间炎性因子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白介素-6、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3例出现口干现象,对照组2例出现便溏现象,两组口干、便溏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应用健脾清热化瘀法可取得显著疗效,一方面能够对其症状表现有改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对其炎症有减轻作用,且具备较高安全性。
【关键词】健脾清热化瘀法;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积分;安全性据相关研究指出,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率比较高,而且发病率呈现出递增趋势,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而容易导致癌变,对患者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治疗应注重阻碍病情进一步发展,使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减轻[1]。
从中医学上分析,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痞”、“胃脘痛”、“痞胀”等范畴,中医治疗应注重健脾益气、清热散瘀[2]。
本次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择取52例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予以分组,每组26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5:11,年龄62-83(70.85±5.23)岁;研究组中男女比例为16:10,年龄63-84(70.89±5.30)岁;经统计学检验分析组间无意义。
中医疏肝健脾活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分析摘要】目的:中医疏肝健脾活血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了在2012年至2016年阶段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50例患者。
观察组患者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多潘立酮和枸缘酸铋钾进行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整体临床疗效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优秀,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疏肝健脾活血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显著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临床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中医疏肝健脾活血;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表明,该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其具有易反复发作的临床特征[1]。
且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
因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中医药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优势作用逐渐凸显,笔者应用中医疏肝健脾活血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了在2012年至2016年阶段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50例患者。
观察组50例患者,男29例,女21例,患者年龄为33—64岁,平均年龄为(44.5+3.2)岁。
患者的病程为3个月—9年,平均病程为(3.6+1.1)年。
对照组50例患者,男27例,女23例,患者年龄为34—66岁,平均年龄为(45.4+3.2)岁。
健脾益胃、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近年来,健脾益胃、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在消除临床症状、增强黏膜屏障、改善黏膜下微循环、促使萎缩腺体及肠化、非典型增生的逆转等诸多方面均有显著疗效。
该文试将近年来CAG 临床研究报道文献进行分析,并对本病中西医学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用药进行探讨,旨在为中药治疗CAG提供思路和方法。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健脾益胃;活血化瘀;病机;临床用药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局部或广泛性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黏膜层变薄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慢性疾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疑难病,因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具有癌变倾向,近年来引起医学界及社会的广泛重视。
本病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嗳气”等范畴。
近年来,健脾益胃、活血化瘀中药治疗CAG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将2009年至今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并对本病的中西医学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用药进行探讨。
1 健脾益胃、活血化瘀中药治疗CAG谢微杳[1]认为本病病机以脾胃气阴两虚为本,瘀血内停为标,虚中夹实,气血同病,重用健脾养胃、活血化瘀中药组成基本方,气血同调,标本兼治,治疗本病54例,结果在改善症状、体征,减轻胃黏膜萎缩、肠腺化生、异型增生等方面疗效显著。
高岩[2]将本病的病理特点“胃黏膜萎缩变薄、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及“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分别归属于中医“虚”和“瘀”范畴。
针对中西医病因病机,选择健脾益胃、活血化瘀中药治疗CAG 45例,总有效率为88.9%,在缓解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等方面疗效确切。
孙晓民等[3]以健脾开胃,调理升降,养胃荣络,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本病,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胃黏膜血液循环,增强能量代谢及胃黏膜防卫屏障,促进萎缩的胃黏膜细胞新生,消除肠化及异型增生等方面疗效显著。
王渝等[4]以健脾养胃、理气活血中药治疗CAG 60例,观察得出,该组中药具有促进胃酶及消化吸收功能,改善胃黏膜微循环及局部的营养障碍,促使炎症吸收,促进胃黏膜修复和腺体萎缩、癌前病变的逆转等功效,治疗CAG效果确切。
益气健脾活血法治疗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发表时间:2019-02-22T11:03:23.67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11期作者:魏金波李晓明[导读] 脾虚络阻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病机关键,采用健脾活血法及应用健脾活血丸治疗,疗效显著,可能与其改善血液循环、抗炎及阻断或逆转胃癌前病变等作用有关。
讷河市中医院黑龙江讷河市 161300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院(燕岭院区)影像中心 510000摘要: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法治疗脾虚络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
治疗组采用健脾活血法治疗,口服健脾活血丸;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
均治疗12周(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记录两组临床症状及理化检查(包括胃镜象、病理学、血流变及Hp感染)的变化,并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77.7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体征、胃镜象、病理学及血流变方面,两组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在Hp感染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脾虚络阻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病机关键,采用健脾活血法及应用健脾活血丸治疗,疗效显著,可能与其改善血液循环、抗炎及阻断或逆转胃癌前病变等作用有关。
关键词:益气健脾活血法;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Clinical effect of invigorating qi and invigorating spleen and activating blood o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ith spleen deficiency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vigorating spleen and activating blood o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ith spleen deficiency and collaterals obstruction.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5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45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by invigorating the spleen and activating blood, and oral invigorating the spleen and activating blood pills. Control group oral weifuchun tablets. After 12 weeks of treatment (1 course), the changes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examinations (including gastroscopy, pathology, hemorheology and Hp infe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3.33%,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7.78%. In terms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gastroscopy, pathology and hemorheology,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In terms of Hp infec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pixu (spleen deficient) winding resistance is the key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disease pathogenesis, the spleen and activating blood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spleen qi and pill treatment, the curative effect is distinct, to improve blood circulation, anti-inflammatory, and block or revers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before gastric carcinoma, and so on. Key words: invigorating qi, invigorating spleen and 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ith spleen deficiency; Clinical effect 前言: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无特殊表现,病理特点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或数量减少,并常伴发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是临床常见病、疑难病,发病随年龄增长而递增,且有明显发展为胃癌的趋势。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摘要】这篇研究选取了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并观察了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研究发现,该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胃病症状和提高胃功能方面表现出明显效果,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机理方面探讨发现,升阳益胃汤具有温胃散寒、活血化瘀等作用,有助于修复和改善胃黏膜损伤。
结论表明,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展更多研究以完善该治疗方法的临庞。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机理探讨、有效性、研究方向1. 引言1.1 疾病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逐渐出现萎缩和生态改变,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减少,胃腺组织减少或消失,黏液分泌减少,腺体间的结缔组织增生和纤维化。
这些病变会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胃黏膜功能减退,使胃的消化功能减弱,从而引起消化不良、胃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对症治疗、营养支持和干预胃酸分泌等。
传统治疗方法往往效果有限,且会伴随着一系列不良反应。
寻找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治疗方法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至关重要。
近年来,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方法逐渐受到关注,据报道其具有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胃黏膜修复和抗炎作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具有潜在的益处。
本研究旨在探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1.2 治疗现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慢性胃炎的症状,如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胃酸过多等。
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服用抗生素、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以减轻症状和控制疾病发展。
这些治疗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抗酸药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胃酸分泌不足等副作用。
2. 正文2.1 选取病例选取病例共计86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44例,年龄范围在35到67岁。
病例均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表现包括上腹痛、胀气、恶心、食欲不振等。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孙立杨(沈阳市中山医院,辽宁沈阳110013)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259.7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719(2007)04-0439-02收稿日期:2007-02-28作者简介:孙立杨(1963-),女,辽宁沈阳人,副主任医师,学士,主要从事中医脾胃的研究与治疗。
笔者于2003年5月—2006年11月,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采用祛瘀消萎生肌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86例,收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86例,均系门诊病例。
符合如下诊断标准:[1-2]进食后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表现为无规律的持续性上腹部疼痛,或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嗳气,疲乏,消瘦,腹泻舌质多淡或干红无苔。
C AG 胃镜及CAG 病理诊断确诊。
C AG 胃镜诊断标准[3]胃镜下同一部位的黏膜深浅不一,红色强的地方也常灰白色,灰黄或灰白色地方有略隆起的红点或红斑存在,萎缩黏膜可是弥漫的也可是局部的,黏膜变薄或凹陷,血管可见到黏膜内小血管:重者可见到如树枝状,萎缩后腺窝可增生延长或肠上皮化生。
C AG 病理诊断标准[4]:故有腺体萎缩减少1/3以内为轻度,减少1/3至2/3者为中度,减少2/3以上者为重度,黏膜肌层增厚。
86例中,男41例,女45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1岁,平均48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31年,,平均12年零8个月;病理检查86例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13例,(+)18例,伴有异性增生15例。
幽门螺旋杆菌测定阳性者38例。
2 治疗方法2.1 辨证分型[5] ①脾胃湿热型33例,证见: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尿黄,脘腹痞闷,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
②胃阴不足型21例,证见:胃脘灼热疼痛,口干喜凉饮,五心烦热,夜寐不安,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弦细。
③肝胃不合型18例,证见:脘腹胀痛或患痛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
183第15卷 第1期 2013 年 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1 Jan .,2013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萎缩变薄,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并伴有肠上皮化生,固有膜内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特点的一种慢性胃炎[1]。
笔者自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集102例CAG 患者,采用健脾利湿化瘀之中药汤剂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02例患者均来源于我科门诊,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52例,男24例,女28例,平均年龄(37.26±7.27)岁,平均病程(2.72±0.52)年;对照组50例,男21例,女29例,平均年龄(35.73±6.89)岁,平均病程(3.02±0.63)年。
其中伴轻度肠化31例,伴中度肠化37例,伴重度肠化15例。
伴轻度异型增生29例,伴中度异型增生18例。
其中28例同时存在肠化和异型增生,重复计算。
HP 阳性患者,治疗组为45例,对照组为42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试行标准[2],并参照《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试行意见》[3]将CAG 患者根据内镜表现分级。
健脾利湿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丁建华,宗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江苏 淮安 223300)摘 要:目的:观察健脾利湿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0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予以健脾利湿化瘀之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养胃舒颗粒口服治疗。
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胃镜改善、病理变化及HP 转阴率;并停药3个月后观察临床症状复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