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09单元 溶液
- 格式:ppt
- 大小:3.71 MB
- 文档页数:39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分析及建议一、新教材的使用及变化2001年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使用,2002年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使用,2003年扩大实验范围,2004-2005年全国起始年级实施新课程,2006年使用的九年级化学教材,根据全国试用情况的反馈作出了较大变动,在这几年的使用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调整。
到06年第二版第一次印刷的最新教材与第一版第四次印刷(最后一次)的前版教材相比较,上下两册共有一百多处变动的内容。
比如06年第二版将第一版中第一单元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改为<绪言>,并在第一单元中增设一个新的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在绪言后开篇第一课,集中介绍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为后面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不会给学习化学新知识带来困难,也不在直接影响到以后教学内容的展开。
删掉铝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改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使演示成功率大大提高。
增加了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删掉了蜡烛然后前后质量的测定。
蜡烛燃烧天平不平衡试验改为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因有气体放出、使反应后质量总和有所减少。
现象明显,使学生容易理解;删掉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炼铁高炉的图片,增加为炼铁高炉及炉内化学变化过程示意图等等,相信在以后的使用中还将不断的完善。
这些改变使新版化学教材在图文排版上更趋合理,便于师生使用和学习;文笔叙述更为流畅,科学性明显提高;承上启下的系统性严密性进一步增强;习题作业份量有所增强,针对性练习明显增多。
二、新教材从全方位体现三维目标全书共有十二单元,分上下二册。
全书充分体现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课程目标,教科书的编排十分重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机体现九年级化学课程的宗旨和目标,着眼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强大的素材空间,也为学生的化学探究活动提供展示的舞台。
教科书重视以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和合理弹性的呈现方式把基础化学知识和技能展示出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构建学生的科学物质观。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初三化学新学期教学计划一、学生分析:今年本人任教初三化学6、7班课,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
当然也有一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成绩不好。
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优等生比例偏小,学习发展生所占比例太大,其中发展生大多数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
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二、教材分析本教材以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和化合物等知识,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操作技能和逻辑结构等为骨架。
在理论和舒述中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发展顺序及他们对化学知识的认识顺序拟定的。
同时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本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
以学生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水、空气、溶液,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
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
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
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按章节)九年级化学复习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讲,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觉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绿XXX化学:向着环境友好进展。
即环保低耗节能。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
放热、颜群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XXX、呼吸2、推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别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别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XXX、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描述时常有“会”“能”“能够”等浮现。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爽朗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不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干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索,实验是科学探索的重要手段。
1、物理性质:白群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2、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3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含糊或有水珠浮现)4、熄灭蜡烛后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别燃烧也别支持燃烧,别能供给呼吸。
一、新教材变动的背景老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自2002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各地陆续使用,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风风雨雨已走过十年。
在这10年使用中暴露出众多不足,具体体现在:1、化学知识的系统性不足,逻辑性不强,知识零、散、乱,对教师教学存在不利之处。
2、老师按教材的意图去教困难重重,要花费比过去传统教学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
化学教材中有多个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课前要花大量时间准备,课堂要占用较多时间,学习效率低,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实际上,教材中的许多设想和意图难以实施,结果有些好的栏目和内容,就变成了“花瓶”和“摆设”,形同虚设。
3、农村学校化学实验室以及各种器材、药品容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有些实验根本无法开展,如“酸碱指示剂代用品的制取实验”、“酸雨的危害模拟实验”等,学生的学习受到了很大影响。
4、教材内容安排与农村学生认知水平脱节。
农村中学地处偏僻,消息闭塞。
新教材忽略了农村学生的科技认知能力,加之农村中学的实验条件简陋,药品仪器短缺等因素,出现了教材、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的尴尬局面。
介于以上原因,重新调整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呈现和教学目标,势在必行。
二、新教材的变动部分及其可取之处1、栏目名称有所变更把“活动与探究”改为“探究”,突出了“探究”本身。
将“资料”改为“资料卡片”,精炼了内容, 易于阅读、参考。
把“习题”改为“练习与应用”体现了探究性、活动性、思考性、针对性。
2、增加提示性边框栏新增的提示性边框栏有【方法导引】【注意】[提示】【想一想】,提供了科学研究方法、学习方法及实验方法指导,安全、操作注意事项,提示思考的问题等。
3、章节编排顺序调整(1)把原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和第四单元“物质结构的奥秘”顺序调整、整合。
这样的调整使概念原理的呈现更加符合知识发展的逻辑关系, 更加符合教学实际中的教学呈现顺序,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逻辑。
具体变动为:①第三单元物质结构的奥秘——离子不单独设立课题,“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 原子(原子的构成)----离子;②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调整课题顺序。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甘立梅一、设计思路: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不仅强调要教给学生化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技能,教给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系统地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即:有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对演示实验进行猜想、明确学生实验的目标由教材提供的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因为实验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重点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其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尤为重要。
同时整合教材,将NaOH溶于水作为一个趣味实验作为导入,然后在巩固练习时对NaOH溶于水作进一步的详细讲解,为本节课的探究实验埋下伏笔。
在本节课的探究实验中通过学生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在实验完成后对结论的归纳总结,强调代表物质在溶解时的吸热或者放热,为中考常见题型打下基础。
对于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即同时存在两个过程(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由于现在降低难度,所以只是简单介绍,这样既为高中打下基础,又不拔高难度。
二、^情分析由于上学期已经进行过探究实验的讲解与练习,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基本上了解实验探究的思维模式。
但由于时间和仪器配置的关系,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动手能力比较差。
而且以前的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图基本上是现成的,学生探究起来比较容易,只要按照步骤就可以了,但本次实验需要学生自己由提供的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和装置图,这无疑增加了难度。
本节课主要就是如何激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的探究能力,如何设计装置图。
知识与技能: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五、教学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初中化学溶液第九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了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器材和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浓度的计算方法。
2. 难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和性质2. 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3. 浓度的计算方法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四、教学过程:1. 溶液的概念和性质(1)引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入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2)实验操作:观察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讨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溶质溶解的条件和过程。
(4)总结:总结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2. 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1)讲解:讲解不同类型的溶液及其制备方法。
(2)示范:老师示范制备简单溶液。
(3)讨论:学生讨论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4)实验:学生进行实验制备不同类型的溶液。
3. 浓度的计算方法(1)引入:通过实际情境引入浓度的概念。
(2)讲解:讲解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练习: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4)实验: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制备相应浓度的溶液。
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1)讲解: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3)讨论: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引入溶液的概念和性质,通过讲解和实验帮助学生掌握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通过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