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
- 格式:ppt
- 大小:985.50 KB
- 文档页数:30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一、教材分析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旨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高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将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角色,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本课的逻辑分为两目: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这一部分的逻辑结构如下:首先讴歌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这一伟大成就,然后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介绍总体小康的成就。
同时指出,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第二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这一目专门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也是学生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结合本地及学生身边的经济建设成就,展现中华民族的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这一伟大历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越性。
(2)憧憬美好的未来,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可以使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3)这一代高中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讲述这些理论,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出一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四、学情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学生对此有兴趣,有学习动力。
在学生周围还有许多家庭未达温饱,甚至还处于贫困状态,学生对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达到小康会有一定的思想困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第一框一、教学要求1、基本目标:(1)懂得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2)知道总体小康的特点和全面小康目标(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二、基础知识(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的表现:微观上,城乡居民的、明显提高。
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过渡到消费,部分向消费迈进。
宏观上,国家的整体大大增加。
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2、总体小康的特点:、、的小康。
3、奋斗目标(远景目标):①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国家整体实力方面),②成为_______________、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人民生活方面),③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政治权利素质方面),④成为_________________、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社会制度方面),⑤成为_____________、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国际责任方面)。
”(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是:①增强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
②人民生活。
③建设文明。
2、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_________的发展过程。
三、思考问题1、全面小康的实现是同时、同步完成的吗?四、深化拓展1、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比较:总体小康全面小康标准的小康,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的小康,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全面程度偏重于消费的小康,不全面更全面,、、全面发展的小康。
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授课人:黄利春★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怎样提出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怎么回事?(二)进行新课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总体小康的表现(1)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消费结构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富裕型服务类消费迈进。
(2)宏观上: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总量居世界前列。
3、现在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二、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城镇人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提高,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但是城镇居民保障水平较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
这与我国的国情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本世纪初20年,要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集中力量发展经济,降低失业率,提高城乡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等消费比例,让人民的吃穿住行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是什么?(1)第一步:1981-1990年,由贫困到温饱(已实现)(2)第二步:1991-20世纪末,由温饱到小康(目前是总体小康,还未达到全面小康)(3)第三步:20世纪末-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未实现)2.总体小康(1)成就/表现:①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表现为吃饭问题得到解决;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
)②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表现为XX年9月,中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2)意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3)特征/局限:我国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①低水平的是指人均经济指标低;②不全面的是指侧重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未得到有效满足,经济政治社会环境未能协调发展;③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
3.全面小康(1)特点: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平衡的①更高水平的是指人均GDP达3000美元以上;②更全面的是指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生态良好等;③发展比较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各阶层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2)美好远景/目标:①经济上,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②人民生活上,成为人们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③政治上,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④社会上,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⑤外交上,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⑥注意目标也可表述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生态环境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