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第二节_地球仪与经纬网
- 格式:ppt
- 大小:14.91 MB
- 文档页数:56
课题主备人教学目标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参与备课人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知道纬线与经线的特点,掌握纬度与经度,知识与技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能地理位置。
能够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概过程与方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法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主动探所、克服困能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价值观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教学重难点2、掌握经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难点掌握经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教学课时安排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2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上课前,我悄悄地将一个小地球仪放到了第五列同学的桌洞里。
那么,谁能快速而又准确地找出小地球仪放在谁的桌洞里呢?利用学生相当侦探的(学生来了兴趣,纷纷进行猜测,甚至有的要翻看位洞)这样吧,心理,激发学生的学让我们看看哪些同学符合这一条件。
(第五列的六位同学起立,学习兴趣。
生继续猜测)看样子,只有一个条件是十分困难的。
那么,我再告诉大家一条信息,这个小地球仪也是放在第三排同学中。
示意第三排同学起立。
(学生目光纷纷投向位于交叉点的同学,这位同学拿出小地球仪)可以看出,给出一条竖线,再加一条横线,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定位,单单一条是不可以的。
其实,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经线可以看作地球仪上的竖线,接下来要学习的纬线,就可以看作是地球仪上的横线了。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纬线1、看课本,自主学习。
借助经线的学习过及其特点吧!学生看课本,完成表格内容的学习和1、请大家看课本第 9 页内填写。
程,自主学习纬线,容,并参考经线特点的学习表格 1:经纬线的特点完成表格1。
地球仪和经纬网教材分析《地球仪和经纬网》是选自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第二课的内容。
,这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学好地理的基础。
本节内容包括: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线于经度;纬线于纬度;经纬网等四个内容,教材内容抽象难于理解,涉及高中立体几何知识内容,所以教材安排上安排增加地图,减少文字叙述,并增加学生活动以减轻教材的难度。
3.4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一、单选题1.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的河流是()A. 长江B. 珠江C. 黄河D. 新疆塔里木河2.关于我国河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影响B. 内流河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C. 黄河是我国第一大河D. 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3.关于黄河、长江各河段生态环境问题说法正确的是()A. 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B. 长江上游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C. 黄河中游围湖造田,洪涝灾害频发D. 长江中下游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4.向北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A. 额尔齐斯河B. 雅鲁藏布江C. 松花江D. 澜沧江5.甲河段与丙河段比较,丙河段()A. 含沙量大B. 冰期长C. 流量大D. 无污染6.被称为“人间天堂”的是()A. 千岛湖B. 太湖C. 鄱阳湖D. 西湖7.《长江之歌》中有句词为: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此处的高山大海分别指()A. 巴颜喀拉山脉、黄海B. 巴颜喀拉山脉、东海C. 唐古拉山脉、东海D. 唐古拉山脉、黄海8.下列关于黄河下游河段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河阔水深,利于航行B. 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C. 水大流急,水能丰富D. 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称.9.有关图中四省区所示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 从水量上看,①是图中河流水量最大B. 从含沙量看,②是图中河流因流经沙漠地区含沙量最大C. 从汛期来看,③是图中河流汛期最长D. 从结冰期看,④是图中河流是唯一有结冰期的河流10.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的汛期主要出现在()A. 秋季B. 冬季C. 春季D. 夏季11.下列不属于我国南方河流水文特征的是()A. 结冰期较短B. 含沙量较小C. 汛期较长D. 径流量较大12.“天下黄河贵德清”,从该句诗判断贵德位于:A. 山东B. 河南C. 陕西D. 青海13.人们常用“河水一石,其泥六斗”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A. 青藏高原B. 黄土高原C. 内蒙古高原D. 华北平原二、综合题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______高原,注入_______海, _______(上游、下游)河段水能丰富,享有“_________”的美誉。
第一章地球第二节地球和地球仪一、课标要求1、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2、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3、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
本节课的学习,除了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通过相关资料认识地球的形状,并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2、学会运用地球仪,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和特点;并利用地球仪说出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3、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使用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和特点;说出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难点:说出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展示地球的卫星影像及名称,让学生看图描述地球的形状。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及名称,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初步的认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二)新课讲授活动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出示由远古时期到21世纪的四组材料:1、结合材料,归纳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四个过程并完成填空;2、还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补充月食、海岸观船、登高望远三个例子,并完成一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