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光晚年思想动向的文化史思考_何晓明
- 格式:pdf
- 大小:210.38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文化的展望》读书报告《中国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
书中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讨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
作者具有开阔的视野,能把中国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来对待,能以世界的、全局的眼光来展望中国文化,对读者颇具启发意义。
本书不仅是殷先生对“中西文化论争”这个问题的回应解析,还全面展现了他的文化观与人生观,具体反映当代自由主义者探求理想未来的思维世界。
本书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要用简短文字完整地进行评述,显然是有难度,因此挑出本书中我关注的“自由主义的趋向” 和“西化的主张”这两章进行分析。
就文化观来讲,基本上有两种,一是功利主义文化观,一是自由主义文化观。
《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是自由主义文化观。
殷海光是哲学家金岳霖的学生,又深受罗素、海耶克等人的影响;他的学术思想有两大支撑——逻辑经验论和自由主义观念体系。
因此殷海光反对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有严重的曲解,这些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中都有所体现。
我们普遍认为,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这是不正确的,资本主义也不允许自由主义泛滥,社会主义也不会允许。
自由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至最高阶段的表现,体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自在、自为。
而在阶级社会,任何政府都不能允许自由主义泛滥。
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否定殷海光的文化观,因为他的文化观必竟为我们的文化哲学增添了增添新的内涵,也对人类终极目标的文化愿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而“西化的主张”中,书中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全盘西化的一些极端观点。
关于梁漱溟对文化的认知问题,他认为人类生活有三大问题,即人对物、人对人和人对自身生命的问题。
同时,人类生活有三种根本态度,即意欲向前要求、意欲调和持中与意欲反身向后要求。
近代“西洋文化”以第一种态度解决第一个问题,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分别以第二、第三种态度解决第二第三个问题,于是人类文化演变为三大系,由于三大问题深浅不等,其出现时期应有先后,“西洋文化”为代表的人类第一期文化尚未完成,而中国人不待走完第一期就直接进入了第二期。
《中国文化的展望》读后感《中国文化的展望》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历史和未来的著作,作者殷海光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分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同时也探讨了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首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之一,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书中,殷先生详细分析了中国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精髓,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和发展。
这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也更加明白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文化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拥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书中,殷先生深入分析了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考。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在未来发展中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和提升,同时也要积极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潮中,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对于中国文化中的许多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例如,在书中,殷先生提到了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原则。
通过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我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特点,还更加明白了在跨文化交流中应该如何保持自我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的展望》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还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我在中国文化领域的探索和研究。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努力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殷海光思想的思考——读《混沌中的探索》龙涌霖政治学与行政学10366003近读黎汉基老师之作《混沌中的探索》,对殷海光的思想方法颇感兴趣,现略陈拙见。
殷海光作为“五四之子”,在台湾不断被人们捧上神坛,奉为台湾反专制的自由斗士。
《混沌中的探索》一书以殷海光的“善变”为突破口,介绍了殷海光思想从对传统文化的中立到极力反对,从法西斯主义、三民主义到自由主义的转变。
他的思想里最推崇的就是逻辑和所谓的“科学方法”。
黎老师指出,殷海光思想中往往有一种“形式主义的谬误”(fallacy of formalism),他为了打倒传统文化,往往径自从主观印象出发,来为中国文化的若干负面作出总体的评价,结果见林不见木,大而化之。
而这种fallacy of formalism,第一来自他对西方逻辑学的崇拜,二来自他“方法论万能”的心态。
殷海光乃后科举时代的知识分子,与胡适、鲁迅、陈独秀等这一拨人不同,没有接受《四书》《五经》的背诵训练,没有古典文化的熏陶,而且又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所以更容易接受西方逻辑学的思想。
他自高中时代接触逻辑,达到崇拜,以致产生认为可以用逻辑来端正政治立场的想法。
殷海光崇拜科学,尤其是科学的方法,他在方法论的研究上花了很大的功夫,然而,他却走向了一个极端:过度重视方法通则,而轻视材料。
这导致他所谓“后设历史学”的胎死腹中和《中国文化的观望》一书的失败。
其实,重视科学的方法没有什么坏处,反而意义重大。
欧洲启蒙时代,笛卡尔依据“普遍数学”建立唯理论体系,斯宾诺莎依据几何学方法建立实为形而上学体系,休谟效仿牛顿物理学创立了“人性科学”。
这些大哲学家都异常重视方法论的利用。
然而,方法论并不等于一切知识,它只是开端。
林毓生尖锐地批评他,不断研究方法论,容易使人永远在准备学习中,而忽略了增进思想内容的努力,思想就不难肤浅了。
我觉得这本书对我最大的益处是其对我读书治学的方法和心态的启发。
殷海光虽是一位思想犀利的批评家,一位反专制的自由斗士,是台湾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
科目:中国政治思想史(书评)对殷海光的解读---读《混沌中的探索—殷海光的思想困境》有感历时两月终于读完这本书了,其间多是断断续续的读,因为深感部分内容有些深奥,如殷海光的本家逻辑学知识的问题,如徐复观、牟宗三等人思想。
一是由于以前从未涉猎此领域,对于作者所提的内容,没有什么认识;另外很长的时间内,殷海光在大陆鲜为人知,或许是出于对其自由思想的忌惮,并未能在内地传播开来。
幸而现在媒体舆论的相对开放,可以通过各种书刊和网络,对其有一点知晓。
殷海光,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由于多变的社会环境,一生经过相当复杂的变化:从法西斯主义到自由主义;文化上传统与西化两者的不可调和的纠葛。
生前为自己所追求的社会理想目标而积极奔走,尤其是后来信奉的自由主义,却郁郁不得志;死后却在台湾不断的被人们捧上神坛,奉为台湾反对专制的自由斗士,甚至影响扩大到大陆,以至于有人趣称:“殷海光的幽灵在台海两岸徘徊”。
纵观世人对其评价,文章、书籍等虽不可以说浩如烟海,但也不少,可是多趋同于一个声音“一个献身于知识、理性、道德和自由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评价的恰如其分还是捧得过高?本书作者——黎汉基先生,另辟蹊径,历经许久探索整理,将另一面真实的殷海光展示在世人眼前,希望能够唤起国人对殷海光的理性认识,“殷海光也是人而不是神”,“作为严肃的学术著作,研究者应该追求事实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不是服务某一特定的政治立场”。
诚然,殷海光的一生也有过许多成就,他宣扬的逻辑学和思想方法,他追求自由的精神和斗争都是一个知识分子留给世人的财富,但即使如此也不能过度吹捧。
自己不挺殷,亦不倒殷,只是读完书后想通过殷海光的思想转变、学人与自由斗士的角色定位及反传统与西化的趋势来解读这一个人,寻找混沌中的殷海光的身影,思考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处境。
一辙变的思想路径殷海光在二十世纪中叶短短的几十年内思想和信仰经过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也无怪乎有人称其为“善变的伪君子”。
殷海光政治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一)思想渊源1. 自由、民主思想的启蒙一个人思想的形成与他生活的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
殷海光最早受到自由主义的启蒙不得不提起他早年的求学经历,更不能不提到他的恩师,中国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
金岳霖(1895-1984)中国著名哲学家,早年曾在欧美学习、研究西方政治思想,不仅熟悉西方近代以来自由、民主的主流思潮,而且高度欣赏和认同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和社会价值观念,是中国早期比较典型的自由主义者。
他本人也曾表示自己“一直把个人主义视为天经地义的,视个人主义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主导思想;个人自由本身就是目的,不是达到别的目的的手段;由于民主的政治制度保护个人的自由,因此一直拥护民主制度。
”[5]殷海光从1937年开始一直跟随在金岳霖身边求学长达7年时间,是金岳霖最为亲近的学生之一,而金先生对殷海光的影响无疑也是相当大的,无论是在政治理想上,自由主义因素的承袭上,还是在独立进取风范的陶铸和理想道德人格的成就上,殷海光都明显受到了他老师的影响。
即使到了晚年,每当回忆在金岳霖身边求学的日子的时候,殷海光心中总有说不出的感念,尤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认为与金先生的接触,恰似“浓雾里看见了太阳”:“这对我一辈子在思想上的影响太具有决定作用了。
他不仅是一位逻辑和经验论的教授而已,并且是一个道德感极强的知识分子。
昆明七年的教诲,严峻的论断,以及道德意识的呼吸,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铸造了我的性格和思想生命。
” [6]但笔者认为,在此时,自由主义对于殷海光来说,仅是在老师身上看到了自由主义的亲和性,更多的原因是心理态度上的热爱自由,倾向于特立独行,尚不能算是思想建构上的自由主义。
殷海光早年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生涯,除了受到自己恩师的影响之外,五四运动的精神也传递到他的心灵当中。
西南联大以其“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持着“五四”的遗风,体现着“五四”时代知识分子为科学、自由、民主奋斗的理想。
殷海光先生及其《中国文化的展望》殷海光先生及其《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是殷海光先生生前最重要的一部学术著作。
此书出版后,他签名送给弟子陈平景一本。
但这次赠书,颇让人感到沉重。
那天,殷海光备好咖啡,在书房里等弟子陈平景来。
为什么一定要提到咖啡呢?因为在殷海光的生活里,不能没有咖啡,就像不能没有书和鲜花一样。
在殷海光的书屋里,常常是:一桌、一碟、六片英国饼干。
一杯香气四溢永不加糖的咖啡,外加一束鲜花。
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形容殷海光的喝咖啡是,“浅浅啜着”,而且,“他的咖啡必是Maxwell牌”的。
陈平景来了,他意外地发现,向来着衣随便的殷海光,却不知为什么,突然打上了领带,突然沉下脸,很严肃地说:“今天,我们上山喝咖啡去!”山,其实就是那座直径约十五公尺、高度约四公尺、段海光自己造的假山。
在聂华苓的《殷海光一些旧事》一文中略有记载。
1956年的一天,聂华苓一家去看殷海光时,发现他正在自己的园子里挖池子,造假山,他是要把一个荒芜的园子造成假想的大庄园呢。
你千万不要理解为刚结了婚的殷海光是一时高兴,实在是这个哲学家的一贯理想。
他常常幻想,发了大财上山喝咖啡的时候,要建世界上最特殊的村子,“那儿住的人全是文学家。
艺术家、哲学家……我当然是哲学家罗!”具有诗人浪漫因素的殷海光,常常在人际交往中,把他的理想个性化。
如他请人到他的书屋里去喝咖啡,就一定说明,他觉得那一刻(也只是一刻)的氛围是天时地利人和了。
坐在殷海光简陋的书屋里,喝着Maxwell牌咖啡,吃着沙利文小点心,听他谈他所喜欢的学术门类和永远的罗素。
但更多的时候,他又是担人千里之外的,有的朋友,他连大门也不让人家进,只是靠着野草蔓生的木门,三言两语,一阵哈哈,拂袖而去。
好些的,干脆就站在园子里,看他将平日存下来的臭罐头、酸牛奶、烂水果皮……埋在花下,一面和他谈话。
再好些的,他还会请人(大多是他的学生)坐在枯草盈阶的石板上,一人捧一个烤红薯,谈罗素,谈数学,更谈从他景仰的老师金岳霖那里继承来的逻辑。
理性与价值--试论殷海光精神世界中的矛盾、冲突与融合林俐【期刊名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1【摘要】自视为“五四后期人物”的思想家殷海光是20世纪后期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青年学子的精神导师。
他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和冲突,最后又从冲突走向融合。
此一过程尤其反映在理性与价值这两个维度上。
首先,殷海光的主要研究旨趣不在自己的专业逻辑与分析哲学上,他的思考重心是人类文化普遍性在中国文化中如何实现,但其全部运思进路却又是从逻辑与分析哲学出发的。
其次,殷海光的自由主义带有浓厚的道德意识,他认为自由民主观念有特定的道德内涵,包含有普遍性的道德价值,如个人尊严、个人人格的完美发展、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等。
在这方面与英美传统的立场不同,保持了五四传统的特色。
第三,殷海光生命前期的治学方法严守着逻辑实证论,在晚年时走出了逻辑经验论的限制,开始讨论属于心灵层面的价值、信仰、道德理想等问题。
第四,殷海光早年坚持自五四以来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西化派激烈反传统的立场,到了晚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重大改变,这与他的视野主要转向了人的心灵问题及价值问题有关。
殷海光内心蕴藏着强烈的价值意识,却以理性的追求为企向,在他的晚年这两个维度走向了融合。
【总页数】7页(P107-113)【作者】林俐【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上海 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6【相关文献】1.师生网络价值的矛盾冲突与融合 [J], 阮碧辉2.一个“五四后期人物”对传统价值的认同——试论殷海光对中国文化观的转变[J], 姚才刚3.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与融合\r——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去行政化 [J], 周朕可;欧巧云4.试论体育竞技领域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与融合 [J], 刘兰涛;林劲杨;胡剑宏5.高校文化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与融合 [J], 毛华兵;夏卓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殷海光的科学观研究综述发布时间:2022-09-13T06:38:26.13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9期30卷作者:邓名志[导读] 20世纪上半期,民主与科学两大思潮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邓名志北京联合大学中国史研究生摘要:20世纪上半期,民主与科学两大思潮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殷海光作为深受五四运动的后自由主义思想的领袖之一,他在大陆和台湾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反抗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中,逐渐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形成了特有的科学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对于科学的基本认知。
因此,对殷海光科学观作进一步研究,对当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殷海光、科学观、研究现状从历史的进程来看,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科学已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
然而,对科学价值的认识却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以至于对科学的发展和利用也就产生种种争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越来越明显,科学价值观的研究日益重要和紧迫。
殷海光是“五四”后期在中国大力宣扬“科学”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终生秉持科学理性的态度,以审视的目光重新打量传统思想、文化、制度、风俗、人物,而不是盲从和迷信,并身体力行致力于科学的推广,在践行科学中形成了自有的一套“科学观”。
殷海光的研究概述从时间维度来看,殷海光在世时曾与众多学者有过交流与讨论。
例如,林毓生通过书信的方式与殷海光展开思想交流;许悼云、金耀基曾撰文对殷海光的相关著作展开评述。
新儒家学者徐复观则与殷海光在1954年、1957年、1962年有过三次论战。
总体来说,此时対殷海光思想的讨论多是不成体系的,形式上则以交流和论战形式出现,算不上正式的学术研究。
殷海光去世后,基于对其怀念之情,一部分亲朋故旧举办相关的悼念活动。
不久,対殷海光的思想体系的思考与讨论也随之展开,代表著作有林毓生的《殷海光先生奋斗的永恒意义》、张灏的《一条没有走完的路》、陈鼓应的《殷海光先生所留下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