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大)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大)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大)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大)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淮南子》:总结性的理论巨著,它标志着黄老道家思想发展到了高峰。本名《鸿烈》,共二十一篇。他是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数千人集体写作的一部书。以老、庄哲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思想。以老子的自然观念为基础,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架构,重点论述了作为本原性的“道”与万物现实存在的“道”的统一问题。认为万事万物各有各的存在方式,主张用多样性统一的眼光来对待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的事物。坚持人必须以道为依归的思路。它总结了历史上的兴亡、成败、祸福的经验,认为君主治国的根本打法就是无为。

石渠阁会议: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召开的讨论五经异同的会议。有22名学者参加,由萧望之记录各种分歧的论点,然后又宣帝亲自裁决。会议结果设立了梁丘《易》学,大、小夏侯《尚书》学、《穀梁春秋》博士,又分立大戴小戴两家《礼》博士。至此,经学十四博士基本建立。

白虎观会议:东汉建出四年,章帝接受杨终建议,按照石渠阁会议的精神对经学进行重新审定,在白虎观召开的会议。参加会议的学者有李育、班固、贾逵等。会议的结果,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与石渠阁会议相比,白虎观会议统一经说分歧的意图更加明显。《白虎通德论》把汉代今文家记忆一部分古文家的经说,分门别类地作了一番全面的整理。虽然各家各拍的手法任然存在,但有了这样一部由诸儒共同商订之书,对制约经书诠释的离异现象无疑有很大帮助。

《五经正义》:孔颖达在贞观年间,奉召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撰写“五经”义训共一百八十余篇,取名《五经义赞》,太宗下诏改为《五经正义》。编纂是从贞观年间到永徽年间,历时二十余年,由于它属于集体编撰,因而水平难免参差不齐,内容尚有前后冲突,体验也非整齐划一。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经书字句的整理和考订,而缺乏思想上的发展和创新。它的政治性大于学术性,作用主要是给当时的学术界提供一个统一而且规范的官方经典文献。它对于入学的官学化和标准化,具有明显的作用但对儒学义理的深化和辨析,则依然存在不足。

《复性书》:作者李翱,对韩愈的性三品说加以调整,修补其中的理论漏洞。认为,韩愈把人性分成三个等级,是人性的先天差别过于绝对化,不利于儒学的发展。在《复性书》中,他模仿孟子问题,自设问答对人性加以论证。认为凡人之性于圣人之性是一样的,桀纣之性等同于尧舜之性。之所以体现不出真正的人性,是由于其情欲掩盖了真实的人性。为了使人人都能恢复本性,就必须限制生活中的情欲,主张“灭情复性”。

《坛经》:慧能记载,禅宗的代表性著作,。所谓“坛”,是佛教道场的主要部分,指专门用来陈设佛像、经书。庄严供养的地方。“经”一般是释迦牟尼本人的传教记录才能叫“经”。《坛经》以慧能的言论称经,表明慧能及其思想在中国佛教中享有的特殊地位。

《明夷待访录》:作者黄宗羲,他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罪恶,指出帝王是唯一的害民之贼。有人称赞《明夷待访录》是"人权宣言"。他对封建专制进行猛烈的批评,说它是公私不分,权利义务不平,没有公法可言。因此他反对"一家之法",主张"天下之法","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他为了求得人权平等,主张非废除秦汉以来的"非法之法"不可;要求得天下太平,非废除专制的君本制度,而改为民本制度不可。《明夷待访录》文字的特点是,他对于封建的现状,批判很尖锐,而且是披着夏、商、周三代外衣的理想,托古改制。

《日知录》:作者顾炎武,《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其内容

可分为三部分,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文。他批评了买旧重铸的方法,而赞同采铜于山,即掌握第一手材料,以得出新的结论。尽管采用了札记的形式,确实一本结构严谨、有着鲜明学术主旨的巨著。

《永乐大典》:是明清第一部巨型类书,他的编纂揭开了这两个朝代汇集群籍的浩大工程的序幕。全书22937卷,所辑入的内容包括民初以前的图书七八千种,涉及经、史、子、集诸方面,是我国最大一部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康熙、雍正时清政府组织人力编成,约1万卷,内容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编;编下设典,典下又分若干门类,1.6亿多字,条理清楚,收集宏富,是继《永乐大典》之后又一部大型类书。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新学伪经考》:《新学伪经考》为康有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资源,他认为古文经是西汉刘歆为王莽篡汉编造了新朝之学,即新学,今文经学才是儒学的正宗经典。《新学伪经考》对经学的考据是经不起严格的学术推敲的,但是,康有为借此推翻历史偶像,为变法扫清道路,推动学界对传统信仰进行重新评价。同时,又以公羊三世说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维护今文经学的正统地位,,为自己的思想取得权威解释和合法身份,进而使自己以传统维护者的形象出现,寻求变法空间。

《孔子改制考》:康有为运用公羊学的比附延伸手段,改变了以往对孔子的传统看法。他提出,孔子并不是“述而不作”的先师,而是“托古改制”的素王,时时都在维新。孔子托古改制的微言大义是三世说。康有为这些说法,其核心是为变革开道,政治意义大于学术意义,带有中体西用的痕迹。

《大同书》:康有为的社会理想,反映在他经过长期思考撰著的《大同书》中。他认为,大同之制是“人类公理”,实现大同的途径是“去九界”,而破除九界就要废君权、兴民权、行立宪。大同社会是至平、至公、至仁、至治的极乐世界,没有国界,没有私产,共同劳动,共享财富,没有军队,没有政府,议民选举,事务众决,男女平等,人人独立。这种对大同世界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天演论》:《天演论》是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严复在翻译时,有自己的取舍和发挥。他用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循环论,自此,中国人普遍接受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公理”,开始用学习用科学化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问题。

《仁学》:《仁学》书名,谭嗣同著。撰写于1896年至1897年之间。《仁学》以“冲决落网”的姿态表达了自己对变法救亡的信心和决心,但是具体到如何变法,冲决落网的具体方案是什么,《仁学》并没有解决。最后《仁学》对“仁”进行了新的解释,他以“通”释“仁”,“仁以”通”为第一,仁的哲学就是通的哲学。这种传统概念和和新型解释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他试图弥合思想文化方面的古今冲突的努力。《仁学》是近代中国转型的一面镜子。

《奏定学堂章程》:清朝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系统的文件。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奏拟。这年为癸卯年,所以又称《癸卯学制》。除规定学制系统外,还订立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及学校设置办法等,施行至辛亥革命为止。它包括《学务纲要》《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实业教育讲习所章程》,以及《各学堂管理通则》《任用教员章程》《各学堂奖励章程》等。《癸卯学制》规定教育年限:小学为九年,中学五年,高等学堂及大学堂六至七年,入学年龄为六岁。

《新青年》:《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

倡导科学和新文学。其主旨是开展启蒙、改造国民性。主张白话文,抨击孔子思想,反对传统道德,以道德革命和文学革命标榜。

【简答题】

第四章

1、简述西汉经学十四博士的具体所指以及该时期经学研究的特点P195

答:十四博士:《尚书》:欧阳氏、大、小夏侯三家

《诗》:齐、鲁、韩三家

《礼》:大戴、小戴两家

《易》:施、孟、喜、梁丘、京房四家

《春秋》:公羊、谷梁二家

特点:①它认为五经是王道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他们是汉代政治原则的主要依据;

②它认为王道政治理想最重要的特点是大一统;

③它认为王道政治理想的主要内涵是仁义教化;

④天人感应是名教礼法思想的前提和基础;

⑤在学术传承上重师法。

2、简述汉代以经治国政治局面的形成及其政治实践P213

答:从汉武帝到昭、宜时期还只是儒法杂用。自元帝即位后,经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在此期间,由于统治者对经学之士的多方选用,许多经学之士相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把经学运用于具体施政之中,出现了以经治国的政治局面。经学思想在汉代的政治实践首先表现为儒家经典的神圣化,其次是儒学教育的普及化、政治意识形态儒学化、政治法律制度儒家化、经济政策经学化,最后是政治行为阴阳灾异化。第六章

1、简述韩愈道统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P284

答:主要内容:①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有一个具体的传授体系;

②韩愈道统说的内涵,是指儒学有一个始终一贯且有异于佛老的“道”。他

所说的儒者之道,包含了儒家强调的仁义道德各项内容。

③为了论证“道”的仁义含义,韩愈提出“性三品”与“情三品”说

影响:①韩愈首次把君主与孔孟在学术传承上衔接起来,完成了政治家与思想家的合一,由此,儒家起源在时间上早于佛老,有利于确立儒学的华夏正统地位;

②韩愈的“道”是哲学与伦理的结合,“统”是政治和学术的结合。“道统”即

开启了后来宋儒讲心性天理的先声,又发扬了先儒经世致用的传统;

2、简述禅宗的主要思想。P311

答:禅宗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即心即佛”说和“顿悟”说。“即心即佛”说,就是认为人的本心就是本性,而本性就是佛性、真如,本心流露,无不解脱,这就为众生通过心性修养而成佛提供了可能性。禅宗认为,人心本性清净,原本具备菩提、般若之知,只是因为没有自我觉悟,于是迷妄颠倒。如果能够得到善知识启发,一旦妄念俱灭,认识自己的本心,这就是“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顿悟。

第七章

1、简述二程的理学思想。P385

答:(1)“理本论”:①“理”为宇宙万物的终极本源,“理者,实也、本也”,“有理而

后有象”;

②“天理”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与伦理道德的总称,“上下之分、

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理之本也”,“人伦者、天理也”,“饿死

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③“天理”是事物的自然属性及发展变化规律.

(2)人性论:①“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说

②“性既是理”

③气禀说,清即贤,浊即愚

④“去人欲、存天理”

(3)“格物致知论”读书—穷理—求于至善

(4)修养论:①持敬;②克己复礼。

2、朱熹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具有怎样的历史影响?P405

答:主要内容:

(1)天理论(本体论):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根本“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未有天地

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a“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

b“理”先“气”后,“理”生“气”,“气”生万物

c“理—分殊”

②“理”是针对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源泉,“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

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是

天理的件数”。

(2)心性论:

①“心”的主宰作用:蕴涵“天理”,“穷理”即“穷”心中之“理”

②“性及天理”

③“天地之性”(完美无缺)与“气质之性”(有善有恶)

④“气禀之说”清即圣贤,浊即愚

(3)格物致知(认识论):格犹穷也,物即天理、圣言、人伦、世故

步骤:既物—穷理—豁然贯通

(4)修养论:①存天理、灭人欲;②持敬。

影响:①丰富、深化、完善了理学思想体系;

②是理学成熟与典型形态;

③《四书章句集注》及朱子的经注成为科学的依靠;

④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传统思想与官方正统意识形态。

3、简述陆九渊心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点。P416

答:主要内容:(1)“心即理”(本体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发明本心”学会做人(人性论),人心常为弊见、私欲所蒙蔽

(3)“简易功夫”(修养论),剥落“心”的弊端,明理、立心、做人特点:(1)“心”是本源性的实体

(2)吸收了佛教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说

(3)陆九渊认为“心既是理”,“尊德性”而“明心”

第九章

1、简述梁启超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在学术上的贡献。P528

答:思想主张:①仿效日本变法

②倡导兴民权、开民智

③重释供养三世说

④主张宪政,倡导改良

⑤中西文化观,提倡中西合璧,西方的知识,东方的精神

学术上的贡献:第一,早年参与文学改良活动,后来又以“新史学”发动史学革命,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奠基人。

第二,他的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如《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

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著述,至今仍不

失其价值。

2、简述严复在传播西学中的主要成就.P533

答:①译作《天演论》:对维新变法影响最大,译文与时局紧密联系,用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循环论,适应人们急需寻找的救国图强理论心理,受到狂热欢迎;

②严复翻译名著八种,囊括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对西学的看法,

在西学东传和本土进化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③中西文化观:指出中西文化差异由探讨文人所忽视的文化相通。

3、为什么会发生玄学之争?其争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P563 答:(1)原因:知识界追求科学主义,但部分人反对科学万能;

(2)内容:①1923年2月14,北大教授张君励发表了题为《人生观》的演讲,强调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拉开了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序幕;

②北大地质学家丁文江发表了《玄学与科学》一文称张君励为玄学鬼,认

为科学能解决人生观问题;

③折中派梁启超认为科学能解决人生观问题,但不能全部解决问题,如人

的情感;

(3)影响:这次论战在思想史上并未超出当时已有的理论成果。玄学派的理论基础为自由意志论和心物二元论,实际上先验主义哲学早已提出的观点,科学派

的理论基础,为决定论和还元论,实际上是经验主义的实证主义哲学早已

提出的观点。

4、简述学衡派思想文化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价值.P568

答:主要内容:①推崇传统文化渐进式改良,不主张革命

②反对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

③主张中西文化融汇。中国的孔子和犹太教的耶稣主智,希腊的苏格拉底和

印度的释迦牟尼主仁

④尊崇原始儒学推倒程朱理学与汉儒的三纲五常邪说,恢复儒学本来的面目

历史价值:学衡派的思想核心是弘扬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并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实现传统的现代化,他们强调人类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精神价值,怀有追求至善境界,建设精神家园,彰显终极关怀的美好追求,至今仍不失其光辉。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 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伦理道德 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契:商人的祖先 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 6.鲁国大夫公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 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或德目有两种: 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 8.尚书皋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 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爱孝悌 13.礼之运作,包含有之德 谦和 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15.在中国社会中,是直接贯通的 家,家乡,国家 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 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合乎道德 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 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 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 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 自觉性与主动性 21.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容和合理核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 22.孔子强调,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 见利思义 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等同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458]《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0458]《中国文化史》 2.试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20分) 答: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有以下几个的原因: (1)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2)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3)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4)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5)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3.简述汉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20分) 答:中国文化史上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个学派针对经学正统问题和如何统一经学思想等问题的争论。始于西汉末年,斗争高峰在东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不仅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试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若干特点及其世界意义。(30分) 答:特点: (1)人文传统: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破受尊崇,所 谓人“与天地参”,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中国的人文传统精神,要义在于将个体融进类群,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教集体主义的人学,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勃兴的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人文主义,分属不同范畴。 (2)伦理中心: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又在文明时代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使中国一向高度重视伦常范和道德教化,从而形成以“求善重德”为旨趣的“伦理性文化”,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伦理成为出发点和归结点。 (3)尊君重民:“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农业宗法社会的正 常运转,又要依赖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的安居乐业。“尊君”与“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组成中国传 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4)中庸协和:尚调和、主平衡的中庸之道是一种顺从自然节律的精神,它肯定变易,又认同“圜道”,这显然是农耕民族从农业生产由播种、生长到收获,这一周而复始现象中得到的启示。 (5)延绵坚韧:“认同”使中国文化具有内聚力,保持自身传统;“适应”使中国文化顺应时势变迁,不断调节发展轨迹,并汲纳异域英华,如此,中国文化方具备无与伦比的延续性。

中国文化史考题

【中国文化史】 一、选择题(15×1')(出自PPT) 二、名词解释 ①三武一宗 分别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皇帝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武”字,加上后周世宗时的限佛运动,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这四位皇帝先后掀起大规模的排斥打击佛教的运动,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 ②经和经学 在春秋战国时期,经指的是官府重要典籍和各学派的重要著述的称谓。到汉武帝时设立五经博士,经变成了儒家学派尊崇的所谓孔子亲授的五类或六类著述的专称。经学原泛指注解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后特指训解、阐述“法定”的十三部儒家经典的学问。 ③宗法 宗法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家族内区分尊卑长幼、规定成员权利与义务、调整内部关系的法则。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前者支配后者、后者服从前者。中国君主制国家产生之后,宗法制与君主制、官僚制相结合,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体制和法律维护的主体。宗法制在西周时候是重要政治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④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打上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和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⑤古文经学 是指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兴起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与“今文经学”相对。古文经,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今文经学为朝廷所承认,处于正统的官学地位;古文经学则未设立学官,处于非正统的私学地位。 (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被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这就是古文经的来历。今文经,指汉初由老儒背诵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 三、简答题(3×10') ①法律伦理化的过程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经历了德治、礼治、法治三个阶段。 中国法律伦理化的萌芽时期是原始公社时期,人们依照效法天地的自然法而活动,形成了自节自律的伦理精神。这一时期孕育了中国伦理法律的核心“礼”和思想渊源。 中国法律伦理化的第一次飞跃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吸收夏商两朝的教训,将“礼”重新纳入法律体系当中,发掘出伦理精神,形成了刑礼并举的治世之道。 封建社会是法律伦理化的第二次飞跃时期,以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开启为起点,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的发展为继续,以隋唐伦理法律的完善为标志。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要(1)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简述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为标志,是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而政治领域内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县制和各级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纸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左传》、、《史记》、等为代表的史学著作相继出现,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民族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摄,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同时,玄学从儒、释、道争论中诞生,各民族文化风习也在战乱中薪火相传,可谓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唐诗、建筑、佛教造像、纺织、科技等标志性成果接踵而出;辽阔疆域内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为特征诸族荟萃的社会风俗习惯,都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新派别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中形成;宋词、元曲等文艺形式适应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层出不穷;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一时期占其三。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冲开封建统治者的重重束缚和限制,通向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不断扩大;近代启蒙思想、考据学从封建极权政治下产生出来,并在反封建宣传,历史文化整理、总结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显著,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为代表的章回小说,数以千计的地方史志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特大型典籍的编写,都是文化领域的辉煌成果和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标志。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涌入,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面临比较劣势,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8.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民族、国家危机的同时,中国文化也第一次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危机。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视现实,主动向西方国家学习工艺、制度和观念文化,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反映西方文化面貌的机器制造技术,民主共和制度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

中国文化知识点.

1、中国的“中”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像什么 ? 有旒之旆,即有飘饰的旗帜 2. 关于“中国”一词的本义 中央之城 3.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一著名口号,最早出自哪里 ? 朱元璋讨元檄文 4. “民族”一词中的“族”字,原义为 ? 原意为矢锋引申为众 5. 关于“文化”的表述和理解 文化是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总称6. 中国文化的特质 人文传统伦理中心尊君重民中庸协和延绵坚韧 7. 新石器时代的特点 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陶器制作 8. 哪一文化遗址又被称为“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 9. 在人类文化史上,被西方学者称为“第一次浪潮”的是什么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

10.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这段话反映了原始宗教中的什么现象 ? 图腾崇拜 11. 神话中反映我国医药学起源的故事跟传说中上古哪个帝王有关? 神农氏 12. 我国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是指哪个时代 ? 三大集团时期华夏东夷苗蛮 13. 有“人文初祖”美誉的是谁 ? 黄帝 14. 中国文化史上的“青铜时代”是指什么时期 ? 夏代到春秋战国之交 16.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代表的是什么时期的文化 ? 商朝时期 18. “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是哪一时期人的天命观 ? 第 1 页共 23 页 夏商周 19. “宗法制”定型于什么时期 ? 西周时期

20. “尊礼文化”是对哪一朝文化的概括 ? 周代是对礼乐刑政目标和一的尊礼文化 21. 周礼包括吉、凶、军、宾、嘉五礼,其中“宾礼”是指什么 ? 迎宾亲附诸侯之礼 22. 有关西周礼乐制度的表述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其目的都在于整民 23. 儒家所谓的“大同”转向“小康”的关键时期是哪一时期 ? 大禹时期 24.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哪些 ? 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 25. 儒家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特征。 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原始共产社会 26. 制定礼的规范、政的划一、刑的强制,配之以乐的感染,以使统一民心, 成就王道,这种在周代开始建立的文化制度,被称为什么 ? 礼乐制度 27. 在世界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出现一大批圣贤和文化巨著,影响本民族后世的文化走向,通常被称为元典时代。中国的“元典时代”大约相当于哪一时期 ? 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 28.春秋末期,什么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 ?

2018超星尔雅文明史答案(含所有练习题)演示教学

2018超星尔雅文明史答案(含所有练习题)

课程简介 1 《国史大纲》的作者是(C)。 A、姚中秋 B、陈寅恪 C、钱穆 D、王国维 2 学习中国文明历史的主要目的是(D)。 A、发思古之幽情 B、熟悉历史 C、了解历史上重要的转折时代 D、认识自我 3 要想深入了解中国文明,必须对中国文明怀有温情与敬意。(√) 中国的位置 1 中国最重要的位置标志是(B)。 A、太平洋以西 B、欧亚大陆东端 C、热带丛林地带以北 D、寒地草原以南 2 下列关于中国文明特质的描述,正确的是(ABCD)。 A、地理空间自成体系 B、文明发展相对独立 C、久远而连续 D、具有文化多样性 3 地理环境的恶劣性决定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气质。(√) 前中国的满天星斗 1 延续至今的中国文明的起点是(C)。 A、100万年以前 B、1万年以前 C、尧舜 D、周朝 2 苏秉琦先生从考古学上把早期中国文化划分为六个区域,其中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玉龙雕塑属于(D)。 A、黄河中游文化区域 B、西南文化区域 C、长江中下游文化区域 D、北方文化区域

3 中国文明早期分布的格局称得上是满天星斗。√ 4 良渚文化在4200年前达到了最发达的程度,最引人注目的是玉器。(×) 大洪水 1 满天星斗的中国文明由于(C)结束了。 A、人口迁移 B、上帝的惩罚 C、自然灾害 D、战争侵略 2 (D)最早记载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A、《周易》 B、《诗经》 C、《春秋》 D、《尚书》 3 中国文明在产生之初就与基督教有显著不同,依靠自己战胜自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 4 人类文明在早期会有不同程度的倒退,但今后的文明只会越来越发达。(×)聚合 1 洪水之后,中国文明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中原地区的原因不包括(B)。 A、高原地貌有利于避水 B、中原地区文明比其它地区发达 C、土质疏松适合耕作 D、地面广阔 2 下面不属于中原地区范围的是(D)。 A、山西南部 B、河南西部 C、黄河南北岸 D、山东 3 舜、禹、汤都是从东边到中原来,说明他们所处的时代中国文明在经历从分散到聚合。(√) 陶寺遗址 1 尧舜时代确定的中国人最重要的信仰是(C)。 A、敬人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整理:程德年、杨杨、陈曼、孙珍珍、朱晓笑、蔡东黎、黄丹、俞黄燕、校对:庞丽华、程德年 (^o^)期末复习资料终于整理完了!这里一定一定要感谢10旅管的学舍 和班委会O(∩_∩)O。祝愿每位同学都能考试顺利。 整理的知识主要针对选择题、填空和判断题,涉及了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 和论述题由同学们自己总结答案。有遗漏、错误的知识点请同学们自行补充修改。 一、名词解释 1、文化:现代所谓的文化因研究视角不同而众说纷纭,目前争议主要是对文化范围的认定。 但在一定意义上,则可归纳为两种观点: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所有成就的总和;狭义文化之意识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你的补充: 2、传统文化:只能够反映一个民族最为本质和最具特色的内涵,由此最能体现该民族基本 精神的今本载体。 你的补充: 3、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全部实力,是有许多物质和精神因素作 用的综合体。 你的补充: 二、简答题 1、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成因 (1)自然环境:古代文化最容易成长在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力资源丰富、有天然屏障保卫的自然环境中。 ①适宜的温带气候 ②波澜壮阔的大河——黄河是中国文化最早的发祥地 ③封闭式大陆——万里长城、故宫、四合院是这一特征的形象注释 你的补充: (2)社会环境 ①农业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是农业经济 ②家族宗法制度 ③政治大一统 你的补充: (3)外来文化 ①第一次是西域文化的输入——波斯葡萄、大宛石榴、大约是毛织品、伊斯兰教 ②第二次是南亚次大陆文化的输入——印度佛教文化 ③第三次西洋文化的输入 三次外来文化输入形成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能吸收外来文化来扩大本土文化内涵 你的补充:

中国文学史 古代文学(唐宋)期末复习知识点

1.唐代诗歌的发展情况 初唐:宫廷台阁--关山沙漠 台阁重臣--普通士人 妩媚、刚健--有风骨又明丽 诗歌形式上逐步走向成熟 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 盛唐:骨气端翔,兴象玲珑。 山水田园--王、孟、储 边塞诗派--高、岑、王、李 浪漫诗人--李白 中唐:杜甫--深沉强烈 大历诗人--寂寞情思。 韩孟--奇崛、险怪 元白--关注现实,通俗晓畅 晚唐:内敛、细腻 李商隐--深情绵邈,朦胧华美 杜牧--情思俊爽,辞采清丽 初唐四杰:是指共同活跃于初唐文坛上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致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四杰中以王、骆成就最高。他们诗歌创作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作不平之鸣,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具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为初唐的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的空气。 2.边塞诗的特点和主要成就: A、从内容上看,多写边塞奇异风光和战争生活以及征人、思妇的相思之情; B、从作者人生观看,一般都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C、从风格上说,总的倾向是雄奇激越,但个人的风格又不相同; D、从体裁形式看,最喜欢用七言歌行。扩大了诗歌题材,展现了祖国西北大自然的整幅画卷,音节铿锵,决无陈词滥调。

王孟诗派:又称山水田园诗派,指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人,以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反映田园生活为作品主要内容,表现闲适隐逸之情为主题,形式上以五言律诗为主,诗风恬静淡雅,清新优美,语言清丽洗炼的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边塞诗派;沈宋;李杜; 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及其所代表的诗歌流派,这一说法最初见于姚合《极玄集》。大历十才子包括钱起、卢纶、吉中孚、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其中以钱起、卢纶、戴叔伦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韩孟诗派:是唐代贞元、元和时期出现在诗坛上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韩愈、李贺等诗人为代表,提倡诗歌的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特别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崇尚雄奇怪异之美,主张用夸张的语言,险怪的词语造就奇特的意境。其以丑为美、雄奇怪异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巨大。 新乐府运动: 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一批诗人,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重通俗,尚写实”,本着“文章合为文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敢于面对生活,自觉地把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这就是新乐府运动。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國文化史期末考試題 班級座號姓名: 範圍:中國文化史全冊 一?單一選擇題:(40題,每題1分) 1.自印刷術發明以後,雕版刻印經典皆採用印刷用標準字體,使用達千餘年至今不變,請問這種漢字的書 體是(A)小篆(B)隸書(C)楷書(D)草書。 2.十九世紀末,田賦在清政府財政收入中比例大為下降,而關稅,釐金,鹽稅三項收入大增,佔財政收入 百分之六十。請問關稅大增應始自於何時?(A)康熙年間(B)雍正年間(C)乾隆年間(D)光緒年間。 3.西晉的「世兵制」為了確保兵源,士兵及其眷屬均納入軍戶中,與民戶分離,並且世代為兵。請問歷代 兵制中與「世兵制」規定最吻合的是:(A)唐朝府兵制(B)中唐募兵制(C)宋代禁兵(D)明代衛所制4.隋及唐初「山東」及「關隴」世族勢力仍強,哪一事件之後,世族衣冠蕩然無存,宗族力量大為萎縮? (A)武后刻意催折(B)科舉的盛行(C)安史之亂(D)黃巢之亂。 5.後漢書記載:「光武皇帝搵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 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這種「人治色彩」濃厚,又破壞體制的作為是始自何時?(A)漢高祖(B)呂后(C)漢武帝(D)王莽。 6.金屬貨幣出現後,銅錢長期以來皆為中國之主要貨幣,但何時卻因銅錢缺乏,而出現何種新品?(A)王 莽時,廢五銖錢(B)唐憲宗時的飛錢(C)宋代發行紙幣(D)明清時發行銀碇。 7.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的蠶繭,此蠶繭經研究乃經過人工切割。其意義為何? (A)證明當時蠶已由人類養殖,並有相當數量(B)表示當時的鐵器文明相當發達(C)證明當時先民普遍穿著絲衣(D)證明西陰村為夏代文化遺址。 8.小說中「李四平時是篤實敬業的農民,日子倒也過的其樂融融。這日女兒巧嬌將遠嫁百里外的陳家,卻 因為被巡檢司盤查到沒有路引而送官嚴辦,一場喜事也因此耽擱了,讓張三後悔不已。」請問哪一制度實施後,李四就不會有此困擾了?(A)租庸調法(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地。 9.在茶會上,一面討論茗品理論,一面以宜興紫砂茶壺品茗,小宗讚嘆道:『《茶經》問世以後,民間或官 方都很重視,歷代一再刊行,已有數種刻本。難怪名詩人梅堯臣會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請問小宗應是哪一朝代的人?(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10.飲食是傳統中國文化的內涵之一,除滿足口腹之慾外,下列哪一項食物展現中國文化出兼容並蓄的特質? (A)漢代以大豆製成豆腐(B)諸葛亮征南蠻時發明的饅頭(C)唐人發明的餛飩及餃子(D)漢代的燒餅及清代的薩其瑪。 11.明代中期以後,經濟發達的江南出現許多構築精巧的私家林園,奠下中國園林建築基礎的應是何時的中 國士人?又與何種學術思想有關?(A)兩漢時代,經學(B)魏晉南北朝,玄學(C)隋唐時代,佛學(D)宋元時代,理學。 12.漢族服飾由「上衣下裳」轉變為「上衣下褲」,男子從此在袍衫內多著褲,婦女除穿裙之外也喜歡穿褲, 這種風氣始自於何時?(A)漢代(B)魏晉南北朝(C)唐代(D)宋代。 13.小文想瞭解當代農業上精耕細作的理論與經驗,也想知道先秦雜家代表性著作,他應該閱讀哪一本著作? (A)呂氏春秋(B)管子(C)戰國策(D)漢書藝文志 14.古代中國以農立國,歷代農學著作甚豐,哪一本書中不但記載蕃薯、棉花等農作物的栽培方法,並收錄 如筒車、翻車農具資料,提出相關農政措施,是當代農政體系最完備的一本書?(A)賈思勰《齊民要術》(B)王禎《農書》(C)徐光啟《農政全書》(D)氾勝之《氾勝之書》。 15.中國傳統觀念中,人可以與天相感通,經由體驗而加以認識,即所謂「盡心知性以知天」顯現傳統中國 文化哪一特色?(A)強調人的尊嚴(B)重視家庭倫理(C)注重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D)注重內心修養。 16.近代中國在追求富強的過程中,「商務」、「商戰」、「招商」等重商思想流行,當代學者薛福成指出:「論 一國之貧富強弱,必以商務為衡。」學者王韜也強調:「今日中國欲至西人而自強,亦莫如由商務始;欲商務興旺,莫如設立商務局始。」請問這一思潮何時開始在社會上廣為流行?(A)鴉片戰爭(B)英法聯軍(C)甲午戰爭(D)八國聯軍 17.蘇轍上書言:「金飾之取人,送文書,習課程,未有不可為吏者。若求知不難,而得之甚樂,是以群起而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绪论 一、文化的概念、结构和传承 (一)文化和文明 1、文化的概念 中国:“文”本意指交错的纹理,引申为自然与社会纷繁复杂的事象; “化”本意为改易、生成与整理,含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西方: “文化”本意为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后引申为对人类精神的培养化育。 “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 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统计从1871——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现在有两百余种甚至上千种。 梁启超、梁漱溟、钱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几种文化界说: 广义文化说: 凡是把社会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作为文化涵盖对象的文化定义。 “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77年版《辞海》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82年《现代汉语词典》 把文化涵盖对象限定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方面的文化定义。 “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专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归结为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知识系统等等 文化多义兼容说 ”广义地说,指人类的活动方式几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中义而言,它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法律、道德、伦理、习俗风尚等观念性的东西。狭义指人类的一般知识及运用文字的能力、水平等。“ 2、文化与文明 文化、文明同义说 施宜圆《中国文化辞典》1987年;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1991 认为文明与文化没有多大差别 文明大于文化说 钱学森、罗大冈”文明包括文化,而文化不能替代文明” 最早见“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 指社会生活光彩绚烂,其义包括文化 文化大于文明说 汪澍白“濬哲文明”——孔颖达《尚书·舜典》疏解:“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赋予文明以观照和传播人类所创造的整个

《中国文化史》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也是含有主观的,潜移默化的演进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 2.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3.封邦建国: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封邦建国是一种社会制度 4.文字狱:中国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5.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一般表现为对某种动物的崇拜,其也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 6.今文经:以秦汉通行的隶书记载的经书 7.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8.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二、判断改错,指出错误并改正。 1、佛教在魏晋时传入中国,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正确) 2、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对太阳、大地等的崇拜形式属于图腾崇拜。(错误) 改正:因为图腾崇拜是对动物的,而太阳、大地不是动物。 3、杨师道、王勃、杨炯、骆宾王、七岁女等是唐朝文思敏捷的神通诗人.(错误)改正:神童诗人 4、公元前1世纪中叶到公元7世纪中叶的朝鲜三国时期,是指魏国、蜀国、吴国时期。(错误) 改正:朝鲜半岛三国时代是指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高句丽(前37年-668年)、百济(前18年-660年)、新罗(前57年-935年)。 5、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之民族,是指“南方的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错误) 改正: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之民族,是指“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 6、公元2012年为农历壬辰年,其中地支是“壬”,天干是“辰”。(错误)改正:地支是“辰”,天干是“壬” 十天干对应的顺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 十二地支对应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7、宋代毕昇在1041—1048年间发明了印刷术。(错误) 改正:宋代毕昇在1041—1048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8、中国戏曲之美首先表现在程式化,其角色分行大致为生、青、净、末、丑。(错误) 改正: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 9、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结为赋、雅、兴三类。(错误) 改正: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 10、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后人总结为“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设。(错误)

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试题和答案集锦2

汉魏六朝文学 试题部分: 一、填空 1.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____________》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2.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____________),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 3.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多出自(____________)之手,除《琅邪台》铭文外,都是三句一韵的特殊诗体,质实雄壮,对后世碑铭文有影响。 4.文坛在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沉寂之后,到西汉(____________)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人才辈出。 5.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____________)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 6.西汉时期,解读(《》)是一种专门学问,例如武帝时的朱买臣、淮南王刘安都擅长此学,宣帝亦修武帝故事,深推重之。 7.汉宣帝时,宫中曾经用诵读奇文及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的方法,这种精神疗法效果明显,不但太子得以康复,而且经他倡导在后宫形成了诵读()的风气。 8.诵读()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 9.因擅长文章辞赋而被录用的著名作家,武帝朝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宣帝朝有王褒,成帝朝有()等。 10.自武帝起,许多高官显宦都参与其间,成为西汉朝廷一大雅事的是创作辞赋,由此形成了向天子()的制度。 11.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 12.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其中()还有诗赋传世。 13.淮南王群臣不但著书立说,而且还是一个从事()创作的群体。 14.东汉后期,长期把持政权身居显位的(),大量招纳宾客,东汉许多著名作家都当过他们的幕僚。 15.“妄自菲薄”、“作奸犯科”出自(《》)。

中国文化史 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 一、名词解释(1) 1、文化的概念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2、汉语史的历史分期 上古期: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园3世纪,即商、周、秦、汉时期。其中商是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 中古期: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2世纪左右,即六朝、唐、宋时期; 近代期:从公元13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即元,明、清时期。元代是近代前期,明清是近代中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是近代后期; 现代期: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最后形成。 3、北方文化区特征: 这一地带是区系类型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重点试点。广义的北方三大块:西北、北方、东北。狭义的北方则东以辽河为界,辽东、辽西各成区系,内蒙古中南部的河套地区和河曲地区也各为区系,西部以陇山为界,陇西属北方区系,陇东属中原区系。又以辽西和内蒙古中南部为中心区系。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宜农宜牧地区,既是农牧分界区,又是农牧交错地带。这里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突出表现在:同一时代有不同文化群体在这里交错。如两种新石器文化(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两种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曾交错存在。这一地区是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的中间环节,在中国古文明缔造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连串问题,似乎最集中地反映在这里,不仅秦以前如此,就是以后,从五胡乱华到辽、金、元、明、清,许多重头戏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 4、“五礼”的所指及内容 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见《周礼大伯宗》章) 五礼分述如下: ①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选择题知识点汇总

1、“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2、“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3、“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4、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 5、较详细地记载后羿射日神话的古代文献是《子》 6、《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7、《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8、下列《诗经》作品中,不属于婚恋题材的有《桑柔》 9、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 10、“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11、《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12、《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13、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 14、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1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1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1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思想家是庄子 19、曾游学稷下的学者是荀子 20、晚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 21、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 22、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23、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24、“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25、“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 26、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27、下列艺术表现手法不属于汉大赋特征的是比喻象征 28、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29、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 30、扬雄指责汉武帝“游观侈糜,穷妙极丽”的作品是《羽猎赋》 31、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32、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33、下列抒情小赋的先驱是《归田赋》 34、与《服鸟赋》同属一个作者的作品是《治安策》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文化:现代所谓的文化因研究视角不同而众说纷纭,目前争议主要是对文化范围的认定。 但在一定意义上,则可归纳为两种观点: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所有成就的总和;狭义文化之意识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你的补充: 2、传统文化:只能够反映一个民族最为本质和最具特色的内涵,由此最能体现该民族基本 精神的今本载体。 你的补充: 3、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全部实力,是有许多物质和精神因素作 用的综合体。 你的补充: 二、简答题 1、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成因 (1)自然环境:古代文化最容易成长在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力资源丰富、有天然屏障保卫的自然环境中。 ①适宜的温带气候 ②波澜壮阔的大河——黄河是中国文化最早的发祥地 ③封闭式大陆——万里长城、故宫、四合院是这一特征的形象注释 你的补充: (2)社会环境 ①农业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是农业经济 ②家族宗法制度 ③政治大一统 你的补充: (3)外来文化 ①第一次是西域文化的输入——波斯葡萄、大宛石榴、大约是毛织品、伊斯兰教 ②第二次是南亚次大陆文化的输入——印度佛教文化 ③第三次西洋文化的输入 三次外来文化输入形成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能吸收外来文化来扩大本土文化内涵 你的补充: 2、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1)崇尚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2)重视政务的价值取向 (3)推崇入世的处世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 (5)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 3、学习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自己总结

中国文化史复习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 题型:名词3个,列举2个,(简答、问答、论述)各1~2个 第二讲忠君观念 一、忠君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1夏商西周时期: 以宗法制和天命论维护君主统治 2春秋战国时期: (1)忠,最初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忠诚。 (2)忠,开始有条件地指向君臣关系。(孔子: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孟子:对等的君臣关系,“仁义”为最高原则) (3)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忠君观念。(荀子:强调臣对君单方面的顺从。 韩非子:君主树立无上权威,臣子无条件忠君) 3汉代,忠君观念的确立 (1)董仲舒君权神授(君主是“天”在人间的最高代表、以阴阳学解释君臣之间统治与服从的关系) (2)《白虎通义》三纲学说 4宋以后的忠君观念 (1)突出了皇权的无上意义与臣属的绝对服从 (2)不忠于君不仅违反了最高道德标准、而且是最大的罪恶 (3)忠君的范围扩大到了生产经济方面 (4)君主专制符合“理” 二、孔孟与韩非子对于忠君观念的不同观点 孔孟1忠君是有条件的韩非子1君权至高无上2君臣对等、相互利用2君尊臣卑 3臣对君并非从一而终3臣对君无二心 三、谈谈你对历史上忠君人物的看法(开放性试题) 提纲:比如说关羽、杨家将、岳飞。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答 一方面忠君有部分爱国,忠义,另一方面死忠,愚昧,封建毒瘤 1忠君观念存在原因 (1)地主阶级需要权威来处理其内部矛盾和冲突、并代表其整体的、共同的、长远的利益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农民需要保护者和仲裁者(①寄希望于皇帝②寄希望于清官) (3)忠君包含一定的爱国内容 四、忠君观念的影响 1忠君观念中包含了一定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 2春秋战国时期,忠君观念的提出有助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3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桎梏,成为专制君主维护统治的杀手锏。 4现实影响(向往专权(帝、权、宫)、善于服从) 第三讲科举制度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D) A.《语丝》 B.《小说月报》 C.《创造》季刊 D.《新青年》 2.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C) A.南国社 B.春阳社 C.春柳社 D.民众戏剧社 3.左联成立后,文坛上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是一个(A) A.国民党的文学派别 B.民族主义者的文学派别 C.抗日救亡的文学派别 D.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学组织 4.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写于(D) A.“五四”时期 B.“五卅”时期 C.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 D.大革命失败后 5.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D) A.忠于历史事实的客观描绘 B.戏说历史的主观编造 C.赋予历史以象征色彩 D. 浪漫主义和诗情 6.“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C ) A.美国文学 B.中国古代文学 C.俄国文学 D.日本文学 7.郁达夫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C) A.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B.性苦闷的情绪 C.隐逸的思想 D.追求革命的思想 8.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A ) A.《踪迹》 B.《毁灭》 C.《火把》 D.《北游》 9.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B) A.小说集 B.散文集 C.童话集 D.诗集 10.老舍所属的民族是( D.满族 11.《爱情三部曲》指的是(C) A.《新生》、《萌芽》、《灭亡》 B.《雾》、《雷》、《电》 C.《雾》、《雨》、《电》 D.《雨》、《电》、《雷》 12.巴金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是(C) A.《灭亡》、《新生》 B.《激流三部曲》 C.《火》三部曲 D.《爱情三部曲》 15.下面属于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一组人物是(A ) A.翠翠船总傩送老船夫 B.夭夭傩送老船夫天保 C.翠翠王团总老船夫滕长顺 D.萧萧傩送船总老船夫 16.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B) A.对封建男权主义的批判 B.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 C.对都市文明的批判 D.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7.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C)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18.下面属于《雷雨》的一组人物是(B) A.周朴园侍萍愫方 B.周朴园鲁大海四风 C.陈白露蘩漪周朴园 D.周萍蘩漪方达生 19.曹禺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剧作是(B) A.《雷雨》 B.《日出》 C.《北京人》 D.《原野》 20.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作者是(A) A.胡也频 B.柔石 C.洪灵菲 D.茅盾 21.散文集《画廊集》的作者是(A) A.李广田 B.何其芳 C.陆蠡 D.丽尼

中国文学史 第一卷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远古歌谣的特点: (1)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蜡辞》云:“土反其宅,水…”是一首农事祭歌。《弹歌》“断竹,续竹…”则反映的是原始人制作弹弓和狩猎的过程。 (2)字句简短、语言质朴、节奏明快。如《弹歌》中的语言古朴,有韵律。 (3)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如《吕氏春秋·古乐》中有所反映。 2.神话: 神话是上古人类在幻想中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战胜自然、战胜危害生命的一切敌人的愿望。 3.诗经,诗,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诗经》这一名字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出现的,之前称为“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取其整数,称作“诗三百”。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反应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音乐曲调雅:朝廷正乐颂:宗庙祭祀之乐。《诗经》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4.风雅颂: (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大多是西周初期的作品,《小雅》74篇大多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5.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多在诗歌的发端,相当于我们常用的象征修辞方法。 6.春秋笔法: (1)以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2)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 (3)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7.楚辞:(若问骚题诗的含义只答第2点即可) ①、“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当时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