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的文字空间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谈《红楼梦》语言艺术质朴自然的美《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文学史上,其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创作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红楼梦》一书作者用传神的语言、跌宕的情节以及优秀传统表现手法,为我们谱写了一部花落水流红的社会人生悲剧,从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堕落和腐朽,使之达到了“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
本文就是从诗意、情感和人性三角度浅析了《红楼梦》的艺术之美。
一、漫卷诗香脂批有言:“雪芹作此书,亦有传诗之意。
”《红楼梦》真可谓是一部诗情画意的小说,其独特性就在于它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意之美。
诗、词、曲、赋等贯穿着小说的始末,像题额、制谜、行令等活动更是成为小说中主人公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体现着当时社会的优雅文化。
在众女儿中,林黛玉是最具有诗人气质和诗人情怀的。
她就是诗与美的化身,作者就是以“充满爱抚、充满诗意的笔触来展开描写的”。
[1]比如在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千古绝唱《葬花辞》写得是这样的洋洋洒洒,使我们于悲情叹惋间无不为之震心欲碎。
在那山坡僻静之处,这独把花锄的伤春少女临花照水,星泪偷潸,眼瞧着花逐水逝思量着“今我洒泪葬尔,不知来日葬我者何,芳园之大,魂归何处”。
又如在小说中提到的.香菱学诗,香菱虽出身卑微却因诗而贵。
她苦志学诗,为之疯魔,日间不得妙句,竟于梦中求索。
在曹雪芹笔下,仁义写诗的女子无不钟灵毓秀、品性高尚。
每位女子都就是一篇风韵精致且旋律优美至极的诗歌。
在这花落水流白的旷世哀歌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这“水作的骨肉”的羡慕与赞美,以及生之有涯而情之无涯的眷恋与遗憾。
二、情深意浓《红楼梦》以“情”字统率全文。
然红楼之情绝非矫揉造作,徒播发闺怨闲情,而是直面人生境况之小体悟,美感生命消逝之小可悲。
当我们参旗晴雯死去、黛玉回宫等情节时,无不为之动容泣泪。
因为这种至真至情不仅为《红楼梦》在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上提供更多了强有力的人性力量,为该作品在审美缔造上提供更多了不可或缺的哲学基础,也为我们开拓了一个代莱审美范式领域。
《红楼梦》的空间艺术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之一,《红楼梦》既是一部文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空间艺术的杰作。
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虚实相生,神韵自然,传达出极其独特的美学情趣,打造出了一份充满张力和情感震撼的空间艺术之美。
下面,我将从画面构图、景观营造、氛围渲染等方面展开阐述。
印象深刻的,首先就是作品中的封建贵族府第。
大门前高挂的镂空铜环,豪华的石雕浮雕,彩绘与白玉的相映成趣,令人叹为观止。
作品中还描述了众多庭园、宫殿和广场等空间,各自蕴含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比如,颐和园中的真草围屏,以其别具一格的造型和独特的材质感,营造出了一份自然与美的绝佳平衡。
此外,内府中还有唐婆婆常去之处——舍弟江宅,这里布置简单却充满了日式情调。
在空间上,《红楼梦》最为成功的便是利用形象化的空间孪生来表达人物的内在世界和心理活动。
画面中的虚实相生,衍生出了大量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间艺术形态,比如大观园的竹林、黛玉所居住的贾母府、沁芳桥等等,都体现了不同的美学元素。
大观园,这座由贾母建造的庭园,因为泥金灰泥、石雕、壁画等艺术手法的大量应用,使其成为真正的文化盛宴。
而若从人物关系来看,大观园也是红楼梦的情感核心,极具象征意义。
除此之外,作品还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生动、动感、有场景感的情境。
这种情境反映在喜剧式的场景转变上,如道士、方丈等长串相互转换的布景构筑,都表达出一种非常丰富、瑰丽的生活气息。
比如,第二十二回的介绍,就有‘秦钟如意只园深,趣深闲隐亦佳寻’这样的段落。
作品中还大量运用万花筒般的摆动和旋转,让观众视觉效果实现最大程度的创新。
而菊花台边两行韵字、石兽、揭匾、回廊用色张扬,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红楼梦》这部融合了文学、艺术和历史元素、故事情节清新有趣,又生动地表达了传统文化精髓的经典之作,作品中的空间艺术更是色彩斑斓、形态多变,让观众沉浸在其中一种优美的空间情境中,极具审美价值。
除了画面构图、景观营造和氛围渲染外,《红楼梦》还通过对空间的呈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特征。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一部融合雅俗文化的艺术精品。
《红楼梦》用简洁准确的白话文描写了众多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以凡人俗人,日常生活,爱情婚恋,人情百态,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
作者在描写贾府这个诗书礼家、百年望族的日常生活画面时,以其非凡的才能做到小说的“文备众体”,并使这些韵文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成为小说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部小说中,可以欣赏封建贵族士大夫的儒雅风流的生活,观瞻至情至性又不失瑕疵的大观园女儿 ,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
《红楼梦》在诗性的高雅和小说的“俗性”的融合与升华中,永远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关键词:诗词曲赋诗情通俗文雅正文:“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在中国传统文学的百花园中,《红楼梦》无疑是开的最为绚丽的鲜花之一,是融合雅俗语言文化的艺术精品。
一、通俗易懂的《红楼梦》《红楼梦》语言方面有意使之通俗化,形成“文不甚深,语不甚俗”风格。
纯熟的白话,简洁、准确、文雅、优美,“即村妇顽童从旁听之,亦有点头会意处”说起《红楼梦》的通俗,读者只要有初中文化程度,就能基本上读明白故事,弄清主要人物关系,也就能够读读红学著作了。
1、人物形象描写,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据统计《红楼梦》共写了480个人物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没有十全个美的人,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坏蛋。
诚如薛宝钗语:“这些人物都是百个里挑出一个来”,妙在各人有各人的妙处,因此“家家喜闻,处处争购”。
贾宝玉对女儿有特别的偏爱,高举“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两种思想旗帜,对女奴的人格十分尊重,对她们的命运十分关心。
鼓励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忘了自己被雨淋而提醒画“蔷”的龄官赶紧避雨,为保芳官和五儿瞒赃,祭金钏,吊晴雯;但一会儿贾宝玉又会因开门迟了一点而踢袭人;为跌扇子骂晴雯 ; 为碗枫露茶逐茜雪;甚至在金钏被打的严峻时刻。
《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与思想内涵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独树一帜,还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文将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文学艺术和思想元素,来探讨其独特之处。
1. 文学艺术1.1 描写细腻入微《红楼梦》以无比细致的描写风格而闻名。
作者曹雪芹通过对人物形象、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精准刻画,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的变化。
例如,林黛玉对花草鸟兽的喜爱、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微妙复杂的情感交错等。
1.2 对话技巧高超《红楼梦》中充满了生动而具有张力的对话。
作者巧妙运用对话来展示人物性格、情感纠葛和社会现象。
对话不仅贴切描述了人物之间的互动,还通过言辞间的暗含与谐音,增添了文学作品的韵味。
1.3 寓意深远《红楼梦》中富有寓意的情节和象征手法也是其艺术之一。
作者通过家族兴衰、爱情悲欢、权谋斗争等故事线索,探讨了生命的无常和世俗间的伤痛矛盾。
同时,通过对宝玉与黛玉、宝玉与湘云等重要人物的构建和塑造,以及对贾府置景、贾府人物名字等细节处理上的用心安排,给读者留下了丰富而深思熟虑的心理空间。
2. 思想内涵2.1 道家思想《红楼梦》中融入了道家思想的精髓。
通过对荣府春园消逝、花开花谢和人物命运变迁等描写,展示了生命无常、人事如梦、虚妄空幻等诸多道家思想的触动。
贾宝玉的超脱情感与境地,以及反对拜金主义等,也反映了作者对超越世俗之困扰的人生思考。
2.2 儒家伦理《红楼梦》中还融入了儒家伦理思想。
通过对尊卑有序、忍让礼仪和合乎传统伦理道德的准则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儒家教化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例如,贾府各族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和传统家规下的点滴细节。
2.3 批判社会现实《红楼梦》中批判社会现实是其鲜明之处。
通过对封建制度、权贵阶级和双重标准等问题深入剖析,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与虚伪。
以贾宝玉为代表的主要角色对于封建道德体制和荣宁二府的颠覆态度,则体现了作者潜藏于故事背后的时代责任感。
《红楼梦》中的叙事手法与文学结构分析引言当提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时,《红楼梦》无疑是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
这部小说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采用了多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文学结构。
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复杂性和独特之处。
叙事手法1. 第一人称叙事《红楼梦》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让读者通过角色的视角来了解故事的发展。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角色的叙述,读者可以更加贴近故事的发展,并与其中的人物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2. 反复叙述和回溯《红楼梦》中也采用了反复叙述和回溯的手法。
这种手法使得故事的时间线变得复杂,但也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不断的回溯和重复叙述,作者实现了对故事的多次解读和揭示,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3. 书信、诗词和对话书信、诗词和对话是《红楼梦》中常见的叙事手法。
通过这些形式,作者可以更好地展示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
书信的形式使得角色间有更多的互动和联系,诗词则通过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境,为故事增添了一层艺术氛围。
而对话则更加直接地展示了角色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文学结构1. 岁时结构《红楼梦》的文学结构是基于岁时的,按照四季的变迁进行分章。
每个章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情节和氛围,使得整个故事具有一种自然流转的感觉。
这种结构的运用使得故事更加有连续性和节奏感。
2. 对偶结构《红楼梦》中采用了对偶的结构,通过对比和对称呈现了不同角色的命运和对立。
贾宝玉和林黛玉、王熙凤和薛宝钗等角色之间的对比和对立,展示了不同社会地位和背景的人物在同一命运下的幸与不幸。
3. 歌词和诗词《红楼梦》中大量运用了歌词和诗词,使得整个作品具有一种韵律和音乐感。
这些歌词和诗词给作品增添了一层艺术氛围,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结论通过对《红楼梦》的叙事手法和文学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
《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篇一:《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语言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成就。
本文将从语言的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探讨《红楼梦》的语言特点。
一、语言的传承《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小说,作者曹雪芹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曲艺、戏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元素。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使得《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一种古雅、优美的风格。
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古代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排比等,这些手法使得小说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小说中描写黛玉葬花的情节,运用了古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将黛玉的悲伤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红楼梦》还传承了古代曲艺和戏剧的表演艺术形式。
例如,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对话采用了古曲剧的对白形式,使得小说更加具有古典韵味。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使得《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一种古朴、典雅的风格。
二、语言的创新《红楼梦》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在语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作者通过独特的笔触,将古代语言与现代口语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充满生活气息而又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风格。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同时也拉近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俚语、俗语等,这些语言元素使得小说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人倍感亲切。
例如,小说中描写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对话,运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
此外,《红楼梦》还运用了许多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和对话,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些心理描写的手法使得小说更加深入人心,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例如,小说中描写宝玉得知黛玉要离开人世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展现了宝玉深深的悲伤和无奈。
三、结论《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精湛的文学功底,作者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古典语言与现代口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红楼梦语言风格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语言风格极富艺术感和文学价值。
以下是一些描述《红楼梦》语言风格的特点:
精致的描写:《红楼梦》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而著称。
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对人物、景物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描绘,使整个小说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
文学修辞: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这些手法使小说语言生动丰富,情感深沉。
古典文言:《红楼梦》采用了古代文言的语言风格,包括古文的语法结构、用词和成语等。
这使得小说显得典雅、古朴,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
对白的艺术:《红楼梦》中的对话精炼而有深度。
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达情感,还常常包含哲理和文学意味。
这些对话不仅推动故事情节,也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独到见解。
意境的塑造:小说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构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境的场景,如黛玉哭墙、贾宝玉送宝莲灯等,为整个小说赋予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音律的运用:《红楼梦》中的语言常常带有音律感。
作者通过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得小说的语言韵律感十分强烈,具有音乐性的美感。
哲学性的反思:《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对人生、爱情、权谋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思考。
语言中常常蕴含有关哲学和人生观的思索。
总体来说,《红楼梦》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深厚的文学内涵和艺术品位,使之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语文中总结中心思想例子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或篇章的核心内容,是作者想要通过文字表达的核心意义、主题或观点。
在语文中,总结中心思想是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的重要任务之一。
下面举几个中心思想的例子,并对每个例子写出1000字的总结。
例子1:《红楼梦》中心思想是“封建社会的虚伪与荒诞”《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千回百转的长篇小说。
通过对贾府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与荒诞。
小说中展示了贾府的豪华生活,但同时也揭示了盛极必衰的真理。
贾府的奢华和虚荣让人联想到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荒诞。
另外,小说中曹雪芹以女性的视角描写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暗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和迷茫。
此外,《红楼梦》中还表现了人情冷暖、悲欢离合等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荒谬。
通过描绘贾宝玉、黛玉等角色的命运,揭示了封建家庭和社会极端保守的一面。
总结:《红楼梦》通过对贾府和其成员的描写,以及对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和家庭观念的探讨,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与荒诞。
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红楼梦》启示我们反思封建社会的弊端,呼唤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例子2:《倾城之恋》中心思想是“爱情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倾城之恋》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一部小说。
小说以香港为背景,描写了一对男女在战争年代相爱、分离,最终重逢的故事。
小说通过讲述二战背景下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表达了爱情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
男主角再次见到女主角时,表现出的深情厚意让人感动。
小说中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分隔,展示了爱情的坚守和不灭的力量。
同时,这个故事也带有爱国情怀,通过描写战争背景下的人物遭遇,反映了历史所带来的伤痛和磨难,呼应了爱情和国家的紧密联系。
总结:《倾城之恋》通过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表达了爱情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
小说通过描写战争背景下的爱情,展现了对爱情忠诚和坚守的态度,同时也探讨了爱情和国家的复杂关系。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珍惜和守护真挚的爱情,也让我们反思战争带来的伤害,呼唤和平与和谐的社会。
漫话红楼梦中的贾府空间布局"贾府"即"假府",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座封建府宅。
如果一定要深究它的方位,根据书中的描述,它只能坐落在同样是虚构出来的京都"长安城"里了。
那么"贾府"又位于"长安城"的什么位置?书中没有明确说明,只是隐约透露出一丝信息。
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进城往贾府来,是从东向西走;第十八回元妃省亲,诸姐妹分咏大观园景物,宝钗做题为"凝辉钟瑞"七律诗一首,开头写道"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芳园"即是"大观园",大观园坐落在京城里的西部,大观园是贾府的一个部分,因此贾府当然也就位于这座虚构的京都里的西部了。
顺便插上一句,历来都有书中的京都"长安城"是"北京城"还是"南京城"的争议。
笔者认为,既然《红楼梦》是一部小说,而非史记,所以我们只能分析创作素材的来源,而不能认定用这些素材创作出来的事物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某某。
从书中描述来看,著书者在创造京都"长安城"时确实运用了许多当时"北京城"的元素,但光从这一点上看,我们不能认定这座书中的都城就是当时的"北京城"。
(图1)贾府方位已明,现在笔者就用表格和图像的形式来还原贾府的建筑意象。
■建大观园前总平面布局(第一回至第十六回)a.贾府布局总说:对于贾府的分析先从整体入手,由整体到局部。
首先分析贾府的总体构成,通过列表的形式,先分析书中各信息点,最后综合成结论,这样简明清晰。
请看下表分析:府名书中文字描述点评贾府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第二回)这段文字过去有许多文章认为是书中最早对于贾府的概述,实际上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并非如此。
浅谈《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优秀作品之一,是一部灿烂中华文化杰出的代表作品,也是文学语言艺术宝库里难得的瑰宝,语言精粹,简洁文雅,精练准确,字字皆玉,在语言艺术上,它达到了中国小说前所未有的成就。
鲁迅称许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曹雪芹用他毕生精力与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一幅活灵活现的封建末期贵族生活史、崩溃史。
本文拟就从语言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个性、谐音双关的妙用等三个方面做一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红楼梦语言艺术细节描写谐音双关《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他对现实生活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奴婢等级制度,以及对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朱理、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是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须三言两语,随手拈来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形象。
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仅凭借语言艺术就可以判断人物。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别在人物形象、性格描写等方面生动传神,活灵活现。
加之谐音双关的妙用,使作品语言更是幽默诙谐,意趣深远。
一、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运用细节描写,把人物刻画的活灵活现刘姥姥,是本书中是一位让人难以忘怀的乡间老太太,她老人家本是深于世故,了解事理的,但是,由于许多的原因,她却以装疯卖傻、故意献丑的表演,博得贾母等人取乐,这个人物的出场,仿佛戏曲中的丑角,令人可笑可怜却又可敬。
她的对话部分,描写的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幽默至极,尤能切合人物的身份、教养、心情,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一闻其声,似见其人。
在独特语言的运用中,曹雪芹更能用“笑”来塑造人物形象。
描写无论是对于情节的交代,还是文中人物性格形象的塑造,都是必不可少的,作者用的分明是一些最普通的语言文字,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却仿佛是一副鲜明生动的贵族家庭饮宴图,使读者仿佛看到和听到了大观园的人物活动和他们的音容笑貌,作者对文中各色人物进行人物神情心志的描绘别具一格,作者通过人物的笑表现了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以及笑得姿态、动作各有千秋,独树一帜,这是作者的独特之处。
浅析《红楼梦》中的文字空间
作者:迟海韵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2期
先说一下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区别,在笔者看来,西方人对建筑是非常敬畏的。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西方人的建筑可以是神灵的居所。
而中国的文化里面,人与鬼神是有距离的,建筑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人。
西方人在自然中搞祭祀活动,然后把神请到神庙里短暂休息,也就是说西方的神庙是神灵在人间的‘行宫’。
建筑一上来就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使命,所以西方人把它兴建的庞大、华丽是无可厚非的,以至于发展到后来,他们用了好一阵儿才能接受那些所谓的普通的、“没有建筑师的”房屋也是建筑。
与西方不同,中国人就算建了宗祠庙宇也不是为了把神灵请进来的,祭祀在自然界中举行,神灵住在天上,偶尔私访民间也会幻化成人形,所以一般的情况下,是不需要为了他们大兴土木的。
也就是说,建筑在中西方人的意识层面里是有差别的。
中国的建筑和中国其余的工艺品一样,更多的是使用者社会等级和文化层次的体现。
所以,与其说中国建筑是为了营造一个建筑空间,不如说它是在营造一个秩序空间。
比建筑更重要的是建筑兴建之后的功用。
有人说,中国人建造建筑,其实是通过建立边界,来满足人们对秩序的追求。
不是像西方那样,建造居舍来自我彰显,而是通过居住在和自身身份相当的居舍中,来合理安置个人在空间、时间和社会中的位置。
通过对有形空间结构的营建来强化对人的定位。
虽然《红楼梦》中构筑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空间,但是正是这种无形的空间最能体现中国式文化的空间构想,而书中倾力描写的大观园更是作者曹雪芹“壮年吞之于胸,老去吐之于笔”的理想家园。
先来看一下大观园的规划,大观园的结构,并不是一般民间私家园林的那种庭院式的结构,它里面的每一个人物的居舍都是由院墙围出来的独立院落,实际上这种做法和皇家园林的那种苑囿式结构更为接近,但是规模较之苑囿式园林要小很多,而且每个单独的院落功能也很单一。
但总的来说,它还是高于一般私家园林的级别。
为了实现这种结构,作者故意给了这个园子一个看上去名正言顺的理由。
即这个园子是用来让皇帝的妃子省亲用的。
也就是说,这个园子,它虽然是坐落于臣子的府宅之中,但是它也可以看作是皇家人员出外游玩的‘离宫’,设计理论上,这样的规划是不逾矩的。
然而,现实社会里,根本不存在这种苑囿式与庭院式结合的规划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它实际上是作者故意设计的一种破格的规划,看似理想浪漫,实际上却离经叛道、非常不稳定,它的合理性完全受制于君权。
这种规划的结果,导致的是人的身份与其空间定位的混乱。
这是一种失序的结构,它会消失也是必然的。
在传统的社会制度里,空间必须要满足投射使用者身份的功能,它是用来强化社会秩序的,是用来定位人在社会中的身份的,一旦不能实现这个功能,那么它就会被淘汰。
不过,这种浪漫而奇幻的规划构想,不止中国,同时代的欧洲也存在,像但丁的炼狱和皮拉内西的那些建筑狂想,这里笔者就不多加赘述了。
现在来探讨一下园内建筑的空间秩序。
不同于严格恪守封建建筑礼制的荣宁府宅,大观园内建筑修建地十分随意,它里面的每一个建筑单体,都有其独特的意涵和生命力,和建筑的屋
主身份交相辉映,这也符合人性大观之园的立意。
关于大观园的空间顺序,有一个经典的话题。
就是第74回查抄大观园的查抄顺序:园内入口(角门)-怡红院(贾宝玉)-潇湘馆(林黛玉)-秋爽斋(贾探春)-稻香村(李纨)-暖香坞(贾惜春)-紫菱洲(贾迎春),这个时候按理讲应该是效率搜查,抄最近之路走,因而可以看出,最接近正门的就是本作主人公贾宝玉,而宝玉的处所怡红院和黛玉的潇湘馆也是距贾母最近的两处。
家中地位孰轻孰重一看便知。
这个查抄的序列,有不少专家学者讨论过,通过这种空间序列的展开,进一步铺陈出人物之间的关系远近和人物本身于这个家族中的地位轻重,既控制着故事的发展节奏,也主导着读者对叙事发展的感知。
还有,在大观园内,这种园林式空间的尊卑秩序很难通过东西南北、上下左右这种方位来体现,而主要是通过建筑里外的秩序来显现。
这和我国传统的伦理秩序也是相通的,像权利机制里中心与边陲的差异一样,中国式空间横向延展、平浅的格局也将里外同人的身份、地位、行为规范、学识涵养等同起来,空间与人互相定义,不同身份地位有明显的差别。
空间的里外区隔可以稳固地维系和揭示人物在社会中的不平等的关系,维系封建家族内部的等级和稳定。
建筑单体的话,拿5开间的怡红院来看,宝玉的卧室在屋子最里面的末间,然后是大丫鬟袭人在次间,小丫鬟们则主要在明间活动,她们不能进入内室,身份更卑微的家政人员或是外人一般就只能在门厅、走廊、檐下、台阶处或者院墙以外的区域活动。
这种差别可以和现代建筑中的经常探讨的私密与公共来类比,只是在大观园,越私密的空间意味着能够进入这个空间的人的身份地位越尊贵;越卑下、越贫贱的人活动的范围越靠外、越少。
不同的空间之间通过隔断、门槛区隔开,这些边界与门槛所反映出的次序观与空间层次感是帮助人们感知空间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的秩序实际上是礼制与伦理的规范在空间上的投射。
因为存在着明确的空间秩序与伦理关系、身份地位的对应,而一旦秩序被逾越,那么就很难继续维持空间的稳定。
所以中国式空间对秩序的执念究其根源其实是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稳定的追求。
参考文献
[1]Christian,Norberg-Schulz.Genius Loci,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M].New York:Rizzoli,1979.
[2]欧丽娟.贾宝玉的〈四时即事诗〉:乐园的开幕颂歌,诗论红楼梦[M].台北:里仁书局,2001.
[3]欧丽鹃.论大观园的空间文化——以屋舍、方位、席次为中心[J].汉学研究,2010,28(3):99-134.
[4]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6.46-65.
[5]计成,刘乾先.园冶[M].长春:吉林出版社,1998.63-69.
[6]李晓东,杨茳善.中国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李晓东,庄庆华.中国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迟海韵,性别:女,出生年月:199207,院校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籍贯:山东烟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