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油画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开国大典》作品赏析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亿万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样一个难忘的历史瞬间,油画家董希文据此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无疑是惟一的权威之作和经典之作。
《开国大典》巨幅油画创作于一九五二年,完成于一九五三年。
画幅高二百三十三厘米、长四百厘米。
《开国大典》所展现的场面十分壮观,画面的近景是天安门城楼的一角,五根红色大柱排列在左部,按实际情况,右边还有一根柱子,被画家大胆去掉,这就给画面中心留下了充足开阔的空间,使城楼上的领袖与广场上的群众遥相呼应,即庄重神圣又热烈绝庆取得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在这样热烈而又静谧的历史时刻,共和国的领袖在开阔的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一幕:毛泽东站在麦克风前,从容庄重,神采奕奕,在他的身后,朱德一脸喜气,刘少奇正视前方,周恩来潇洒豪迈,宋庆龄的慈爱,李济深的满足,郭沫若的忆惜抚今,张澜的落拓大方,高岗的拘谨严肃,各各不同的神态风度,让我们看到了各自的阅历,性格,真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
画面上,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天安门广场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整幅作品构思宏伟,气派非凡,喜庆热烈,完美地表现了新中国的辉煌气势。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董希文也煞费了一番苦心,由于当时条件的限至,他只能根据现有的照片画些简写,并使得本来有较强明暗关系的照片变成处在平光中的美术造型形象,以此求得了所有人物在画面上的和谐统一。
他借鉴了敦煌唐代壁画的容华贵,唐代人物画的造型气质,以及明代肖像画的处理,不但将领袖们的仪表动态刻划的惟妙惟肖,而且将人物内在的气质和精神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画面的喜庆气氛是由地毯、红柱、灯笼和广场上的红旗的红色基调所形成的,同时红色也有一种庄严与隆重的感觉,有力地烘手托了开国大典的主题。
油画开国大典赏析《油画开国大典赏析》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那幅超厉害的油画《开国大典》呀!这幅画啊,那可真是像一个时光机器,一下子就把咱带回到了那个无比重要的时刻。
你瞧,画面上那热闹的场景,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啦!那神情,那姿态,多有气势啊!就好像毛主席真的在咱眼前一样。
再看看周围的人们,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他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那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啊!这就像是咱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那种开心是藏都藏不住的。
画家把每个人的表情都刻画得那么细腻,那么生动。
就说那些穿着盛装的人们,那衣服的颜色和纹理,多逼真啊!感觉一伸手就能摸到似的。
这可比咱平时拍照厉害多了,照片有时候还拍不出这么生动的感觉呢。
还有那天安门城楼,画得雄伟壮观,红墙黄瓦,多漂亮啊!这城楼就像是一个坚定的守护者,见证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
它就像是咱们家里的顶梁柱,给咱一种稳稳的安全感。
这幅画的色彩运用也特别妙。
鲜艳的红色、黄色,还有各种明亮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热烈、欢快的氛围。
这就好像是一场盛大的庆典,让咱也忍不住想要跟着一起欢呼、一起庆祝。
你说,这么一幅画,它得花费画家多少心血啊!这可不是随便涂涂抹抹就能画出来的。
这得有多么深厚的功底,多么敏锐的观察力,还有多么强烈的情感才能完成啊!每次看到这幅画,我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就好像自己也穿越回了那个时候,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和大家一起见证这伟大的历史时刻。
它让我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时的那种激动和喜悦,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咱得好好感谢这幅画,它让我们这些后人能够看到当年的情景,能够感受到先辈们的奋斗和付出。
它就像是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了过去,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这油画《开国大典》,真的是太了不起了!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的象征啊!。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董希文是中国著名的油画家,他的作品《开国大典》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画卷,记录了195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
这幅画布高5米,长20米,是中国油画史上最大的一幅作品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该作品中所运用的油画技法。
首先,董希文在色彩运用上,采用了广泛的明、暗、冷、暖色调,营造出热烈、庄严、神圣的氛围。
他使用了鲜明对比的明暗,塑造出人物的肌肉和衣服的褶皱,更能突出画面的立体感。
而使用的冷、暖色调,则是通过色彩的变奏,使画面呈现出更加生动的细节。
例如,他将工人和群众描绘成灰、土黄色调,强调出他们的纯朴劳动,而将领导人描绘成正红色调,则体现出他们的威严和权威。
其次,董希文在人物塑造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通过充分地利用线条的粗细、长度和方向,呈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
例如,他描绘毛泽东时,将颈部的肌肉和脖子的纵向线条描绘得比较突出,突显出毛泽东的气势;而在描绘周恩来时,则更注重周身的自然流畅感,充分展现出周恩来的温润风度。
在塑造场景时,董希文也能把出自然的景观,如天空与云朵、土地与房屋等,刻画得细致、充满感受力。
通过这样精湛的绘画技法,董希文成功地将《开国大典》描述得更加真实、精致而具有感染力。
最后,董希文还充分地发挥了造型语言的艺术魅力。
他 skillfully 出泻用线条、色块等元素构成和谐平衡的画面,在人物和场景之间加入了许多细节,丰富了图像。
由此,画面不单呈现视觉感受,更具有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杰作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作品,更是一部油画艺术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董希文卓越的绘画技法,更体现了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摘要:一、油画《开国大典》简介1.油画作者简介2.创作背景二、油画内容鉴赏1.开国大典场景描绘2.人物形象刻画3.色彩与构图分析三、油画艺术价值1.历史价值2.艺术价值3.社会影响四、结论正文:一、油画《开国大典》简介《开国大典》是新中国第一幅油画,由我国著名画家董希文创作于1952 年。
这幅画描绘了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的盛况,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二、油画内容鉴赏1.开国大典场景描绘《开国大典》油画展现了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广场的盛况。
画面中央是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背景是鲜艳的五星红旗。
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欢呼雀跃,共同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2.人物形象刻画在画中,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出了他们在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豪情壮志。
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各具特点,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现场的氛围。
3.色彩与构图分析整幅画色彩鲜明,红、黄、蓝等色彩的运用,强化了画面的庄重感和热烈气氛。
构图上,画面以天安门为中心,左右对称,呈现出一种稳定感,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崭新气象。
三、油画艺术价值1.历史价值《开国大典》油画见证了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成为记录历史的生动画卷。
它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回顾新中国诞生的辉煌历程。
2.艺术价值在艺术上,《开国大典》展示了董希文卓越的绘画技巧。
画面细腻丰富,富有层次感,将历史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幅画作为中国油画的代表作之一,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瑰宝。
3.社会影响《开国大典》油画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它不仅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典范之作,还多次作为邮票、纸币等印刷品的设计图案,充分展示了国家的文化底蕴。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董希文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绘画家、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之一。
他的绘画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开国大典》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幕,也充分展示了他在油画技法上的精湛功力。
本文将就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这幅伟大的艺术作品。
董希文《开国大典》作品选材雄伟史诗题材,展现了新中国成立时的盛大场面,颇具历史厚重感。
在绘画技法上,董希文巧妙地运用了油画技法,通过色彩、线条、质感等方面的处理,使整幅作品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作品的色彩运用十分丰富多彩,从画面的整体色调到细节的色彩变化都非常精细。
董希文运用了大量的暖色调,如红色、黄色等,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热烈的气氛。
尤其是在人物服饰和场景布置上的色彩运用上,更是充分展现了绘画技法的高超之处。
董希文在绘画作品中对线条的处理十分细腻。
无论是人物的轮廓还是建筑的线条,都显得非常清晰流畅,给人一种稳重和厚重的感觉。
这些细腻的线条处理不仅提高了画面的质感和立体感,更是展现了董希文在油画技法上的高超造诣。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作品中对光影和质感的处理也十分出色。
在画面中,通过对光源和光线的合理运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态的韵味。
在细节处理上,他对于人物的肤色、服饰的细节、建筑的纹理等都进行了精心描绘,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这些都充分展现了董希文在油画技法上的独特见解和精湛技艺。
在绘画作品中,董希文还采用了多种绘画技法,如写实主义、象征主义等,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他还利用了油画特有的可塑性和延展性,创造出了很多独特的效果。
他在绘画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上十分传神,丰富了画面的情感表达。
在绘画场景的布置和氛围的营造上也做到了恰到好处,使整个画面更有层次感和氛围感。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充分发挥了油画技法的优势,通过色彩、线条、质感、光影等方面的处理,创造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生动鲜活的艺术作品。
开国大典油画艺术鉴赏100字
摘要:
一、油画《开国大典》简介
1.油画创作背景
2.作者简介
3.作品主题
二、油画《开国大典》艺术特点
1.构图与布局
2.色彩运用
3.人物形象刻画
三、油画《开国大典》鉴赏要点
1.历史意义
2.艺术价值
3.社会影响
四、结论
1.对后世的影响
2.作品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正文:
油画《开国大典》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董希文于1952年创作的一幅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作品。
这幅画以新中国成立的盛况为背景,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
这幅画采用横向构图,将天安门广场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中央是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他们正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与人民群众一起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画面的上部是蓝天白云,寓意着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带来了光明的未来。
画面下部则是欢腾的人群,他们挥舞着国旗,欢呼雀跃,表现出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的喜悦心情。
在色彩方面,作者运用了鲜明的红色作为画面的主色调,既象征着革命,又表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喜庆气氛。
同时,画面中还运用了丰富的灰色调,使得画面更加和谐统一。
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作者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通过生动的表情和姿态,展现了新中国成立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的喜悦心情。
油画《开国大典》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不仅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盛况,还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开国大典美术赏析摘要:一、引言二、开国大典的背景意义三、美术作品的特点四、具体美术作品的赏析五、总结正文:【引言】在中国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一幅宏伟的画卷缓缓展开,这就是开国大典。
这场盛大的庆典不仅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更是艺术家们用笔墨描绘出的宏伟史诗。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美术作品。
【开国大典的背景意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
这场庆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中国人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开始了新的历程。
在这个庄严而神圣的时刻,艺术家们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了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
【美术作品的特点】开国大典的美术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首先,规模宏大,画面中的人物众多,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盛况。
其次,画面色彩鲜艳,寓意着新中国的繁荣昌盛。
最后,作品充满喜庆气氛,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喜悦心情。
【具体美术作品的赏析】1.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油画:这幅作品以崭新的视角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开国大典的场景。
画面中,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成立,画面色彩丰富,充满动感,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喜庆气氛。
2.黎冰鸿的《开国大典》油画:这幅作品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画面中,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全国人民的喜悦心情。
3.吴作人的《开国大典》素描:这幅作品以简洁的线条和明快的笔触,表现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
画面中,天安门广场上的群众欢呼雀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总结】开国大典美术作品是我国美术史上的瑰宝,它们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记录了新中国的诞生,传承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我们回顾历史、铭记辉煌的宝贵财富。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董希文是中国著名的画家,其代表作品之一是《开国大典》。
这幅作品是以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举行开国大典的历史场景为题材的油画作品。
作品在绘画技法上展现了董希文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油画技法,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对董希文《开国大典》中的油画技法进行深入解析。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和明暗处理。
在画面中,董希文通过光影的处理使得主角们清晰地突显出来,而背景则用深暗的色彩处理,使得画面更加突出。
这种对比明暗的处理方式,使得《开国大典》的画面立体感十足,光影效果生动自然。
这种油画技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主题人物的形象,也为整幅作品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感和艺术魅力。
董希文在绘画中运用了丰富的色彩。
《开国大典》中的色彩鲜艳而丰富,使整个画面看起来富有活力和生气。
董希文在运用色彩时,不仅准确把握了人物服饰的原色,更加注重了色彩的对比和和谐,通过细腻丰富的色彩层次,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生动感和真实感。
细腻的色彩处理也使得作品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令人过目难忘。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的油画技法中还充分展现了他对细节的处理。
在作品中,董希文对人物面部、服饰、周围环境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描绘,细致入微地呈现了开国大典的场景。
从人物的表情、动作到周围环境的布置和构图,都显示出了董希文对细节的敏锐捕捉和精准刻画。
这种对细节的处理不仅使得作品更具真实感和立体感,同时也展现了董希文的艺术功底和绘画技巧。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的油画技法中还运用了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
他在画面中既保留了人物形象的写实细致,又通过线条和色彩的处理,赋予了画作一种抽象的内涵。
这种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使得整个作品更富有张力和艺术感染力,也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的油画技法中还展现了对空间的处理。
在整个画面中,董希文巧妙地处理了前景、中景和远景的空间关系,使得画面更加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开国大典油画鉴赏200字
《开国大典》是中国著名画家、学者、艺术家徐悲鸿先生创作的一幅巨幅油画作品。
这幅油画长达18米,高达4.8米,共
分13个画面,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盛况。
油画的整体构图非常庞大,画幅非常宏大。
画面上首先展现出的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巨型画像,凸显了他们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中央画面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场景,整个画面气势恢宏,庆祝人群簇拥在毛泽东的周围。
画面的上方是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象征着新中国的建立和伟大的奋斗精神。
左右两侧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代表,他们面带微笑,满怀期待地凝视着中央。
这幅油画在人物形象和细节描绘上非常具有生动感和艺术感。
人物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生动描绘了广大人民的喜悦、期盼和自豪感。
整个画面色彩鲜艳,形式大气,情感细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
通过这幅油画,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庄严、坚定和兴奋,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热爱和赞美。
《开国大典》是一幅非常珍贵的艺术作品,它不仅承载了历史的记忆,也表达了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这幅油画不仅在艺
术价值上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是一幅不可复制的珍贵之作。
我对【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们】的鉴赏与批评一:叙述这是陈坚的一幅油画作品,它的尺寸是220×400cm,创作于2009年。
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作。
它是一幅具象作品,主要描绘了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们,簇拥在一起相互交谈着什么,焦急的等待着开国大典的开始。
画中共有32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以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为中心展开。
他们三人身着土黄色中山装,其余则是军绿色的军装。
画面右上方可以看到士兵威严的驻守在那。
画面后方则有两棵有着百年历史的松柏树,看上去苍劲有力,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孕育着生机。
画面左上方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古典建筑。
砖红色的围墙、黄色的琉璃瓦,这种鲜艳的颜色在画面中起到了缓和的作用,使得整个画面原本庄严的气氛变得融洽、和谐。
画面左下角有一盆青花瓷,里面种着万年青、生机盎然,似乎也见证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整幅画面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薄雾,清新而又宁静。
后方的树木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一缕阳光通过薄雾射入,显得很温馨和谐。
总之整幅画面给人一种威严、宏大而又激动、兴奋的感觉。
二:形势分析这幅作品是狭长的横幅构图,给人一种宽阔宏大在感觉。
在构图方面;它可以分为近、中、远三个层次,参差分明、聚散有别。
近景则是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们,一条视平线穿过所有人物的头部,这种长长的水平线给人一种宽阔明净的感觉。
把后面一组人物头部连起,形成了一条具有方向感向内弯曲的斜线,具有强烈的秩序感。
把画中人物的脚连接起来,它们均指向毛泽东,巧妙地构思再次说明了他是画面的中心。
画中人物与地面构成直角,使得画面更加沉着稳重。
作者运用线的长短、粗细、曲直,勾勒出画中人物的轮廓,他们形态各异,神情各不相同,表情刻画细腻而又逼真,惟妙惟肖。
中景则是那两棵古老的松柏树,两树之间形成了一个三角结构,在画面中起到了稳固的作用。
树的枝干错落有致,并非凌乱勾画,在背景处巧妙的安排了树木交叉的斜线。
仔细观察则是构成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多边形等,独具匠心,感觉到画面透气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 年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观此画不由得耳边响起了毛泽东主席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画面上,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奕,气度不凡,虽然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处于画面中心,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中。
作者却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到左侧一一角,并且他们的朝向也不是正南,这样就使这个领导人的集体脱离了逆光的背景,使画面显得明丽充满喜气。
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作者也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
为了更好地布局,作者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宏大的群众场面就得以充分表现了。
作者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还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
可以看出,作者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
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充分运用了民族化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同时,吸收了中国新年画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记录了现代中国最关键的历史时刻。
画家大胆的构图和热烈而抒情的色彩展示了艺术家的审美和修养,成为探索中国油画迈向民族风格的经典之作。
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把握国庆典礼庄严而喜庆的整体气氛,董希文以写实主义的手法为基础,构图上打破常规,删减了天安门城楼上的柱子和宫灯,扩大了画面的空间并使毛泽东与广场上的群众产生了呼应关系。
开国大典这幅画的欣赏评述《开国大典》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幅重要作品,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毛泽东同志所创作。
这幅画作创作于1951年,旨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开国大典的盛况。
这幅画以油画技法呈现,画面辽阔,具有宏大的气势。
整幅画的背景是宽广的天空和辽阔的大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具有辽阔胸怀和广袤国土的气魄。
画中描绘了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城楼、气势磅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行进中的各类队伍。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饱满,他们身姿挺拔、神情自信,充满革命斗志。
整幅画充满了力量和活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幅画的创作主旨是表达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当年的喜悦和自豪感。
画中的人民群众是主角,他们身着各类服装,代表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包括工人、农民、革命军人和知识分子等。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都非常逼真,他们充满激情地向前行进,展现了新中国蓬勃发展的景象。
通过这幅画,观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开国大典》不仅仅是一幅描绘历史场景的画作,更是一幅载入史册的艺术作品。
它反映了毛泽东同志的艺术才华和对中国历史的重视。
毛泽东以画画的方式表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庆贺,彰显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对国家情感的表达。
这幅画也成为了中国美术史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和对美术的重视。
《开国大典》这幅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中国人民在革命胜利后的自信和豪情壮志,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牢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
这幅画作激励了无数后来者继续致力于艺术创作中的历史题材,表达他们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注和思考。
总之,《开国大典》是一幅具有巨大影响力的重要艺术作品。
它以其优美的画面和丰富的艺术内涵,让观者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重要时刻和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激发了整个国家的爱国热情。
这幅画的存在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美术史的篇章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论董希文《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中的油画技法董希文是中国当代知名画家,他的作品《开国大典》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油画作品。
这幅作品以宏大的场面展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的场景,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和对伟大事件的铭记。
在油画技法方面,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技法处理,下面将对其油画技法进行详细剖析。
在色彩运用上,董希文在《开国大典》中采用了丰富的色彩,运用了暖色调和冷色调,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力量和热情。
他运用了大片的红色和金色来表达盛大的场面和庄严的氛围,同时在光影的处理上也非常出色,从而让画面更加立体和生动。
在色彩对比上,他巧妙地运用了冷暖色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使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在构图上,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采用了大胆的构图手法,整体画面层次分明。
他通过人物的布局和位置安排,使画面呈现出层次感,在构图上注重了对比和平衡,使画面更加和谐统一。
他还通过精准的透视和比例处理,刻画出了宏大的场面和庄严的氛围,使整幅画面更加有力量感和气势。
在细节处理上,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中细节处理非常精细,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准的构图,表现了人物的神态和表情,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传神。
他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精准的光影处理,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人感受到了历史事件的真实与力量。
在笔触运用上,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笔触,通过不同的笔触表现出了不同的细节和质感,使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和立体。
他运用了厚重的油画颜料和精细的笔触,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他还通过灵活的笔触和流畅的线条,表现出了整个画面的动感和力量,使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富有生命力。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一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油画作品,他在色彩运用、构图手法、细节处理和笔触运用上都展现了非凡的绘画功底和艺术表现力。
通过这幅作品,董希文不仅展现了对历史事件的热爱和铭记,更展现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董希文红色油画《开国大典》鉴赏油画《开国大典》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
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又如在画面人物的布局上,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而右边是广场群众,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有失平衡,但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再如,按正常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大红柱子,但被抽掉了,并且天安门城楼中间两根廊柱之间的跨度大大放宽了,和实际的建筑构架也相差悬殊,他所以要做这样的构图处理,是运用了美术透视法则,都是为了显出天安门广场的明朗开阔,群众场面的雄壮宏伟!使得国家领导人置身在这样一个天地恢恢的气氛中,从而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庄严宣言。
为了稳重起见,董希文请教了几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因而使这件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
开国大典美术赏析摘要:一、引言二、开国大典的背景与意义三、美术作品《开国大典》的创作背景与过程四、美术作品《开国大典》的赏析1.构图与布局2.色彩运用3.人物形象刻画4.艺术风格与技法五、美术作品《开国大典》的历史价值与影响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开国大典,即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庆典,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时刻。
这一历史事件被无数文艺作品记录和传颂,其中著名画家董希文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对这幅作品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开国大典的背景与意义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性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三、美术作品《开国大典》的创作背景与过程《开国大典》是董希文于1952 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画面描绘了开国大典盛况空前的一幕。
董希文以现实主义手法,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天安门广场。
为了创作这幅作品,董希文多次实地考察,研究历史资料,力求真实地表现出开国大典的气氛。
四、美术作品《开国大典》的赏析1.构图与布局《开国大典》采用横向构图,将天安门广场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中,天安门城楼居中,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城楼上,面向广场,观众从左到右,层次分明。
画面还描绘了一群少年儿童欢庆的场景,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充满希望的未来。
2.色彩运用作品色彩鲜明、丰富,以暖色调为主。
阳光下的天安门城楼、广场上的红旗以及领导人的红色衣服,都象征着革命的热情和胜利的喜悦。
画面中蓝天的运用,使画面更加开阔,呈现出新中国成立时朝气蓬勃的气氛。
3.人物形象刻画《开国大典》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董希文通过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这一历史时刻的自信与豪迈。
《开国大典》油画鉴赏《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
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
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董希文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
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
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徐悲鸿看了《开国大典》之后评价:“ 缺少一点油画特色。
”这里所说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
但这恰恰被很多画家认为正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
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
艾中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
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
广场呈丁字形。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不给予中华门。
三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
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
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
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
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
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流动。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
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群众游行一在这时候开始。
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一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