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带与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77.67 MB
- 文档页数:36
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技术指南系列之四生态修复类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技术组二〇一四年一月目录第1章总则 (1)1.1 适用范围 (1)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 专业术语 (1)1.3.1 河道陆域侧岸坡边线 (1)1.3.2 河道水域侧岸坡边线 (1)1.3.3 河道基底 (2)1.3.4 河道岸坡带 (2)1.3.5 河道缓冲带 (2)1.3.6 河道岸线形态 (2)1.3.7 河道横断面形态 (2)1.3.8 河道纵断面形态 (2)1.3.9 生态护岸 (2)1.3.10 水生维管束植物 (3)第2章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4)2.1 河流概况 (4)2.1.1 自然概况 (4)2.1.2 社会经济概况 (4)2.1.3 河流特征 (5)2.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 (5)2.2.1 河流水文调查 (5)2.2.2 河流水质调查 (5)2.2.3 河流基底调查 (5)2.2.4 河流生态调查 (6)2.3 河流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8)2.3.1 水质 (8)2.3.2 河道形态、基底及岸坡 (8)2.3.3 河道缓冲带 (9)2.3.4 生态多样性 (9)第3章河流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10)3.1 河道结构与功能定位 (10)3.1.1 河道基底 (10)3.1.2 河道岸坡 (10)3.1.3 河道缓冲带 (10)3.2 河道生态修复总体理念 (11)3.3 河道生态修复原则与技术路线 (11)3.4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总体设计要求 (12)第4章河道形态保持、基底及岸坡修复 (17)4.1 河道形态保持 (17)4.1.1总体原则要求 (17)4.1.2河段类型划分 (17)4.1.3形态保持技术重点 (18)4.1.4断面形式设计 (23)4.2 污染基底修复工程设计 (24)4.2.1污染基底修复工程设计要求 (24)4.2.2 工程量计算规定 (25)4.2.3 工艺设计要求 (25)4.3 岸坡生境修复技术 (26)4.3.1 岸坡生境修复设计要求 (26)4.3.2 生态护岸构造型式 (28)4.3.3 岸坡带植被修复设计 (34)第5章河道缓冲带构建技术 (37)5.1 缓冲带构建及布置要求 (37)5.1.1 缓冲带构建原则 (37)5.1.2 河道缓冲带构建技术 (37)5.1.3 缓冲带的植物种类配置 (38)5.1.4缓冲带景观设计要求 (40)5.2 缓冲带植物配置及栽种技术要求 (40)5.2.1 缓冲带植物配置原则 (40)5.2.2 缓冲带植物栽种技术要求 (41)第6章河道生态多样性修复 (42)6.1 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 (42)6.1.1 适用范围 (42)6.1.2 设计要求 (42)6.1.3 工艺原理与技术参数 (42)6.1.4 注意事项 (42)6.2 沉水植物优势种定植技术 (42)6.2.1适用范围 (42)6.2.2 设计要求 (42)6.2.3 工艺原理与技术参数 (43)6.2.4 注意事项 (43)6.3 沉水植物模块化种植技术 (43)6.3.1适用范围 (43)6.3.2 设计要求 (43)6.3.3 工艺原理与技术参数 (43)6.3.4 注意事项 (44)6.4 水生动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 (44)6.4.1适用范围 (44)6.4.2 设计要求 (44)6.4.3 工艺原理与技术参数 (44)6.4.4 注意事项 (44)第7章河道水质净化技术 (45)7.1 原位净化技术 (45)7.1.1 生物膜技术 (45)7.1.2 曝气增氧技术 (50)7.1.3 生态浮床技术 (52)7.1.4 其它技术 (54)7.2 异位净化技术 (55)7.2.1 旁路多级人工湿地技术 (55)7.2.2 分段进水生物接触氧化技术 (58)7.2.3 前置库技术 (59)7.2.4 砾石床技术 (60)第8章维护与管理 (63)8.1 维护与管理的总体原则 (63)8.2 主要修复工程的维护与管理 (63)第9章投资估算 (67)9.1 投资估算的一般要求 (67)9.2投资估算的主要方法 (67)9.2.1估算指标法 (67)9.2.2概算指标法 (68)9.3 投资估算的主要内容组成 (68)9.4 投资估算的编制步骤 (68)9.5 投资估算编制 (68)第10章国内外案例分析 (71)10.1 国内河流案例 (71)10.1.1 生态堤岸构建工程—大理苍山灵泉溪生态环境保护与清水入湖示范工程 . 7110.1.2 小河流生态修复组合技术—北方季节性河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73)10.2 国外河流案例 (75)10.2.1 河滨带修复案列-日本小田川河滨带修复工程 (75)10.2.2 河床改造及植被修复案列-日本㹨川河床改造及植被修复工程 (77)参考文献 (79)附表: (82)第1章总则1.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江河湖泊流域中小型河道的生态建设与修复工作。
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第一部分:引言和背景知识河湖缓冲带是指位于河流、湖泊及其周围地区的一片区域,起到保护河湖生态环境和改善水质的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不合理利用,许多河湖缓冲带遭受了严重污染和生态破坏,亟待进行保护和修复。
本文将深入探讨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并为相关从业人员和环保组织提供实用的指南。
我们将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地介绍相关主题。
第二部分:了解缓冲带的重要性和功能我们将介绍河湖缓冲带的重要性和功能。
河湖缓冲带可以阻止污染物和泥沙进入水体,有效减少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
它还可以保护河湖岸边的土壤,减少滨水区域的侵蚀。
缓冲带还是许多水生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第三部分:保护修复技术的种类和应用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的种类和应用。
这些技术包括植被恢复、湿地建设和土地管理等。
植被恢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技术,通过植物的根系和叶片吸收和降解污染物,改善水质。
湿地建设是指人工构建湿地来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起到净化水体和保护生物的作用。
土地管理涉及农业、林业和城市建设等领域,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保护和恢复缓冲带的功能。
第四部分:技术指南和操作建议在本部分,我们将提供一份具体的技术指南和操作建议,以帮助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保护和修复河湖缓冲带。
这些指南包括合适的植被选择与种植方法、湿地建设的规划与设计、土地管理的最佳实践等。
我们还将介绍一些成功案例,让读者深入了解这些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
第五部分:总结和回顾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和回顾。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获得对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的全面、深入和灵活的理解。
我们希望这份指南能够为保护和修复河湖缓冲带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同时也唤起更多人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个人观点和理解: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是当今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试行)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和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对水质较好湖泊的保护,避免众多水质较好湖泊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为推进《规划》实施,指导各地开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湖滨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综合示范主题等相关科研成果基础上,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还可用于指导其他类型湖泊以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建设。
本指南以湖滨带生态功能保护为核心,提出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生态修复总体设计、生态修复工艺、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投资估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等方面的技术方法。
本指南有助于指导各地开展湖滨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湖滨生态环境,减少入湖污染负荷,为维护湖泊及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提供保障。
本指南为指导性文件,各地可参考本指南提出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共性保护措施及技术方法,根据本地湖泊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特征,参考与之对应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方法。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规划财务司组织制订。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目录1总则 (1)1.1 适用范围 (1)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 术语和定义 (1)2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3)2.1 湖滨带调查范围 (3)2.2 湖滨带生境调查 (3)2.3 湖滨带生物调查 (5)2.4 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 (5)2.5 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6)2.6 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 (7)3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8)3.1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8)3.2 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 (8)3.3 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及区划 (9)3.4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目标和指标 (11)3.5 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整体设计要求 (13)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艺 (15)4.1 生态修复模式设计 (15)4.2 湖滨带基底修复 (21)4.3 湖滨带群落配置设计 (33)4.4 景观设计 (35)5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 (36)5.1 总体要求 (36)5.2 管理经费与机制 (36)5.3 工程生态环境监测 (36)5.4 植物群落管理 (36)5.5 工程设施维护管理 (37)5.6 人为活动管理 (37)6投资估算 (39)6.1 投资估算组成 (39)6.2 建筑工程主要费用计算 (39)7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42)7.1 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评估 (42)7.2 水体净化效益评估 (42)7.3 水土保持与护岸效益 (42)1总则1.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水质较好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工程,水库库滨带及其他类型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可以参考使用。
目录1湖滨缓冲带运营维护和大修方案 (1)1.1剑湖湖滨缓冲带运营维护概况 (1)1.2剑湖湖滨缓冲带运营维护主要内容 (1)1.3湿地运营维护 (1)1.3.1运行维护标准 (1)1.3.2通道、宣传牌观鸟台等设施运营维护 (20)1.3.3河滨带植物运营养护 (20)1湖滨缓冲带运营维护和大修方案1.1剑湖湖滨缓冲带运营维护概况剑湖湖滨缓冲带的五个片区,分别为:螳螂河-永丰河片区、禄寿村-螳螂河片区、永丰河-沙沟井片区、沙沟井-官登村片区和官登村-禄寿村片区。
(1)螳螂河-永丰河片区湖滨缓冲带恢复工程项目区总面为2826亩,主要针对入湖河口湿地、湖滨湿地基底、湖滨生态系统、候鸟栖息地、生态观测基础设施等五大工程进行运营维护;(2)禄寿村-螳螂河片区湖滨缓冲带恢复工程项目区总面为1130亩,主要实施入湖河口湿地、湖滨湿地基底、湖滨生态系统、生态观测基础设施等四大工程进行运营维护;(3)官登村-禄寿村片区湖滨缓冲带恢复工程项目区总面积为600亩,主要实施湖滨湿地基底、湖滨生态系统、陡岸生态化处理等三大工程进行运营维护;(4)沙沟井-官登村片区湖滨缓冲带恢复工程项目区总面为2647亩,主要实施湖滨湿地基底恢复工程、湖滨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生态观测基础设施建设等四大工程运营维护;(5)永丰河-沙沟井片区湖滨缓冲带恢复工程项目区总面为700亩,主要实施鱼塘底泥清淤工程、湖滨湿地基底恢复工程、湖滨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生态观测基础设施建设等四大工程运营维护。
1.2剑湖湖滨缓冲带运营维护主要内容剑湖湖滨缓冲带运营维护主要包括人工湿地设施、水生-湿生-陆生植物、鸟观赏亭、生态管理通道、生态观测通道、宣传牌和卫生保洁等相关配套附属系统的维护运营。
1.3湿地运营维护1.3.1运行维护标准(一)卫生保洁管理标准管理范围内实行一清扫全保洁,确保湿地无卫生死角,清洁明净。
具体要求如下:(1)湿地水面及基质表层无明显枯枝、落叶等垃圾;(2)湿地及周围水面漂浮物随时清理,无明显垃圾漂浮;(3)湿地植物修剪过后及时清理干净、做到地面无枯枝残叶;(4)湿地垃圾集中堆放,及时清运,做到日产日清;(5)保证卫生工具、机械、垃圾桶等干净整洁,摆放有序;(6)做好湿地周围蚊蝇防范并及时消杀的工作;(7)对夏季湿地可能出现的异味要及时治理,保证不影响周围环境和居民。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二〇二一年十一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1.1 编制目的 (1)1.2 适用范围 (1)1.3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4 术语和定义 (1)1.5 基本原则与技术路线 (2)1.5.1 基本原则 (2)1.5.2 技术路线 (3)1.6 组织编制单位 (3)第二章河湖生态缓冲带范围确定 (4)2.1 河湖岸带分类 (4)2.1.1 一般规定 (4)2.1.2 河湖岸带类型 (4)2.2 河湖生态缓冲带范围确定方法 (6)2.2.1 缓冲带空间结构 (6)2.2.2 缓冲带范围确定方法 (7)第三章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与修复 (12)3.1 河湖岸带调查与问题分析 (12)3.1.1 调查目的与形式 (12)3.1.2 调查流程 (12)3.1.3 资料调研 (12)3.1.4 现场调查 (14)3.1.5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5)3.2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总体设计 (16)3.2.1 总体框架 (16)3.2.2 保护修复目标 (17)3.3 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要点及措施 (17)3.3.1 缓冲带保护要点 (17)3.3.2 缓冲带保护与自然恢复措施 (17)3.4 河流生态缓冲带修复要点及措施 (18)3.4.1 河流生态缓冲带修复技术措施 (18)3.4.2 河流生态缓冲带的功能强化措施 (23)3.4.3 分类修复措施选择 (27)3.5 湖滨生态缓冲带修复要点及措施 (28)3.5.1 主要措施 (28)3.5.2 缓冲带修复技术模式 (33)第四章河湖生态缓冲带的维护与监测评价 (42)4.1 河湖生态缓冲带的维护 (42)4.1.1 一般规定 (42)4.1.2 日常维护 (42)4.1.3 工程维护 (42)4.2 河湖生态缓冲带监测评价 (43)4.2.1 一般规定 (43)4.2.2 生态修复面积监测与评价 (43)4.2.3 基底监测与评价 (43)4.2.4 生物监测与评价 (43)附录A (资料性附录)我国同湖区常见湿生草本植物 (44)附录B (资料性附录)河流生态护岸类型表 (46)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合理规划河湖滨水生态空间、加强河湖水生态保护修复、降低面源污染负荷,指导各地河流与湖滨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相关工作,编制了《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
环境保护部关于水专项“湖滨带生态修复与缓冲区建设技术及工程示范”等课题变更申请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1.08.02
•【文号】环函[2011]218号
•【施行日期】2011.08.0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
正文
环境保护部关于水专项“湖滨带生态修复与缓冲区建设技术及工程示范”等课题变更申请的批复
(环函[2011]218号)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
根据《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法(试行)》及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的有关要求,经水专项领导小组审定,批准“湖滨带生态修复与缓冲区建设技术及工程示范”等18个课题延期验收、“复合污染型入湖河流(武进港)及小流域污染控制技术及工程示范”等12个课题负责人变更、“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保护与水环境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5个课题示范工程调整、“城市供水应急预案研究与示范”课题参加单位变更、“水质信息管理系统及可视化平台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课题预算调整。
请按照重大专项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加强组织管理,督导各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按要求完成相关任务,确保专项项目目标按期完成。
有关项目(课题)的进展
情况请按要求及时报送水专项领导小组。
附件:批准的各课题变更情况
二○一一年八月二日附件:
批准的各课题变更情况
3.批准的各课题示范工程调整情况。
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1.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生态调控措施治理湖泊的方法:物理方法,如机械过滤、疏浚底泥和引水稀释等;化学方法,如杀藻剂杀藻等;生物方法,如放养鱼等;物化法,如木炭吸附藻毒素等。
各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湖泊内的营养负荷,控制藻类过量生长,均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1)物理、化学措施在控制湖泊营养负荷实践中,研究者已经采用了许多方法来降低内部磷负荷,例如通过水体的有效循环,不断干扰温跃层,可加快水体与溶解氧(DO)、溶解物等的混合,有利于水质的修复。
削减浅水湖的沉积物,采用铝盐及铁盐离子对分层湖泊沉积物进行化学处理,向深水湖底层充入氧或氮。
2)水流调控措施湖泊具有水“平衡”现象,它影响着湖泊的营养供给、水体滞留时间及由此产生的湖泊生产力和水质。
若水体滞留时间很短,如在10d以内,藻类生物不可能积累。
水体滞留时间适当时,既能大量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营养物,又有足够时间供藻类吸收营养促进其生长和积累。
如有足够的营养物和100d以上到几年的水体滞留时间,可为藻类生物的积累提供足够的条件。
因此,营养物输入与水体滞留时间对藻类生产的共同影响,成为预测湖泊状况变化的基础。
为控制浮游植物的增加,使水体内浮游植物的损失超过其生长,除对水体滞留时间进行控制或换水外,增加水体冲刷以及其他不稳定因素也能实现这一目的。
在夏季浮游植物生长不超过5d,因此这种方法在夏季不宜采用。
但是,在冬季浮游植物生长缓慢的时候,冲刷等流速控制方法是一种更实用的修复措施,尤其对于冬季蓝绿藻浓度相对较高的湖泊十分有效。
冬季冲刷之后,藻类数量大大减少,次年早春湖泊中大型植物就可成为优势种属。
这一措施已经在荷兰一些湖泊生态系统修复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水位调控措施水位调控已经作为一类广泛应用的湖泊生态系统修复措施得到应用。
这种方法能够促进鱼类活动,改善水鸟的生境,改善水质;但由于娱乐、自然保护或农业等因素,有时对湖泊进行水位调节或换水不太现实。
浅水湖泊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湖泊湖滨带是湖泊周围的重要生态区域,不仅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起到关键作用,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和观赏的场所。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多湖泊湖滨带已经遭受了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修复湖泊湖滨带生态系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恢复湖滨植被:湖滨植被在保持湖泊水质和生态平衡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恢复湖泊湖滨带的植被覆盖率。
一种方法是进行植被补植,选择适宜的湖泊湖滨植物进行种植,如芦苇等。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湖泊湖滨带的生态工程治理手段,建设湿地和河岸林等,促进植被恢复。
2.减少污染物排放: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需要解决水质污染问题。
我们应该致力于减少农业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采取农田环境管理措施,如合理施肥、畜禽粪便处理等。
此外,也要加强对湖滨带周边排污点的监管,确保排水口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避免直接排放污水入湖。
3.构建生态廊道:生态廊道是连接湖泊与周边生态系统的通道,对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也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在湖滨带周边建设绿化带和生物通道,提供动植物迁移和繁衍繁殖的空间。
这样不仅有助于保护湖滨带的生物多样性,也能增强湖泊的自净能力。
4.防治湖泊水藻爆发:湖泊水藻爆发不仅破坏了湖泊的生态平衡,还对湖滨带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湖泊的水质监测和管理,合理调节湖泊的水位,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等。
此外,在湖滨带适当引入控制水藻生长的天敌和竞争物种,如鳜鱼等。
5.加强湖泊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管理:湖泊生态修复需要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湖泊的生态状况和变化趋势,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同时,也要加强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大对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
总之,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需要通过多种手段综合进行,包括植被恢复、污染物减排、生态廊道建设、水藻爆发防治以及监测和管理等。
巢湖湖滨缓冲带生态景观构建与功能修复模式研究程志永【摘要】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the function restoration of Chaohu lake buffer zone are aimed to recover the operating system of the ec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buff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elf-adjust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scape eco-system in Chaohu lake buffer zone, a three-level restoring model is proposed by regaining the habitat in the landscape re-building the biotic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re-integrating the function of landscape system in the buffer.%巢湖湖滨缓冲带景观构建及功能修复的目标是恢复湖滨缓冲带自身的生态系统结构运行体系,通过湖滨缓冲带景观域内栖息地恢复、湖滨缓冲带域内群落结构恢复、湖滨缓冲带域内景观系统功能整合性恢复三层修复模式,最终实现巢湖湖滨带生态景观系统自我调节与可持续发展.【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4)002【总页数】5页(P58-62)【关键词】巢湖湖滨缓冲带;生态景观;功能修复模式【作者】程志永【作者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安徽芜湖,2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一、巢湖湖滨缓冲带的概念湖滨缓冲带定义为水体系统与陆地系统的一个交接地带,也可以理解为陆水过渡带,该区域受周期性的潮汐活动及水陆系统相邻的空间环境影响较大,主要特征是区域内生物因子和而不同(各物种在生存环境共融的情况下保证自身独有的特性)。
抚仙湖湖滨缓冲带生态构建方案研究摘要:通过对抚仙湖湖滨缓冲带进行现状分析以及缓冲带分区,提出抚仙湖湖滨缓冲带构建的总体框架思路,具体分析了缓冲带分区生态构建方案,指出湖滨缓冲带生态治理是抚仙湖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抚仙湖;湖滨缓冲带;生态构建抚仙湖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它以洁净的水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与独特的青铜文化而闻名于世。
缓冲带生态系统为保护抚仙湖ⅰ类水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但近十多年来,随着湖周经济的快速发展,抚仙湖湖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缓冲带的净化作用正在逐步丧失,其修复与构建刻不容缓。
1.抚仙湖湖滨缓冲带概况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境内,沿湖岸100.8km是水陆的过渡地带,是流域“清水产流”机制的最后一道屏障,起到对漫流入湖污染物进行拦截、净化的作用。
目前,抚仙湖原有的自然湖岸带或被临时建筑物侵占,或被垦殖为农田或鱼塘。
部分区域还堆满垃圾,缓冲带及沿岸村落密集,成为流域内污染重点区,缓冲带生态系统基本退化,水陆间的自然过渡带消失,急需整治。
2.缓冲带分区为便于湖滨缓冲带的建设,在对抚仙湖沿岸的水生植物群落分布情况、人为干扰强度现状等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湖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污染控制及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对抚仙湖缓冲带进行分区,划分出不同的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进行缓冲带构建。
缓冲带可分为五个区,分别为村落-农田型缓冲带、景区型缓冲带、陡岸型缓冲带、自然型缓冲带和河口湿地。
其中村落-农田型缓冲带受强人为干扰,其物理基底和生态群落已遭受严重干扰或破坏,生态系统的主要部分已破碎化,生态功能基本丧失。
3.抚仙湖湖滨缓冲带构建的总体布局3.1 总体构思湖滨缓冲带生态治理以削减人湖污染、改善湖岸环境为主要目的。
生态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必须可操作性强,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抚仙湖湖滨缓冲带构建的总体构思:为了与抚仙湖一级保护区有效衔接,共同形成一个健康完善的湖滨生态系统。
湖滨带、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20、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一、基本原理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是根据湖泊陆域到水域,划定缓冲带农业生产区-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湖滨带的空间布局,结合各区域现状及问题,分别采用适宜的技术体系,包括缓冲带农业生产区短流径入河农田尾水强化拦截净化技术、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拦截净化技术、堤岸型湖滨带水生植物倒置式配置技术。
最终形成地域空间上有机衔接、生态结构上合理延续,污染迁移上有效缓冲的生态屏障。
(1)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拦截净化技术该技术关键以降低林地系统自身污染物发生量为突破点,结合径流污染拦截与生态净化技术,在强化高效拦截与持续净化上游污染物排入的基础上,实现防护隔离林带缓冲、调节等生态功能提升的目的。
(2)多自然型湖滨带修复成套技术在问题诊断和驱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分类集成研究了“多自然型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形成了解决大堤建设、强风浪侵蚀、陡岸、崩岸、藻类堆积等问题的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体系。
二、工艺流程依据区域功能划分,本技术基本工艺为:农田尾水污染物拦截净化(缓冲带农业生产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蓄滞净化(缓冲带防护隔离区)-堤岸湖滨植物倒置式配置(堤岸型湖滨带)。
三、示范应用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示范工程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于2011年3月完成建设及调试运行。
建设地点是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处理能力是205亩的湖滨带及缓冲带湖滨污水及农田尾水。
其中,缓冲带农业生产去采用优化径流布局、污染物拦截净化等技术,示范面积约135亩;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构建低生物量草坪,重建林下地表径流收集与净化系统等技术,示范面积约46亩;湖滨带采用了防波消浪、基底重建与植被恢复等技术,示范面积24亩。
根据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出具的第三方监测报告以及宜兴市农林局出具的技术报告,示范区总体生态功能得到提升,同时较大程度的削减了区域内径流污染物的输出。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湖滨带生态修复原则、分类与划定方法、生态修复要点、技术措施以及生态修复后维护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的技术指导。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适用于本标准。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16453.4排水沟设计规范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38360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GB5028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513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T50817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范HJ20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JTS154-1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LY/T2016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技术规程LY/T2639华北地区河溪植被缓冲带建设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湖滨带lake-terrestiral ectone湖滨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湖泊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包括水向辐射带、水位变幅带、陆向辐射带三部分构成。
3.2水库reservoir本规范的水库特指湖泊型水库。
3.3湿生植物hygrophyte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潮湿环境且不能长时间忍受水分不足的植物类型。
3.4基底basement基底是支持生物的载体,是植物扎根的基础和重要的营养源,是微生物及底栖生物的附着介质和栖息场所。
3.5生态混凝土ecological concrete指适合植物生长的具有一定强度和孔隙结构的混凝土及其制品。
3.6生态袋ecological bag指适合植物生长的高强度、难降解、可透水不透土的袋子,可用于生态护坡。
3.7潜堤submerged breakwater指堤顶位于静止水面下的堤坝。
3.8生态拦截沟ecological intercepting ditch指利用沟渠表面的基质-植物-微生物系统发挥水质净化功能,可拦截径流污染物的沟渠系统。
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及缓冲区建设技术及工程示范*承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参加单位: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大理白族自治州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课题负责人:储昭升DOI:10.3772/j.issn.1009-5659.2013.15.007洱海是我国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典型代表,近年洱海水质污染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得到了控制,生态修复工作已逐步展开。
但目前洱海初步修复的大规模湖滨带(58km)仍然存在着生物多样性低、稳定性不足、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东区陡岸型湖滨带自然岸带受到破坏、生态系统受损,亟待修复;而且洱海周边经济快速发展,污染严重,尚未设立湖泊缓冲带,洱海周边区域的发展对洱海水环境保护构成严重威胁。
为此,“十一五”水专项洱海项目设立了“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缓冲区建设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
课题针对洱海处于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特征,以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及缓冲带污染控制与绿色发展为思路,提出了整个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方案;研发了湖滨带(缓坡型)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陡岸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并与现有技术相结合,集成形成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研发集成了缓冲带生态构建技术。
建立了一项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构建示范工程,一项陡岸湖滨带修复示范工程,一项缓冲带构建示范工程。
课题取得的创新及突破主要体现在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构建方案及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成套技术两个方面。
课题获得主要成果:(1)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构建方案主要内容、创新点。
课题针对洱海为富营养化初期湖泊这一特点,提出在湖滨带外围构建洱海缓冲带,缓冲带是从湖泊流域出发,以流域清水入湖为目标,以污染控制及绿色发展为理念,构建人类发展区与天然湖泊之间的过度区,与湖滨带一起形成湖滨缓冲带,形成流域污染入湖的最后屏障,为湖泊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构建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