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型湖滨带主要生态功能及修复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1
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第一部分:引言和背景知识河湖缓冲带是指位于河流、湖泊及其周围地区的一片区域,起到保护河湖生态环境和改善水质的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不合理利用,许多河湖缓冲带遭受了严重污染和生态破坏,亟待进行保护和修复。
本文将深入探讨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并为相关从业人员和环保组织提供实用的指南。
我们将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地介绍相关主题。
第二部分:了解缓冲带的重要性和功能我们将介绍河湖缓冲带的重要性和功能。
河湖缓冲带可以阻止污染物和泥沙进入水体,有效减少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
它还可以保护河湖岸边的土壤,减少滨水区域的侵蚀。
缓冲带还是许多水生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第三部分:保护修复技术的种类和应用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的种类和应用。
这些技术包括植被恢复、湿地建设和土地管理等。
植被恢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技术,通过植物的根系和叶片吸收和降解污染物,改善水质。
湿地建设是指人工构建湿地来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起到净化水体和保护生物的作用。
土地管理涉及农业、林业和城市建设等领域,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保护和恢复缓冲带的功能。
第四部分:技术指南和操作建议在本部分,我们将提供一份具体的技术指南和操作建议,以帮助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保护和修复河湖缓冲带。
这些指南包括合适的植被选择与种植方法、湿地建设的规划与设计、土地管理的最佳实践等。
我们还将介绍一些成功案例,让读者深入了解这些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
第五部分:总结和回顾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和回顾。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获得对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的全面、深入和灵活的理解。
我们希望这份指南能够为保护和修复河湖缓冲带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同时也唤起更多人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个人观点和理解:河湖缓冲带保护修复是当今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长江重点生态区域涉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11个省(市),含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大别山水土保持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重要湿地。
本区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川滇生态屏障所在区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自然生态状况本区域大部分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00—1400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9012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33%;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多样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类型。
土壤以红壤、黄壤、黄棕壤和黄褐土为主。
本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多种高等植物,约280种哺乳动物、700多种鸟类、300多种爬行和两栖动物、370多种鱼类,是大熊猫、金丝猴、江豚、中华鲟、珙桐等珍稀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是我国重要的物种资源宝库。
二、主要生态问题本区域林草植被质量整体不高,河湖、湿地生态面临退化风险,水土流失、石漠化题目突出,水生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
主要表现在,丛林多以杉、松为主的人工纯林,每公顷丛林蓄积量88.45立方米,低于全国均匀程度;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萎缩,洞庭湖、鄱阳湖枯水期显著提前、枯水位明显下降,两湖流域生态系统功用遭到影响;水土流失严重,面积达3540万公顷;石漠化面积约1000万公顷,占全国的80%;矿产开辟对生态破坏较为严重;重大有害生物灾祸频发、危害严重,长江水生物种多样性下降,多种珍稀物种濒临灭尽,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四大家鱼”等鱼卵和鱼苗大幅削减,长江上游受要挟鱼类品种占全国受要挟鱼类总数的40%,江豚面临极危态势。
三、主攻方向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辟”的理念,以推动亚热带丛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和自然恢复为导向,容身川滇丛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用区等6个国度重点生态功用区,加强丛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继续施行天然林保护、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退田(圩)还湖还湿、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鼎力大举展开丛林质量精准提升、河湖和湿地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切实加强盛熊猫、江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恢复,进一步加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用,逐步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效劳功用,加快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
湖滨带修复(独立行政法人)土木研究所 中村圭吾 〒305-8516 筑波市南原 1-6 tel +81-29-879-6775 e-mail:knakamu@pwri.go.jp概要∶湖滨带作为生物的重要栖息地环境,具有净化水质的效果、景观效果、缓解波浪的效果、亲水效果等各 种功能。
但随着流域开发和湖泊的水质污染、堤岸工程等,这些功能正在逐渐消失。
自上世纪 90 年代日本开 始修复河流环境以来, 也陆续开展了湖滨带的修复工作, 特别是近些年, 修复工程的数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本文通过霞浦湖、琵琶湖、宍道湖和博登湖等湖滨带修复事例的介绍,研究和讨论不同类型湖滨带修复技术的 特点和效果。
Keywords:Lake Kasumigaura, Lake Biwa, Lake Constance, lakeshore, restoration, conservation1.前言 从 1990 年的“多种自然型河流建设”开始,在 1997 年以“完善和保护河流环境”为目的修订了河川法,2003 年制定了《自然再生推进法》 ,恢复水岸自然的工作正在加速开展。
其中湖泊沿岸地带(湖岸)也不例外, 实施了各种各样的复原措施。
最初的湖岸复原主要着眼于人类利用的亲水设施的复原,最近开始上升到注重湖 岸原生的景观和生物相的复原。
有的地方不仅完善湖岸的地形和景观,还尝试着恢复自然的水位。
生物复原方 面也不仅仅停留在种植植物上,有的地方通过利用种子库(seed bank)等,最大限度的发挥自然的力量。
相 关的研究和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展,湖岸复原的目标提高到了高水平复原的层次。
随着水平的提高,也诞生了 新的课题。
本文先通过介绍几个有特点的国内外事例,说明湖岸复原时的着眼点,之后论述目前存在的课题和 今后的方向。
2.湖滨带修复事例2.1 霞浦湖 -利用种子库恢复植物带-霞浦湖是位于东京东北约 60km 的日本第 2 大湖(面积 220 km2) 。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试行)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和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对水质较好湖泊的保护,避免众多水质较好湖泊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为推进《规划》实施,指导各地开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湖滨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在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综合示范主题等相关科研成果基础上,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还可用于指导其他类型湖泊以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建设。
本指南以湖滨带生态功能保护为核心,提出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生态修复总体设计、生态修复工艺、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投资估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等方面的技术方法。
本指南有助于指导各地开展湖滨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湖滨生态环境,减少入湖污染负荷,为维护湖泊及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提供保障。
本指南为指导性文件,各地可参考本指南提出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共性保护措施及技术方法,根据本地湖泊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特征,参考与之对应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方法。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规划财务司组织制订。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目录1总则 (1)1.1 适用范围 (1)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 术语和定义 (1)2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3)2.1 湖滨带调查范围 (3)2.2 湖滨带生境调查 (3)2.3 湖滨带生物调查 (5)2.4 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 (5)2.5 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6)2.6 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 (7)3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8)3.1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8)3.2 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 (8)3.3 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及区划 (9)3.4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目标和指标 (11)3.5 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整体设计要求 (13)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艺 (15)4.1 生态修复模式设计 (15)4.2 湖滨带基底修复 (21)4.3 湖滨带群落配置设计 (33)4.4 景观设计 (35)5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 (36)5.1 总体要求 (36)5.2 管理经费与机制 (36)5.3 工程生态环境监测 (36)5.4 植物群落管理 (36)5.5 工程设施维护管理 (37)5.6 人为活动管理 (37)6投资估算 (39)6.1 投资估算组成 (39)6.2 建筑工程主要费用计算 (39)7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42)7.1 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评估 (42)7.2 水体净化效益评估 (42)7.3 水土保持与护岸效益 (42)1总则1.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水质较好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工程,水库库滨带及其他类型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可以参考使用。
湖滨带、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一、基本原理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是根据湖泊陆域到水域,划定缓冲带农业生产区-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湖滨带的空间布局,结合各区域现状及问题,分别采用适宜的技术体系,包括缓冲带农业生产区短流径入河农田尾水强化拦截净化技术、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拦截净化技术、堤岸型湖滨带水生植物倒置式配置技术。
最终形成地域空间上有机衔接、生态结构上合理延续,污染迁移上有效缓冲的生态屏障。
1)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拦截净化技术该技术关键以降低林地系统自身污染物发生量为突破点,结合径流污染拦截与生态净化技术,在强化高效拦截与持续净化上游污染物排入的基础上,实现防护隔离林带缓冲、调节等生态功能提升的目的。
2)多自然型湖滨带修复成套技术在问题诊断和驱动因子阐发的基础上,分类集成研究了“多自然型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形成了解决大堤建设、强风浪腐蚀、陡岸、崩岸、藻类堆积等问题的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体系。
二、工艺流程依据地区功能划分,本技术基本工艺为:农田尾水污染物拦截净化(缓冲带农业生产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蓄滞净化(缓冲带防护隔离区)-堤岸湖滨动物倒置式配置(堤岸型湖滨带)。
三、示范应用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示范工程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于2011年3月完成建设及调试运行。
建设地点是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处理能力是205亩的湖滨带及缓冲带湖滨污水及农田尾水。
其中,缓冲带农业生产去采用优化径流布局、污染物拦截净化等技术,示范面积约135亩;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构建低生物量草坪,重建林下地表径流收集与净化系统等技术,示范面积约46亩;湖滨带采用了防波消浪、基底重建与植被恢复等技术,示范面积24亩。
根据XXX出具的第三方监测报告以及XXX出具的技术报告,树模区总体生态功能得到提升,同时较大程度的削减了地区内径流污染物的输出。
缓冲带农业生产区与非树模区相比,径流污染物拦截净化率达到30%以上,且在不改变土天时用格局的前提下,协调了生成与生态的关系;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枯落物减少60%以上,径流污染削减率50%以上;湖滨带生境条件得到改良,植被覆盖率达到30%以上,树模区湖滨带生态功能得到提升。
河湖基底修复要点解析湖滨带是水生和陆地系统间的过渡带或生态交错区,具有四维结构特征,即纵向(上游~下游)、横向(河床~泛滥平原)、垂直方向(河川径流~地下水)和时间变化(如湖滨带形态变化及湖滨带生物群落演替)4个方向的结构。
湖滨带生态系统不仅对水陆生态系统间物流、能流、生物流及信息流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体、消浪护岸、调节微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1-4]。
目前我国许多湖泊的湖滨带受人类活动如围湖造田、围湖养殖、不合理水利设施建设、旅游业的过度发展等的影响较大,造成了湖滨带水位变幅增大、生境恶化、局部水域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5]。
因此,湖滨带湿地恢复成为改善湖滨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必然选择。
适宜的湖滨带基底条件是湖滨带湿地恢复的前提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物理基底的适当修复是湖滨湿地修复的关键。
由于湖滨带建设中对基地的处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导致工程量及投资大而生态恢复效果不佳。
笔者在湖滨湿地自然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注重基底的多样性和人工的适当干预,从吹填造滩技术、生态护岸技术以及生态清淤技术3个方面开展适宜的基底修复相关技术研究,旨在为湖滨带基底修复工程提供技术依据。
1吹填造滩技术目前应用于湖滨带湿地基底改造技术主要有吹填造滩技术、将鱼塘等改造为生物塘技术以及简单的人工作业处理陡坎地形技术,该文主要探讨吹填造滩技术。
由于我国许多湖泊的湖滨带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水利设施建设,使得湖滨带形成水桶式的跌坎地形,湖泊沿岸原有的天然滩地大量消失,水深增大及消浪作用下降,湖滨带生境条件急剧恶化。
采取底泥吹填技术进行人工造滩,使在湖滨带湿地基底修复区形成缓坡浅滩,改善湖泊沿岸的自然条件,为湖滨带生态修复创造良好条件。
该研究采取的吹填造滩技术工艺步骤主要包括基底修复工程区的确定、底泥源的确定、底泥疏浚工程量和疏挖范围的确定、档泥围埝建设、底泥疏浚及吹填等过程[6-7],见图1。
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及缓冲区建设技术及工程示范*承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参加单位: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大理白族自治州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课题负责人:储昭升DOI:10.3772/j.issn.1009-5659.2013.15.007洱海是我国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典型代表,近年洱海水质污染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得到了控制,生态修复工作已逐步展开。
但目前洱海初步修复的大规模湖滨带(58km)仍然存在着生物多样性低、稳定性不足、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东区陡岸型湖滨带自然岸带受到破坏、生态系统受损,亟待修复;而且洱海周边经济快速发展,污染严重,尚未设立湖泊缓冲带,洱海周边区域的发展对洱海水环境保护构成严重威胁。
为此,“十一五”水专项洱海项目设立了“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缓冲区建设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
课题针对洱海处于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特征,以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及缓冲带污染控制与绿色发展为思路,提出了整个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方案;研发了湖滨带(缓坡型)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陡岸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并与现有技术相结合,集成形成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研发集成了缓冲带生态构建技术。
建立了一项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构建示范工程,一项陡岸湖滨带修复示范工程,一项缓冲带构建示范工程。
课题取得的创新及突破主要体现在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构建方案及湖滨带生物多样性恢复成套技术两个方面。
课题获得主要成果:(1)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构建方案主要内容、创新点。
课题针对洱海为富营养化初期湖泊这一特点,提出在湖滨带外围构建洱海缓冲带,缓冲带是从湖泊流域出发,以流域清水入湖为目标,以污染控制及绿色发展为理念,构建人类发展区与天然湖泊之间的过度区,与湖滨带一起形成湖滨缓冲带,形成流域污染入湖的最后屏障,为湖泊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构建提供基础。
目录1湖滨缓冲带运营维护和大修方案 (1)1.1剑湖湖滨缓冲带运营维护概况 (1)1.2剑湖湖滨缓冲带运营维护主要内容 (1)1.3湿地运营维护 (1)1.3.1运行维护标准 (1)1.3.2通道、宣传牌观鸟台等设施运营维护 (20)1.3.3河滨带植物运营养护 (20)1湖滨缓冲带运营维护和大修方案1.1剑湖湖滨缓冲带运营维护概况剑湖湖滨缓冲带的五个片区,分别为:螳螂河-永丰河片区、禄寿村-螳螂河片区、永丰河-沙沟井片区、沙沟井-官登村片区和官登村-禄寿村片区。
(1)螳螂河-永丰河片区湖滨缓冲带恢复工程项目区总面为2826亩,主要针对入湖河口湿地、湖滨湿地基底、湖滨生态系统、候鸟栖息地、生态观测基础设施等五大工程进行运营维护;(2)禄寿村-螳螂河片区湖滨缓冲带恢复工程项目区总面为1130亩,主要实施入湖河口湿地、湖滨湿地基底、湖滨生态系统、生态观测基础设施等四大工程进行运营维护;(3)官登村-禄寿村片区湖滨缓冲带恢复工程项目区总面积为600亩,主要实施湖滨湿地基底、湖滨生态系统、陡岸生态化处理等三大工程进行运营维护;(4)沙沟井-官登村片区湖滨缓冲带恢复工程项目区总面为2647亩,主要实施湖滨湿地基底恢复工程、湖滨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生态观测基础设施建设等四大工程运营维护;(5)永丰河-沙沟井片区湖滨缓冲带恢复工程项目区总面为700亩,主要实施鱼塘底泥清淤工程、湖滨湿地基底恢复工程、湖滨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生态观测基础设施建设等四大工程运营维护。
1.2剑湖湖滨缓冲带运营维护主要内容剑湖湖滨缓冲带运营维护主要包括人工湿地设施、水生-湿生-陆生植物、鸟观赏亭、生态管理通道、生态观测通道、宣传牌和卫生保洁等相关配套附属系统的维护运营。
1.3湿地运营维护1.3.1运行维护标准(一)卫生保洁管理标准管理范围内实行一清扫全保洁,确保湿地无卫生死角,清洁明净。
具体要求如下:(1)湿地水面及基质表层无明显枯枝、落叶等垃圾;(2)湿地及周围水面漂浮物随时清理,无明显垃圾漂浮;(3)湿地植物修剪过后及时清理干净、做到地面无枯枝残叶;(4)湿地垃圾集中堆放,及时清运,做到日产日清;(5)保证卫生工具、机械、垃圾桶等干净整洁,摆放有序;(6)做好湿地周围蚊蝇防范并及时消杀的工作;(7)对夏季湿地可能出现的异味要及时治理,保证不影响周围环境和居民。
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湖泊的湖滨带受人类干扰而严重退化, 恢复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是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基础理论, 在该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综述生态恢复和重建目标、内容及技术方法, 提出了要在研究尺度的确定、加强定量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及湖滨带生态恢复和生态系统管理上对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行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湖滨带; 退化生态系统; 恢复与重建1 湖滨带生境特点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是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与湖泊流域陆地生态系统间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态过渡带, 是湿地的组成部分之一, 含有边界和梯度两个特点。
其范围通常是指景观和性质受水体和陆地两方面影响的地带。
典型湖滨带包括三个区域:陆向辐射区或陆向湖岸带、水位变幅区、水向辐射区或近岸浅水带。
其独特的环境特征, 使该区域内的生态因子兼有相邻系统的部分特征而又不同于其相邻系统, 成为与两者密切相关的独立的生态系统。
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植被、土壤、地形地貌和水文特性。
通过物质、能量和物种的交换同相邻的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
因而湖滨带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湖泊水环境与陆地环境之间的景观廊道, 具有缓冲、净化带的作用,可保护湖岸免受风浪的直接冲刷和侵蚀, 提高湖岸的稳定性, 保持生物多样性并提供野生动植栖息地, 同时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美学价值。
此外它也是湖滨生态修复的瓶颈和节点, 作为对人类和环境提供益处的重要工具, 其在水陆生态系统中伴有重要的角色。
随着人口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的加剧, 很多地区存在湖泊富营养化、湿地退化、物种急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 引起湖滨带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 造成湖滨带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 湖滨带生态功能严重削弱,直接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因此与湖泊生态修复、湿地恢复密切相关的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已成为当今恢复生态学和流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2.03.28•【文号】环发[2002]56号•【施行日期】2002.03.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的通知(环发[2002]5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现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二〇○二年三月二十八日附件: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一)“九五”工作回顾“九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进展,为新世纪生态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1996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提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重污染防治轻生态保护的局面。
随后,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议上,国家又相继确立了“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生态保护方针。
1998年和2000年国务院分别发布实施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确立了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基本原则。
与此同时,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确定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9%”的任务按时完成,并已达9.85%;2000年8月我国政府签署了《生物安全议定书》。
全国的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突破进展,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和天然林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建设试点、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野生药材、矿山等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得到加强。
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初见成效,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得到重视。
128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3卷溪流或水塘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连接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枢纽"“1。
完整的水岸生态系统有利于实现水陆连通,促进水陆系统之间的能量流动与物质交流,保证水、陆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关键。
因此,陆地与水生态系统的连通与修复是湖滨带生态恢复与莺建的重要方法之一。
(4)生物生态廊道的构建太湖围家度假区是都市中的一块“绿洲”,但由于城市建筑物、公路等的切隔,同时也是漂浮在城市化区域中的“孤岛”。
生境片断化严重缩小了有效牛-境面积,扩大了斑块之间的距图1水岸生态系统模式图8‘。
“。
‘“n。
“8nofnP8。
‘8“。
3Y8‘。
“离,导致了小斑块中生境质量恶化,边缘长度对斑块Fig・1The面积的比例增JJⅡ,没有受十扰的“内部”生境减少,陆生动物被迫迁徙。
在湖滨带生态恢复与重建中,应着力构建湿地与周围陆地的生物生态廊道,保证水陆的沟通、连接以及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运动。
2.2湖滨带生态恢复的基本模式根据苏州太湖度假区湖滨带现状、生态恢复目标和功能区划,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筛选H{适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湖滨带生态恢复的7个基本模式。
各模式的适用范围、技术特征和技术指标见表1。
表l苏州太湖度假区湖滨带生态恢复模式Table1ModesofecologicalrestorationofriparianzonesatTaihuLakeofNationalRecreationDistrictinSuzhouCity3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与恢复对策3.1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与目标根据苏州太湖国家度假区湖滨带生态恢复目标、各功能区的生态现状以及基本恢复模式的技术经济指标,通过一系列的湿地保护与恢复T程的实施(表2),对苏州太湖国家度假区段湖滨带进行植被修复、水岸生态系统修复和生物生态廊道修复,以及多生态岛屿、水上森林、生态演替系列展示区、水生植物品种展示区及“萤火海”生态柄息岛等生态设施的构建.恢复湖滨湿地近自然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满足生态科普,生产、休闲游憩以及优化自然环境与旅游环境的生态需求。
巢湖湖滨缓冲带生态景观构建与功能修复模式研究程志永【摘要】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the function restoration of Chaohu lake buffer zone are aimed to recover the operating system of the ec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buff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elf-adjust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scape eco-system in Chaohu lake buffer zone, a three-level restoring model is proposed by regaining the habitat in the landscape re-building the biotic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re-integrating the function of landscape system in the buffer.%巢湖湖滨缓冲带景观构建及功能修复的目标是恢复湖滨缓冲带自身的生态系统结构运行体系,通过湖滨缓冲带景观域内栖息地恢复、湖滨缓冲带域内群落结构恢复、湖滨缓冲带域内景观系统功能整合性恢复三层修复模式,最终实现巢湖湖滨带生态景观系统自我调节与可持续发展.【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4)002【总页数】5页(P58-62)【关键词】巢湖湖滨缓冲带;生态景观;功能修复模式【作者】程志永【作者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安徽芜湖,2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一、巢湖湖滨缓冲带的概念湖滨缓冲带定义为水体系统与陆地系统的一个交接地带,也可以理解为陆水过渡带,该区域受周期性的潮汐活动及水陆系统相邻的空间环境影响较大,主要特征是区域内生物因子和而不同(各物种在生存环境共融的情况下保证自身独有的特性)。
湖泊湿地占自然湿地总面积的18.41%,占湿地总面积的16.03%。
中国西南山地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其区内湖泊湿地基本是上新世以来随着青藏高原强烈隆起运动而形成的。
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被视为具有全球环境价值,若干湖泊湿地已被列为国际重要保护湿地。
云南高原湖泊流域历来也是人口密度较大、经济较发达的富庶区。
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叠加作用下,云南高原湖泊湿地呈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体可以分为2类:①水质保持比较好,但土著鱼类物种数量和种群都显著下降,如泸沽湖和抚仙湖;②水质不同程度恶化,甚至达劣V类,许多土著鱼类物种濒危甚至完全从湖体消失,如滇池、星云湖、杞麓湖等。
鉴于高原湖泊湿地的全球环境价值及其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滇池和洱海等高原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尤其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环境基金(GEF)等的资助。
本文基于长期监测数据,分析了云南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评价了近20年来高原湖泊湿地生态修复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高原湖泊湿地土著物种多样性特点的生态修复新路径。
1 云南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云南地处印度次大陆与亚欧大陆板块碰撞交汇区域的东翼,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云南的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种类分别占全国的46.8%、55.35%[3],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
云南湿地有4类14型,类型丰富,包括河流、湖泊、沼泽等湿地类型,面积5636 km2,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05%,其中,湖泊湿地面积1185 km2,占云南湿地面积21.03%[4,5]。
随着人类活动影响加剧和气候变化,云南高原湖泊湿地不同程度地面临水位降低、水面面积缩小和水质污染问题;土著水生生物多样性更呈现普遍显著下降,甚至许多特有物种处于濒危的严峻现实。
1.1 湖泊湿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明显2002年云南首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有鸟类124种、鱼类432种、两栖类118种、爬行类236种[6]。
湖滨带、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20、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一、基本原理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是根据湖泊陆域到水域,划定缓冲带农业生产区-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湖滨带的空间布局,结合各区域现状及问题,分别采用适宜的技术体系,包括缓冲带农业生产区短流径入河农田尾水强化拦截净化技术、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拦截净化技术、堤岸型湖滨带水生植物倒置式配置技术。
最终形成地域空间上有机衔接、生态结构上合理延续,污染迁移上有效缓冲的生态屏障。
(1)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拦截净化技术该技术关键以降低林地系统自身污染物发生量为突破点,结合径流污染拦截与生态净化技术,在强化高效拦截与持续净化上游污染物排入的基础上,实现防护隔离林带缓冲、调节等生态功能提升的目的。
(2)多自然型湖滨带修复成套技术在问题诊断和驱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分类集成研究了“多自然型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形成了解决大堤建设、强风浪侵蚀、陡岸、崩岸、藻类堆积等问题的湖滨带生态修复成套技术体系。
二、工艺流程依据区域功能划分,本技术基本工艺为:农田尾水污染物拦截净化(缓冲带农业生产区)-林下低生物量草坪建植与径流蓄滞净化(缓冲带防护隔离区)-堤岸湖滨植物倒置式配置(堤岸型湖滨带)。
三、示范应用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成套技术示范工程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于2011年3月完成建设及调试运行。
建设地点是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处理能力是205亩的湖滨带及缓冲带湖滨污水及农田尾水。
其中,缓冲带农业生产去采用优化径流布局、污染物拦截净化等技术,示范面积约135亩;缓冲带防护隔离区构建低生物量草坪,重建林下地表径流收集与净化系统等技术,示范面积约46亩;湖滨带采用了防波消浪、基底重建与植被恢复等技术,示范面积24亩。
根据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出具的第三方监测报告以及宜兴市农林局出具的技术报告,示范区总体生态功能得到提升,同时较大程度的削减了区域内径流污染物的输出。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湖滨带生态修复原则、分类与划定方法、生态修复要点、技术措施以及生态修复后维护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的技术指导。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适用于本标准。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16453.4排水沟设计规范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38360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GB5028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513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T50817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范HJ20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JTS154-1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LY/T2016陆生野生动物廊道设计技术规程LY/T2639华北地区河溪植被缓冲带建设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湖滨带lake-terrestiral ectone湖滨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湖泊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包括水向辐射带、水位变幅带、陆向辐射带三部分构成。
3.2水库reservoir本规范的水库特指湖泊型水库。
3.3湿生植物hygrophyte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潮湿环境且不能长时间忍受水分不足的植物类型。
3.4基底basement基底是支持生物的载体,是植物扎根的基础和重要的营养源,是微生物及底栖生物的附着介质和栖息场所。
3.5生态混凝土ecological concrete指适合植物生长的具有一定强度和孔隙结构的混凝土及其制品。
3.6生态袋ecological bag指适合植物生长的高强度、难降解、可透水不透土的袋子,可用于生态护坡。
3.7潜堤submerged breakwater指堤顶位于静止水面下的堤坝。
3.8生态拦截沟ecological intercepting ditch指利用沟渠表面的基质-植物-微生物系统发挥水质净化功能,可拦截径流污染物的沟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