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

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

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
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

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乡镇(街道办)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

(一)应急机构。

1.成立乡镇(街道办)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挂牌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确定分管领导,落实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

2.有固定办公场所和应急值班室,并配备电脑、电话、政务内网、政务外网等必备的信息化设备。

(二)应急预案。

1.编制总体应急预案和应对行政区域内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专项应急预案,预案汇总成册,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备案。

2.预案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操作性强。

3?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应急预案演练。

4 .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预案。

(三)应急队伍。

1.利用现有的基层乡镇(街道办)干部、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管理人员、企事业应急队伍、志愿者队伍、人防队伍等资源,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2.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人数不少于20人。

3.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每年集中训练不少于2次,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强。

(四)应急保障。

1?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

2?建立应急救援设备和物资储备仓库。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并将物资储备登记成册,如储备简易防护服、头盔、防护鞋、手套、防护口罩、应急灯、医疗救护包、救生绳、灭火器、救生衣、救生圈等,有条件的可配备对讲机、应急车辆、应急3G单兵、橡皮艇、冲锋舟等装备。

3?建立符合实际的预警信息通报和发布手段,如应急广播、手机短信、大喇叭、锣鼓、防空警报器等,确保辖区内人员的全覆盖。

4.建立能够容纳相应人口的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供水设备、供电设施和厕所等基本生活需求设施。

5?建立现场视频和照片上传系统。能够通过应急平台中的微信、QQ等软件设备将突发事件现场视频和照片及时上传至县级政府应急办。

(五)应急制度。

1?建立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制度,明确专职或兼职信息员。

2?建立完善隐患排查监控制度,认真做好突发事件隐患排查、登记和监控,建立危险源、危险区域、重点防护目标管理制度和数据库。

3?建立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调解处置机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预防社会安全事件发生。

4?建立应急平台资源数据采集更新制度。每个季度要将应急平台的最新应急资源数据上报县政府应急办。

(六)宣教培训。

1?每年制定科普宣教和培训方案。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对乡、村干部应急管理知识的培训。

2.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每年集中宣传活动不少于2次。

二、企业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

(一)应急机构。

1.建立健全企业主要负责人负责的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成立应急领导小组以及相应工作机构,明确应急工作责任和分工。

2.大型企业要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办事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矿山、建筑施工、烟花爆竹生产和危险物品生产、储存等高危行业企业要设置或指定应急管理办事机构,配备应急管理人员;大型企业及高危行业企业应急管理机构要做到编制、职责、人员、经费和装备‘五到位’。

(二)应急预案。

1.针对行业和企业特点,按照《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 )要求,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综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并与政

府及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相衔接。

2.注重应急预案动态管理,预案要按要求进行评审、报备和修订。

3.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活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专项或综合性应急演练,实现企业演练常态化,重点车间、班组、岗位演练经常化。

4.演练计划、科目和方案、演练脚本、参加人数、动用装备、评估报告和现场影像记录等资料齐全。

(三)应急队伍。

1.按照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高危行业企业不具备建立专职应急救援队伍的,要建立兼职应急队伍,并按规定与具备相应能力的相关专职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

2.应急救援队伍工作职责及分工明确,管理制度完善。

3.应急救援队伍应按照有关标准加强培训、训练、演练和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专职应急救援队伍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训练场地,建有专门的应急救援装备仓库和救援物资储备仓库,储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和个人防护用品。

5.应急救援队伍应积极参与服务企业预防性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应急演练和事故救援等安全生产服务工作,并建立工作台账。

(四)应急保障。

1.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有固定的应急值班室,配备应

急值守电话、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应急通信设备,有值班记录。

2.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有台帐和专人管理。

3.配备必要的资料柜、资料盒、图书架等;建立健全危险源、隐患排

查治理等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资料档案及应急管理图书和影音资料。

4.高危行业企业要安排应急专项资金,用于隐患排查治理、危险源监控、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设备购置、应急预案演练、应急宣教培训等工作。

5.高危行业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要在合适位置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各类紧急通道畅通,有明显的指示标志。

(五)应急制度。

制定并完善应急值守制度、联席会议制度、隐患排查制度、应急处置、事故信息报告制度、应急救援物资器材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等相关应急管理各项制度。

(六)宣教培训。

1.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和培训纳入企业教育培训体系,结合实际每

年制定应急管理宣教培训方案或计划。

2.应急培训内容应涉及应急科普、事故(救援)案例分析、事故预防及避险、自救互救和应急管理、应急处置等业务知识,有培训记录和考核成

绩。

3.加强对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应急培训工

作,按规定和要求组织应急培训,提高应急技能和现场处置能力。

4.设有宣传教育专栏。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活

动,提高员工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企业内安全警示标识、标志明显。

三、学校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

(一)应急机构和队伍建设。

1.有相应的机构和专(兼)职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各级各类人员职责明确。

2.组建有以校领导、青年教师、安全保卫干部职工以及高校学生骨干为主体的应急救援队伍。

3.应急救援队伍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分工明确。

4.应急救援队伍教育培训常态化,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强。

(二)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

1.结合实际编制总体应急预案和应对校内及周边区域有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网络与信息安全、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教育考试类突发事件等专项应急预案,预案汇总成册。

2.预案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操作性强。

3.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预案。每年对预案中涉及的人员变动等情况至少进行一次修订。

4.每学期至少组织师生开展1次应急预案演练。

(三)应急保障。

1?学校要安排一定的应急管理专项工作经费,并做到专款专用。

2.利用学校体育馆、运动场、空地等合适场所设立应急避难场所,有醒目的应急疏散标识,各类紧急疏散通道畅通。师生对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的知晓率达100%。

3.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

(四)应急宣教和培训。

1.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

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每年至少组织教职员工进行1次应急培训。

3.校内设有宣传专栏和安全警示标语。

(五)风险隐患排查整改。

1.每月(不含寒暑假)对学校及周边的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危险因素以及社会矛盾等进行排查,分类登记建档录入x学校安全隐患台账管理平台并进行风险评估。

2.对排查出的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的,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并限期整改,同时做好监控和应急准备工作;对自身难以完成的,及时向辖区人民政府和上级单位报告。

3.对重大危险源和风险隐患处设置醒目的标识和警示标志。

(六)日常机制建设。

1.应急管理制度健全。建立有应急值守、信息报送、队伍建设、

应急保障、科普宣教和培训、应急处置、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制度。

2.有值班室,值班工作制度健全,有专人负责值班。

3.有专职人员负责信息报送,信息报告及时、客观、真实,杜绝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4.有符合实际的预警信息通报和发布手段,确保学校师生预警信息的全面覆盖。

(七)先期处置和协助处置突发事件。

1.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队伍,开展先期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